关键词:胺碘酮;普罗帕酮;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属于常见的心虚管疾病,其可能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引起心力衰竭,并有一定的死亡率。而治疗中,往往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实验选取了2019年9月~2020年3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我们所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式分析,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对数据信息进行搜寻,针对治疗差异实施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选取了2019年9月~2020年3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我们所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式分析,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对数据信息进行搜寻,并开展分组调查。在分组上对60例患者为随机分组,以公平性为开展前提。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在29-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6±4.7)岁。从心律失常情况上包括室性心律失常和室上性心律失常。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登记一般资料,以便查阅和全面病情分析,组间对比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普罗帕酮措施,第一周使用150mg/次,每天3次,第二周后则均为100mg/次,每天3次。
观察组则为胺碘酮,第一周使用200mg/次,每天3次;第二周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看,有改善的患者则为200mg/次,每天2次。第三周如果继续有改善,则为200mg,每天1次。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需要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除此之外,实施HRV检查,其主要包括SDNN(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rMSS(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D以及SDAN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指标。
在疗效判定上,如果治疗显效,则为24小时心电图检测显示期前收缩次数减少幅度超过了90%,而有效则为临床症状基本消除,且24小时心电图检测显示期前收缩次数减少幅度超过了60%,而无效则为未达成上述标准。
1.4统计方法
对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讨论,以SPSS19.0专业计算软件为基础。在本次实验中,针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HRV检查结果采用计量统计,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结果上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7.74±2.03)mg/L,对照组为(19.35±4.32)mg/L,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此同时,在SDNN、rMSSD以及SDANN指标上,两组患者治疗后存在较大差异,且以观察组水平更佳。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HRV指标结果对比分析(x±s,ms)
最后,在临床疗效的对比中,观察组为93.3%(28/30),对照组则为76.6%(23/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心律失常可以分为冲动起源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和冲动传导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前者则包括窦性心率失常、异位心率【1】。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往往采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而选择安全的药物十分重要。
胺碘酮属于3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能够阻断K+通道,在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中有自身的优势。而普罗帕酮则属于高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可以延长电位时程,并降低心肌兴奋性【2】。有专家在研究中提及,心律失常的严重性与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具有正相关性,而超敏C反应蛋白则属于常见的炎性因子【3】,由此,可以作为重要的指标进行结果反馈。HRV则属于心脏自主神经活动无创性指标,也就是说,在自主神经对心脏条件能力下降后,患者更容易发生猝死,且心肌细胞的不稳定性随之增加,做好监测十分关键。
综上所述,采用胺碘酮作为治疗措施能够更好地治疗心律失常,减轻炎性症状,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荣魁.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05):62-64.
[2]金伟. 普罗帕酮与胺碘酮对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及对血清hs-CRP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2017,24(15):40-42.
[3]李全亮.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8):123-124.
论文作者:厉国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0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患者论文; 普罗论文; 疗效论文; 则为论文; 差异论文; 血清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