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度的测度(1992~2011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利益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利益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一定的社会形态下,各种经济利益彼此连结成为具体的经济利益关系。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利益关系的均衡协调与否,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利益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逐渐从传统体制下利益均等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利益不断分化的社会。在这段时期里,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以解放并取得巨大的发展,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利益关系的不断演变,利益差异在分化中不断扩大,利益矛盾也不断加强,进而逐渐威胁到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经济利益关系进行研究和把握,是统筹协调经济利益关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并且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改革开放的整个大局,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出发,构建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度衡量指标体系,对我国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度进行测度,以之探讨我国经济利益关系的演变及其现状。
一、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度衡量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那里,经济利益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均衡的经济利益关系反映着深层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相适应,并且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失衡的经济利益关系反映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不适应,也必然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因此,经济利益关系均衡判断离不开“生产力标准”。①换言之,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利益关系均衡与否的根本标准。
基于此,在经济利益关系演变的背景下,经济利益关系是否均衡具体体现为经济利益关系演变与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是否协调,即经济利益关系与生产力两个系统是否协调发展。可以发现,从“生产力的标准”着手考察经济利益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协调性,是判断经济利益关系均衡与否的基本思路。因此,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度测度体系的设计,将围绕经济利益关系和生产力两个系统来进行。
(二)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按照前文所述,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度测度的依据是“生产力标准”,因此整个衡量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两大指标群:经济利益关系指标群和生产力指标群。考虑到经济利益关系内涵的广泛性以及生产力系统的复杂性,本文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始终坚持概念内涵的准确把握与实际衡量的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由于经济利益关系涉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层面,经济利益关系演变也具体体现在生产领域、分配领域、交换领域和消费领域各层面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发展上。②基于此,经济利益关系指标群将围绕这四个层面展开。另外,生产力系统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生产信息、文化教育和生产管理,③因此生产力系统指标群将围绕这七个层面展开。
(三)变量选取的说明
经济利益关系指标群的变量选取:
(1)生产领域。在生产领域,经济利益关系在谁来进行生产投资、谁来占有生产资料等方面表现出来。由于政府逐渐退出生产投资的许多领域,生产投资出现了来源多元化和市场化的态势,比如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比重不断下降;同时,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非公经济得到不断发展,比如工业企业的非公经济成分比重不断上升。基于此,我们将选取固定资产投资的非预算内资金比重和工业总产值中非公经济比重来反映生产领域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动。
(2)分配领域。经济利益关系演变在分配层面体现着利益分配的差异化,并且可以通过收入分配的差异化指标来表现。在整体差异方面,我们选取公认的基尼系数来反映。在差异的构成方面,我们分别选取了反映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差异的行业最大收入比、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及东西部人均收入比等指标来反映。
(3)交换领域。经济利益关系演变在交换领域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动交换关系的改变,即劳动力的不断商品化。在公有经济内部,劳动者依旧是生产资料,所以不存在劳动力的出卖;在非公经济内部,劳动者不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劳动交换关系转变为劳动力的买卖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用劳动力商品化率(非公经济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来反映。另一方面,从过去有计划的交换变为市场化、货币化的商品交换,并且深刻影响着经济利益关系,比如物价问题在传统体制下基本不存在,然而随着交换关系的不断货币化,物价成为了牵扯多方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问题。这一方面我们通过主要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供应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GDP)来反映。
(4)消费领域。经济利益关系演变在消费层面既体现着整体的消费不足,比如最终消费率以及居民消费率的逐渐下降,又表现为消费能力结构性的差异化,比如政府与居民消费的差异、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因此,我们用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政府与居民消费比、城乡居民消费比等指标来反映。
生产力指标群的变量选取:
(1)劳动者。一方面,选取全社会就业人数反映劳动者的整体数量变化;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发展,劳动者将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选取非农产业就业比例来反映劳动者构成变化。
(2)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资条件,首要体现为生产工具。因此,一方面我们选取固定资产投资来反映劳动过程中整体的物资资料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在不同领域生产工具层面选取农用机械总动力、切削机床数量,以及微型计算机设备数量等指标来反映物资资料的发展。
(3)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既包括需要人类加工的自然界,也包括经过加工的原材料。因此我们选取总播种耕地面积、纱、水泥、钢筋、原油等原料数量等指标。
(4)科学技术。衡量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兼顾科技活动的主客体、经济投入和产出成果等各方面。基于此,我们选取了科研活动人员数、R & D经费支出、技术市场成交额、专利授权数等变量来反映。
(5)生产信息。生产信息以物质为媒介,以能量为动力。出于可测性考虑,我们主要通过信息媒介层面来反映生产信息的发展变化。信息媒介既包括传统媒介,又包括新兴的媒介,因此我们选取了长途光缆线路长度、电话普及率、期刊总印数和报纸总印数等变量来反映。
(6)文化教育。首先,教育经费支出可以反映文化教育的整体经济投入和规模。其次,考虑到高等院校、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是社会生产中各类人才的直接来源,因此我们选取这三类学校的数量和教师人数作为变量,来反映文化教育层面“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发展。
(7)生产管理。生产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资本运营等方面,因此我们选取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来反映。
基于以上内容,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度衡量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度的测度方法
由于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度测度涉及的是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因此本文将借助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协调发展测度方法来进行。④
(一)各指标群综合指数的合成
(二)各指标群协调值的计算
在计算得到经济利益关系指标群和生产力指标群的各自综合指数之后,对两者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两者之间的拟合方程,然后将两个指标群的综合指数分别代人相应的拟合方程,得到经济利益关系指标群和生产力指标群各自的协调值。
(三)经济利益关系静态协调度的测度
对于“生产力标准”下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度的测度,主要将考虑经济利益关系和生产力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并且计算出两者之间的静态协调度,以之反映某时期内经济利益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协调状况。经济利益关系的静态协调度计算公式为:
该式中,u表示状态性协调度,x为实际值,为计算所得的协调值,
为方差。
(i,j)的值越大,意味着经济利益关系和生产力两个系统之间越协调。而且,根据目前大多数学者和国际普遍采用的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进行如下的划分:⑤
0<(i,j)<0.5为极不协调,0.5≤
(i,j)<0.75为不协调,0.75≤
(i,j)<0.85为基本不协调,0.85≤
(i,j)<0.95为基本协调,0.95≤
(i,j)<1为协调。
(四)经济利益关系动态协调度的测量
为了更好地反映出利益关系演进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在静态协调度的基础上出测算出经济利益关系的动态协调度。具体而言,动态协调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t-T+1),
(t-T+2),…,
(t-1),
(t)为系统在(t-T)~t这一段时期中各个时刻的静态协调度。
而且,若有任何两个不同时刻,如果
,则表明经济利益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一直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
三、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度的实证分析
(一)关于样本数据的说明
在经济利益关系指标群中,除基尼系数以外的指标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东西部人均收入比根据东、西部GDP产值与区域人数等数据计算得到。1995~2000年、2003~2012年各年份基尼系数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在《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第1期刊出的报告⑥以及《国家统计局就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⑦其他年份我们以已公布的官方数据为基础,参照“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研究”课题组公布的相关年份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进行近似估算得出。⑧
在生产力指标群中涉及的指标均根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到。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额、R & D经费支出、技术市场成交额、教育经费支出等数据都统一以1990年为基期,利用价格指数进行折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毛利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均根据历年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各项财务指标计算得到。另外,对于该指标群中少量缺失数据的处理问题做如下说明:对于2009~2011年科研活动人员人数数据的缺失,本文将根据R & D人员全时当量的变化趋势来估计相关年份的科研活动人员人数;对于1992~1994年R & D经费支出数据的缺失,本文将以科技活动人员数的变化趋势来进行估算;对于1992~199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及1992~199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毛利率等数据的缺失,本文将通过用后续年份变化趋势来对缺失年份数据进行估算。
(二)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度的测度
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与指标群综合指数计算
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度的测度需要以各指标群的综合指数为基础。因此,本文首先需要将指标系统中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主成分分析来完成各指标赋权和合成,并且以之为基础计算出各指标群的综合指数。在此过程中,本文对经济利益关系指标群和生产力指标群中的个别指标进行了同趋势化处理。本文所计算得出1992~2011年经济利益关系指标群综合指数和生产力指标群综合指数如表2和图1所示。
由表2和图1可以发现,1992~2011年经济利益关系指标群综合指数和生产力指标群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在整体上都表现为随着时间不断上行的趋势。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取得持续发展、经济利益关系不断演变的客观现实相符。而且,一方面生产力指标群综合指数一直处于平稳的上行;另一方面利益关系指标群综合指数在整体上行的同时,呈现着局部的波动。这使得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在一些时期存在着较大偏离。不过,单凭指标群综合指数的趋势,我们还难以把握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因此我们需要在各指标群综合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进行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度的测度。
2.经济利益关系静态协调度的测度
本文以X,y分表代表经济利益关系指标群和生产力指标群,着手构建相关的协调度测度模型。首先,需要通过线性回归来求得经济利益关系指标群和生产力指标群之间的拟合方程,并且计算出各指标群的各年度协调值。在回归过程中,我们综合考虑指标数据平稳性、回归方程拟合程度、回归系数显著性以及变量现实中无截距项等情况,得到回归结果如表3及图2。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两个指标群的综合指数分别代入相应的线性方程,得到经济利益关系指标群和生产力指标群各自的协调值,并且按照静态协调度的计算方法计算出1992~2011年的静态协调度,如表4。
由表4可以得到经济利益关系静态协调度的趋势图,如图3所示。
根据表4和图3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分析:
(1)1992~2011年经济利益关系静态协调度均值为0.678,这表明这一段时期经济利益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总体上处于不协调的状态。其中,除了1994年、1998~2002年、2007年这7年处于协调和基本协调状态之外,其他13个年份处于不协调和极不协调状态。
(2)从整体上看,20年的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度可以大致分为1992~1997年、1998~2002年、2003~2011年三个阶段。在1992~1997年这一阶段,除了1994年之外都处于不协调和极不协调状态;在1998~2002年这一阶段,各年份都处于协调和基本协调状态;在2003~2011年这一阶段,除了2007年之外都处于不协调和极不协调状态。在整体上,这三个阶段描述了经济利益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不协调—协调—不协调”的发展轨迹。这对现实的经济利益关系演变做了很好地阐释:经济利益关系演变一开始表现出了合理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之间日益协调;但是经济利益关系在继续的演变过程中又表现出了不合理,使得经济利益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协调度下降,从协调状态转变为不协调状态。
(3)在2003~2011年这最近的一段时期里,各年份基本处于不协调和极不协调状态。其中2003~2008年基本处于不协调状态;而最近的3年,即2009~2011年则处于极不协调状态,并且逐年创造经济利益关系静态协调度的历史最低位。这深刻反映了经济利益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不协调已经处于极为严重的程度,并且还在不断恶化。
3.经济利益关系动态协调度的测度
在经济利益关系静态协调度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生产力—利益关系”动态协调度,来对经济利益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协调发展的连续性进行考察。利用上文相关公式,我们测算出1992~2011年经济利益关系动态协调度,计算结果如表5。
由表5可以得到经济利益关系动态协调度趋势图。表5和图4表明,1992~2011年经济利益关系动态协调度并非呈现出不递减状态,因此我国经济利益关系与生产力并不总是处于协调状态。而且,经济利益关系动态协调度在震荡中推进,表明经济利益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协调度时而改善时而恶化。其中,1992~1997年期间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1998~2003年则持续上涨,表明在这段时期经济利益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协调性有所改善;2004~2011年期间基本表现为下降的态势,状态有所恶化,而且2007~2011年最近5年的恶化态势十分明显。可以发现,这些判断与前面基于经济利益关系静态协调度的相关判断基本一致。
本文通过如上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度的实证研究,探讨了我国经济利益关系的演变及其现状。经济利益关系均衡与否,具体体现为经济利益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协调与否。因此,本文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在1992~2011年的20年里,我国经济利益关系总体上处于失衡的状态。特别是最近的几年里,我国经济利益关系的失衡状态十分显著,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
第二,具体而言,20年里我国经济利益关系经历了“失衡—均衡—失衡”的演变历程。经济利益关系演变一开始表现出了合理性,且不断消除旧的失衡;但是,经济利益关系在继续的演变过程中又表现出了不合理,发生了新的失衡。
第三,当前我国经济利益关系失衡问题不断严峻,威胁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改革开放的整个大局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因此,纠偏经济利益关系失衡、实现经济利益关系协调稳定,无疑应是当前我国新一轮改革的重要内容。
①赵磊:《论当前改革中的利益失衡》,《哲学研究》1998年第11期。
②洪远朋:《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45页。
③李湛:《应用生产力经济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1页。
④李艳:《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5期。
⑤汪燕敏:《安徽省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1~42页。
⑥国家统计局:《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第1期。
⑦参见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就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http://www.stats.gov.cn/tjdt/gjtjjdt/t20130118-402867315.htm。
⑧“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研究”课题组:《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