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0042
摘要: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能够有“弹性”,能够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能够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使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成为城市景观设计、规划以及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思想,阐述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并以某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为例,分析在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湿地景观应有的设计手法。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1、前言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如同海绵一样具有孔隙,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对于自然雨水、地表散水以及地下水能够起到吸纳、蓄积、渗透、过滤、净化的作用。可以说,其概念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自然途径与人工系统建立一套完善的城市水循环体系,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散水和地下水,以便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促进健康的城市生态环境的建立。而城市湿地公园及其水体景观是城市整体生态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属于城市局部区域集水单元建设的内容,理应纳入海绵城市整体水生态循环体系之中。
2、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
2.1设计原则
2.1.1生态平衡的原则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时应以生态平衡为基础,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合理地对城市的湿地进行开发和景观设计,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2.1.2具备防洪功能的原则
城市湿地建设除了为人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等功能,还应该具备一定的防洪储水的能力,是城市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结构。雨季来临时,城市湿地能够具有吸水储水的功能,作为城市的储水基地,为整个城市在雨季建立一道安全防线。
2.1.3与城市相结合的原则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时要和整个城市的景观设计融合,利用点、线、面的设计方法,将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与城市相结合、统一,使整个城市的水体系统、景观设计更加完善。
2.2设计方法
2.2.1集水景观设计
城市湿地中,汇集雨水的景观要素主要有水体、地面铺装、绿地、建筑屋顶。水体直接消纳雨水,地面铺装、绿地及建筑屋顶承接雨水,成为雨水径流的产地。通过对集水景观的优化设计,使它们在源头充分发挥对雨水的收集、渗透、净化等功能,可减少雨水径流及污染物在下游的汇聚。
(1)地面铺装景观设计
传统地面硬质铺装阻隔了雨水的自然下渗,影响了自然水文循环过程,为了尽可能恢复场地开发前的状态,增加雨水下渗,可根据不同场地需要使用透水铺装材料,如各种透水砖、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以及鹅卵石、碎石、草坪砖等。各种透铺装材料根据场地特点用在广场、停车场、人行道(路、径)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在材料形式组合和色彩方面可以通过艺术手法进行各种设计变化,使铺装既能够集水渗水,又能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绿地景观
在湿地中,绿地景观要素主要是乔木、灌木和草等植物,自然的植物环境在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减少地表径流、促进大气水循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尽量保护天然绿地,使之呈现自然野趣之美。对于人工绿地,可根据场地周围的开发状况进行合理变化与设计。如道路、广场区域,可依据场地条件,结合景观要求设计一定尺度和规模的下凹式绿地,雨水进入下凹式绿地,所含的部分泥沙、树叶和垃圾可以被过滤,一些污染物可以被植物根系吸附、吸收,雨水被汇集并缓慢渗入,减小了径流并补充地下水。
2.2.2集水景观和汇水景观设计
集水景观的要素有地面铺装、建筑屋顶、绿地和水体。建筑屋顶、绿地、地面铺装等成为雨水径流的产地。水体可以直接消纳雨水。绿地景观的要素一般是灌木、乔木、草等植物,尽量保护自然绿地。就人工绿地而言,要根据地域周围的开发情况进行设计。屋顶景观设计要参照建筑屋顶的结构和布局设计形式多样的绿色屋顶,融合于湿地环境中,交相辉映。在城市建设中,要尽量减少破坏与干扰城市湿地,开发的场地应和湿地构建起水文联系,让雨水可以进入到湿地,但雨水在进入湿地前需要经过预处理,设置沉淀、弃流、过滤等装置,让净化过的雨水进入湿地。人工湿地也要根据降雨、气候等条件,让其趋近于自然状态。
2.2.3驳岸和道路交通设计
驳岸设计中可以分为生物工程护岸、自然护岸、台阶式人工护岸等类型。如果设计对象的坡度大于自然土地,且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时,可以运用黄麻、柳条等纤维做成草垫,让原生纤维回归于自然,起到护岸保护作用。自然护岸的亲水性较强,组合设计石材、岸边植物,设计出接近自然状态的景观效果。台阶式人工护岸保持了水陆水文关系和通透性,利用水陆结合的绿植,其生态性较好,景观较自然。
湿地景观的道路设计中,在充分尊重自然的情况下综合分析解决交通问题,可以不拘泥于某种特定形式,将生态作为设计核心,水景作为设计重点,设计人性化的道路。例如,游步道可以按照景观岸线伸展特征进行开合有致的设计,避免行人影响水体及水生物,道路和水面不能太过接近。在湿地道路设计中,可以设计适当的木质栈道,增加景观的延伸感,与水面构成落差,按照景观空间组织的布置情况,进行灵活搭配。
3、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某公园湿地景观设计
3.1该湿地公园介绍
该湿地公园横向宽约200~500m,全长5.7km,总面积为134.13hm2。场地比较平缓,没有空间层次感,并且河滩上有下陷凹地,凹陷地块杂草丛生,水系杂乱,各个水体单元孤立。场地的右侧有一条长4.2km,高8.5m的防洪堤,防洪堤底部有一条带状洼地,但视觉性差。现有条件既是设计的难点,但也是原点。
3.2海绵式湿地景观设计
就湿地水循环系统设计而言,此工程中在人力与自然作用下构成了自然水荡、低洼地势、水渠等集水单元.场地中防洪堤底部的水渠属季节性集水单元,可以改造成和降水连通的自然式水道。小型洼地属偶尔集水性单元,将其改造为跌级草滩绿地;大面积自然水荡是长年性集水单元,应该被充分保护。根据河水涨落和地形条件等情况,可以设计2层湿地水循环系统。外部循环系统和内部循环系统。在水驳岸边设计保护基质土壤的护坡,护坡的材料选择使用可渗透性材料。
自然水荡池底有一定渗透性的基质土壤,跌级草坡向洼地、湖泊等倾斜,丰富空间层次。就水陆消涨区域设计而言,此工程中湿地公园的河段水流流速缓慢,驳岸的形态呈现出自然弯曲之势,其形态和边缘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设计过程中采用低介入方法,直接保留原有自然健康的弯曲形态。在一些易被冲刷或者疏松的岸线边缘可以用卵石、片石等干砌工艺进行加固处理,形成自然护岸。就海绵式水体单元设计而言,湖泊水荡和水泡式水体等2种水体单元拥有不同景观风貌。
在本项目中,通过考察湖泊水位、水体单元水位是否稳定来做不同的景观处理。若水位变化不大时设计中可以减少对其的干扰处理,在美学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运用石材、植物、木材等进行护坡处理。水泡式水体,没有长期的保水能力,水位上涨时可以形成短暂的湿地景观;水位下降时形成草甸绿地。水泡式水体容器应该保留其净化功能。就湿地植物优化设计而言,湿地公园的植物设计与配置方案主要是以“保育为主,增补为辅”的理念,保留优质植物类型,以实现系统的自主循环。水生植物的配置也很重要,如灯芯草、空心莲子草、芦苇、香蒲等,能和湿地水景映衬构成较为自然的景观构图。
4、结语
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景观设计必然会参与到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的综合性建设与治理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景观设计的从业者应充分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不断地检视、改良和发展,积极探索海绵城市背景下的景观设计手法与技术解决途径,在解决城市问题的同时提升城市景观和环境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思逸,史梓潇.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5):25-28.
[2]卢树彬.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城市建筑,2016,32(20):208-208.
[3]任璐,冯飞.试述“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智能城市,2016(10):15-16.
论文作者:瞿广龙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1
标签:湿地论文; 城市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海绵论文; 景观论文; 水体论文; 自然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