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黑河市五大连池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64100
摘要:目的 预防艾滋,遏制艾滋。方法 强化培训,注重干预,安全套推广。结果 对高危人群进行宣传和干预,并提供咨询和检测服务。结论 减少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降低艾滋病病死率,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有效遏制艾滋病流行和蔓延。
关键词:艾滋病;干预;预防
从国内外的防治经验来看,关于性活跃人群进行预防性干预是预防HIV和其它STD的重要措施,因缺乏行之有效的药物和疫苗等医疗手段,行为干预便成为目前艾滋病预防的重要策略[1],而促进安全套使用是预防HIV/AIDS性传播的关健[2]。
1 疫情现状
自1996年内蒙古报告首列HIV感染者以来,截止2010年6月30日,我区共发现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648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3例,感染者525例,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死亡79例。发现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职业分布依次为农民、工人、商业服务、民工、干部职工。根据1998~2009年病例报告,十二年间全区病例报告平均每年在增长,尤其是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病例的上升较为明显。2004年二连浩特市首次报告HIV感染者以来,到目前为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出HIV感染者10例,医疗、疾控部门检出长住的外来务工人员HIV感染者4例(其中2例因为发病回原籍接受治疗,现在管理两列)。
2 高危人群的分布
以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为例,目前,该市有酒店、餐饮、娱乐等商业性服务场所约70多家,从业人员中潜在的性服务人员约270多人,是我市艾滋病高危人群,主要是来自蒙古国、中国东北、四川、安徽湖北等地,其中来自蒙古国的服务人员近百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流行形势十分紧迫。
3 HIV/AIDS 的知识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在体内不断复制逐渐破坏人体免疫功能,是人体抵御病毒的能力降低,已发生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预防干预是诸多影响HIV/AIDS流行因素中最容易加以改变的一项参数,对于高危人群的HIV/AIDS知识可以通过短期或多次教育加以迅速提高,加强有关HIV/AIDS知识的教育可以影响到高危人群对HIV/AIDS的认识和态度。最困难的是高危人群性行为方式的变化,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教育干预后1个月安全套的使用率有所提高,但在3个月后干预对象和对照人群之间无差别。
4 怎样做好艾滋病预防性干预工作
4.1 做好艾滋病“自我防护”。了解艾滋病病毒的由来和危害,熟悉他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严禁性乱;防治与他人公用被血液污染的用具;注意性卫生和性安全。
4.2 做好高危干预工作。为了进一步推进娱乐场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提高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艾滋病防范意识,加大对娱乐场所艾滋病防范宣传力度,推广安全套的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3 对高危人群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培训“面对面”的宣教活动。
4.4 安全套推广。主要是实行“六个依托”在娱乐场所、宾馆旅店、洗浴中心、各大商场、出入境通道以及街道社区等地进行推广发放。正确使用安全套可大大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害。
4.5 咨询服务。聘请专家或人口计生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咨询服务。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HIV/AIDS的预防干预是非常复杂的,国外的一些学者也开始认识和关注这一问题。另外,婚前、婚外性行为、卖淫和同性性行为都是传播HIV/AIDS的高危行为。对于高危人群实施重点治疗性干预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5 存在的问题
5.1 人口流动性大,人员成分构成复杂,为艾滋病预防性干预带来一定困难。
5.2 艾滋病防御工作专业性极强,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5.3 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不好开展工作。
5.4 宣传力度不够,各类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公共场所目标人群安全套使用率不高。
5.5 社会存在歧视艾滋病病人的现象。
6 结语
6.1 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开展以重点人群为主的宣传,创新宣传模式,扩大宣传覆盖面,让更多的人认识艾滋病,有效预防艾滋病。
6.2 服务关怀、反歧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有针对性的、适时、适度上门为广大群众答疑解惑,定期深入流动人口聚集区,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开展宣传,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宣传号召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积极救助和反歧视艾滋病感染者。
6.3 注重干预:将生殖健康检查与艾滋病预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生殖健康检查,静脉抽血检测(HIV)和疾病筛查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治疗,有效防治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
6.4 安全套推广:本着可及、便利的原则,认真做好安全套推广工作,进一步提高安全套的发放率,继续实行“六个依托”发放模式,尽可能使广大群众体面、便捷的获取安全套。
参考文献:
[1]刘民,梁万年,张孔来.艾滋病行为研究中的定性研究技术.医学与社会,12(3):34—36.
[2]Chesson HW,Gift TL.The increasing marginal benefit condom usage.Ann Epidemiol,2000,10(3);154—159.
[3]廖苏苏,王全意,张孔来.中国发生艾滋病毒感染流行的危险因素.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8,32(6):380—382.
论文作者:张永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
标签:艾滋病论文; 安全套论文; 人群论文; 感染者论文; 预防性论文; 场所论文; 病人论文; 《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