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发展(1998年11月6日)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发展(1998年11月6日)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总结经验 不断探索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1998年11月6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纵深论文,总结经验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志们:

中央党校领导同志要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情况。对国有企业改革,党中央十分重视,一直把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来抓。对二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国内国外都很关注,各方面的议论比较多,看法也不尽一致。如何看待二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成绩,如何认识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矛盾和困难,国有企业改革如何深化,国有亏损企业如何摆脱困境?这些问题,的确需要作出回答。今年恰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各行各业、各个方面都在进行回顾、总结和瞻望。国家经贸委作为国务院具体负责国有企业改革的职能部门,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也进行过多次讨论。今天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我们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适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新中国历史从此发生重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由此拉开了帷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是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探索、不断深化并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的二十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回顾国有企业改革走过的历程,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努力实现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从总体上搞好整个国有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分三个部分来讲。

一、国有企业改革在探索中不断推进,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二十年的改革实践,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今天,我们回顾二十年所走过的道路,可以说,国有企业改革总的是围绕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重新塑造微观经济基础,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中心,主要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展开和推进的。

(一)立足于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从政府放权让利,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走向市场

如何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前提和条件,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政企不分,政府直接经营企业,还是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二十年来进行了不懈的改革和探索。

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政企不分,把企业国家所有等同于国家直接经营,全国就象一个大工厂,企业就象一个个生产车间,人财物、产供销都由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进行管理。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经济规模小、产品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对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尽快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企业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实际上是政府的附属物,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而且还要承担许多社会职能。这种政企不分的状况,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主要是放权让利,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企业自主权,同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在京津沪选择8家企业进行扩权改革试点,1980年试点企业迅速发展到6600多家。1981年起,在国营工业企业全面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工作,同时对36000多家工业企业实行利润包干。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新形势,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要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确立国家与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1988年3月,国务院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到年底有95%的国营工业企业实行了承包制。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用法律的形式对企业的权利和义务、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等进行了规范。1992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详细规定了企业享有生产经营、投资决策、产品定价、进出口经营、劳动人事、工资奖金分配、内部机构设置等14项经营自主权。通过这一系列以扩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独立的经济利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激发了职工的劳动热情,增强了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在改革初期,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扩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作为法人的国有企业,只有扩大了的自主权是不够的,受各方面的制约,一些权利和责任往往落实不到企业,政府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而且这种改革并未根本触动原有的企业制度,企业经营机制难以彻底转变,责权利难以真正统一。同时也缺乏应有的监督和约束,不少企业出现了负盈不负亏、甚至急功近利等短期行为,国有资产难以实现保值增值。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之后,国家颁布了《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为实现政企分开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供了重要保证。1994年开始,国家选择了100户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各地区、各部门也选择了一部分企业进行试点。到1997年底,在参加试点的2500多户企业中,有2082户完成了公司制改革。几年来,试点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了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加强企业管理、深化内部改革、分流富余人员、分离办社会职能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普遍增强了实力,提高了活力。同时,通过试点摸清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进行了探索,摸索出了一些路子。面上的企业也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有了新的突破,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十五大强调指出,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的不同实现形式。要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在十五大精神指导下,政企分开迈出了重大步伐。今年进行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不仅部委从40个减为29个,人员减少了一半,更重要的是在职能转变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国务院各部门转交给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地方的职能有200多项,一些专业部改为国家局由国家经贸委管理,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下一步各级地方政府也要相应进行机构改革。同时,初步建立了国有重点企业稽察特派员制度,这有助于在保障所有者权益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政企分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最近,中央决定,军队、武警、政法机关一律不再从事经营活动,其所办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企业,全部移交地方,党政机关所管企业和所办经济实体也必须与其脱钩。这是实现政企分开的一个重要措施,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有力的推动。

二十年来,我们在如何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转机建制方面,经过艰苦的探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尽管如此,要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还需要继续付出艰苦的努力,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和实现政企分开。

(二)立足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从着眼于搞好每个企业,到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是增加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是着眼于搞好每一个企业,还是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在过去二十年中,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从改革初期到党的十四大前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思路、指导方针、政策措施和具体做法上,着眼点是放在力图把每个国有企业都搞活、搞好。这期间先后实行的扩权让利、利改税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改革措施,都是根据每个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一厂一策的办法,通过调整企业与国家的利益分配关系,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在当时经济处于短缺状态、企业发展空间比较大的情况下,这种做法短时期内能够使企业的发展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也容易为各方面所接受。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形势的发展,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买方市场逐渐形成,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优胜劣汰已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要把几十万个国有企业无一例外地全部搞好,既无可能,也不必要。

为提高国有经济的素质和竞争能力,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着眼于搞好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国有企业改革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展开。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搞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进一步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集中力量搞好大的,采取多种形式放活小的,是从整体上搞好国有企业的重大举措。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中坚,它们数量虽少,但其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在国有经济中占有绝大比重,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搞好国有企业,首先要集中力量把这些企业搞好。在过去“抓大”的基础上,1996年国家确定重点抓好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起主导作用的300户大企业,1997年又扩大到512户。这些企业虽然户数只占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的0.8%,但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61%和85%,对国有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8%。对这些企业除明确主办银行、贷款重点支持外,国家关于企业兼并破产、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扩大企业外贸进出口权等方面的政策,也优先在这些重点企业中实施。在股票上市方面,对这些企业给予优先考虑,1997年底,512户重点企业中,已有183家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抓大”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有重点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对于量大面广的国有小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各地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放活,使一大批国有小企业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具体形式,促进了经营机制的转换,增强了活力。

实行兼并破产,促进国有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是优化国有资产结构,充分发挥国有资产作用的有效途径。多年重复建设,造成国有资产布局、结构不合理,在市场竞争中,也有一些国有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难以继续生存下去,致使相当一部分国有资产的作用难以发挥。同时,也有一批具有优势的国有企业需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为了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同时使优势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1994年国家选择天津、唐山、太原、沈阳、长春等18个城市进行“优化资本结构”试点,1996年扩大到58个城市,1997年进一步扩大到111个城市。几年来,国家用于国有企业兼并破产的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规模三年已达900亿元,兼并破产和减员增效涉及企业5800多户,其中兼并企业2765户,破产企业1959户,减员增效企业1104户,齐鲁石化兼并淄博化纤厂和淄博化工厂、邯钢兼并舞阳钢厂,就是成功的例子。试点城市之外也有一大批国有企业通过兼并破产,优化了资产结构,使现有资产得到有效利用。

通过资产重组,抓紧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是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措施。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生产经营集中度低,越来越不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要求,尽快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对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991年底,国家选择57户大企业进行企业集团试点,1997年扩大到120户。试点企业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规模,壮大实力。象长春一汽集团通过兼并吉林轻型、长春轻型、哈尔滨星光机器厂、沈阳金杯等企业,以较少的投入盘活了资产存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轻型车基地;保定乐凯集团大力进行结构调整,开发新产品,彩色胶卷八年实现了三次更新换代,并实现了彩色胶卷系列化;联想、北大方正集团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网络的建立,近年来资产、销售收入、利润连续翻番。各地也根据情况,抓了一批企业集团,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比较成功的,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五大后,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培育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的力度加大,步伐加快。今年组建起来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和产销一体化,大大提高了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集约化程度和国际竞争能力。以宝钢为主体的上海钢铁企业本着“做高”、“铸强”的原则进行联合重组,即将成立上海宝钢集团,将为发展成我国冶金行业的重要精品基地奠定基础。

应该说,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已经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但还仅仅是开始,要真正实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立足于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条件,从主要抓企业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使之相互衔接同步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一方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重塑微观基础,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也向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决定国有企业改革不可能离开其他方面的改革而孤军深入,必须把企业改革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结合起来,在综合配套改革中整体推进。

改革初期,我们对企业自身改革抓得比较多,而且企业改革也大多是单项性的。这是我们的认识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所决定的:国有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问题比较多,企业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充分暴露,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条件还不具备,改革基本是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的。十四大以前,我们一方面针对企业单项改革难以奏效的问题,开始注意搞好企业内部改革的配套推进,特别是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的改革,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围绕调整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关系,在财政、税收、价格体制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这些改革还没有突破旧体制的束缚。改革的历史进程要求必须把国有企业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求得新的突破。

十四大以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要求,为促进国有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加大了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1994年起,国家对财税、金融、投资和计划等宏观经济体制相继进行了重大改革,初步构筑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财税体制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和合理分权的原则,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金融体制改革以银行商业化、利率市场化为取向,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加快了改革步伐;投资体制改革以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目标,逐步建立法人投资和银行信贷的风险机制;计划体制改革逐步由高度集中的直接管理转向间接调控为主;外经外贸体制改革扩大了企业的外贸出口经营自主权,逐步降低了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缩小了非关税措施管理的范围;外汇体制改革实现了汇率并轨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等等。这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按照统一的尺度与原则,规范了国有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改革了政府与国有企业一对一谈判等不规范做法,取消了对国有企业的一些优惠或者不平等的待遇,使国有企业以普通市场主体身分与其他各种类型的企业一起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把国有企业真正推向了市场,促使国有企业加快自身的机制转换,转变观念,尽快提高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与此同时,还努力为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必要的条件,帮助他们减轻历史形成的沉重负担。近年来,围绕解决企业人浮于事、债务负担过重等重点、难点问题,推进了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与“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相配套,建立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失业保险制度,初步建立起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今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要求有下岗职工的企业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资金由财政、企业和社会共同承担。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止到9月底,有下岗职工的企业都建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或类似机构,全国714.4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有701.1万人进入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占98.1%,其中80%领到全额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基本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相配套,逐步将企业所办的学校、医院、托儿所等移交给社会,实行社会化管理。与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相配套,国家通过多渠道帮助国有企业补充资本金,到去年底,已有577亿元“拨改贷”转为国家资本金,今年还将有500亿元的经营性基金转为国家资本金;1996年以来,国家三年分别拿出200亿、300亿和400亿元核销企业的银行呆坏帐;同时还对一部分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股票上市直接融资,并开始了发行企业可转换券的试点,去年通过股票上市为企业筹集资本金1300亿元,今年原计划再筹集1000亿元。这既优化了资本结构,也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在积极搞好外部配套改革的同时,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

改革二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围绕国有企业改革推进配套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没有配套改革的进行,就没有国有企业改革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但总的看,配套改革还不能适应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围绕企业改革搞好综合配套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

国有企业改革二十年来,艰苦探索,稳步前进,每一步都是在战胜巨大困难中走过来的。在这个历程中,我们的认识在不断丰富,改革在不断深化,改革的思路和做法随着实践的发展在不断调整完善,尽管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不少改革措施和步骤还不完全到位,但是这一步一步的探索,为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发展摸索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深化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

回顾国有企业改革二十年来走过的历程,总结经验教训,一个重要目的是要正确认识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看到取得的成绩,有利于增强我们搞好国有企业进而搞好整个国有经济的信心。看到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经过二十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实践,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目标已经明确,路子越来越清楚。在多年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到本世纪末在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这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近期必须达到的目标。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针,江泽民总书记在科学总结国有企业改革二十年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了高度概括:一是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三是把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四是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五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切实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建设,严格企业内部管理;六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七是协调推进配套改革;八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创造多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企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这是改革遇到的最大障碍。实践使人们认识到,不改革没有出路,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提高,投身改革的自觉性和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不断增强。政府的观念发生了转变,由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转向更多地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等、靠、要”,逐步树立起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的市场观念,与国内外对手争生存求发展的竞争观念,以较少投入获得较多产出的效益观念,适者生存、强者发展、劣者淘汰的优胜劣汰观念。职工逐步告别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铁饭碗”,开始树立起市场经济的分配观、就业观和择业观。这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反映出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又推动了改革的不断深化。

第二,改革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国有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从1978年至1997年,国有工业总产值由3289亿元增加到29759亿元,增长了8倍多;国有企业资产总量年平均增长15.5%,高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年平均增长12.9%的水平;截止1997年底,在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虽然国有企业户数只占15.9%,但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增加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57.1%、44.1%、46.3%和50.6%,如果再加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则分别达到67.9%、53.6%、55.5%和63.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这个概念更能说明国有企业的成效和发展变化。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直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在能源、交通、邮电等基础部门,冶金、化工等原材料行业,汽车、机械、电子、石化等支柱产业,国有经济都占有支配地位,特别是石油、冶金、电力、航空、铁路、电信等关键领域,基本都掌握在国有企业手里。与此同时,一大批竞争力强、效益好的优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国家重点抓的512户重点企业,大都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本营运能力,成为国有经营发挥主导作用的中坚力量。大庆、宝钢、邯钢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第三,国有企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效,还充分体现在国有企业承担了巨大的改革成本,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国有企业一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国有经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高达60%,远远高于其他经济成份。城镇社会就业人员中有近70%是国有企业及其他国有单位吸纳的。国有企业为各行各业和其他经济成份培育和输送了大批人才,为国家各项事业和多种经济成份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国有企业还长期承担了投资大、周期长、社会效益好但企业效益低的大型建设项目,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可以说,没有国有企业为改革承担巨大成本,我国的经济建设不可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其他经济成份也不可能取得这么快的发展。

第四,国有企业改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二十年来的改革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被实践反复证明的最根本的经验。在具体组织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工作中,各地也探索到许多好的做法,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从多年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经验来看,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注意和把握好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坚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与发展的速度、社会和职工的承受能力结合起来。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国有企业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只有加快发展步伐,才能使国有企业真正摆脱困境;只有保持社会稳定,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只有在改革与发展中求稳定,才能求得社会的长期稳定。

二是,坚持先易后难,先试点再推广,稳步向前推进。国有企业的问题积之日久,矛盾错综复杂,不可能企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选择薄弱环节和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率先突破,能使改革收到“吹糠见米”的效果,职工也能得到看得见的改革效益,有利于取得大家的支持,有利于树立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一些重大改革措施,通过试点取得经验、摸清路子后再推开,可以少走变路,有利于降低改革的成本。不试点,就不知道水有多深,困难有多大,就不容易找到稳步推进的有效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国有企业改革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国有企业改革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需要紧密结合实际,区分轻重缓急,把握力度,掌握节奏,抓住主要矛盾,集中使用改革手段和措施,解决那些能影响和带动全局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改革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坚持“三改一加强”,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企业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单打一,必须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通过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通过改组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组织结构,通过改造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生产技术水平和发展后劲,通过加强管理把企业各种要素的潜力发挥出来,才能全面提高企业素质,把企业的潜在优势变成现实竞争力。

五是,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国有企业千差万别,存在的问题,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改革都有不同的特点,必须针对改革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改革措施,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六是,坚持配套改革,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离开其他方面的改革而单兵突破,必须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综合配套地同步推进。没有其他配套改革的支撑,没有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是难以向纵深发展的。

这些经验,都是各地在改革实践中的切身体会,也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并不断加以丰富完善的。

在充分肯定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进展、成效和经验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当前比较突出的是不少企业还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相当一部分企业处境困难,经济效益低下。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低水平重复建设所积累下来的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为尽快解决短缺经济下产品严重供不应求的矛盾,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新上了一大批工业项目,这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造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目前全国一半以上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60%。在这种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不少企业都想多生产,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又超过市场需求,于是竞相降低,无序竞争,价格降到成本线以下,以至严重亏损也在所不惜。二是负担沉重。国有企业普遍人多,仅国有工业的富余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就分别超过1000万人,这两部分人每年支出差不多1000亿元,大大高于近几年全部国有工业的利润总额。企业办社会,是国有企业的一个沉重负担,全国三分之一的学校和医院三分之一的病床,是由国有企业办的,支出约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由于国有经济摊子大,战线长,国有企业普遍资本金不足,资产负债率平均高达65%,大大高于工业化国家水平和国际公认的安全水平,也高于国内其他经济成份企业的负债水平。三是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落后。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粗放,管理落后,技术进步缓慢,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不适应经济体制转轨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四是外部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市场国际化,国有企业不仅面临国内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竞争,也面临国外强手的竞争,特别是买方市场的形成,使竞争更趋激烈。今年又遇到一个特殊的情况,亚洲爆发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严重金融危机。目前,危机还在发展,程度还在加深,已经波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我国经济增长特别是出口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使国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更趋复杂,经济运行中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暴露,更加重了国有企业的困难。

我们必须肯定,在党的领导下,国有企业改革二十年的伟大实践是成功的,方向是正确的,改革的成效是明显的。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过去几十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积累下来的,现在矛盾和问题暴露出来,是改革深化和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有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决不可认为,越改革困难越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就会消极悲观,对改革丧失信心。

三、坚定信心,大胆探索,努力实现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

进一步扩大二十年的改革成果,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在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对于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到今天,进一步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都是深层次的,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已经到了关键时期、攻坚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要求国有企业按照公平竞争、效率优先的原则,建立起优胜劣汰机制,一大批没有竞争能力的国有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使国有企业面临国内不同所有制企业和国外强手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国有企业由于多方面原因,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特别是买方市场的出现,使得国有企业原已存在后来又有所发展的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充分暴露出来;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使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减员增效等改革的进程和节奏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困难企业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发达国家正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亚洲金融危机也迫使亚洲各国和地区进行结构调整。今后几年,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十分关键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理解、全面贯彻十五大精神,把思想真正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努力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从当前来看,必须在以下十个方面做出新的努力。

(一)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依据《公司法》,对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有步骤地进行规范的改制,明确国家与企业的权利和责任,加强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激励,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真正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在今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基础上,明年各级地方政府机构也要进行改革,政府主要通过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行业管理,引导投资方向,指导企业健康发展,不要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日常管理工作。

(二)调整结构,切实解决重复建设问题

要对严重超过市场容量的生产能力下决心进行调整和压缩,努力保持供需总量基本平衡。要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进行调整,落后的和多余的生产能力坚决淘汰。重点是搞好传统产业和特困行业的调整和扭亏增盈。尽快制定和调整行业标准,扶优限劣,关闭、淘汰一批能耗高、效率低、质量差、污染严重、产品过剩、扭亏无望的小厂小矿,保证优势企业生产能力发挥。如非法和不合理开采的小煤矿,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水泥、小平板玻璃,质量低劣、污染严重、同时又浪费资源的小炼油厂等,要下决心关闭一批。现在有些地方正在或准备上炼钢、炼铁、轧钢,上造纸、啤酒等,要坚决予以制止。

(三)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促进国有企业公平参与竞争

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相结合,通过制定行业自律价等措施,有效防止无序竞争。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保护正当生产经营。继续严厉打击走私,适当控制进口,支持国内生产。通过这些措施,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在继续扩大国内需求,改善城乡消费环境的同时,鼓励企业大力开拓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采取必要措施,鼓励企业扩大出口和向境外转移部分生产能力,支持企业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四)继续推进抓大放小、兼并破产,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对一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规范性破产,促进国有资产存量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国有资产的质量和效益。继续采取措施增资减债,把企业过高的负债率降下来,补充企业资本金。全力推进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组建一批符合市场要求的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实现资产的优化重组。

(五)加强对中小企业改革的指导,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对活跃经济、促进就业、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信贷、技术、信息、培训、对外合作等方面,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指导国有小企业正确改革,纠正一些地区出现的把出售作为国有小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甚至唯一形式的做法,加强对企业出售的规范和监管工作,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和银行债务悬空,防止“一卖了之”,使之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形式。对此,中央领导多次指示、批示,要求予以重视。江总书记6月2日在第二期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研讨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放小’就是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把国有小企业搞活,更好地发挥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而决不是要放弃国有小企业,不是对它们撒手不管。也决不能把‘放小’变成一种形式,就只知道拍卖。如果对国有小型企业统统采取一卖了之的做法,这是违背十五大精神的”。对十五大精神,我们一定要准确理解、全面贯彻。

(六)进一步分流富余人员、分离办社会职能,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竞争力,必须加大减员增效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力度。鼓励企业自办经济实体,安置富余职工,支持下岗职工从事个体工商经营或开办私营企业,鼓励用人单位招用下岗职工。在有下岗职工的企业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采取财政、企业、社会多方筹集资金的办法,保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逐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富余职工下岗分流、再就业和建立新型劳动用工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职工能进能出的新机制。通过对下岗职工培训等措施,提高下岗职工的整体素质和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七)加快技术进步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进一步加大技术进步的投入,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引进和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

(八)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搞好外部监督

紧密结合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不断总结和推广邯钢等先进企业管理的经验,引导企业进一步更新观念,面向市场,提高竞争能力。进一步探索大型公司制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方式及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实现形式,促进企业建立和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制约体系,实现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稽察特派员制度,加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监督,促进企业切实加强管理。

(九)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企业领导人员特别是经营者的素质

进一步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有别于党政机关干部的企业经营者培养、筛选、聘任和激励、约束机制。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企业领导班子进行充实和调整,特别是要选好一把手。继续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同时,切实加强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领导作用和政治保证作用。

(十)继续推进配套改革,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完善失业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扩大覆盖面,提高收缴率,改进保险金拨付办法,实现社会化发放。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落实企业资产经营责任,提高资产运营效率。进一步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今天我介绍的这些情况,归纳起来就是:第一,二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伟大实践成效显著,方向正确,改革是成功的,对此必须实事求是地给予充分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们的信心,毫不犹豫、毫不动摇地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第二,二十年改革走过了艰苦探索的路程,在我们面前还有许多问题、矛盾和困难,改革还不完善,许多改革措施还不到位,对此我们也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这里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承认存在的问题,科学地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正是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第三,国有企业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我们必须准确理解、全面贯彻十五大精神,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夺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性胜利。从二十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总结与今后的瞻望中,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有企业是可以搞好的,也是一定能够搞好的。

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中央领导同志讲过多次,报刊上各种分析评论也很多,大家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我不多讲了。大家知道,今年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最突出的是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水灾害这两大挑战。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沉着应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相继下发了3号和12号文件,作出了增加投资,扩大内需,鼓励出口,打击走私,控制进口,实施好再就业工程,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等一系列重要决策。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党中央和国务院所采取的这些重大政策措施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出来。钢材、建材等投资类产品销量正在增加,价格开始回升,增长速度加快。1-9月,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其中三季度达到8.6%。尤其是9月份出现了比较强劲的回升势头,当月工业增加值增幅达10.2%。企业经济效益也开始转好。大多数省区市盈利状况比上半年明显改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94.7亿元,同比虽下降77.3%,但7、8两月利润大幅增加。512户国有重点企业实现利润327.6亿元。石化、机械、冶金、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效益也明显好转。随着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和灾后重建的拉动,预计第四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将继续加快,增幅可达11%左右,全年可望增长9%左右,企业经济效益将会进一步好转。总的来看,经过努力,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是有希望实现的。退一步说,即使比8%目标差一点,也没多大关系,在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的情况下,也是相当高的速度。我们现在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

国家经贸委作为国务院的一个宏观调控部门,主要职能之一是负责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国务院领导同志最近强调指出,国家经贸委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企业,一定要把企业作为根本,紧紧围绕企业这个中心,抓好三个重点:一是监督国有大中型企业,促进企业扭亏为盈;二是指导国有小型企业和其他公有制企业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进行改革,调整结构;三是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健康发展。同时要求我们,做好企业工作,主要采取三条措施:一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为企业排除行政干预等各种干扰,减轻负担,创造一个能够生存发展、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二是通过严格执法,狠抓质量技术监督,督促有关部门制定产品质量标准,推动生产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规范市场,保护消费者利益;三是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行业法规,防止重复建设,引进高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我们一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努力做好工作。多年来,中央党校和在座各位曾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很大支持,在这里我谨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今后得到大家更多的支持。

同志们,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国有企业带入新的世纪,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能否成功,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建立,关系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现在,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思路也已清楚,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够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国有企业必将以崭新的姿态进入21世纪,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  ;  ;  

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发展(1998年11月6日)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