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廖娜 广西艺术学院
摘要: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迅猛的发展造成了全球逐渐一体化的趋势,因此保护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成为联合国到各国政府都非常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政府也对此高度重视,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开始着手制定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帷幕。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七十二巫调的传承现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七十二巫调、现状、调查、传承
百色凌云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最大环境特点是河流纵横交错,群山高耸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凌云县形成了以壮为主体,瑶、苗、彝、仡佬、回等12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县城,其中壮族人口占的比重最大。凌云壮族是古代骆越民族的后裔,用壮话称“布楼”、“布依”,由于是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这里形成了以壮族文化为主,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绚丽多彩地域文化景观。凌云县受其地理及历史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种类,并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凌云泗城壮族“七十二巫调”便是这个文化古城中孕育出的一支艺术奇葩。在笔者的调查研究过程中把七二巫调的传承现状归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参与实施措施保护,一类是民间自由传承发展。
一、政府参与实施措施保护
凌云县政府对七二巫调传承保护和发展尤为重视,并做出了极大的努力。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出现凌云七十二巫调《情比天还净》、《水源洞》,并获得自治区专业民间文艺汇演一等奖。七十二巫调音乐还在电影《红男绿女》和戏剧舞台《蛇郎》中出现。广西艺术学院也将巫调音乐编写为民族音乐视唱素材。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广西第一批58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凌云七十二巫调名列在其中,居第28位。?2014年凌云七十二巫调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凌云七十二巫调有传承人,也形成了传承人的培养方式。县文化馆开展了七十二巫调音乐传习基地传承计划,这个计划基本以展示、展览、研讨、集中交流、培训、师徒传习方式开展活动,这样的活动一般由传承人主持进行。但这样的活动针对的是七十二巫调中的“调”,也就是其音乐传承发展的规划,政府部门重视的是七十二巫调的音乐传承,对七十二巫调的演唱形式的传承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现在七十二巫调的第六代传承人黄兰芬老师已经不会做巫。这个看起来好像和事实不符,但是凌云县文化馆韦书记说:“巫调并不是一定要学会做巫又要会唱才是巫调,文化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一定要选既能做巫又能唱调子的人来做传承人,那就没有传承人了。”但由于这个基地上课时间短,前来参加的人不多,所以没有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民间自由发展传承
民间传承是民间文化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这种传播形式是相对朴实,可以说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活态和静态传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找到了现任传承人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传承人黄兰芬,在交流中了解到黄老师在小的时候经常听到自己的母亲吟唱一种奇怪又美妙动听的音乐,这让她对七十二巫调有了深深的印记,在黄老师14岁那年,她的母亲才告诉她这是凌云壮族巫调,母亲的大姨就是巫婆,这样黄老师在会唱巫调的家庭里成长,自然也就把七十二巫调的曲调继承了下来。像黄老师这样的传承属于家族传承。笔者也曾亲自找过凌云七十二巫调第五代的唐远明老师调查了解,现在民间的传承基本上是她和黄兰芬在传唱,唐远明和黄兰芬两位老师还编著了《凌云泗城壮族巫调》,记录了七十二巫调的神灵背景、音乐曲调歌谱等等内容。笔者了解到唐老师年轻时听到巫调的音乐悠扬婉转动听,所以就向会唱的前辈请教,把调子基本都全部学会唱了,她是属于民间师徒传承。因此她和彭八英成为了第五代传承人。值得一提的是,彭八英老师会唱巫调是在她年轻时生了一场大病,好了之后曲从口来,七十二巫调的全部曲子都会唱了。这就是民间所说的“阴传”[阴传: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的“阴阳”传承 吴霜],而像唐远明、黄兰芬老师这样向人学习会唱的根据笔者在文献阅读中有学者把其称为 “阳传”[阳传: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的“阴阳”传承 吴霜]。因此就有了七十二巫调的传承有“阴传”和“阳传”两种的说法。
七十二巫调是当地人因族群、生活、情感等等遭遇困苦之时,一般就会请来“巫师”“果金”( 壮语,做巫事之意) ,且为女性“果金”[果金:中华民族艺术本体及文化内涵:广西凌云泗城壮族巫调之文化解说 陆建业]者?。她们用“果金”这样的形式来祈祷生活的平安美好。所以当你走进凌云县泗城镇的家庭去了解凌云泗城壮族七十二巫调,当地人都会有疑问,但是如果你问 “果金”那有很多人知道,并且还能说出彭八英老师会“果金”。
唐远明老师说,“如果你愿意每天都来我家,我每天都教唱你几个调,这样你就能学会全部的调子。”唐老师是多么希望能把自己所会唱的巫调传唱出去,她希望有更多的后辈学习传统的民间音乐,希望这些宝贵的民间音乐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
结语:笔者认为如果凌云县政府可以在坚持七十二巫调音乐传习基地发展的基础上,又重视巫调音乐的再创作。虽然会面临如着保护机制不完善、传承方式的单一等各个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知道,在保护和传承的道路上我们要走的是漫漫长路,只要各方力量携手坚持保护和传承,就能更好地把七十二巫调音乐发扬光大,并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的“阴阳”传承 吴霜 民族艺术.2011年
[2]王晖.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与岑氏土司[J].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3]傅佐东.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J].艺术探索?.2007年06期
[4]杨民康.七十二调与十月太阳历[J].中国音乐.1987年02期
[5]张荣昌.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剧作家?.2008年01期
作者简介:李廖娜,女,广西百色,广西艺术学院2013级在读研究生,艺术学理论,民歌传承研究方向
论文作者:李廖娜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壮族论文; 凌云县论文; 老师论文; 广西论文; 民间论文; 的是论文; 笔者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