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灯》中“得”字之考察及述补结构中“得”词性的判定
王瑞敏1,2
(1.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龙子湖校区)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 《歧路灯》创作于18世纪中叶,其语言代表了当时的中原官话。对书中“得”字进行穷尽考察和分析,从共时角度揭示《歧路灯》中“得”字的使用情况。主要探讨“得”在述补结构中的词性问题,认为:述补结构中“得”源自动词“得”。可能性述补结构中“得”为助动词,状态性述补结构中“得”为结构助词,它们是同一个词在不同引申义基础上语法化的结果。
关键词: 《歧路灯》;“得”;述补结构;词性;语法化
《歧路灯》(以下简称《歧》,引文只注明回数)是创作于18世纪汉语演变关键时期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成书时间处于近代汉语末期。因此它保留近代汉语的语法特征的同时,又与现代汉语的特点很接近。该书用颇具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写清初的河南社会生活,大体反映了18世纪河南方言的面貌,是研究近代汉语清初阶段的重要原始资料,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7年10月住院部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120例,年龄18~65岁。纳入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建议的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1)符合西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2)患者或其监护人知情同意,已签署知情同意书;(3)年龄18~65岁;(4)依从性好。根据随机的方式将狂组患者进行区分,具体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得”字在现代汉语述补结构中具有较高使用频率,人们对其词性的看法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代汉语是对近代汉语直接承继。若换一个研究角度,跳出现代汉语的范围,调查近代汉语某部作品中“得”字的用法,或许能对认识述补结构中“得”的词类归属提供参考。《歧》是反映清初河南方言面貌的一部重要文献,对其中语言现象的研究,将有利于对清初中原官话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但截至目前,尚未发现有专门针对《岐》中“得”字进行的研究。为能对近代汉语时期河南方言的语言系统有尽可能全面的掌握,本文拟考察《歧》中“得”字的用法,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对“得”的分布情况进行静态描写,并结合现代汉语从动态角度探讨述补结构中“得”字的词类归属。
为检索方便,我们采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中的电子文本进行检索。
一、《歧》中“得”字的共时分布
“得”,《说文》“行有所得也”,本义是“获得、得到”。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中查询《歧》中“得”字,总命中1810次,“得”字使用频繁,是《歧》用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元明两代,是动词后面的助词‘得’字用得最多的时代,当时,动词后的‘得’在语言中出现的频率,不仅是唐宋时期不可比拟的,而且也是现代汉语不能与之相比的。”[1]清代跟元明两代同属近代汉语时期。我们对《歧》中“得”字出现的1810个例句进行逐句分析,总结书中“得”字所记录的词的语法性质,“得”具有动作动词、能愿动词、结构助词和词尾(双音词中)四种身份;从词义上讲,具有“取得、获取”“能”“应该”等义。本文对《歧》中“得”字的使用情况进行静态描写,联系现代汉语述补结构中的“得”字的使用,动态分析述补结构中“得”字的词类归属。
我们通过穷尽统计《歧》中“得”字的使用数据,对其进行逐条定性分析后,对《歧》中的“得”字具体使用情况列表如下:
(20)奶奶与他们做不得交易。
表1 《歧路灯》中“得”字功能及数量、比例统计表
注: 有2例中的“得”实为“的”字,1例为人名用字,文中将不再做专门列条解释。述补结构中的两类“得”,即表“能、可能”的和无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得”,在述补结构中出现的比例分别为82.8%和17.2%。《歧路灯》中结构助词“哩”兼有“的”“地”“得”的用法[2],“的”也常常有结构助词“得”的用法,因本文只针对“得”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故“哩”“的”暂不纳入讨论范围。
由上表可知,“得”在近代汉语中可做谓语,是动作动词,意为“获得、得到”;在谓词前做助动词,表示“应该、能”等义;在谓语中心词后,表示“能,可能”义,或只起一定的语法意义,连接谓语中心词和补语等;还可用在双音词中做词尾。
(一)做谓语中心词
该格式中,“得”后补语多为主谓、并列等短语,其次是状态形容词,也有少数是程度副词“很”等。
就这样,八个猎人把衣服还给了姑娘们,成了八对夫妻。他们就在长白山建立了家园,辛勤耕种,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并且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猎人们非常感激天鹅,就让子女管妈妈叫“额娘”。这个额还是天鹅的“鹅”。也不知叫到了那一年那一代,把这个“鹅娘”的“鹅”叫成了额头的“额”。这就是满族人的祖先。
赵仙童看着信息,两眼发直,渐变空蒙,化雾为雨,纵身跳起,左右开弓,闪电般抽了砖子两个大耳刮子,狠狠地摔碎了手机,接着歇斯底里地喊道:烂婊子,这么恶毒地诅咒我,滚!臭砖子快滚!去和你那个骚狐狸精过吧!老娘成全你!
(1)你只把我新购这两部时文,千遍熟读,学套,不愁不得功名。
(第8回)
(2)潜斋道:“已得正六品职衔,告病回籍。”
(第10回)
(二)做状语
“得”做状语时为能愿动词,在《歧》中出现频率较高,意为“能、应该、需要”等。通常与“才、不、须、只”等副词连用。
(3)这谭绍闻方才得插口道:“母亲叫我说些什么?我忙着哩。”
(第43回)
(4)今日要审此案,须得将原词细阅一番。
(第46回)
(三)述补结构中
“得”用在述补结构中,补语分两种情况:一是表可能;二是表结果、情态等。
1.表可能 “得”既可直接用在谓词后表可能,也常在前面加否定词“不”表示不可能。此时为能愿动词。
(5)这些话只好哄谭贤弟那憨瓜,能哄得过我么?
(第50回)
(6)奶奶渐渐年纪大了,靠不得别人。
本文2例均有少量导管内癌成分,组织形态特殊,细胞较大,界限清楚,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呈泡沫样,这说明乳腺LRC常常有特殊形态的导管内癌成分。如果在乳腺肿物穿刺活检标本或术中冰冻标本内未见到浸润性癌成分,仅见到这种形态的导管内癌,提示肿瘤可能为浸润性癌,可能为形态特殊的LRC。
(第47回)
2.表结果、情态 “得”后面的补语可以用来表结果、情态等,此时“得”无实义,只起一定的语法作用,表示后面出现的内容为“得”前面动词的结果、情态等,此时“得”为结构助词。
(7)侯冠玉方悔多言,已被东家婆在闪屏后听得恼了,推个故儿走讫。
(第12回)
(8)抬起棺盖,猛可的盖上,钉口斧声震动,响得钻心,满堂轰然一哭。
(第12回)
(9)且说孔慧娘,那一次与茅家官司,已气得天癸不调,迟了一年多,月信已断。
(第47回)
(10)这个粗皮狗攮的,不知怎的发了威,惹得萧墙街街坊一齐发火。
1)创新教育融入中国科技教育的必然性。创新教育很早就被提及,但在我国各个学校中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计划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而在全球化趋势日渐深入的情况下,我国在很大一部分产业中仍处于价值链的较低等级,很多技术仍依靠他国,这对我国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对我国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将创新教育融入我国的科技教育,形成中国科技创新教育。
(第46回)
(四)双音词中
C.表结果
(11)王氏道:“你晓得夏家是大相公拜的朋友么?”
(第53回)
情态补语一般比较复杂,多由主谓、述补短语或形容词重叠式充当。
(第54回)
(13)谭绍闻道:“一只是‘百年好合’,那一只不记得了。”
(第54回)
(14)绍闻道:“银杯制造精工,不觉矢口赞美。倘说见赐,岂不显得俗士奇货?”
(第75回)
(15)如今姐夫恭喜,咱就到了,显见得小家子赶趁亲戚哩。
(第87回)
二、《歧》中“得”所在的述补结构
“得”所在的述补结构都是组合式述补结构。“得”在《歧》中出现的述补结构中有两种情况:一表示“可以、能够”义的“得”所在的述补结构,“得”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发生的可能性,通常指主观能力做得到做不到,或者表示客观条件及情理上的许可;一是表示结果、情态等的“得”。“组合式述补结构有两类,一类表示可能性,一类表示状态。”[3]本文我们依据此标准对述补结构的分类进行分析,为分类名称整齐对应,我们稍作修改,把述补结构分为可能性和状态性两类。下面将对《歧》中出现的述补结构进行具体分类分析。本文使用代号V、C、O,分别代表谓语动词、补语、宾语。
(一)可能性述补结构
1.V+得+(O) 《歧》中进入该格式的谓语中心词基本上都是单音节动词,少数是双音节动词。多用于对话的疑问句中,口语性较强,“得”表示动作的可能性,表“能、可以”之义。
(16)阎相公道:“我的口语不对,如何去得?”
(第5回)
(17)请问老先生,君父之前,这四个字那一个使得?
(第9回)
(24)绍闻看两个时,果然白雪团儿脸,泛出桃花瓣儿颜色,真乃吹弹得破。
(第18回)
2.V+不得+(O) 此格式是第一种格式的否定形式,在《歧》中的述补结构中,数量最多。这种格式中的动词以单音动词最为常见。
(19)穷遮不得,丑瞒不得。
(第66回)
图6显示了刀盘表面的压强分布。整个刀盘表面的压强随刀片的位置呈周期性变化,其中左侧(封闭侧)和中间表面的压强较大,其中左侧拐角处压强最大,右侧(出口侧)表面的压强较小。
(第13回)
(21)我须比不得别人,是我舅的嫡亲外甥。
结果发现针对上述题目中,共有21位学生回答错误,12位学生漏选,17位学生回答正确,所占比例分别为42.0%、24.0%、34.0%.从数据中可知,学生自主学习取得较好效果.研究得知,21位学生之所以选出错误结果,一方面,部分学生自主学习不认真,分析题目时粗心大意.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对电场线、场强、电势差理解不深入,仅仅死记硬背教材中的概念,不会灵活应用而错选.12位学生对所学知识虽有所理解,但应用不够熟练,部分知识点模棱两可,导致漏选.17位学生通过自学,对电场线、电场强度、电势差,理解较为深入,并可根据所学正确分析一些问题.
(第60回)
但也偶见双音节动词的用例。如:
(22)谭绍闻本是一天未曾见饭的人,已扎挣不得,遂倾倒地上,靠住门墩睡去,真正好苦也!
其中:式(10)为销售商产品发货量与进货量库存量约束关系,式(11)为销售商吞吐能力约束,式(12)为缺货补充平衡关系。
(第44回)
据傅书灵[4]考察,能够进入“动+不得+宾”的双音词只有7个,它们是“延迟”“饶恕”“耽误”“挣扎”“动弹”“辩白”“割舍”,可见这种格式中的动词有着较强的限制性。一方面是和“V不了”“V不成”等“V不C”结构相互竞争;另一方面是受到“不能”“不得”以及“不可”的排挤,再加上自身主要接纳单音节动词的局限性,“动+不得+宾”结构,最终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并逐渐退出河南方言系统。
On the Fruitful Practice of Xi Jinping’s Eco-civilization Thought in Jiangxi Province Hua Ming
3.V+得+C+(O) 这种格式实际上就是在动趋式或动结式复合动词的中间插入“得”表示可能。这类格式在《歧》中是比较少见的。
酵母菌通过磷酸化途径利用甘油生产赤藓糖醇[26]。在发酵底物中,作为碳源的甘油被甘油激酶磷转化为甘油-3-磷酸,进一步脱氢形成二羟丙酮磷酸,然后在异构酶和转酮醇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赤藓糖-4-磷酸和其他代谢产物,经过磷酸戊糖途径,脱磷酸生成赤藓糖,最终在赤藓糖还原酶的作用下脱氢形成赤藓糖醇,见图2。
(23)乔龄道:“他两个家里方便,也保举得起。这也是很花钱的营生。”
(第5回)
(18)因问隆吉道。”这个可补得娄相公的缺么?”
(第77回)
(25)谭兄拔了贡,保举贤良方正,只这四个字上,他都站得住脚,方完得一个士字。
(第90回)
4.V+O+不得 这类格式用例很少,仅2例。
(26)对人本说不出,自问又欺心不得,如热锅中蚂蚁,是极难过的。
(第82回)
(27)王中现在南园住,家中原少他不得,极想叫他回来。
(第103回)
《歧》中的可能性述补结构式,在现代汉语中很多已被“能/可以+V+C”取代,具体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推测应与古汉语中补语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放在状语位置有关。为什么“得”在现代汉语中能被“能、可以”取代,值得研究。
(二)状态性述补结构
“得”在《歧》中,可做谓语中心词,此时“得”仍为动词,意为“得到、获得”,后可带宾语。
1.V+得+C 非能性述补结构中补语或者说“得”后成分主要表程度、结果、情态等意义。
A.表程度
(28)谭叔为你这宗事,急得要不的。
(第29回)
(29)旧盛公子那话,我心里只觉屈得很。
(第30回)
B.表情态
(12)单说王中迁居城南,谭绍闻觉得游行自便,好不快活。
(30)这个粗皮狗攮的,不知怎的发了威,惹得萧墙街街坊一齐发火。
(第46回)
(31)绍闻伏在地下,已吓得动弹不得。
(第52回)
(32)把地再用砖儿铺好,就叫裱褙匠把顶槅糊糊,弄得干干净净的。
(第64回)
“得”通常用在双音词中,附着在前一语素上,无实在意义,做词尾。多用在“晓得、觉得、记得、显得、见得”等双音词中。
新课标指出: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应该以多元化评价为主,即需要从多个领域去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与进步。逐步减少学生之间的横向评价,使学生能够在个体进步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突破自己。课堂评价内容要涵盖学生的体能、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参与热情、学习态度以及团队协作等等方面,同时要求学生善于对自身进行评价,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并通积极因素去克服,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补语多由主谓短语和性质形容词等充当。
(33)抚台的军牢皂隶乌鞘鞭子只向空中乱挥,争乃人众只管排挨,把榆次公一顶旧轿挤得玻璃窗子成了碎瓷纹。
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取得新成效。首次向财政部和全球环境基金理事会成功申请全球环境基金赠款“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水利行动项目”。与武汉大学等共同组建了“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与印度方面进行了第七次国际河流专家级机制谈判,维护了国家核心利益和中印双边关系。加大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合作力度,通过组织国际性技术交流会议,与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近30个国家、地区及国内的400多家技术持有单位,就700多项国内外先进实用水利技术(产品)开展了深入合作与交流。
(第108回)
(34)黄昏睡下,想表兄回家养病,房子未曾办得清白,赁僦典当,未有一定主意。
(第97回)
(35)铺面已就,吃亏表兄回家养病,话未说得清楚,所以现今没安插处。
(第98回)
2.V+得+O 这种格式的数量很少,仅发现下面2例。前例中“脾”应该是活用为形容词,表示”燥“的程度,第二例中“好模样儿”表示动词产生的结果。
(36)就是极正经的戏,副净、丑脚口中,一定有几句那号话儿,才惹人燥得脾。
(第21回)
(37)我所以提这宗亲,只为这女娃生得好模样儿。
(第49回)
综上,可能性述补结构形式较多,“得”后补语类型丰富,甚至“得”“不得”也可单独充当补语,后带不带宾语皆可;状态性述补结构排斥宾语,补语意义类型丰富,但格式单一。我们推测这应是由结构中“得”的不同造成的,能性述补结构中的“得”本身能承担一定的词汇意义“可能、能够”,故对其后成分的意义没有太高要求,谓词部分动词性较强,可以带上宾语;状态性述补结构中“得”已经不表示任何实在意义,谓词部分及物性较差,必须依靠各种补语使其语义完足。
三、述补结构中“得”之词性判定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歧》中述补结构形式多样,也可以说近代汉语中述补结构形式丰富,但“到现代汉语中,普通话里只有‘动+得+补’格式继续使用,其它两种(‘动+得+宾’、‘动1+得+动2’)都已消失。方言中仍有不同程度的保留。”[5]普通话中的述补结构“动+得+补”无疑是对近代汉语述补结构格式的继承,两者之间关系密切,近代汉语述补结构形式“动+得+补”与现代汉语同形式的述补结构中的“得”词性应该是一致的。但目前述补结构中“得”字的词性问题尚未有一致认可的看法,因此,若能把近代汉语述补结构中的词性弄清楚了,那么现代汉语述补结构“动+得+补”中“得”的词性也就清楚了。
近代汉语述结构中的“得”字的用法并不一致,可能性述补结构中的“得”有词汇意义,而状态性述补结构中的“得”却意义空灵,只起一定的语法作用。这与现代汉语述补结构中“得”字用法是相同的,如“吃得下”“打扫得干干净净”,两个“得”字的意义明显不同。那么这两种“得”到底是同一个词还是两个词?对两个“得”又该如何定性呢?下面我们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一)有关“得”之来源的讨论
对于述补结构中“得”的来源,学界的争议较大,一直未有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看法。
1)王力《汉语史稿》中把状态补语结构分为递系式和紧缩式,把可能补语结构称作能愿式。他说:“这三种性质的动词词尾‘得’字是同一来源,就是由原来‘获得’意义转化为‘达成’,由‘达成’的意义更进一步的虚化,而成为动词的词尾。”[6]杨平[7]、蒋绍愚[8]持同样看法,认为可能式述补结构和状态述补结构中“得”同出一源。
2)祝敏彻[1]分别从“得”字的句法位置、意义和性质三个方面对其用法的演变做了全面深入研究。认为出现在动词后的“得”,一个表示“能”的意思,一个是最初表示“获得”义的动词,后来完全虚化为只起“联接作用”的特殊的语法成分。
3)岳俊发[9]认为可能补语句中的“得”字同情态补语句中的“得”字是一样的,都来源于动词“得”,同是连接谓语动词与补语的结构助词。
以上关于“得”之来源的探讨,分析全面深刻,加深了人们对“得”的认识和理解,但仍有一些问题未能解决。王力等的观点着眼于“得”发展的两端——最初的动词和最终在述补结构中虚化而成的结构助词,但忽略了述补结构中两个“得”表义上存在的差别;祝敏彻对“得”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指出了“得”用在动词前后时意义发生了变化,至于动词后表“能”义的“得”的词性如何界定并不明确,起“联接作用”的“得”也只说是“特殊语法成分”,并未对“得”进行明确的定性;岳俊发认识到述补结构中“得”是两种有联系却不同的“得”,指出它们起源相同但直接来源不同,但依然笼统地认为两“得”是结构助词,对述补结构中表“能”义和意义完全虚化的“得”的区分没有进一步的探讨。
企业的战略分析是整个企业战略的最重要的部分,是企业战略的灵魂。战略分析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了企业战略的方向和中心思想的正确性,甚至还关系到企业的存亡。企业战略分析主要针对企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企业外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研究。企业战略分析使得企业对自己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产业环境、经营环境以及自身所具备的实力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从而为企业接下来的确认方向和目标的工作打下基础。
我们认为,从起源上讲,可能性述补结构中的“得”和状态性述补结构中的“得”,都源自“获得、取得”义的动作动词“得”。随着语言的使用,动词“得”衍生出“达成、达到”义[10],接着在不同的方向分别引申出“能、能够”“完成”等义,随后“得”在“能够”“完成”两个不同的义项上引申,分别虚化成可能性述补结构中的助动词和状态性述补结构中的结构助词。这种情形可用下图来表示:
图中“”表示意义的引申,“”表示意义虚化。
总之,可能性述补结构中具有“能”义的“得”与状态性述补结构中的“得”都源自表“获得”的动作动词“得”,两者是在不同义项上的不同程度引申发展的结果。表“能”义的助动词“得”仍具有词汇意义,不同于意义完全虚化的结构助词“得”。从表“能、可能”义的“得”在《歧》中的使用情况来看,“得”作为助动词的特性决定了它主要与动词发生联系,要么在状语位置出现,要么在补语位置出现,都是动词的附加成分(修饰或补充),而起联结作用的助动词“得”却只能用于表状态的述补结构中。
(二)述补结构中“得”之词性
虚词一般都是由实词虚化或语法化而来的。“在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过程中,一个实词的语法化通常是发生在它的某个义位上,语法化的结果是该词在某个义位上独立或分离出某个虚词。”[11]“得”最初是动词,在其引申义“达到、达成”基础上分别虚化出结构助词“得”和独立出一个表“能”义的助动词。
从《歧路灯》中“得”字功能及数量、比例统计表我们可以看出,“得”作为助动词的用例要远远高于做结构助词的用例,这说明,近代汉语时期,“得”用在述补结构中时,主要表示“可能”义,助动词是其主要词性,语法化程度较低,因为《歧》中“得”字做谓语中心和做状语也占了很大比例,意义虚化的“得”使用比例很小。
当动词“得”意义引申出“能够”义时,其语法位置由谓语中心词转移至谓语中心词前或后,分别做补语和状语。只是由于其虚化程度不彻底,至今依然有实在意义,我们称之为助动词;当动词“得”意义引申至“达成、达到”义后,进一步虚化发展出“完成”义,“得”逐渐进入补语位置,最后虚化成起联结作用的结构助词。
吴福祥[12]指出:语法结构(或句式)之间同样有语法化程度的不同。有些语法结构/句式已充分语法化,有些语法结构/句式则不足语法化。现代汉语中“V得C”也是一种尚未充分语法化的句法结构。可能性补语中的“得”是由置于动词后的“能够”义的“得”高频重复使用而产生的一个意义虚化的助动词,“得”的意义虚化程度较低;状态性述补结构中的结构助词“得”是在表示动作“完成、实现”义的动词“得”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而来的,表示的是动作实现、完成后的状态及结果,只起联结述语与补语的作用,而无任何实际词汇意义,其虚化程度较高。
本文通过对《歧》中“得”字的考察和分析,从共时角度揭示《歧路灯》中“得”的使用情况,对述补结构中“得”字使用情况进行分类分析,推动了《歧路灯》语言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并为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事实证明,近代汉语末期,述补结构中的“得”多是表可能的,且是个有实在意义的助动词,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存在。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得”的使用频率增高,受语法化规则的影响,“得”的意义会进一步虚化,现代汉语中“得”应该会逐渐向结构助词发展,“得”在述补结构中做助动词的频率应该会逐渐减低。
参考文献:
[1] 祝敏彻.“得”字用法演变考[J].西北师大学报,1960(S1):49-61.
[2] 王秀玲,秦晓华.略论《歧路灯》中的能性述补结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7-39.
[3] 朱德熙.朱德熙文集(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3.
[4] 傅书灵.《歧路灯》中的能性“V不得(O)”[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76.
[5]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80.
[6] 王 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304.
[7] 杨 平.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0(1):56-63.
[8]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7.
[9] 岳俊发.“得”字句的产生和演变[J].语言研究,1984(2):10-30.
[10] 赵长才.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与“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J].中国语文,2002(2):123-129.
[11] 刘 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161-169.
[12] 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1):29-40.
收稿日期: 2019-02-28;
修订日期: 2019-03-10
作者简介: 王瑞敏(1980— ),女,河南滑县人,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龙子湖校区)文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H0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4476(2019)07-0047-05
(责任编辑:倪向阳)
标签:《歧路灯》论文; “得”论文; 述补结构论文; 词性论文; 语法化论文;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龙子湖校区)文学院论文; 武汉大学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