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铁十七局集团中心医院血液透析室 山西 太原 030032)
(2山西龙城医院血液透析室 山西 太原 030031)
【摘要】目的:观察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当中,实施高通量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5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透析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2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血液透析,观察组则进行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比两组患者血液透析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尿素氮、血肌酐以及血磷指标,与对照组对比,下降更为明显,观察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为20.0%,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采取高通量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大分子毒素,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应用于临床当中。
【关键词】高通量;血液透析;维持性血液透析;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3-0213-02
引言
临床在治疗终末期肾病当中,血液透析是其中常见的治疗措施,该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症状,延长生命。但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而言,常规透析仅能清除小分子毒素,对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效果较差,由此引发因中大分子毒素蓄积而导致的慢性并发症,如慢性炎症、周围神经病变、骨矿物质代谢异常等,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1-2]。为改善患者血液透析的效果,临床上也在不断致力于血液透析方法的优化和改进。本研究主要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5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透析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龄为46.7±2.6岁,平均透析时间为15.9±5.8个月;患者原发疾病当中,高血压病6例,糖尿病1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观察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8例,平均年龄为46.9±2.7岁,平均透析时间为16.1±5.8个月;患者原发疾病当中,高血压病7例,糖尿病11例,慢性肾小球肾炎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入选标准:患者均符合维持性血液透析适应症;患者近期未使用激素、降血脂药物等;无感染、发热等情况,病情相对稳定。
排除标准:有急性心肌梗死者;有肝损伤者;严重休克、贫血者。
1.2 方法
所选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当中,使用德国费森尤斯4008S透析机,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低分子肝素抗凝,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液,每次透析时间为4小时,温度控制在36.5℃,超滤量在2.0~3.0L范围内,血流量在200~250ml/min内,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每周透析2~3次[3]。
对照组患者以常规透析方法进行,透析均使用一次性空心纤维透析器,超滤系数为15ml/(h·mmHg)。
观察组患者则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使用高通量血液透析器,超滤系数为40ml/(h·mmHg),血流量250~300ml/min,透析液流量500~600ml/min。
以上两组患者的观察均进行半年。
1.3 观察指标
每月抽血化验,观察所选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当中,其血清尿素氮、血肌酐、钙、磷、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的变化,并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意义
应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尿素氮等变化情况
依据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经血液透析后的血清尿素氮等指标均有下降,在两组患者透析后指标对比中,观察组患者血清尿素氮等指标对比,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观察中,对照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为52.0%;对照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为20.0%。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3.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作为终末期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因其能有效清除小分子毒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部分不适症状,延长患者生命,但因无法清除中大分子毒素而导致慢性并发症,进而增加患者身心痛苦。
本研究通过观察发现,在选取的50例患者中,通过高通量血液透析后,血清尿素氮、血肌酐、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均有下降,营养状况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其效果与常规血液透析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就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而言,在高通量血液透析后,患者不良反应率为20.0%,低于常规血液透析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当中,实施高通量血液透析的效果更为显著,且患者不良反应率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玉慧,王春惠,梁阳娣.高通量血液透析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8,31(02):257-259.
[2]刘周,陆恩峰,褚烈朋,何建静,黄恩有.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中的效果差异[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01):61-62.
[3]张瑜琪.常规血液透析与高通量血液透析在肾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0):8-9.
论文作者:吴彬1,曹国栋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患者论文; 血液论文; 通量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