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的新视角——谈中国史复习中的区域史专题复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史论文,区域论文,新视角论文,专题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历史的复习方法多种多样,特别是3+X方案实施后,考试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发挥已有成功复习方法的同时,积极研究3+X方案的考试方向,努力寻找符合高考考试要求的新方法和新视角,中国史复习中的区域史复习,正是这样一种好的方法和角度。
一、区域史复习符合中国史教材内容特点和中国史教学实际
所谓区域史就是按照我国传统地理区划或现时行政区划而划分的区域的历史。我们知道,世界史复习中比较注意国别史这一小专题的复习,如美国史、英国史等,因为这是符合世界史内容和体例特点的。中国史也相似,中国虽然不像世界那样广阔,中国各区域虽然不像世界各国那样各自独立,但中国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从古至今就从行政或地理上划分为许多地区和区域,各区域的历史共同组成了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并且各区域的历史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特点和特色。从这一角度讲,中国史的内容,不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思想文化,都是一定区域的政冶、经济、民族关系、思想文化。例如,中国古代史教材中的各时期的民族关系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从区域史的角度讲的。“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节中,就有“匈奴的兴衰”(北部地区)“张骞通西域”(西部地区)“西南夷和百越”(西南地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节中,也有“突厥的崛起和衰落”(西北地区)“靺鞨和渤海国”(东北地区)“南诏的统一”“唐蕃关系”(西南地区)等,两宋时期和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内容教材中也基本如此。所以无论是从教学理论上,还是从教材内容上,区域史这一小专题复习都是可以做到的。
二、区域史复习符合当前历史高考要求和特点
当前历史高考要求具有知识面广,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善于观察,具备多角度综合思维能力等特点。关注当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思考目前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是当今考试的要求之一。区域史的复习在很多方面正符合了这些要求和特点。首先,区域史几乎涉及到中国史复习的所有内容,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知识面广的特点。另外,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统一,它既体现着中国史的一般特征,又体现着各区域史的不同特色。比如,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国都具有“双半社会”这一共同特征,但具体到不同的区域,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作为东部沿海的江浙地区和作为西部内陆的川陕地区就有很多不同。把同一区域的历史史实从历史教材中的各个章节中提取出来,按照一定的标准集中起来,就会发现许多新的问题,形成许多新的认识,引发许多新的思考,这对提高学生多角度综合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再次,它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因为,国家是由地区或区域组成的,区域的发展和变化是国家发展变化的缩影,考察区域的发展变化对国家来说具有“解剖麻雀”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观察近年的高考题,有很多都可视作是从区域史的角度来考查的。例如,2002年高考文综试题第39题,就是以《清明上河图》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开封地区的古今变迁,同时也反映了整个国家的沧桑巨变。再如,2003年高考文综试题第38题,则是以长城为载体,考查了西汉、魏晋、明朝和西北地区的关系及有关知识。
三、区域史复习符合高考文科综合考试目标和要求
文科综合考试的目标和要求强调考查学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的把握、运用能力,同时又要反映各学科知识间的系统联系,注重学生思考、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复习中,要能找到好的切入点和好的载体,综合运用政、史、地各学科知识,并能体现知识的联系性,也就是要体现考试要求的综合和“通识”。
中国史复习中的区域史复习也是符合这些要求的。从理论上说,不论地理、历史,还是政治,都是一定“空间”的地理、历史、政治,也就是说它们都具有区域性。地理不用多说,因为区域史本身就是从地理的角度去考查历史,无论自然地理中的气候、降水、陆地资源,还是人文地理中的景观、旅游、人口环境,都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政治,好像离区域性较远,其实无论经济常识中的企业与经济,还是政治常识中的民族和宗教等,也都能从区域的角度来审视,而且这本身就体现了哲学常识中的特殊与普遍、个性与共性的原理。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40题,就是以历史上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为切入点和载体,考查了西北地区这一区域的有关历史史实和知识,并综合了地理中的气候和降水、政治中的经济常识等知识。所以说区域史是综合考查政治、历史、地理知识的非常好的载体和切入点,是非常符合高考文综考试特点和要求的。
四、区域史复习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是区域的选取。区域的选取主要有两步,第一步是按照地理或行政区划把全国划分为大小不等的若干区域,大的如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小的如江浙地区、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四川省、山东省、河南省,甚至可以小到上海市、北京市、西安市、南京市、洛阳市、开封市等。第二步是在第一步基础上考虑历史教材上有关每一区域的史实是否丰富充实,是否能与现实的社会发展相联系,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能引发人们富有内涵的思考,如果符合这些标准就可以选取。
接着是归纳史实。选取完区域后,就可以依据历史教材归纳有关区域的史实。以四川地区(包括重庆)为例说明,四川地区古称巴蜀,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现在又处于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内涵,所以可以把四川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来选取。归纳这一区域的教材上的史实有:
商:四川广汉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西周:古巴国和古蜀国;春秋战国:李冰与都江堰,井盐,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西汉:广汉与成都是著名的手工业城市,其中成都是当时著名的五都之一,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地区,司马相如;三国两晋南北朝:蜀相诸葛亮开发西南,蜀锦闻名遐迩,临邛发现天然气井,蜀汉人发明了馒头,西晋时中原人口移民四川,成都平原是著名的产粮区,益州商贸活动兴盛,刘宋时商人入巴蜀贸易有的携带价值数百万的货物;隋唐:成都(益州)是著名的手工业城市和长江流域的商业大都市,和扬州齐名,有“扬一益二”的谚语,著名诗人陈子昂、李白;宋元:北宋四川和江浙是丝织中心,北宋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苏轼等著名诗人,元时设四川行省;明清: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大西政权,清设有四川省,实行改土归流,邹容与《革命军》,四川保路运动;民国:抗战时重庆作为陪都,重庆谈判,巴金、郭沫若等名人;新中国:宝成铁路,康藏公路,成昆铁路,四川和安徽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最后,在归纳区域史实的基础上,依据高考的目标和要求,紧密联系现实,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以四川地区为例,可以从西部大开发与四川的发展,从历史上四川经济的发达、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去设计问题,如:
四川地区的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说明自古以来自然条件就比较优越,经济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有哪些?
(2)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哪些?
新中国建立后,四川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请回答。
(3)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四川地区的发展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对四川地区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4)现在四川地区的发展所具有的优势条件和面临的机遇有哪些?还存在哪些主要的制约因素?
再如,2003年普通高校春季招生考试文综能力测试第40题就联系现实考查了四川地区的都江堰等史实,并综合了地理和政治知识。和四川地区相似的有着明显区域历史特色与现实内涵的地区很多,如山东地区(齐鲁大地)、陕西地区(三秦大地)等。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和归纳。
总之,区域史这一小专题的复习,还是一个尚未被深度发掘的领域,在平时的高考历史复习中应多加关注。只要我们历史教师勤于动脑和动手,善于归纳和总结,就一定会从中发现许多新的知识,引发许多新的思考,获得许多新的收益,从而指导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以上所述,是笔者在历史复习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想法和认识,还很不成熟,在此写出来,权作抛砖引玉,不当之处,烦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