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低分子量肝素钠皮下注射方法改良的研究论文_陈燕平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 陈燕平 545001

低分子量肝素钠是一种抗凝药物,对体内、外血栓,动、静脉血栓的形成均有抑制作用,且使用时出血性可能小,无致突变作用,亦不影响胚胎发育,对于血凝度较高的孕产妇,产科常产前或产后用于预防血栓形成。[1]但也由于它是抗凝药,皮下注射时注射部位易出现瘀点、瘀斑、甚至轻度血肿,会加剧注射部位疼痛及易造成恐慌心理。本文通过改变进针角度和延长拔针后按压时间的方法,降低注射部位的皮下出血率,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0 临床资料:收集本院产科从2017年1月至4月需要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的患者50例为对照组,从2017年5月至9月需要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的患者50例为实验组。两组凝血机制、凝血酶凝固时间无异常,皮肤无过敏;注射部位皮肤无红肿,硬结,瘢痕。均为入院第一次用药。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为同一厂家,:5000IU/0.4ml。注射器规格为 lml,针头长度为2em。注射部位孕妇为三角肌下缘,产后为脐周,均为皮下注射,每次5000IU均连续注射3天,根据病情每天1-2次。

2. 研究方法:

2.1 对照组为常规皮下注射,即以30~40°C斜角进针,注射时可将针管内气体弹人注射器上方,注射后气体填塞针头乳头处,确保药液的计量准确。药液注射完毕后即拔针,常规交代患者按压针口2分钟。

2.2 实验组皮下注射时常规消毒注射部位皮肤,左手拇指、食指以5—6cm捏起病人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成一 皱褶,右手以握笔式持针不排气,针头向下在皱褶顶部垂直进90°C把针头几乎全部刺人,以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固定注射器,拇指和食指回抽针栓无回血将药液缓慢注入,注射完毕停留5s后垂直拔针,交代患者轻轻按压针口处5分钟。

2.3 注射后观察注射部位的皮下瘀血情况,只有针头无瘀点为不出血,瘀斑直径 <lcm为轻度出血,1—3cm为中度,>3cm为重度,均计入皮下出血率。

3.0 结果 实验组在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后1-3天的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每天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下表。

4.讨论

4.1 注射部位的选择 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常规为皮下注射,产后产妇选择的注射部位为脐上下 5cm,左右 10em范围内。脐周的皮肤较为松弛,且皮下脂肪较厚,不要注射到肌肉层,注射时相对疼痛较轻,药液也易扩散吸收。而对于未分娩的孕妇,则应选择三角肌下缘注射,不合适选择脐周注射,因为孕妇往往会顾虑到针头碰到子宫而引起恐慌心理。

4.2 垂直进针的优势:垂直进针褶皱进针法可使皮下间隙增大,易于药液扩散,并且,垂直进针减少了针头与皮肤与皮下脂肪的接触面积,能始终保持药液均匀的注入皮下脂肪,减少局部组织损伤,[2]拔针后压迫时增加了压迫的精准度,降低了皮下出血的几率。

4.3 注射后的宣教 告知孕产妇低分子量肝素钠本身为抗凝药,针口不易凝血,有时针口表面凝血了按压时间不够还是会出现皮下出血瘀点瘀斑的现象,所以拔针后一定要轻轻按压够5分钟,并告知其保护好注射部位皮肤的重要性。

4.3 出现皮下瘀点瘀斑的处理:如果没有硬结,不触摸不疼痛,告知其不用过分担心,可用土豆切薄片敷于瘀点瘀斑处,同时更换注射部位,尽量不在瘀点瘀斑附件注射,让其慢慢吸收消退。

5. 结语 本实验体现了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时通过改变进针角度和延长拔针后按压时间的方法,可降低注射部位的皮下出血率。但对于孕产妇,注射前后做好详尽的宣教,并尽量使用减轻疼痛的方法注射,

才能提高其依从性而真正做到降低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率。

[1]张艳霞. 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方法改良的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186.

[2]宋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体会.[J].工企医刊,2013,26(3):261.

论文作者:陈燕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

标签:;  ;  ;  ;  ;  ;  ;  ;  

产科低分子量肝素钠皮下注射方法改良的研究论文_陈燕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