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间谍与苏联原子弹的发展&基于苏联解密档案的研究_原子弹论文

核间谍与苏联原子弹的发展&基于苏联解密档案的研究_原子弹论文

核间谍与苏联原子弹研制——基于苏联解密档案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联论文,原子弹论文,间谍论文,档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E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14)01-0067-09

1949年8月29日,苏联首枚原子弹试爆成功,震惊世界。在研制生产原子弹的过程中①,苏联的情报机构及其招募的核间谍(атомный шпион)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是译自俄罗斯报刊的一些文章,部分专著也有章节论及,但并不全面深入。②本文以苏联解密档案和俄罗斯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对20世纪40年代苏联核间谍的活动及其对苏联原子弹所研制产生的重要影响加以全面阐述。

一、搜集原子弹情报的苏联谍报机关

苏联的谍报机关主要有两个,即国家安全委员会和红军总参谋部情报局,前者就是著名的克格勃(КГБ),后者简称为格鲁乌(ГРУ)。这两个机构在搜集西方原子弹情报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克格勃是苏联最主要的谍报机关,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职能有所不同,名称也不断改变。克格勃的前身契卡(ВЧК)成立于1917年12月20日,1922年2月,契卡并入内务人民委员会(НКВД),改称为国家政治保卫总局(ГПУ),1934年7月改称为国家安全总局(ГУГБ),1943年4月称为国家安全人民委员会(НКГБ),1946年3月改称为国家安全部(МГБ)。1954年3月,国家安全部脱离内务人民委员会独立,改名为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即克格勃,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苏联解体。③

克格勃是世界最大的谍报组织,鼎盛时期共拥有工作人员50万人,其中间谍、反间谍和技术保障人员达到20万人。20世纪40年代初期,国家安全总局④归属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Л.П.Берия)统一领导,具体负责人为梅尔库洛夫(В.Н.Меркулов)。国安总局下设6个处,分别为政府保卫处、政治保密处、反间谍处、特别处、国外行动处和译电处,共有1484名谍报和工作人员。其中,负责搜集国外情报的是国外行动处,共有情报工作人员225人,处长为费金(П.М.Фитин)。⑤此后,该处升级为国安总局第1局,费金于1939—1946年担任局长,1946—1949年由费多罗夫(П.В.Федоров)任局长。该局设立了专门搜集包括原子弹情报在内的国外科技情报的第4特别处,后升级为特别技术局,由克拉夫琴科(В.А.Кравченко)任局长。特别技术局最初只有82人,1943年达到205人,其中182人为特工人员。⑥1944年,内务人民委员部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所有原子弹情报的搜集、整理、翻译工作,最初称为“C”组,1945年9月27日升级为“C”处,由苏多普拉托夫(П.А.Судопратов)任处长。该处拥有秘密特工20人,情报分析人员、技术人员、密码员、翻译共34人。⑦

苏联另一个情报机构格鲁乌成立于1918年10月21日,称为共和国野战参谋登记部,后改称为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情报局。⑧成立初期,格鲁乌下设7个处,到1940年,已经增加到18个处,其中,1~3处为西方处、巴尔干处和东方处,第4处为军事科技处,第5处为特别处,第6处为护照证件处,第7处为边境谍报处,第8处为无线电谍报处,第9处为密码处,第10处为解码处,其他8个处主要负责党务、政务、人事、后勤等。这一时期格鲁乌负责搜集原子弹情报的主要是第1处和第4处。1942年,格鲁乌进行结构调整,设立2个管理总局和8个独立处,第1管理总局为情报局,下辖8个处,其中第7处为军事科技处,负责原子弹情报。⑨1944年,苏联将搜集整理原子弹情报的工作全部划归内务人民委员部“C”组,格鲁乌由此不再承担原子弹情报搜集任务,其麾下的核间谍也都转由“C”组掌控。

苏联情报机构对西方核情报的搜集始于1941年。1941年1月27日,费金致电国安总局美国情报站站长奥瓦基米扬(Г.Б.Овакимян),要求美国站搜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铀235研究的相关情报,此为苏联搜集西方国家核情报的开端。⑩这一时期,苏联主要从英、美两国搜集原子弹情报,因为这两个国家当时的原子弹研制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安总局和格鲁乌在英国以伦敦大使馆为主要基地,其情报站负责人往往以担任使馆某个职务为掩护,如武官、参赞或秘书等等,领导在英国的情报人员和核间谍。而美国因为国土面积大,所以苏联设置了4个间谍机构,即华盛顿大使馆情报站、纽约领事馆情报站、旧金山领事馆情报站和纽约以“美国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为 掩护的情报站。(11)20世纪40年代,苏联情报机构利用其谍报网络,成功地在英、美两国原子弹研究机构招募了一批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作为核间谍,得到了大量非常宝贵的情报。

二、苏联在英国的核间谍活动

英国是最早开始原子弹研制的国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批德、法等国的核物理学家如哈尔班(H.Halban)、波恩(M.Born)、富克斯(K.Fuchs)等人陆续逃往英国,充实了英国的科研力量。1940年,英国成立了“铀委员会”(MAUD)。1941年9月,英国原子弹研制工程正式启动,代号为“合金管”。1941年,由于战争形势的恶化,英国将原子弹研制机构迁往加拿大。1943年8月,英、美两国签订“魁北克协定”,共同研发原子弹。此后,一批英国核科学家参与美国曼哈顿工程。因此,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苏联重点在英国搜集核情报并招募了一批核间谍,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核间谍主要有下列几位:

克劳斯·富克斯,代号为“奥托”“福卡”“查尔斯”,1911年生于德国吕瑟尔斯海姆市,先后就读于莱比锡和基尔大学,1933年移民英国,1941年获得英国国籍并进入伯明翰大学物理实验室工作,参与英国原子弹研制工作。1943年,富克斯参与美国曼哈顿工程,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工作,从事铀同位素气体扩散分离机的研制工作并解决了多个理论问题。1950年2月2日,富克斯因为间谍罪被捕并判处14年徒刑。1959年获释后,富克斯移居东德,担任核物理学院副院长,1988年2月28日去世。(12)

富克斯信仰共产主义,1932年加入德国共产党。移居英国后,他一直寻找机会为苏联效力。1941年秋天,富克斯通过朋友库钦斯基(Ю.Кучински)与格鲁乌间谍、苏联驻英使馆武官斯克利亚洛夫(И.А.Скляров)建立联系,后者委派助手克雷默尔(С.Кремер)与富克斯进行联络。1941年8月8日,两人第一次会面,富克斯向克雷默尔提供了一些关于德国研制原子弹的情报,尤其是莱比锡大学实验室的情况。(13)1942年春,克雷默尔回国,此后,由库钦斯基的妹妹乌尔苏拉(У.Кучински,代号“索尼娅”)负责与富克斯联络。1941—1943年间,富克斯共向苏联提供了570页绝密文件,包括铀同位素分离法、铀235的物理化学性能、金属铀和重水的生产、铀-石墨反应堆构造等方面的重要情报。(14)1943年富克斯赴美工作,向苏联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情报。1945年7月16日,美国原子弹试爆成功,同年9月19日,富克斯向苏联提供了长达33页的原子弹装置详细材料。(15)1946年,富克斯回到英国,国安总局委派伦敦站特工费克利索夫(А.С.Феклисов)与其联络。从1946到1950年被捕前,富克斯又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情报,包括美国在埃尼威托克岛进行核试验情况、反应堆冷却装置、美英两国关于氢弹的理论材料和设计图纸、生产钚(16)的装置等。富克斯是这一时期贡献最大的苏联核间谍,他向苏联提供的情报不仅数量多,而且价值极高,仅关于生产钚装置的情报一项,就为苏联的核工程节省了2~2.5亿卢布。(17)

约翰·凯恩克洛斯(John Cairncross),代号“李斯特”,是著名的苏联“剑桥五杰”(18)间谍网的成员之一,也是最早向苏联提供情报的核间谍。他1913年生于英国,年轻时便信仰共产主义。1936年剑桥毕业后凯恩克洛斯进入英国外交部工作,1937年被苏联国安总局招募为间谍。1940年,凯恩克洛斯成为英国战时内阁不管部(情报部)部长汉基(K.Hankey)的秘书,可以接触到英国核心机密情报。1941年9月16日,凯恩克洛斯向苏联设在伦敦的情报站站长戈尔斯基(А.Б.Горский,代号“瓦季姆”)提供了60页的情报文件,包括英国原子弹研制机构“铀委员会”和“帝国化工集团”的情况、原子弹主要原料铀235的一些数据以及相关仪器设备设计图纸等等。(19)9月24日,凯恩克洛斯又向苏联提供了一批文件,是关于铀235的临界质量以及利用六氟化铀生产浓缩铀的方法等重要情报。(20)1943年,凯恩克洛斯任职于英国秘密情报局(MI-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英国财政部工作。1951年,在“剑桥五杰”成员伯吉斯和麦克林叛逃苏联后,凯恩克洛斯因遭到怀疑而被开除公职。他离开英国,先后在联合国和美国的大学工作。

艾伦·梅(Allan May),代号“亚历克”,1912年生于英国,1933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进入英国核工程中的剑桥大学物理实验室工作。同年,梅被格鲁乌特工切尔尼亚克(Я.П.Черняк)发展为核间谍。他向苏联提供了130页的情报文件,包括剑桥实验室的研究情况、铀同位素的分离方法、钚的获取过程、铀反应堆的图纸等等。(21)1943年,梅来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实验室工作,与苏联谍报机关失去联络。1945年3月,格鲁乌加拿大情报组组长扎波金(Н.И.Заботин,代号“格兰特”)与梅恢复联络,5~9月,梅向苏联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包括美国曼哈顿工程的领导人和主要科学家名单、加拿大和英国原子弹的研制情况、铀235和钚的同位素分离方法、美国原子弹试爆过程等重要情报。(22)除此之外,梅还向苏联情报人员提供了162毫克氧化铀233和浓缩铀235的样品。(23)1945年9月,由于格鲁乌驻加拿大特工组成员古津科(И.Бузенко)叛变,梅的身份暴露,于1946年3月4日遭到逮捕,被判处10年徒刑。1953年1月获释后,梅在剑桥大学教授物理直至去世。梅虽然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情报,但始终没有索取报酬,按照他在回忆录中的说法,他这么做是“为了全人类的安全”。(24)

梅丽塔·诺伍德(Melita Norwood),代号“霍拉”,1912年生于英国,受家庭环境影响,梅丽塔从小就信仰共产主义。1932年毕业于南安普顿大学后,梅丽塔进入不列颠有色金属研究学会担任秘书。1935年,她加入英国共产党,1937年成为苏联间谍。1941年,英国启动原子弹研制工程后,梅丽塔所在的部门成为秘密研制核武器的机构之一,她开始向苏联提供英国原子弹研制的情报。1946年艾伦·梅被捕后,格鲁乌专门委派两名间谍加丽娜·图尔谢维奇(Г.К.Турсевич)和叶甫根尼·奥列尼克(Е.А.Олейник)与梅丽塔联系。至1950年富克斯被捕后,梅丽塔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梅丽塔前后向苏联提供了包括英国铀和钚等核原料的提炼进程、英国原子弹构造和原子弹试爆过程及效果等情报,为此,苏联于1958年授予她“红旗勋章”。(25)1977年梅丽塔退休,由此结束了40年的间谍生涯。虽然从1962年梅丽塔就接到苏联提供的每月20英镑的生活费,但她同艾伦·梅一样,为苏联提供核情报并非贪图金钱,而是出于对共产主义信仰和对苏联的深厚感情。

三、苏联在美国的核间谍活动

美国是西方研制原子弹国家中实力最为雄厚、进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原子弹并用于实战的国家。1939年8月2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建议美国开展原子弹研制工作,以免德国抢得先机。1941年12月6日,美国政府正式决定建立原子弹研发机构,因为其地点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曼哈顿地区,故称为“曼哈顿计划”。当时,美国研发原子弹的秘密机构主要有3个:田纳西州的橡树岭负责分离铀同位素,华盛顿州的汉福特建造反应堆,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研究所负责原子弹的设计和制造。同英国一样,苏联的两大情报机构在美国开展了积极的核情报搜集工作,其在美国的核间谍主要有亚当斯、坎普、科瓦尔等人。

亚当斯和坎普。亚当斯(А.А.Адамс),代号“阿希尔”,1885年生于瑞典埃斯基尔斯蒂那,1899年,进入瑞典海军技术学校学习,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毕业后,亚当斯来到美国工作并于1920年加入美国共产党,此后不久,他就被格鲁乌发展为间谍。1932年,亚当斯在纽约开办了一家生产销售无线电设备的公司,这使他可以和美国军方保持经常性联系。亚当斯很快就组建了一个间谍网,其中包括20余名在美国国防工业中工作的专家。(26)1944年1月底,亚当斯将一位化名为马丁·坎普的美国核科学家发展为苏联间谍。(27)1944年2月23日两人会面时,坎普交给亚当斯多达1000余页的情报材料,其中包括美国核工程主要科学家名单、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图纸、高纯度金属铀的提炼方法以及浓缩铀的样品等等。下一次会面时,坎普又交给亚当斯2500页情报。而在1944年5至8月,坎普分几次向亚当斯提交了1500页情报,(28)内容包括克林顿实验室的情况、铀浓缩工艺等等(29)。这样,这位不知真实身份的科学家总共向苏联提供了5000余页情报文件。1946年,亚当斯被联邦调查局发现,不得不取道加拿大经由海路回到苏联,而那位化名坎普的科学家也由此消失。在与亚当斯的一次会面中,坎普声称自己并非苏联的拥护者,也不想背叛自己的祖国。他之所以向苏联提供情报,主要是出于维护和平的目的。(30)

罗什·科瓦尔(Rosh Koval),代号“杰里玛尔”,1913年12月25日生于美国艾奥瓦州苏城,1932年“大萧条”时期全家移居苏联,后进入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就读。在此期间,科瓦尔成为格鲁乌间谍。1939年,科瓦尔回到美国从事情报搜集活动。1943年,科瓦尔进入美国军队服役并于1944年进入橡树岭实验室工作。橡树岭秘密实验室主要进行铀浓缩和钚的生产,分为3个部门,分别代号为K-25、Y-12和X-10。科瓦尔在X-10部门工作,这里生产原子弹的重要原材料钚。(31)科瓦尔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情报,尤其是利用气体扩散法提取浓缩铀和钚的过程与数据,这对于苏联原子弹的研制具有重要作用。1945年,科瓦尔进入位于田纳西州代顿市的“K”实验室,他又向苏联提供了美国使用钋作为原子弹装药的方法,而此前苏联科学界对此还一无所知。(3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瓦尔退役。1949年,科瓦尔按照莫斯科总部的指示离开美国返回苏联,此后在苏联高校任教近40年。2006年1月31日,科瓦尔在莫斯科去世。2007年,他被追授为“俄罗斯英雄”称号。

西奥多·霍尔(Theodore Hoore),代号“米拉德”,年轻时就信仰共产主义。18岁霍尔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参与曼哈顿工程,1944年初进入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从事研究。1944年10月,霍尔与苏联记者库纳科夫(С.Кунаков)取得联系。此人实际身份是国安总局纽约情报站的特工。霍尔向苏联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包括原子弹向心聚爆系统的设计方案、利用气体扩散法分离铀235和铀238的工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情况等等。(3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尔退出曼哈顿计划,196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直至退休。1995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公布了关于在美活动的苏联间谍的解密档案“维诺那计划”(Venona project),霍尔的真实身份才被曝光。

罗森堡夫妇。朱丽叶斯·罗森堡(Julius Rosenberg)和他的妻子艾瑟·罗森堡(Ethel Greenglass Rosenberg)是美籍犹太人,罗森堡于1938年被国安总局特工奥瓦基米扬招募为间谍,此后,他利用在无线电设备厂工作的便利,向苏联提供了一批情报,其中关于无线电引信的情报很有价值。此后,罗森堡又把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担任机械师的内弟戴维·格林格拉斯(D.Greengrass,代号“口径”)发展为间谍。1950年,苏联间谍戈尔德(Г.Голд,代号“莱蒙德”)被捕,供认了格林格拉斯的间谍身份,后者很快遭到逮捕并供出了罗森堡夫妇。(34)罗森堡夫妇被捕后,坚决否认间谍行为。这件事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都引发争议,很多知名人士都曾为其求情,希望能免于一死,但最终罗森堡夫妇仍于1953年被判处死刑。罗森堡夫妇主要向苏联提供了一些无线电、航空和化学方面的情报,但并未提供有价值的原子弹研制方面的情报,因为格林格拉斯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地位较低,无法接触机密情报。当时的国安总局驻纽约情报站站长克瓦斯尼科夫(Л.Р.Квасников,代号“安东”)在1990年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证实了这一点。(35)

除了上述核间谍以外,苏联情报人员还曾经积极接触一些美国的著名科学家。苏联国安总局特工丽莎·扎鲁宾娜(Е.Зарубина)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接近和影响美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曼哈顿工程领导者之一奥本海默(J.Oppenheimer)。在苏联情报机构的安排下,丽莎与奥本海默的妻子凯特琳见面。后者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并向往苏联,因而很容易被争取。因为种种原因,苏联情报机构并没有将奥本海默招募为核间谍,但在奥本海默的推荐下,一批具有反法西斯立场的欧洲科学家参与曼哈顿工程,其中就包括苏联核间谍富克斯。(36)除此之外,格鲁乌特工梅尔基舍夫(П.П.Мелкишев)还通过与爱因斯坦关系密切的玛格丽塔·伊万诺夫娜(М.Ивановна),向爱因斯坦施加影响,但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证明爱因斯坦曾向苏联提供过核情报。(37)

四、核间谍对苏联原子弹研制的作用

从1942年开始,苏联情报机构将获取的情报提供给了苏联科学部门:当年,提供了288页情报文件,(38)1943年提供了449页情报文件,1944年提供了124份共3868页情报文件、985张翻拍的照片和17件铀、氧化铀、重水、石墨等样品,(39)1945年提交了20份共495页情报和20张核反应堆的图纸。(40)这些文件多数由苏联著名核物理学家、2号实验室(41)主任库尔恰托夫(И.В.Курчатов)研读并写出评估报告。这些情报对于苏联原子弹的研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核间谍提供的情报使苏联科学界能够及时了解英、美原子弹研制的进展。1941年10月,当英国刚刚启动核工程时,苏联已经得知英国每天消耗500公斤铀矿石以提炼浓缩铀并得到3公斤铀235。(42)1942年10月,费金在汇报中指出,英国科学家确定原子弹最佳临界质量为10公斤铀235,爆炸威力相当于1600吨TNT炸药;科学家正在研制通过氧化铀和重水进行铀同位素分离的方法并取得了重大进展;英国耗资330万英镑购置了1900台分离机以用于原子弹装药的生产,等等。(43)1943年8月,苏联了解到了美国原子弹研制的进展,其第一台反应堆和两台分离装置已经投入运行,可日产浓缩铀2公斤;美国计划建造200千瓦的反应堆,预计12~18个月完工,地点可能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44)1944年3月,格鲁乌特工亚当斯向总部汇报了美国曼哈顿工程的最新进展,10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其中,还有几百名医生研究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美国科学家正在用扩散法、质谱法和原子突变法来生产钚;在橡树园的工厂预计年底投入运行,可以日产1毫克钚。(45)同年11月,苏联已经了解英国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核工程的情况,共有250余名英国、加拿大、法国的科研人员汇聚这里,对快中子、慢中子和铀同位素分离进行研究,正在建造两个反应堆,功率为10万千瓦。(46)1945年2月,在苏联国安总局提交给贝利亚的报告中,全面细致地介绍了美国曼哈顿工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利用反应堆制造钚的“W营”(汉福德实验室)、生产铀235的“X营”(橡树园实验室)和“Y营”(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研究进展。(47)1945年7月2日,即美国试爆原子弹的14天前,苏联情报机构就已经掌握其准确的构造和数据:原子弹重3吨,内径为140厘米,核心装药是5公斤钚,其周围是铀235,装药被放置在11厘米厚的铝制外壳中,外边是46厘米厚的炸药层,预计威力为5000吨当量的INT炸药。(48)这些准确及时的情报为苏联成功研制原子弹创造了条件。

(二)核间谍提供情报推动了苏联原子弹工程的启动。1941年10月,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领导人贝利亚写了一封给斯大林(И.В.Сталин)的信,汇报了1939年以来英、法、美、德等国原子弹研制工作的进展,指出苏联相关研究的进度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苏联应该成立专门机构以组织和协调原子弹研究工作,还应该允许科研机构接触苏联情报机构搜集的相关情报。(49)但是,贝利亚并未将这封重要的信件提交给斯大林。笔者认为,贝利亚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情报还不够充分,加之此时苏德战争刚刚爆发,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苏联领导人在这种危急存亡的关头未必能对原子弹研制给予重视。这份报告迟至1942年3月才呈交给斯大林。1942年9月27日,苏联著名核物理学家约费(А.Ф.Иоффе)等人将名为《关于开展铀研究工作》的方案呈交斯大林。9月28日,斯大林签字批复,责成约费负责制造铀弹的可行性研究,责成苏联科学院成立原子核专门实验室,责成放射学研究院、物理技术研究院和乌克兰科学院负责铀235分离技术研究,责成重型机器制造人民委员部、黑色冶金人民委员部、财政人民委员部、民航总局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苏联科学院的研究,并按照要求提供场地、设备、原料、资金等等。(50)至此,以核间谍搜集的情报为基础,经过科学家的努力争取,苏联启动了原子弹研制工程。

(三)核间谍提供的情报加速了苏联原子弹研制的进程。核间谍的情报为苏联原子弹研制指明了正确方向,使苏联科学界绕开了英、美在研制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障碍,进而加快了原子弹研制的进程。

1.苏联科学家在研读分析情报的基础上,确定用钚制造原子弹比铀更好。钚是地球上并不存在的元素,是铀反应堆运行后的残余物。起初,苏联科学界并不了解这一元素。1943年3月22日,库尔恰托夫在研读相关情报资料后指出,反应堆中核材料燃烧后生成的物质可以取代铀235,当时称为准锇239,即钚239。中子轰击钚239后会产生巨大能量并释放次级中子,效果与铀235一样,但钚的获取比铀更为简单,投入更少,收效更快,而且用钚制成的原子弹威力与铀弹相近,但体积和重量都小得多,更适合于实战。(51)苏联于1949年试爆成功的原子弹РДС-1就是钚弹,事实证明,钚原子弹的确优于铀原子弹。

2.核间谍提供的情报使苏联科学家确定了适合的核反应堆类型。当时西方国家的核反应堆主要分为铀-石墨和铀-重水两种类型。1943年7月4日库尔恰托夫在情报评估报告中指出,重水反应堆的优点是只需要1~2吨铀,而石墨反应堆则需要50吨铀,对于极其缺少铀资源的苏联来说无疑是合适的;但重水反应堆结构复杂,且对重水的需求量大,而苏联同样缺少重水。在缺少有关石墨反应堆情报的情况下,库尔恰托夫很难作出结论。(52)1944年6月11日,库尔恰托夫通过情报资料了解了美国石墨反应堆的研究发展历程、功率和构造,得知其需要500吨石墨、50~70吨铀,可日产钚1毫克。(53)1945年3月16日,库尔恰托夫掌握了更为确切的石墨反应堆情报,他认为这种反应堆更适合苏联,但其缺点仍然是对铀的需求量大。(54)随着苏联在国内和德国、东欧等国不断发现铀矿,原材料短缺问题已经解决。1946年12月25日,苏联第一座反应堆建成并投入运行,采用的就是铀-石墨类型。

3.通过核间谍的情报,苏联科学界确定研发“内爆式”原子弹。20世纪40年代的原子弹主要分为“枪击式”和“内爆式”两种。通过核间谍提供的情报,苏联科学家对两种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1945年3月16日,库尔恰托夫在报告中指出,“内爆式”可以将粒子的相对速度提高到每秒10000米,进而产生巨大的压力和速度,因此更值得关注,但现有材料还无法作出最终的正确结论。(55)同年4月7日,在得到详细介绍“内爆式”原子弹构造情报的基础上,库尔恰托夫认为“内爆式”要大大优于“枪击式”,但必须保证获得爆炸效果平衡的条件。(56)此后,苏联为了稳妥起见,决定由第11研究院分别研制代号为РДС-1的“内爆式”原子弹和代号为РДС-2的“枪击式”原子弹。而苏联在1949年试爆成功的是“内爆式”原子弹。

除此之外,苏联科学界通过核间谍的核情报,了解了英、美进行铀浓缩的各种主要方法,为苏联原子弹研制节省了大量的人财物力。

总体来说,1941—1945年间,苏联在英、美两国的核间谍为其提供了大量重要的核情报,其价值难以估量,前文提及仅富克斯提供的关于生产钚装置的情报一项,就为苏联原子弹研制工程节省2亿多卢布。而多数核间谍并非为了个人利益而冒风险窃取情报,他们大多具有共产主义信仰,对苏联怀有厚重的感情和美好的憧憬,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其服务,富克斯、霍尔、梅丽塔、罗森堡夫妇等属于这种类型的核间谍。还有部分核间谍是出于世界和平的目的,反对美国单独拥有核武器,认为向苏联提供核情报可以打破美国的核垄断,从而有利于人类和平,这样的核间谍有坎普、梅等等,奥本海默等科学家为苏联收集核情报提供一定的帮助也是出于这一目的。

核间谍提供的极富价值的情报,对苏联原子弹研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苏联科学家能够在及时了解英、美核计划进展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顺利解决如铀同位素分离、反应堆建造和运行、原子弹起爆方式选择等重大难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核间谍的情报起到的只是推动作用,实际上,苏联核间谍活动的高峰只是在1941—1945年之间。随着冷战的不断升级,英、美等国均加强了反间谍工作的力度,苏联的核间谍纷纷被捕,苏联收获的相关情报大为减少,但苏联的核工程却依然不断取得进展。因此,核间谍为苏联提供的情报,只是推动其发展的次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在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利用其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调动大量资源,充分发挥苏联科研力量的作用,运用行政手段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才是苏联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原子弹的关键因素。

注释:

①苏联自1941年开始积极搜集西方研制核武器的情报,1945年8月,成立国防委员会直属的特别委员会,全面领导原子弹研制工作,正式启动了原子弹工程。因此,苏联研制原子弹主要是在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间段。

②论文如徐锦栋编译:《苏联窃取美国原子弹情报的前前后后》,《国际展望》1991年第12期;[俄]梅德韦杰夫著,徐元宫译:《苏联的原子弹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6期;岳国庆、陈宇:《苏联窃取美国原子弹秘密》,《环球军事》2008年第1期,等等。著作如闻敏著:《苏联谍报70年》,金城出版社,2010年;苏多普拉多夫著,魏小明、陆柏春译:《情报机关与克里姆林宫》,东方出版社,2000年;约翰·厄尔海因斯、哈维·克莱尔著,吴妍妍、吴锡林译:《维诺那计划——前苏联间谍揭秘》,群众出版社,2004年。

③Э.Кристофер О.Гордиевский.КГБ.История внешне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операций от Ленина до Горбачева.NOTA BENE,Москва,1992,7с.

④这一时期克格勃的名称在国家安全总局、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家安全部之间不断变化,为阐述方便起见,以下统一称其为国家安全总局,简称国安总局。

⑤А.И.Кокурин Н В Петров.ЛУБЯНКА.1917—1991.Москва:МФД,2003,71с.

⑥В.Ф.Некрасов.НКВД—МВД и атом.Москва:Кучкого поле,Гиперборея,2007,19с.

⑦АПРФ.Ф.93.Д.2/44.Л.36.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 2,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ъств ОМФТИ,2002,88с.

⑧维克多·苏沃洛夫:《苏军情报部内幕》,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36—50页。

⑨А.Колпакиди Д.Прохоров.Империя ГРУ.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военной разведки.Москва:Олма-Пресс,Книга 2,172с,188-189сс,191с.

⑩Оперативный архив СВР России.Д40159,3т,л25-26.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у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1.Москва:Наука.Физмалит,1998,223с.

(11)П.А.Судоплатов.Спецоперации.Лубянка и Кремлъ.1930—1950.М:ОЛМА-ПРЕСС,2003,145с.

(12)А.Колпакиди Д.Прохоров.Империя ГРУ.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военной разведкм.Москва:Олма-Пресс,Книга 1,225—228сс;В.Ф.Некрасов.НКВД—МВД и атом,61с.

(13)архив Минобороны России2,оп24120,Д1,л668.Рябев Л.Д.(общ.pe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2,434с.

(14)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2,467с.

(15)П.А.Судоплатов.Спецоперации.Лубянка и Кремлъ.1930—1950,132с.

(16)钚是地球上并不存在的元素,起初为提炼浓缩铀的残余物,后来科学家发现用钚制造原子弹更为轻便、威力更大,由此钚成为制造原子弹的最佳原料。

(17)В.Ф.Некрасов.НКВД—МВД и атом,60с.

(18)“剑桥五杰”间谍网是由在英国的5名苏联间谍菲尔比、麦克林、伯吉斯、布兰特和凯恩克洛斯组成。5人均身居要位,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情报。因为他们1930年代都在剑桥大学读书,故而被称为“剑桥五杰”(Cambridge Five)。

(19)Оперативный архив СВР России.Д82072,т4,л16.Рябева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1,240с.

(20)Оперативный архив СВР России.Д82072,т4,л17.Рябева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н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1,241c.

(21)А.Колпакиди Д.Прохоров.Империя ГРУ.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военной разведки 1,236с.

(22)архив Минобороны России2,оп13007,Д,л182.Рябева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2,333-334сс.

(23)архив Минобороны России2,оп24174,Д1,л660.Рябева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2,348с.

(24)А.Колпакиди Д.Прохоров.Империя ГРУ.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военной разведки,Книга 1,236с.

(25)А.Колпакиди Д.Прохоров.Империя ГРУ.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военной разведкй,Книга 1,229с.

(26)М.Ш.тенйнберг.Кто украл у америки бомбу.http://www.krugozormagazine.com/show/Bomb.720.html.

(27)此人真实姓名不详。部分俄罗斯学者认为他是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约翰·切宾。

(28)А.Колпакиди Д.Прохоров.Империя ГРУ.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военной разведки.Книга 1,233с.

(29)Владимир Лота.ГРУ и атомная бомба.М:ОЛМА-ПРЕСС,2003,145с.

(30)Владимир Лота.ГРУ и атомная бомба.141с.

(31)Владимир Лота.ГРУ и атомная бомба,175с.

(32)Владимир Лота.ГРУ и атомная бомба.177c.

(33)约翰·厄尔海因斯、哈维·克莱尔著,吴妍妍、吴锡林译:《维诺那计划——前苏联间谍揭秘》,第386—388页。

(34)П.А.Судоплатов.Спецоперации.Лубянка и Кремлъ.1930—1950,143с.

(35)П.А.Судоплатов.Спецоперации.Лубянка и Кремлъ.1930—1950,142с.

(36)П.А.Судоплатов.Спецоперации.Лубянка и Кремлъ.1930—1950,125с.

(37)А.Колпакиди Д.Прохоров.Империя ГРУ.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военной разведки,Книга1,231с.

(38)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1,266с.

(39)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1,380-381сс;Владимир Лота.ГРУ и атомная бомба,262с.

(40)ЦОА ФСБ России,Ф4ос,оп3,Д15,л398-399.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2,363с;Владимир Лота:ГРУ и атомная бомба,265с.

(41)2号实验室成立于1943年4月12日,是苏联第一个研发原子弹的科学机构。

(42)Оперативный архив СВР России.Д82072,т4,л17.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1,241с.

(43)ПРФ.Ф56,оп1,Д941,л3-6.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1,272-273сс.

(44)ПРФ.Ф93,Д1(43),л71-72.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1,381-382сс.

(45)архив Минобороны России2,оп28521,Д4,л135-138.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2,42-45сс.

(46)Оперативный архив СВР России.Д82702,т1,л220-224.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2,154-155сс.

(47)Оперативный архив СВР России.Д82072,т3,л106-109;ЦОА ФСБ России,Ф4ос,оп3,Д15,л50-53.Рябве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2,234-237сс.

(48)Оперативный архив СВР России.Д82072,т4,л412.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2,329—330сс.

(49)Оперативный архив СВР России.Д82072,т3,л11-11об.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1,244-245сс.

(50)АПРФ.Ф.22.оп1.Д95,Л,99-101.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оига1,269-270сс.

(51)Оперативный архив СВР России.Д82702,т4,л35-38об.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1,326-327сс.

(52)АПРФ.Ф.93.Д1(43),Л.48-59.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1,360с.

(53)АПРФ.Ф.93.Д81(45),Л.6-9.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2,99-100сс.

(54)Оперативный архив СВР России.Д86557,т1,л167-168.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2,244-245сс.

(55)Оперативный архив СВР Рсооии.Д86557,т1,л167-168.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2,244-245сс.

(56)Оперативный архив СВР Рсооии.Д86557,т1,л162-164.Рябев Л.Д.(общ.ред.)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1938—1945,книга2,262с.

标签:;  ;  ;  ;  ;  ;  ;  

核间谍与苏联原子弹的发展&基于苏联解密档案的研究_原子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