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_国际经济论文

跨国公司在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_国际经济论文

跨国公司在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性论文,跨国公司论文,作用论文,经济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产业资本国际运动迅速发展,资本国际运动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由此形成了以产业资本国际运动为核心和主导的资本国际化。产业资本国际化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已逐步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力量,贸易和技术日益被纳入直接投资的结构中,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已逐步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力量,贸易和技术日益被纳入直接投资的结构中,跨国公司的对直接投资将同贸易一样,在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可能越来越重要。

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全球规模的增长趋势。

从流量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是衡量跨国公司投资活动年度变化的主要指标。只要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正数,即使逐年减少,也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3年起,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开始回升,达到1950亿美元,1994年为2260亿美元,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增加40%,达到前所未有的3500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为2700亿美元,比1994年增加了42%,吸收国际直接投资为2030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了53%。

从存量分析跨国公司对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是衡量跨国公司在国外生产能力的尺度,1995年世界3.9万多家公司在其27 万家分支机构中投资存量为2.75万亿美元。

2.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即使在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衰退期间,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仍保持繁荣的势头,这成为近期国际直接投资的全球发展趋势的一大显著特征。1993年发展中国家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达800 亿美元,这一水平相当于1991年流量的两倍。1994年为840 亿美元, 1995 年为1000亿美元。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规模扩大的原因是,以亚洲、拉美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对外国投资者开放的私营化计划和对外国直接投资管理政策框架的自由化。

3.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在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作用可能越来越突出。

联合国贸发会议《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新市场,还为了进入主要生产要素市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规模扩大,通过进出口加强了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创造了更大的市场机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可能和贸易一样,在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中起着日益突出的作用。

二、跨国公司与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1.跨国公司发展促进了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欧洲共同体一体化到北美自由贸易区,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影响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因素很多,但跨国公司及其直接投资起了很大作用。

①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国际化,而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正是经济活动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跨国公司为了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在全球不同的地区设立了生产机构。这种国际性生产方式,加速了国际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扩大和加深了国际分工。随着生产社会化超越国界的纵深发展,就必然会提出消除市场进入障碍和实现经济一体化要求。因此,经济生活国际化成为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趋向协作发展、走向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动因。

②跨国公司发展加剧了世界市场的垄断和竞争,而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正是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外在动因之一。

7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急剧膨胀,其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远在其它经济组织之上,目前跨国公司已控制世界生产的40%以上;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90%;其贸易销售额占全球贸易额的1/3,并掌握了世界上80%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垄断了国际技术贸易的75%,在金融领域和劳务领域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毫无疑问,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大部分原料贸易、制成品贸易和技术贸易等。因此,可以说,今天国际市场竞争已主要体现为跨国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这种日趋激烈的竞争,使一些经济实力薄弱的小国和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国际市场剧烈变化的影响。因而它们一方面有必要组织自己的跨国公司,另一方面有必要与实力雄厚的经济大国结成联盟,彼此协调,而那些实力雄厚的经济大国为进一步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保持其在某一领域的垄断优势,也需要联合中小国家的力量,协调行动。

2.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为跨国公司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主要是在区域内部取消一切障碍,为跨国公司在区域内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良好条件,因而促进了跨国公司发展。

跨国公司与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不可逆转的两大历史趋势,二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一方面跨国公司发展促进了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向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取的历程,另一方面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也加剧了竞争,并推动跨国公司的跨国兼并和战略联盟运动。

三、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在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

近年来,欧共体区域内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区域内贸易的增长速度。1988年,欧共体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相互投资占欧共体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1/3,而在1980年,这一比重只有1/4。1986—1989年,亚洲(包括日本)的区内贸易每年增加了23%。区内相互投资的急剧增长是区内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在许多亚洲国家,来自亚洲其它(包括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总吸收外来直接投资的50%。在北美,加拿大对外直接投资的约2/3投向了美国,而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5投向了加拿大,这反映了两国对外投资的相对规模。十分明显,区内相互投资流量大小是理解该地区经济一体化性质和程度的主要因素。尽管当代区域一体化运动的出现或多或少地具有同时性特征,但在许多方面,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其中区别之一就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一体化和国家间宏观政策协调一体化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间差别可能对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内部结构由微观企业生产一体化和国家宏观政策协调一体化构成,就跨国公司在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实际上是直接投资导向型一体化和宏观政策协调导向型一体化。前者是功能性或者是发展总义上的,后者是制度性的或者是组织意义上的。

1.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一体化和政策协调导向型一体化。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一体化,主要指以跨国公司作为主导力量而推动的地区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活动,跨国公司利用地区区位优势可能带来的规模效益进行跨国界投资生产活动。这类区位优势包括区域资源、国家商业化和加工专业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地理位置分散的经济行为实行共同管理,从而获取规模效益。这种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一体化是企业行为的结果,是功能性的一体化,而不是政府行为成为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力;在没有具体政策协调的条件下也可能发生。

所谓政策协调导向型一体化是指地区内各国政府间在政策上协调建立超国家协调机构促进成员国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主要是建立国际性协调组织,其作用包括削减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实行成员国之间贸易自由化,建立自由贸易区,如果缔结关税同盟,则制订共同对外贸易政策。政策协调导向型一体化特征是:制度性机构一体化先于实际的生产一体化。

由此可见,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可以被认为来源于两个出发点之一,微观层次上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一体化战略,在宏观层次上指国家间关于地区一体化的政策协调机制。

2.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一体化和国家政策协调导向型一体化关系。

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制约了规模经济效益发挥,随着企业超越国界的经营扩大,区域内相互直接投资增加,贸易也随之增加,出现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一体化。十分明显,区域内相互间贸易流量大小是理解该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一体化程度的主要因素。

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大和重要性的提高、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一体化国际生产体系的出现,需要一个区域性的政策框架。以区域内跨国公司相互对外直接投资为基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国家政府间在政策上进行协调,这种协调的程度远比扩大区内贸易所要求的政策协调要大得多。区域贸易一体化主要要求撤销影响商品和劳务跨国自由流动的障碍,这种协调仍是浅层次的。区域生产一体化超越贸易一体化,它要求取消限制资本、技术和技能跨国自由流动的障碍,因此,它们的要求是深层次的。具体讲,允许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比存在促进贸易的政策更深入地将各国的国民经济和管理体系联系在一起,因为,促进区域生产体系建立的政策可能会涉及成员国的财政、货币与产业政策协调,涉及劳工、健康、安全等各种领域内采用共同标准的问题。所以迫切需要地区内所在国之间建立多国共同的协调机制,同时,多国通过政策协调可以消除由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或垄断等消极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区域内政府间政策协调的机构来指导区域性一体化生产体系向更高层次一体化过渡,形成具有制度性的或组织意义的一体化形态,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由微观层次向宏观层次发展。生产一体化实际上形成的功能性一体化正在谋求制度性一体化的有效保证。总之,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从某种角度上讲,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一体化和政策协调导向型一体化的综合。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功能性一体化和以国家宏观政策协调主体的制度性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中同时发展着的两个趋势,两者互为因果。“功能性一体化的发展来自于各国市场经济自发的内在要求。当功能性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求制度性一体化给予进一步保障和促进,进而也会给制度性一体化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反,没有功能性一体化的基础,制度性一体化也难发展。因此,功能性一体化是制度性一体化的准备,具有一体化的实质性意义,制度性一体化是功能性一体化的阶段标志,具有一体化的形态性意义。”

四、实证分析:欧洲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 东亚地区经济合作

1.欧洲共同体一体化,从“舒曼计划”到欧洲联盟,欧洲共同体一体化是以地区内国家间政策协调导向型一体化为主。政策协调导向型一体化计划和措施刺激了地区内跨国公司相互间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推动了地区内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生产一体化进程,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一体化发展要求成员国政府间给予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又在更大范围内或更深层次上推动了区域性政府间政策协调一体化发展。

2.北美自由贸易区一体化,可以被理解为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一体化为主。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前,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的经济国际化程度很高,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提高了各国间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度,从而要求各国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协调保障,过渡为政策协调导向型一体化形式。三国签定了北美自由贸易的协定,并建立协调机构,从制度和组织上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一体化框架。

1989—1994年,美国对墨西哥的直接投资存量从83亿美元增加到164亿美元。同时, 加拿大对墨西哥的投资增加了5 倍。 与此同时, 1993年,墨西哥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2亿美元,1994年达到22亿美元。投资导致的一体化极大地促进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形成,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向投资者提供墨西哥的贸易,投资政策将继续朝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的保证,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已形成的区域生产一体化。

3.在分析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不同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东亚地区因其国家类型的多样化,可能会步入一种新的区域化进程。它是以日本跨国公司为其重要推动力,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的机制,并受到本国政府的鼓励,这些公司正在把东亚地区日益一体化贸易、金融和生产越来越相互依赖的体系。

东亚地区经济、政治的多元化结构决定了该地区经济合作不可能完全按照欧洲共同体的模式,一般不容易形成政府间的超国家机构制定共同政策来运作,而有可能采用功能性的联合方式,即政府间的合作机构主要在于协调各国的经济、贸易政策,为区内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动、直接投资、技术转让、金融等经济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换言之,东亚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目前也许主要依赖的是私人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而不完全是政府宏观政策协调性的一体化。随着跨国公司地区化战略的逐步发展,这种功能性联合可能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标签:;  ;  ;  

跨国公司在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_国际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