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期望科学家传播什么?_科学论文

青少年期望科学家传播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家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促进我国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2006年2 月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要“增强科技界的责任感,支持科技专家主动参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促进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播”。实际上,我国的科学家群体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学家一样,都有着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的良好传统。许多科学家通过科普讲座、电话或网络咨询、开放实验室、撰写科普文章或图书、亲自指导专题科学探究等方式,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不过,为了进一步贯彻《纲要》所提出的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更有针对性地“通过‘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开展面对面的科普活动”,有必要了解作为受众的青少年的真实想法、态度和需求,也就是说,青少年究竟期望科学家传播什么?他们欢迎科学家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播?青少年对科学家传播相关因素的评价如何?

正是出于上述考虑,中国科普研究所与上海市长宁区少年科技指导站合作,在2006年11月,对长宁区经常参与科学家传播活动的百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其中接受问卷调查的男性占68.4%,女性占31.6%。下面就是根据调查所形成的主要结论。

科学家向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首要的是传播什么?

一、青少年期望科学家传播什么

青少年期望科学家传播什么?针对这一问题,调查问卷中有3个小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设问。在问及“您认为科学家向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首要的是传播什么”时,在所列的6个选项中,认同率从高到低依次是:传播科学思想(35.7%),传播科学方法(24.5%),传播科学精神(21.4%),传播科学知识(15.3%),传播科学家的人格魅力(2.0%),其他(1.0%)。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渴望从科学家那里获取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需求都大大高于对科学知识的需求。这表明,青少年已初步认识到在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前者比后者更重要。

在对问卷进行分析和个案研究时发现,尽管青少年认为“科学思想的传播”最重要,但从客观效果上看,他们却认为“科学方法的传播”使自己受益最大。这反映在对“通过参与科学家向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的活动,您认为在与科学素质相关的下述哪些方面使自己受益最大”的选择上,认同率最高的为“应用和掌握科学方法及相关技能”,占69.4%;其次分别为“学会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占57.1%;“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占52.0%;“弘扬科学精神”,占29.6%;“养成科学行为习惯”,占28.6%;“逐步树立科学思想”,占27.6%;“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占17.3%;“了解科学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占10.2%。

众所周知,科学家向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时,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缺一不可,而且相互交融。但从青少年群体来看,由于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的“萌芽期”,因此,青少年渴求科学家能够通过“科学思想的传播”,使自身受到启迪,正是这一需求使他们将“科学思想的传播”置于首位。另一方面,青少年通过学习和自身的实践,亦已认识到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方法基础之上的,因此科学方法无疑可以“迁移”,成为青少年正确解决个人问题、参与科技实践和其他社会决策的指南。正因为此,科学家在向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时,最重要的也是青少年感觉受益最大的,就是作为“基石”的科学方法的传播。

科学家在向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时,其目标除了包括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外,还包括要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此,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们均表示认同。在问及“通过参与科学家向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的活动,您认为在与思想道德素质相关的下述哪些方面使自己受益最大”的选择上,认同率最高的是创新精神,占65.3%;其次是独立与主动性,占46.9%;第三是意志力,占41.8%;第四是合作性,占37.8%;排在后面的依次是与他人沟通的技能(27.6%)、自信心(26.5%)、社会责任感(24.5%)和诚信意识(17.3%)。

青少年参与科学活动,哪些方面使自己受益最大?

毫无疑问,创新精神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可贵的精神。通过科学家的传播,青少年领悟并逐步树立创新精神,有益于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有益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蓝图的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对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被排在了最后,这说明无论从科学家传播的导向还是从青少年群体自身的认识,都还存在障碍。

参与科学传播活动,在与思想道德素质相关的哪些方面使自己受益最大

简而言之,科学家向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其目标主要是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此青少年群体亦表示认同。考虑到前者,青少年群体认为科学家最重要的是向其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这反映了他们成长为未来公民的需求;而对于后者,青少年群体认为科学家应将传播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这是无须质疑的,而对于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和合作性,尽管目前青少年群体并未感觉到受益,却也应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列为科学家向青少年传播的重要目标。

二、青少年欢迎科学家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播

从目前国内外来看,科学家对青少年进行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6种形式:①对话或报告型;②实验室或展台展示型;③科普创作型; ④指导探究型;⑤媒体节目设计型;⑥科技咨询型。不同的形式与特定的传播内容密切相关。

本次调查结合上述6种形式进行了设问。调查表明,63.3%被调查者认同“科学家开放所在实验室或利用科技馆设展台,向青少年介绍自己研究的新进展”这种传播形式;60.2%的被调查者喜欢“通过少年科学院或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等形式,科学家指导青少年开展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项目”;而同时亦有60.2%的被调查者仍倾向“科学家和青少年见面,并与他们对话或作科普报告”。这三种面对面的互动传播模式均各自赢得了6成以上被调查者的青睐。

选择“科学家撰写科普文章,通过报刊、图书、网络等媒体向青少年进行传播”这种传统方式的被调查者为44.9%;还有31.6%的被调查者认同“通过电话热线或网络等交流形式,科学家为青少年遇到的科学问题答疑解惑”这种方式;而选择“科学家直接参与电视、广播中科普节目的设计,并以此向青少年进行传播”的,则只有26.5%。这表明,在当今时代,仅仅使青少年被动地接受传播的非参与性方式——诸如传统的展览、广播、讲座等,已越发暴露出其局限性。而那种新颖的能体现科学家与受众之间思维互动、受众与受众之间思维互动的参与性方式则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欢迎。

科学有对青少年进行传播的形式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尽管青少年欢迎科学家与自己面对面的互动传播模式,但却很少有人参与过这种传播。在问及“您了解或知晓科学家工作的主要途径”时,仅有9.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依赖“参加与科学家交流的活动”。多达77.5%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传播”了解或知晓科学家工作的;还有13.3%的被调查者是采取“图书阅览”这种方式来认识科学家工作的。这反映出,科学家与广大青少年之间还存在距离,要实现面对面的互动传播模式,还需要科学家群体和社会各界做出更多的努力。

三、对科学家向青少年传播相关因素的评价

在访谈中,一些青少年表示,科学家的科学传播是否能被青少年所接受,与科学家自身的传播能力息息相关。例如,有的科学家作科普讲座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善于唤起听众的共鸣,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而有的科学家作科普报告只会照本宣科,语言艰涩,导致中小学生很难耐得住性子听下去。再如,有的科学家撰写的科普图书让青少年爱不释手,使他们从中汲取了生存的知识、做人的准则和奋斗的力量;而有的科学家的科普文章,通篇咬文嚼字,概念解释深奥,青少年们反映根本读不懂。

因此,在问卷中问及“您认为科学家向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是否需要学习和掌握特定的传播技巧”时,仅有6.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需要学习和掌握任何传播技巧”;而高达89.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需要学习和掌握特定的传播技巧(如演讲的技巧、通俗写作的能力等)”。这表明青少年群体通过亲身实践,已明确认识到科学家个人的传播技能对其实施科学传播的重要影响。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社会科普体系,因此科学家群体参与科学传播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支持和协调。具体而言,科学家向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要取得成效,从社会角度看,除了科学家所在单位的支持外,还取决于科技、教育和科协等相关部门、中小学校和校外机构、科技教师(辅导员)、青少年家长等诸多因素。本次调查表明,75.5%的青少年认为,科学家向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要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科技、教育和科协等相关部门的支持”;67.3%的青少年表示“主要取决于中小学校和校外相关机构的积极性”;认为“主要取决于青少年家长的教育观念”的青少年为58.2%;表示“主要取决于中小学校和校外相关机构科技教师(辅导员)的素质”的青少年是49.0%。在访谈中一些青少年还表示,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与科学家的交流活动,往往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原因主要是怕因此耽误时间而影响学科考试成绩。

无论如何,青少年群体作为受众,毕竟对科学家的科学传播给出了自己的关注、想法和选择。而这些意见,确实值得科学家群体在开展对青少年的科学传播时研究、探索和借鉴。当然,对于关注科学家向青少年进行传播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来说,这份蕴涵青少年“期望”的调查结果,也会是充满着积极意义的。

标签:;  ;  ;  ;  

青少年期望科学家传播什么?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