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与中亚:中国在新世纪的地缘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新世纪论文,东南亚论文,地缘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缘政治中的地理磨损原理认为:“要衡量一国对他国的影响力特别是战争力量时,就必须考虑距离和地理通达性两个因素,因为它们会使影响力和战争力量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磨损和削弱。”(注:楼耀亮:《地缘政治与中国国防战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62页。)因而,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因其相互间的距离和地理通达性不同,其相互间的地缘作用也就不同。一般来说,国家间相互作用的大小是:“国家相邻〉国家相望〉国家相隔〉其他情况”(注:程广中:《地缘战略论》,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6页。),即邻国对本国的地缘作用最大,一个国家邻国的多少、强弱以及它与这些国家关系的好环都对这个国家的安全有重要影响。“一个对你友好并给你带来利益的国家,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种利益倍增;同样的,一个对你不友好并给你带来损害的国家,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国而使这种损害也倍增。”(注:叶自成主编:《地缘战略与中国外交》,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6页。)因而,任何一个国家在制定本国的地缘战略时,无不重视周边地区对本国的重要影响。
中国的陆地国土从东部沿海向西“楔入”欧亚大陆的内部纵深,国土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相接,共有陆海邻国20多个,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周边安全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之一。“稳定周边”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首要的对外战略目标。在与中国比邻的上述各个地区中,东南亚和中亚既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维护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促进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中国新世纪周边地缘战略需要重点经营的两个地区。
东南亚与中亚的重要战略地位
东南亚与中亚是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中的两个重要的地缘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首先,这两个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东南亚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又处于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的边接带上,形成两大洲间的‘十字路口’,不仅是沟通亚洲、非洲、欧洲以及大洋洲之间海上航行的必经之地,也是南北美洲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物资交流、航运通达极为繁忙的地区。”(注: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27页。)在该地区有许多重要的国际海峡,如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巴士海峡和望加锡海峡等,它们控制着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海上航运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此外,东南亚地区还处于斯皮克曼所讲的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是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的“第一岛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亚地区则位居欧亚大陆腹地,处于欧亚大陆的联结点和战略结合部,属麦金德所讲的国际政治的“心脏地带”。“作为连接欧亚大陆和中东的枢纽,它是大国势力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经要地。欧亚大陆桥开通后,中亚还发挥着连通东亚和西欧,沟通外高加索和南亚,衔接西亚和非洲大陆的‘交通走廊’作用。这样的地理位置正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衢地’。”(注:朱听昌主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428页。)
其次,它们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东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林业和矿产资源。该地区是世界上稻米和各种经济作物的著名产地。“暹罗(泰国)、仰光(缅甸)、西贡(越南)是世界生产稻米最多的地方。”(注:刘咸岳、黄铮主编:《2001-2002年东南亚发展报告》,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6页。)东南亚地区的橡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注:曹云华主编:《东南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32页。),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其他物产如棕榈油、咖啡、椰子、烟草、香料等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地区的森林资源也比较丰富,“以盛产柚木、楠木、紫檀、铁木、乌木等名贵木材著称于世”(注:季兴国主编:《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热点地区:东南亚概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6页。)。“印尼拥有的热带雨林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胶合板和藤条出口国。”(注:刘咸岳、黄铮主编:《2001-2002年东南亚发展报告》,第17页。)东南亚地区还拥有相当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矿产资源主要有锡、钨、铝、铜、铬、镍、煤、铁、宝石等,其中锡矿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0%(注:季兴国主编:《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热点地区:东南亚概览》,第6页。)。油气资源以印尼的蕴藏量最为丰富,它是东南亚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中亚地区的自然资源也相当丰富,“如哈萨克斯坦人口不到1600万,但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可创造8.7万亿美元的财富。乌兹别克斯坦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价值估计在9700亿美元左右,其中黄金、铀、铜等战略资源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注:朱听昌主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第432页。)值得一提的是,该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量极为丰富。据统计,“中亚地区的天然气探明储量达7.9万亿立方米,排在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之后居世界第三位。预测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可达130亿吨,天然气6万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石油储量为63亿吨,天然气15.5万亿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为3亿吨和2万亿立方米。”(注:孙壮志:《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48页。)
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这两个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国利益角逐的地区,成为国际地缘斗争的焦点。这两个地区国际格局的任何变动都会对其周边乃至整个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东南亚和中亚对中国的地缘战略的意义
作为中国周边地缘环境中的两个重要地区,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对中国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1.地缘政治意义
首先,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一个与中国的南部沿海相接,一个与中国的西北内陆相连,作为中国周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安全稳定与否对中国有重要影响。与这两个地区分别相邻的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地区,一个是中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一个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屏障和能源基地。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它们和与其相邻的东南亚及中亚各国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的任何动荡都将给这两上地区带来重大影响,不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总之,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对中国非常重要,发展与这两个地区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这两个地区的和平、安全、繁荣与稳定,有助于形成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从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是中国在新世纪打破美国战略围堵的重要突破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据统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1978年为3624亿元人民币,而到2001年则达到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资料表明,到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升到世界第6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也从1989年的2.2%上升到2001年的3.7%(注:国家统计局网站:《迎十六大系列报告之十八:我国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中国正以一个崛起中的大国的形象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影响的不断增强引起了美国的高度警惕。尽管美国认为目前尚难以判定中国未来的走向,但它已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战略对手。出于防范中国、维护其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霸权利益的考虑,美国逐步加重了对华政策中“遏制”的一面,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就是近年来不断加强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渗透,在中国周边布局谋势,其基本思路是:“夺取中亚、控制蒙古、拉住印度、扩大东南亚基地群”(注:韩旭东、聂宏毅:《包围中国——美国亚太“新战略”》,载《环球》2001年第17期。)。这样,美国一方面可利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影响并牵制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在中国周边形成一个战略包围圈,借以掌控中国与外部联系的通道,并挤压中国的发展空间。同时,美国在中国周边的一系列军事部署还可在未来可能的美中冲突中充当前沿基地。
美国的这一战略部署不但与中国“稳定周边”的战略目标相冲突,而且使中国未来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中国要在新世纪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打破美国的战略围堵。东南亚和中亚正是中国打破这一围堵的重要突破口。
第一,目前美国在这两个地区的部署尚未完成,立足未稳。尽管美国在东南亚地区曾有过长期的经营,但冷战结束后它被迫撤出了在该地区的驻军,与该地区的盟国只保持着象征性的军事联系,而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也难与冷战时期相比,只是近年来出于防范中国和完善其在亚太地区部署的需要,美国才又重返东南亚。而美国真正进入中亚并实现在中亚驻军则更是九一一事件之后的事情了。因而,尽管目前美国借反恐之机不断加强在东南亚和中亚的军事存在和军事活动,但与其在亚太其他地区的部署相比,美国在这两个地区的部署和影响仍比较薄弱。
第二,这两个地区的国家尽管对美国势力的进入表示不同程度的欢迎,但其目的主要是希望利用美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经济,同时也希望借美国来平衡其他大国的影响。它们不希望看到美国将其他大国完全排挤出这两个地区,从而形成对这两个地区的独占。当然更不愿卷入美国与中国的纠纷之中,成为美国对华战略包围圈的一部分。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各国的关系取得了显著进展,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加深,这就为中国打破美国的围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第四,以东南亚和中亚为突破口,不但可以使中国免于美国的南北夹击,从而突破美国的围堵,而且也将为中国在新世纪进一步拓展国际空间提供有利条件。
再次,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是中国在新世纪拓展陆海活动空间的重要出发点。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联系的日益密切,中国的利益范围也开始向外扩展,使得一些原先与中国利益无关的地区现在也成为中国的重要国家利益所在,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有必要确立自己的战略边疆,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与安全。“所谓战略边疆是指国力、影响力实际能够延伸或达到的区域;它不同于自然疆域或地理边疆,后者是任何国家实际管辖的领域,由国界表现。”战略边疆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思维、地缘战略观念和国家实力之结合程度及水平的体现,“它能够使一个国家扩大安全防范的外径,对超出本土以外但危及自身安全的事态施加必要的影响,增加抵御侵略的能力或左右世界局势的能力。”(注:程广中:《地缘战略论》,第221页。)中国是一个背陆面海的陆海复合国家,这一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既拥有陆地和海洋两个方面的利益,也面对来自陆地和海洋两个方面的威胁。因而,在确定中国的战略边疆、制定中国的地缘战略时必须兼顾陆地和海洋两个方面,不但要向陆地求生存,更要向海洋求发展。东南亚和中亚作为中国海上地缘线和陆上地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重要利益所在,自然成为中国的战略边疆所包含的重要地区。
如前所述,东南亚地处两洋交界之地,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努力改善和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有利于确保中国海上运输通道的畅通,也有助于中国对海洋空间的开拓。作为一个濒海大国,中国的发展自然离不开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所蕴藏的丰富资源以及它作为运输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对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地理位置使中国虽然面海,却不向洋。在中国的近海与大洋之间绵延分布着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和东南亚诸群岛组成的岛链,即“第一岛链”,中国要走出近海、进入大洋,就必需经过这一岛链。目前这一岛链的北部为美日同盟所控制,正面则受尚未与祖国统一的台湾的阻隔,这些地区在战时极易被封锁。因而,目前中国进出大洋相对比较安全、受牵制较小的通道只有东南亚地区。通过这一地区,中国不但可以东出太平洋,而且可以西进印度洋,对中国在新世纪开发和利用海洋空间十分有利。
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国家,中国不但要走向海洋,谋取海洋利益,也要积极向陆地进取,在陆地方向上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中亚地区作为欧亚大陆上的“衢地”,对中国开拓陆上活动空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展与该地区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可以使中国通过该地区沟通并发展与之相邻的南亚、中东、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友好往来。目前中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主要通过海上运输,以中国当前的海军实力难以有效保护这一海上生命线的安全。而中亚与中东相连,共同构成了与中国西部相邻的重要能源带。如果能铺设从中国经中亚到中东的输油管道,对于减轻中国的海上石油运输压力,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中亚与欧洲之间的欧亚大陆桥贯通以后,中亚地区又成为联结中国与欧洲的“陆上走廊”和重要门户。通过该地区可以实现中国与欧洲国家的陆上联系,这对进一步促进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经贸往来有重要意义。
最后,从中国周边地缘环境的整体视角来看,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一个是中国海上地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中国陆上地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新世纪地缘战备来说,这两个地区恰好构成了它的南北两翼。努力发展与这两个地区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可以使中国新世纪周边地缘战略形成两翼并举、陆海兼顾的有利态势,从而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谋取和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2.地缘经济意义
首先,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支持,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对资源特别是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001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达到2.31亿吨,比10年前翻了一番。目前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的6.6%,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注:单卫国:《中国石油:事关战略安全》,载《世界知识》2002年第21期。)。因而,要维持中国持续高速发展,就必须有充足、稳定的能源供应。中国虽然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单靠自身的资源很难支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充足、稳定而且安全的能源供应地。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既与中国临界,又有丰富的能源储藏,自然成为中国首选的能源供应基地,而且这两个地区的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也大力开展对外能源合作,通过输出能源换取其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和外汇。中国与东南亚和中亚国家的这种相互需求,无疑有助于推动双方在能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合作,这对于提高中国的经济安全系数,确保在新世纪持续高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其次,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对中国的地缘经济意义还表现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一般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形成区域范围内的规模经济,从而形成集团竞争力,有助于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谋取和维护区内各国的经济利益。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各项贸易壁垒,促使生产要素分配、生产分工更趋合理,有助于区域内的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全面提高。因而,冷战结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层出不穷。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要想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依托区域优势,谋取和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作为与中国相邻的两个重要地区,自然成为中国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对象。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较快,2001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416亿美元,同比增长接近6%(注:刘咸岳、黄铮主编:《2001-2002年东南亚发展报告》,第54页。)。中国已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而东盟则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双方在农业、金融、贸易与投资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前景。为了推动双方的经济合作在新世纪有更大的发展,也为了适应当前国际范围内的区域合作浪潮,2001年11月6日,朱镕基总理在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了东盟各国领导人的欢迎和积极支持。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双方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举世瞩目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进程全面启动。可以预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将大大加快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增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实力、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将发挥重要作用。
与中国和东盟国家间密切的经济合作相比,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显得滞后许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之间不能开展经济合作,也不意味着双方的经济合作不重要。恰恰相反,这正意味着双方的经济合作的潜力很大,很有发展前途。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中国需要中亚的能源和其他产品,中亚五国则需要中国的轻工产品,双方在资源开发、建筑、冶金、航天、化工等部门都有很大的合作潜力。此外,欧亚大陆桥的开通也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这条新“丝绸之路”的连接作用,对促进中国和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及贸易往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相信,在新世纪,随着双方政治关系的不断发展,双方的经济合作关系也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对东南亚和中亚的地缘战略构想
如前所述,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对中国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因而,在制定新世纪地缘战略时必须对这两个地区重点加以谋划,以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考虑到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地缘环境之中,因而在制定地缘战略时不能“一刀切”,对它们宜采取不同的策略。
首先,尽管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政治关系全面提升,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安全合作不断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在近10年来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不可否认,在双方关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一时还难以完全消除;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在南沙问题上存在争端;台湾的“南向政策”和“务实外交”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正常关系构成严重干扰;此外,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还受周边大国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使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政治、安全等方面的关系很难有新的突破。相反,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却日益密切。“东盟国家都意识到,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经济的快速列车,谁能搭上这趟快车,谁就有一个光明的前景。”(注:曹云华:《中国与东盟关系:现状和前景》,载《东南亚研究》2002年第1期。)加强对华经贸合作已成为东盟对华政策的主轴。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宜采取“经济优先,政治跟进,以经带政,以经促政”的地缘战略,通过不断加强经济上的合作,推动双方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密切双方的经济关系,使双方在政治、安全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具体宜采取如下措施:重点加强双方在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湄公河流域开发、信息通讯和相互投资等方面的合作,加快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以使这一构想能尽快得到落实,从而推动双方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在政治、安全方面,不断完善现有的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机制,保持领导人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加强双方在亚欧会议、东盟地区论坛(ARF)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国际组织和机构中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双边军事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其次,对于中亚地区,则宜采取“在继续巩固并加强双方目前的政治、安全关系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双方的经贸关系,以政带经,以政促经”的地缘战略。这是因为,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与一些中亚国家之间由于存在前苏联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加之双方都面临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威胁,因而在政治、安全等方面的关系比较密切,并形成了上海合作组织这个比较完善的合作机制。但在经贸合作方面,由于双方国内经济状况的约束,投资环境不理想以及交通运输和口岸的限制等原因,使得双方的合作没有像中国与东盟国家那样密切,造成了双方关系中政治、安全先行,经济贸易落后的局面。这种状况对中国和中亚国家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是不利的,因而在制定中国新世纪对中亚的地缘战略时,应着重考虑如何利用双方密切的政治关系推动双方的经贸合作。具体构想是:在继续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在政治、安全等方面的职能的同时,增加经贸合作的内容,使上海合作组织不但成为一个维护地区安全的重要组织,而且成为一个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机制。此外,要充分挖掘双方在建筑、冶金、航天、能源开发和利用以及化工等方面的合作潜力,加强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还要充分发挥新“丝绸之路”的联结作用,改善双方的交通、通讯设施,加强口岸建设,健全法制,改善投资环境,为双方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标签:石油资源论文; 中亚民族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