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价值观论文,现状论文,政治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10)10-0066-07
政治价值观是人们对所处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基本观点,是对政治理想、政治现实的基本评价和价值倾向。政治价值观既涉及人们的政治理念,又涉及对现有政治制度体制的情感和认同,以及表现出的某种政治行为。为了解当前首都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状况,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课题组围绕政治敏感、政治信念、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四个维度展开了调查研究。调研先后分三次共发放《大学生价值观调查问卷》问卷15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395份,回收率为93%,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和修正。在验证的基础上,2010年3月,按照等距抽样的原则,课题组在每个学校随机抽取4个年级、5大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待访,然后由调查人员入班调查。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19份。根据2008年北京在校大学生的性别、年级的构成比例对数据进行加权修正。加权之后的样本基本情况如下。
从上表来看,加权之后的调查样本在性别结构、年级构成上与北京大学生总体特征一致,调查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一、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现状及特点
1.政治关注视野开阔,分析视角趋于理性,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
政治关注度特指人们对政治事务的关心程度,它既包括对国际局势变化及国际交往活动的关心,也包括对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事件的关心。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渠道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网络新闻、网络电视、网络博客、手机报、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一起成为他们关注政治的主要信息来源。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拓宽了大学生的政治关注面,推进了该群体对现实政治问题,特别是与其切身利益相关问题的关注与参与,激发了大学生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性。
调查结果显示:有58%的学生表示“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非常关注”,29.6%学生表示“关注”。这表明,成长于“90后”的大学生身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时代背景下,同时又深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他们的政治关注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方式呈现出该时代大学生具有的新的特点:当代大学生承受着学业竞争、就业压力等现实挑战,他们的政治理念更加自由,表达方式趋于温和。思维多元化的他们,在政治关注方面更加趋于理性而不盲从,他们依旧富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有70.1%的被调查者对“中国能成为一个发达而强大的国家”持“非常有信心”态度,22.7%的人“比较有信心”。
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每年“两会”的召开,及其涉及民生的议程已逐渐成为国民关注和焦点。为调查在校大学生对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本次调查设计了“我对每年两会(人大、政协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一题,结果显示,18.5%的大学生选择“非常关注”,34.6%的学生选择“关注”,关注率达到53.1%。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关注焦点正向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现实转移,该群体的政治分析视角已逐渐从激情关注,逐步向更加理性、更加务实的趋势发展。
2.高度认同党的执政能力,关注民生建设,对提高政府效能寄予期望
政治认同主要指人们对执政党、政治制度、社会现实等方面的认识、情感与评价。政治认同属于一定认同主体进行政治实践活动的范畴,它既是主体对一定的政治对象进行认知、趋同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政治元素确认、实现的过程,还是对一定政治体系提供政治行为支持的过程。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迅速崛起,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社会环境安定和谐,从应然性和实然性的角度巩固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37.1%选择了“非常相信”,40.4%选择了“相信”,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表示“相信”的达77.5%。同时,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所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表示肯定和自豪。有69.3%的被调查者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持“非常认同”态度,20.8%的人“比较认同”。大学生们坚信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才能更加富裕;只有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才能不断提高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公平和效率程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由社会利益矛盾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营造公平正义的和谐发展环境,是新时期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关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各级政府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实事”给予了理性的评价,有11.7%和29.6%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31.9%“说不清楚”,17.2%和9.6%的人选择了“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与此相关,在关于对“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调查中,有17.0%的学生选择“非常强”,30.6%认为“比较强”,34.6%认为“说不清”,而13.6%和4.2%的人选择了“不强”和“非常弱”。这说明大学生对公共政策效能的评价(即以政府效能评价为代表),随着他们对现实问题、个人利益问题关注的加深,更加趋于理性。他们一方面对中国各级政府率领广大群众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等工作中展示执政效能、树立的良好形象表示满意;但另一方面在消除腐败、平衡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政府效能提出了质疑。
3.主导政治信仰坚定,但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一定程度的多元化趋向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调查中,我们选用“我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真理”和“我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指导中国科学发展”两题来测评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信仰状况。结果显示,在“我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真理”一题中,41.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相信”,34.3%的人选择“相信”,17.3%的人选择“说不清楚”,6.3%的人选择“不相信”,0.7%选择了“根本不相信”。在“我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指导中国科学发展”一题中,46.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相信”,36.5%的人选择“相信”,14.0%的人选择“说不清楚”,2.7%的人选择“不相信”,0.8%选择了“根本不相信”。这说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具有较高的认同度。特别是随着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深入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坚定。
同样基于“我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真理”和“我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指导中国科学发展”两题的调查,我们对在校的不同年级学生进行了信仰群体的年龄差异性群体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我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真理”一题,选择“相信”或“非常相信”的一年级占55.5%、二年级占50.4%、三年级占44.3%、四年级占44.8%;选择“不相信”或“根本不相信”的一年级占13.2%、二年级占21.2%、三年级占25.1%、四年级占40.5%。对于“我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指导中国科学发展”一题,选择“相信”或“非常相信”的一年级占56.0%、二年级占50.5%、三年级占46.7%、四年级占46.8%;选择“不相信”或“根本不相信”的一年级占18.9%、二年级占20.8%、三年级占20.5%、四年级占39.9%。大学生的年龄结构与主流意识形态信仰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
4.政治参与热情较高,政治参与行为更加务实,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围绕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评价,我们从集体主义观念、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意识和建言献策意识等具有梯次递进关系的问题展开调查。在对“我觉得学生应该积极关注自己班集体的事务”的调查中,37.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应该关注”,42.8%的学生选择“应该关注”,16.7%选择了“说不清楚”,仅有2.4%和0.2%的人选择“不应该关注”和“非常不应该关注”。这说明,在校大学生群体对于人际交往、团队归属和集体荣誉都具有强烈的需求,在注重发挥个性的同时,更加注意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我觉得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是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观念的调查。结果显示,56.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应该参加”,31.2%的学生选择“应该参加”,共计87.9%;另有10.7%选择了“说不清楚”,1.4%的学生选择“不应该参加”。这说明,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活动,正如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总结大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所说的:“170万奥运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全面开展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功不可没。
二、当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主流政治信仰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呈现出大学生年龄结构与主流意识形态信仰的负相关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随着大学生在校期间年级的增长,他们所面临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越来越大,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矛盾明显突出;二是随着与社会接触的日益频繁,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世俗化的冲击,动摇了部分大学生主导政治信仰;三是宗教、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在校园的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年级群体中的乏力,是造成大学生政治信仰比低年级大学生政治信仰呈现多元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如调查结果显示,11.5%和3.3%的在校大学生“对每年两会(人大、政协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表示“不关注”和“从不关注”。这一方面反映出部分学生主观上依然存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另一方面则客观地反映出,目前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方面的引导力依然不足。特别是在提高大学生形势政策知识结构水平方面,保护大学生对政治事件知情权方面,提高他们对敏感性事件的思想辨别力方面,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袭的免疫力方面,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群体对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事件真相的教育和引导。
2.先进文化的精神价值构建迫在眉睫
在信息时代,网络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软实力的提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优秀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伴随文化的全球化,特别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作为思想最活跃、最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正、反两个方面文化的强烈冲击。特别是进入大学以后所接触的种种西方文化,从方方面面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和生活中,从而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社会行为、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他们的内心产生剧烈的碰撞,在社会价值观、人生观等价值选择问题上异化出众多矛盾的选择。究其原因,尽管网络文化有着“时域文化”的特性,但只要是文化——不管它是传统文化还是信息文化,都是具体的,都必然有着不同的文化内容与形态核心,精神价值取向就是不同文化内容与形态的核心。① 当前,社会网络世俗文化所体现的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必将淡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弱化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所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推进面向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的精神价值建设和培育,无疑对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养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知与行不统一现象依然存在
大学生入党问题较大程度地反映了学生政治参与行为知与行的关系。在关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中,2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入党是为了追求理想和信念,13%的学生认为是表示对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理念有信心,14%的学生认为是追求政治荣誉感,与此同时,认为动机是“谋求仕途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学生也有相当比例。部分学生把入党与自身政治发展、个人发展相联系,体现了一种更为务实的价值追求,但入党动机过分注重现实因素,表明部分学生发展主动性增强的同时,功利性和实用性也增强了。② 同时,为推进学校发展和社会建设建言献策,是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意识的最高体现。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我觉得学生应该积极向学校和政府建言献策”一题,结果显示,33.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应该”,40.2%的学生选择“应该”,22%选择了“说不清楚”,4%的学生选择“不应该参加”和“非常不应该”。这说明,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参政议政热情,社会责任意识较强,但与关心集体、参加志愿者活动这两种政治参与意识水平相比,持“赞成”意见的比例略低。可见,当前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修养水平有待提高,社会阅历有待丰富,政治参与意志有待强化,加大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培养和政治参与行为的正确引导,促进他们政治价值取向知与行的统一,仍然有许多养成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取向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导向,并表现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协调的良好态势。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满信心和信任,相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他们的求知欲望较高,人生目标明确,特别重视自身优良政治品格的培养。但由于其个性化、独立性的发展,在理想信念和价值选择上存在着差异性和多样性,也存在一些诸如态度浮躁、生活迷茫、目标功利等突出问题。因此,如何解决这些突出的问题,将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1.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所以,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树立,理想信念的培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基本了解并总体认可,但却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不容忽视的缺失、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识的降低等等,这无疑反映了其“了解”、“认可”多是停留在较浅层面。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因何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魂,因何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进步性等理论问题还缺乏深入的认识。不仅如此,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着立场不够坚定的问题,他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可程度呈现某些方面的下降趋势,这些都是当前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可轻视的问题。为此,一方面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引入教材、引入课堂。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国历史、文化、道德等内容的人文素质选修课,开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讲座。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师德和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要严格对待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和任用,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三要注重实践育人环节,提高学生的践行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避免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现象。因此,要在实践教育环节中要教育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学生在鲜活的学习生活实践中感受真情,领悟崇高,体验光荣,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时代创新
当今任何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都无法与国际社会割裂开来。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间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共同文化与共同价值观念越来越普及。这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勇敢地接受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从时代发展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深度解读,并将其融合到现代的价值观念中,创造出更加符合现代精神的、科学的、健康的价值观念,使其成为社会群体在观念上普遍认可并在行动中践行的价值标准,为大学生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提供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所以,大学生政治观的创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它一方面源于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另一方面源于每一代大学生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强调。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导的政治观,如果时代和社会生活变了,再用过去的政治观来衡量、约束和教育新一代的大学生,那么他们必然会因为自身价值观不能实现而出现抗争,政治教育就达不到我们的初衷。当今的中国正处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复杂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层面的变化都会渗透和投射到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使其面临传统、现代和后现代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挤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形成社会共识、普及社会主流价值和加强民族认同的政治观,是我们面临的基本任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时代创新,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大学生主导性的政治观,引导教育学生在多元的价值观中进行正确的选择。
3.从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入开展人文关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大学生是知、情、信、意、行的有机统一体,教育者必须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握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政治观教育。总体而言,“学生的养成发展有三个层次:一是通过教育训练,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二是通过巩固、强化,使学生处于积极进步发展状态之中;三是学生在学习、培养、训练的积累中,使某些积极有益的倾向在意念上形成‘定势’,在行为上形成习惯。”③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动用现代科学的理论知识,深入学生调查分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学习阶段的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趋向的发展、变化规律,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加强人文关怀,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心,内化为坚定信念,内化为高尚行为。为此,一方面要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学生被作为客体对待的局面。客观上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建立健全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制度,主观上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立在对人性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必须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开始,从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着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使学生不仅要获得专业科学技术知识,还要在人文素质、职业素养、责任意识等方面得到培养和熏陶;第三,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人文关怀,在实际工作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当前,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不成熟性,多源于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不了解,理想色彩太浓、现实感太弱。因此,要坚持贴近生活的方向,加强人文关怀,开展实践教育和实际生活教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深化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的了解,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自己、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4.发挥网络文化的价值引导功能,增强大学生政治观培育的实效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4月26日发布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称,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1.95亿,普及率达54.5%,远高于整体网民28.9%的水平。2009年全国新增青少年网民2800万,平均每周上网16.5个小时。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和网络视频是使用率最高的三个网络应用,值得注意的是,手机首次超过台式机成为青少年上网的首选工工具,2009年青少年手机网民达1.44亿,同比增长73.5%。④ 互联网已成为现代人们,特别是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的生活方式,网络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网络多元文化的传播和网络中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也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如何扬长避短,运用和发挥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不断探索的课题。为此,一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观,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提高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正确判断和选择各种网络信息,自觉承担维护网络文化秩序的重担;二要加强主题网站建设和网络“红客”队伍建设,采用博客、播客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净化网络环境,培育优秀网络文化,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增加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三要根据学生学习、生活及娱乐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网BBS站的舆论引导,积极创新对话、交流方式,提高网络语言的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构建“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政治观养成体系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热情,他们希望通过实践,了解社会实际,增长工作经验,增强人际交往等技巧,从而为自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改进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采用活泼生动的教育形式,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构建“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政治观养成体系,可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社会人才需求三个方面的共同需要。课堂——就是要坚持教学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发展,从现实社会中摄取丰富的教学素材,创新素质教育的内容,关注和满足学生的现实追求;要以学生为本,增进教学主体、客体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校园——就是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方式,打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渠道,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社会开放度,增进校园文化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链接和互动,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理性思考、增强动手能力,成为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俱强的合格人才提供广阔的大舞台。社会——就是要求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并加强同社会的联系,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积极拓宽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渠道,使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开创学校与社会共同育人的局面。为此,在今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引导过程中,一要引导学生去感受需要,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和标准,加强自身成才观和人生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长观,确立起符合自身发展的人生目标;二要面向社会实际,开展各种主题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深入社会实际生活,多分析社会实际问题,多积累生活经验,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三要加强班集体建设,引导班集体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融入集体中,增强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意识,建设精神家园,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四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克服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帮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之中,接受和加强心理素质锻炼,增强抵抗心理困惑的能力。
课题组主要成员:邱吉,中国人民大学;翟文中,中国人民大学;杨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王佳菲,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东,北京大学;徐婷,中国科学院;李文苓,中国人民大学;执笔人:杨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哲学博士。
注释:
① 《网络文化中的精神价值构建》,《人民日报》,2010年3月26日。
② 于涵等:《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状况调查分析——以首都五所重点高校部分大学生为样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③ 龚海泉:《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1页。
④ 《青少年网民接近2亿七成选择使用手机上网》,《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2010年4月27日。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社会现状论文; 政治参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