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管理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10月19—20日,由西北大学中德企业管理研究所主办的全国“知识经济与管理”研讨会在西安西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代表7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学术论文50余篇。会上研讨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关于对知识经济的认识
知识经济是现代社会的一桩新兴事物。国际国内学术界对其认识并不一致,与会代表亦见解迥异。
1.知识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黑龙江大学熊映梧教授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认为:“知识经济”是电子时代(或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当前正在展开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最重要的成果。知识经济是区别于农业社会、工商社会的新的经济时代。它以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无形资产为主要财产形式。
吉林大学纪玉山教授则主张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方面结合起来认识知识经济。认为知识经济是一个复合型经济,应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层次去理解其内涵。从宏观角度看,知识化、智能化、经济运行网络化是其具体内容;从中观角度看,主要指产业结构高新化,即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产业群的崛起;从微观角度看,表现为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的知识化。生产方面指生产者的知识化、投入要素的智能化,生产产品的多品种、少批量以及以创新为主的经营理念;消费方面指消费者的知识化、消费方式的网络化以及消费内容的无形化等。
西北大学安立仁博士则主张分别从要素、制度、产品三个角度去分析知识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从而以判断该社会经济是否为知识经济。认为知识经济成分与知识经济并非一回事,包含知识经济成分并不等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西北大学张富昌教授提出,应将知识、经验和信息加以区分。知识经济时代将以前人们不能外显、外化的经验通过数字化技术外显出来,从而扩展了知识的范围。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知识还应包括人的精神享受和多层次精神追求的外显。他认为知识可以创造需求,从而改变传统的供求关系,因此应当重视效用曲线的深入研究。
2.知识经济的“冷”思考。尽管知识经济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也是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但有部分学者则主张应冷静、严肃地去审视这个概念。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编审李仁贵主张,应从理论科学的角度去认识知识经济,而不应盲目炒作。认为知识经济给经济学理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美国经济出现的“一高两低”现象,即经济高增长率与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存现象,其中低通胀率与低失业率长期并存局面与传统的菲利浦斯曲线相矛盾;知识经济时代所出现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也与传统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相矛盾。如何认识传统经济学的基本规律,重建知识经济的新经济学是经济学家的紧迫任务。
暨南大学龚维平博士对“知识经济”作为一个科学的经济范畴及“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提出置疑。(1 )目前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知识经济。人们所谈论的知识经济,只是根据现代经济发展趋势作出的预测、猜想。因此,“知识经济”很大程度上属于未来学的范畴,而非严格的经济学范畴;(2)古往今来, 经济都以知识为基础。将知识经济解释为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为基础的经济是不能自圆其说的;(3)知识的涵义过于宽泛, 与经济组合而生成的“知识经济”,概念的外延必然模糊不清;(4 )软件产业和信息化不能脱离物质生产,知识经济并不能替代工业经济。高呼知识经济来临是对社会的一种误导。
陕西社科院胡义成研究员则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提出要警惕“知识乌托邦”。他认为知识经济并不尽然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美好经济形式:在知识经济给人们带来新福利的同时,也将给人类套上新的枷锁;在知识经济社会作为第一生产要素知识的生产交换将不遵守市场规律,不仅没有为全社会提供平等关系的经济支撑,还会强化社会的不平等;发展中国家试图靠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性等特征,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过于盲目乐观的想法。
3.知识与中国经济发展。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知识产业已初显峥嵘,产值已占到GDP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而中国知识产业年产值仅占GDP12—13%。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产业升级不断加速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挑战。熊映梧指出,目前的中国是落后与先进并存,工业化与知识化也应并举。在补“市场化”、“工业化”这一课的同时,应量力发展知识产业,加大人力资本开发,提高国民素质,以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西北大学郭立宏博士立足于中国目前的二元经济结构,提出工业化仍是当前的中心任务,但对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能置之不理。认为中国的理性选择应当是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村实施工业化;在现代工业集结的城镇,完善工业化的同时,应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知识经济迈进。
西南财经大学纪尽善教授从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指出,知识经济已经是一个现实,如果中西部在这一发展潮流中再次落后于发达地区,将会进一步加大差距。他认为加快传统产业科技改造,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并发展新兴科技产业,中西部将凭借知识产业的推动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但西北大学马海霞博士则对此持不同观点。认为知识经济也给不发达地区带来了不利因素,如资源优势的消失,科技水平差距的加大,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等,凭借知识经济以发展落后地区是不可能的。
(二)知识经济与管理
1.知识经济与宏观管理。知识经济将改变整个经济运行,宏观经济的网络化、信息化必然导置宏观管理手段、方式的变革。西北大学何炼成教授认为知识经济对宏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1 )宏观上重视对知识、知识劳动与人力资本的管理;(2 )实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制度创新,包括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和体制的创新;(3 )重新看待知识产权,界定产权的范围;(4)建立新的推动知识创新的激励监督机制; (5)在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紧密结合的基础上,采用新的科技手段,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总供求的平衡,总价值与价格的决定等。
2.知识经济与产业发展。陕西财经学院文启湘教授认为必须将迎接知识经济作为商业企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心,以实现商业经营管理的全面创新。他认为网络贸易在全球的加速发展使商业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而我国目前商业经济领域知识技术含量却很低,为数众多的小型商业企业仍处在手工操作的传统管理阶段,必须加快商业经营向知识经济的转移。
西北大学陈希敏副教授从融资角度探讨了高科技的产业化问题。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风险资本和风险投资者的支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发展创业基金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高新技术的必然选择。
3.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认为知识经济给管理带来众多难题和新的特点:(1 )知识与知识主体的不可分性以及主体行为的不可察和不可度量使得对人力资本、对知识的管理变得愈来愈困难,往往造成分配不公的现象;(2 )企业组织结构向分散化、虚拟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对这种组织形式的管理愈加困难;(3)随着分散活动的增加,管理向协调化、合作化发展,管理的概念与对象都有了变化;(4)领导的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其对组织的贡献在于远景的设计、目标的确定、员工行为方式的确定;(5 )企业发展战略向柔性发展等。
中德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李鼎新教授指出知识经济下的企业将发生以下新变化:(1)企业的界限模糊,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不能再继续解释企业的边界问题;(2)企业成为虚拟化、网络化的学习型组织, 学习成为其生存的前提,创新成为其发展的第一要素;(3 )企业采取以知识为基础的分配方式;(4)企业管理模式以知识管理为核心, 发展模式以跃进式、突发式为主;(5 )企业在原始积累的同时进行知识积累。
4.知识公司的治理结构。暨南大学朱义坤博士认为知识公司是以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竞争优势的公司,是一种充分利用人力资本的组织机制。其治理模式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1)以人为本, 即赋予知识员工充分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并使其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2 )凸现核心竞争力,即通过剥离辅助业务和机构,精干主体,削减普通工人实现公司组织的精捷灵便,以凸现其core competence;(3)公司间结成各种知识联盟以促进知识流动,公司边界模糊,虚拟化网络化成为必然选择。知识公司的治理结构实行联邦制,一方面,保持分散、分权和差异,知识员工自我治理,从而形成主动且敏捷的反应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实行严格的集中管理,由核心机关协调各个单位。
5.人力资本的管理。西北大学管理科学系任军认为,知识经济正在把一些旧的组织机构变成一个自动网络系统,必须用网络式管理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式结构,来实现管理范式的根本转变。在人力资本的网络式管理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进行技术知识的创新是这种管理范式的主要目的,所以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和相关于该企业的外部网络是这种人力资本管理范式的主要形式。在人力资本管理的内部网络中,企业内部开发、生产和营销活动应相互匹配,企业内部的社会交往、价值认同、知识共享与交流、专用语言的生成都有助于技术创新,是企业寻求价值实现和价值增殖的源泉之一。人力资本管理的外部网络包括与用户的关系网络、企业间网络、公共技术知识网络等,因此企业员工与企业外部的交流和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6.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复旦大学石磊博士提出new market, newtechonology与new skills将是未来知识发展的新趋势, 这些知识在企业管理中将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他认为,知识总是短缺的,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此,其配置的有效与否非常重要,其配置效率将影响到知识的创新与传播。
郑友德认为用产权来保护知识有利于知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应该越来越严格。当知识产权界定给知识所有者时,知识才能获得剩余索取权,从而刺激知识的供给与创新。安立仁认为,产权的激励保护以专利权为主,关于基础知识与知识产品的产权保护,其实施则较为困难;并且对知识实施产权保护必然影响到知识的传播,进而影响到知识产业的扩张。这种二律背反现象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即对知识如何实施产权保护存在一个程度问题。
此外,与会代表还就适合知识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企业类型、经济史变迁中的知识经济等问题作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