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行为的市场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供给者的胜败取决于自身的供给行为
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中,供给总是处于服务的地位。这是基于一个简单的事实:有钱不愁买不到货,有货却不易如愿出手卖得好价钱。这种关系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简单商品生产中就已有定势。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就有过描述:“从只是想象的金变成实在的金,诚然,商品实现这种变体,同黑格尔的‘概念’实现由必然到自由的过渡相比,同龙虾脱壳相比,同教父圣热罗尼莫解脱原罪相比,是‘更为困难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121页。)又说:“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所有者。”(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4页。)凡是商品都不为自己的消费而生产,必须出售,而钱在别人的口袋里。即使商品受人青睐,容易脱手,但是又能吸引到多少货币呢?于是商品要曲尽献媚输情之能事,向货币频送秋波,不仅要卖身,而且要卖得好价钱,以完成这个惊险的跳跃,免遭损失。萨伊的每次卖都是买、有卖必有买、买卖自然均衡不会有销售困难的定律,早已被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所打破。
市场活动的主体是供给者与需求者,供给者希望全部供给品能被需求者吸纳,需求者希望全部需求品能被供给者满足。如能完美实现,市场经济就处于和谐的均衡环流,达到理想境界。但这种均衡状态只能是一种主观假设的理想模型,实际是不存在的,不是供过于求,就是求过于供。总供给过剩或总需求过剩是经常发生的,而总供给过剩是最常见的。经济学家最担心的也是这个问题。解决销售的困难,西方经济学家各有处方。需求学派把销售困难归咎于有效需求不足,于是重讲古老的《蜜蜂的寓言》,提倡全社会的高消费,主张通过国家的力量,采取诸如增加政府投资、实行通货膨胀、降低贷款利率等途径,直到不惜宣扬建造金字塔和发生地震、战争来扩大有效需求。供给学派则相反,把销售困难归咎于供给自身的服务不善,于是翻新萨伊定律,提出供给可以创造需求,需求包含在供给之中的观点,主张“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以提供全面优质服务来扩大市场。两个学派的宗旨是同一的,就是要协调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求其均衡,避免危机,区别只在着力点各有侧重,一个侧重需求面,一个侧重供给面。两力从不同方面向同一个均衡点运动,收相辅相成之效,求得市场的扩大。但是有一点必须肯定,就是需求学派也必须尊奉顾客为上帝,十分重视供给者行为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在今天,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十分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日益激烈的销售竞争迫使供给者全面注意、苦心塑造自己最佳的市场形象,力求以一流的产品质量、服务态度、信誉承诺取悦顾客、赢得市场。可以断言,今天一切供给者的成败完全取决于自身的供给行为。如果供给者能按消费者的需求质量去修炼自身的供给行为,就能像抓住地神普路托的头发一样,真正拉上需求。反之,就只能像抓住自己的头发往上提一样,不仅拉不上需求,而且越是奋力就越是悲惨。从这个角度评价,供给学派虽然称道萨伊定律是荒谬的,但重视供给行为是正确的,以供给者自身的优良行为积极影响需求,从而在这种意义上说需求包含在供给中,也是可取的。
我国何以出现双储双增现象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虽然是普遍存在的,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所表现出的主要面和尖锐程度是有差别的。一般说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容易出现供给过剩现象,严重时会酿成经济恐慌,历史上周期出现的生产过剩危机和现在常见的滞胀现象说明了这一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容易出现需求过剩,在通货膨胀严重时还会出现挤兑抢购风,抽干市场。然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久,情况起了变化。自1992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供给与需求都热爆上冲了近二年时间,达到经济景气的过热点。1994年紧缩银根后,景气急转,买方市场凸现,供给过剩泛起,厂商普遍感到生意难做。近几年出现双储双增现象。一方面,居民在银行里储蓄增加;另一方面,仓库里的商品储存增加。如表所示:
商品库存总额与银行里居民存款余额(亿元)
年份
商品库存增长率%银行里居民增长率%
总额 存款余额
1991
4237.9910029.5
1992
4184.1-1.3
1154526.8
1993
4036.6
-1.35
1476427.9
1994
6100.951.1
2151941.5
11995 6705.510.0
2966237.7
资料来源: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当年发表的统计公报。除商品库存总额增长率是作者计算外,其余照录公报。
1992年和1993年,商品库存都比上年减少,1994年和1995年都有增加,估计1996 年会增加到7000 亿元以上。 银行里的居民存款余额, 1994年和1995年的增幅都高过前几年。预计1996 年的存款余额会逼近4万亿元。居民有这么多存款,为什么不拿出来多购买些消费品呢?或者说,双储为何各自孤立增长,不能互相多沟通消融些呢?有些人一直主张放松银根,论说通货膨胀率15—20%不为过。实际上他们是把1994年以来加重的供给过剩归咎于宏观经济的紧缩调控措施。事实是,紧缩只针对景气过热,以适当降温为度,目的是为了将经济纳入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发展与增长的轨道,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完全是积极的。而且,紧缩银根不等于断放银根, 各项贷款总额都在增加, 1994年比上年增加5161亿元,增长19.5%,1995年比上年增加7971亿元,增长21.7%。这些都说明银根从紧并不是不再扩大货币资金的投放规模,而只是适度扩大投放规模,因此不会影响经济正常运行所必要的货币润滑剂,绝对不是商品库存增大的原因,更何况居民有那么多的货币沉淀在银行,要购买库存商品真是小菜一碟。引起双储双增的根本原因,是供给者的市场过失行为。我国有12亿人口,从人口消费角度看,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外商到我国投资日盛,主要也是看中这一点。为什么我国厂商在市场经济起步伊始、在居民巨额存款面前就感到供给过剩、流动资金周转不灵了呢?供给者应该自负主要责任。他们在产销中的一系列过失,恶化了消费者的需求心理。最令消费者不满的有以下几端:
1.侵权制销假冒的名牌产品;
2.偷工减料、掺杂拌次,制销劣质产品;
3.天价骗销宰客;
4.虚张“打折”、“优惠”、“有奖”等伎俩,以售其奸;
5.滥做一分货九分吹的牛皮推销广告,以及艺德卑下的明星推销广告;
6.雇用打手坐镇,强销强索顾客;
7.服务态度冷淡、无理。
供给者的这类市场过失行为,只能令消费者大倒胃口,必然会产生遏制市场需求扩大的负效应。他们不把顾客当上帝,而是当羔羊宰,当傻子骗,就会使消费者产生对抗情绪,加深“无商不奸”的恶感,并且心存戒备。钱毕竟在消费者的口袋里,最终被动的还是供给者。可以说,市场需求欠火旺,银行储蓄和商品仓储同时增加,是广大消费者反抗供给者市场过失行为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报应。现在的市场已到了无信誉可言的地步,光是长期而普遍存在的产销伪劣商品这一点,就令消费者怀疑一切,真是“假作真时真也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一进市场就处处小心、时时在意,警惕着被骗被宰,不信货真,不信价实,不信质好,不信量足,非必需不购买。就是这样还难免有被宰被骗的。于是,除日常必需的消费品之外,宁可缓消费、少消费,先把钱存在银行里,导致大量商品滞销,最典型的是商品房市场偏冷。
这几年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很能说明供给者的供给行为给市场将会带来何种影响。就我国现阶段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居民收入情况看,普通居民高档大宗消费的次序是先房后车,谁都想先有一套产权属于自己的住房,然后将再攒钱买车。本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个大契机,给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带来新一轮高涨的机遇,尽可多建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房满足广大居民的需要。同时可以带动相关的建材产业和家庭耐用消费品一起上。现在收入较好的居民一般都已有电视机、电冰箱、电扇等家用电器,就是旧一点也不会更新。倘若买了新房,又当别论,普遍会更换旧电器、旧家俱,还会添置其他新的用品,如电话、空调、影碟、音响等。然而,房地产商和有关部门比一般厂商更容易把大好机遇梦幻化,只顾自己一厢情愿地盘算将会有怎样的高利暴利,而忽略了需求者将会作怎样的反应,于是过多地建筑了写字楼和花园别墅,价格过高或质量过差地建筑了居民住宅。结果大量新楼新房空置,1995年底,全国尚有5000万平方米的商品房销售不出去,被套资金近1000亿元。去年一年尽管有关部门苦心积虑地策动一些促销意见和办法,房地产市场仍未见有大的起色。一环套一环,负面影响极大。这便是厂商普遍抱怨生意难做的症结所在。居民想买房而或因价高买不起或因质劣不想买,勃起的需求又潜伏下去了。古人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供给者施以不尊顾客的市场过失行为,无异于自绝消费者,只能是自己套住自己。
发达市场经济决定于优化供给
供给与需求都存在有效与无效问题。适应需求的供给是有效供给,超过有效供给的过剩部分是无效供给;能从市场中得到满足的需求是有效需求,超过有效需求的过剩部分是无效需求。无效供给会造成财富的浪费,无效需求会造成社会消费的短缺。如果我们把供给和需求分别用两个圆圈来表示,那末供给与需求的有效程度主要有三种组合状态:
1.所有供给与所有需求都同时为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如图(1 ),两个圆圈重叠,是最佳状态;
2.所有供给为有效供给,同时需求尚有部分过剩;或相反,所有需求为有效需求,同时供给尚有部分过剩,如图(2), 一个圆圈大于另一个圆圈,覆盖后留有剩余,是次佳状态;
3.所有供给与需求同时都不能为完全有效供给和完全有效需求,均有部分剩余,如图(3)两个圆圈有错位不能重叠,是欠佳状态。
我国目前的市场供求状态属第三种。要改变这种状态,向次佳状态方向发展、向第一种状态靠拢,重要的是先优化供给。因为只有先优化供给,才能捉住需求,从而使供给与需求都高度有效化,最终促使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发达。优化供给也就是优化广义的供给行为,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优化供给结构,优化供给质量,优化供给发展,优化供给态度。优化供给结构,指供给品的种类和数量要尽量符合市场需求的种类和数量,力求适销对路;优化供给质量,指供给品的品质、效用、造型、款式、价格等都尽可能使需求者满意;优化供给发展,指供给品要及时更新换代,不断研制新产品以开发新市场需求;优化供给态度,指要真正把顾客视为上帝,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信誉,让顾客欢心放心。供给和需求都是恒数,永远存在,但又均为变量,往哪个方向变动,主要决定于供给行为的优劣。供给优,需求增。需求增,供给振;供给劣,需求减。需求减,供给萎。两者成正比地胶着作用与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有优化供给,必定会有发达的市场经济。或者说,发达的市场经济,有赖于优化供给。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新生的,正处在发育的幼稚阶段。同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供给者也是新生的,十分幼稚嫩弱。除外商、台商、港商、澳商的厂家外,境内中资厂家,一部分是原有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一部分是改革开放以后新建起来的。就以工业企业来说,改革开放前一年的1978年全国共有34.8万家,全部是公有制企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始年的1992年,增加到518.53万家,其中国有工业9.37万家,集体工业174.21万家,其他334.95万家(注:见1983年、199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假定没有一家原有的企业消失,与1978年相比较便可知:截至1992年底,全国500多万家工业企业中,只有6.71%是改革开放之前的老企业,93.29%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企业, 历史都很短。老企业技术设备陈旧,经营管理落后,新企业除少数大中型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经营管理外,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单薄,无形资产几近于零的小企业,技术设备简陋,生产工艺粗糙,创造能力低下,销售渠道不多。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不少厂家根本生产不出自己的有竞争能力的产品,更谈不上有什么名牌、精品了。可是致富冲动和求利欲望强烈难抑,不肯善罢甘休,就陷入眼高手低的矛盾陷阱之中,就在利欲驱动下铤而走险,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有利就干,大利大干,于是仿制、伪造、掺假、骗销和盲目引进、重复建设等现象大量出现,屡禁不止,屡戒不听。这种市场现象的出现,是带有规律性的,在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实难避免。从1949年到1991年实行长达42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像铁笼子一样把中国经济魂禁锢迟钝了,一放开后就有一股复活的疯狂劲,既傻笨,又凶猛,搞活与盲动并存,这在供给者的市场过失行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有信心地期望着,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发达和政府宏观引导、管理、调控的继续努力,供给市场行为将不断理性化,估计到下世纪初就会基本规范,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出强劲的生命力。
面对存在的问题,当前有三项工作亟需做好:
第一,理论上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何优越性的研究。“市场经济”前头既然冠以“社会主义”,就应该有独特的长处,显示出比其他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更优越来。这种优越虽然目前还不明显,要待将来才会明显,但不应该是概念化的、教条式的,而应该是实在的、具体的。理论界有一种表里不一、心口不一的现象,嘴里说的文里写的优越性在自己心里又怀疑。理论上没有真正实事求是地科学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只是不费力气地说些套话,那只会在实践上造成一些混乱现象,而且会影响理论尊严。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那末至少也要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除遵循经济规律和公认的经济原则外,不能用其他奸诈手段害国坑民。
第二,实践上要严肃认真地兑现理论上科学探明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除正面引导疏导外,必须在法制上加以确实保证。可否考虑专门制定一个惩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的条例,对一些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轨行为施以严刑峻法。有些事不是没办法,而是没法办。像制销假冒名牌商品问题,只要管住商场商店就可解决。明法规定任何商场商店不准销售假货,一经查出,严加惩治,除罚以重金外,加罚停业若干天,直到拘审。这样谁还敢卖假?没有销售渠道,制假劣迹自然消除。又如重复建设、盲目引进问题,主要发生在国有企业,根子在于当事人可以不负经济责任,如果从法律上予以约束,“重复病”必定会减轻许多。
第三,政策上要确保公有制企业的技术改造,保证它们能保持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对优化供给也至关重要。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扩大再生产就是以技术不断进步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逻辑、理论、实践上更应高一筹。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金统收统支的管理办法实际是只收不支或少支,光抽不补或少补,连折旧基金也不返回。这种建厂后只榨厂不养厂的做法,只能使一些企业不断老化退化,一转入市场经济后就没有竞争能力,普遍反映“技术不改造等死,技术改造早死”。事实确是这样!以轻工企业为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纺织工业为国家积累了将近100亿元, 相当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投资总额的38%左右。那时新建一个10万纱锭、3500台布机的棉纺织厂,共需投资3500万元,正式投入生产后只需一年时间就收回全部投资,且有利润和税收上缴(注:参见马寅初:《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第96页。)。5年就是5倍, 那怕是当初每5年返回一年的回收搞技改,国有纺织工业不至于现在全行业不景气。现在效益低的情况下要它们自己贷款搞技改,光是巨额利息就会把它们压垮,这便是“早死”的原由。福建有个1972年投产的国有大型纸厂,至1994年止,累计上缴利润已相当于建厂时投资的12.9倍。现在背了扩建、技改贷款18.61亿元,资产负债类高达82.77%。没有竞争力也就是没有效益的企业,不可能有全面的优化供给。
优化供给也需要有优化需求配合。我国的现时需求在观念上还相当传统,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解决,这里就不去说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