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古代道德教育思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古代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 1000—5110(1999)01—0024—2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强调“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由此可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道德建设占着十分突出的地位。中国古代教育家有关道德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其内涵十分丰富,对今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道德建设,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三大领域。它都可从中国古代教育家那里找到可供借鉴的思想。
一、弘扬中国古代教育家礼义廉耻的传统伦理思想,营造社会主义的新公德
我国古代一些优秀的教育家,从孔子起始,都向来提倡礼义廉耻的社会伦理风尚,并支配过几千年来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据《管子·牧民》载:“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儒家从来都认为礼可明贵贱尊卑,义能言行事之宜,廉会别正邪善恶,耻则知羞耻之格,均为立人治国之本。故清人顾炎武云:“礼义,治人之大治,廉耻,立人之大节。”(《日知录·立节》)特别要指出的是礼义廉耻在社会公德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公德中能有礼明义养廉知耻,社会风尚就会提高,国乃能治。今日在营造社会主义社会公德时,同样需要维护礼义廉耻“四维”,其现实应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以礼相待”的人际关系氛围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誉。何谓礼呢?礼源出于祭祀。西周时,把礼仪,从祭器所代表的仪式扩展到政治和伦理道德领域,因而周礼就是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礼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而且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综合体。礼与社会密切相连,并且在社会关系中,尤其是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尽管儒家的“礼”有它的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又有它的繁文缛节,不切实用之弊病,但今日取其“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之要义,则是可行的。何谓“和”?《礼记·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就是说“和”要表现在喜怒哀乐之情感发作要合乎“度”,要恰当,从外显表现来说,就要强调文明行为,礼貌待人。所以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当今特别应当发扬这种“礼”,要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
(二)建造“待人重义”的同志式社会人际关系
孔孟之道,重义轻利。什么是义?义的核心思想是合理,有道理。人处于社会生活中,交友也好,待人接物也好,都应站在理上讲道理,那种蛮横无理,或哥们义气、无理取闹都是非义非理,是社会不能容忍,也就注定要失败碰壁的。
中国向来有讲义的文明之风。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这里,我们可以把君子意指为品德高尚的人,小人指品德低劣的人。那就是说,德高望重者认为义(做人做事合乎道理),是最可尊贵的。如果君子只有勇而无义,就会捣乱反叛;如果小人只有勇而无义,就会做土匪强盗。可见,自古以来对社会所有人的德行规范要求,都特别强调一个“义”字。无义之人,不是反乱就是盗匪,社会也就无以立了。
义可以见诸生活小事上,不贪小便宜,不见利忘义;也可见之于待人接物上,讲友情守信用,所谓“信近於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还可表现在用人关系上,使唤别人应讲道理,所谓“使民也义”(《论语·公治长》)。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社会公共生活越来越绚丽多彩,因此,越要规范人们的社会公德,越要弘扬一个“义”字;同时反对无理无序的所谓的“哥们义气”、“两肋插刀”。这种义气,没有奠基在“合乎道理”之上,是极其有害社会的,也有害个人,必须加以抵制和清除。
(三)培养社会生活中的廉洁风尚
“廉”在孔孟教育思想中很被重视。它原有两个含意:一为行为方正而有威,孔子曰:“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论语·阳货》),其意是说,古代自认矜持的人还能有些行为方正而不可触犯的特点,而现在自认矜持的人却只是一味的老羞成怒,无理胡闹。所以,廉表示一种在社会生活中为人正直的风尚。这种风尚至今仍是需要提倡和培养的。另一种含意则是今日提倡的“廉洁奉公”风尚。这种风尚既表现在职业道德上,也表现在社会公德上。那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不该“取”的不取,不把公物掠为己有,不为私利而损公众之利。不该取的取了,就是非廉,损廉。正如孟子云:“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孟子·离娄章句下》)可见,在社会公德中,今日仍需要重视廉洁风尚的培养,提倡社会生活中,人人要讲正直、廉取,反对玩世不恭,损公肥私。
(四)构建社会公德中“知耻”的人格力量
“知耻”历来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人格和美德。孔子曾认为当国家清明之时,而你仍是贫贱,这是你的一种耻辱(说明你缺德无能);如果国家混乱黑暗之时,而你却富贵了,这也是你的一种耻辱(说明你没有去顾及国家,自己富贵起来也是很有问题的)。所谓:“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耻也。”(《论语·泰伯》)孟子也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孟子·尽心上》)“耻之于人大矣。”(《孟子·尽心上》)可见,“知耻”是孔孟提倡的完美人格不可缺乏的一项重要内容。
“知耻”在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社会生活领域中都很重要,尤其在社会公共生活及其公德中要以“知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有八个方面: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卫生,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礼貌待人,尊重妇女,它们都与“知耻”相联系,都需要用“知耻”来规范。应当弘扬“知耻”的优秀道德传统,用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借鉴中国古代教育家忠信敬敏的职业道德思想,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
社会上有多少行业,就有多少种职业道德,它都具有自身职业的特征和色彩。但不论哪些职业,又有许多基本相通的道德规范要求。因此,我国古代早就有了许多有关职业或劳动、工作的职业品德思想和论述。中国古代优秀教育家,自孔子后就不乏这种论述。借鉴这些精神文明遗产,建设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很有价值的。其中可以为我们今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借鉴的,有以下四方面:
(一)主张为人尽忠
孔子是首倡为人尽忠的第一个优秀教育家。短短的一本《论语》,就有18处提到一个忠字,尽管在各处对忠字的释义有不同,但一个中心思想是对事、对人,尤其是对上级所指使的事或工作竭心尽力。比如孔子弟子曾子每日“三省吾身”,第一件事就是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在忠字的培育下,历代涌现出多多少少尽忠报国,尽忠为人的可歌可泣的英烈仁人。如果我们弃除其中单纯忠于皇帝的消极成分,那末,忠于别人,忠于工作的思想精华,却是今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需要大大弘扬的文化遗产。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首先是:忠于职守。它要求每个职业工作人员要忠实地履行自己职业(工作)责任。每个从业人员上了岗就意味着对社会承担起一定的职责,应尽一定的义务,然后才能享有该职责所赋予的权利和利益,包括得到相应的报酬和福利。社会主义劳动者对社会,对人民群众态度如何,这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必须谴责任何不负责任、玩忽职守、敷衍塞责的无德态度和行为。
(二)提倡诚实守信
为人诚实守信,是中国古代优秀教育家十分重视的,也是处理人际关系和从业人员关系所恪守的道德准则。一个“信”字,在《论语》中用了38次,其中心意思是诚实不欺,讲究信任与信用。曾子每日反省的第二件事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同朋友往来诚实无欺吗?)自《周礼》以来,就把“朋友有信”作为“五伦”道德准则之一。孔儒之学也一直把“信”作为当领导的、当士的、当老百姓的一条重要的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孔子云:“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贡问孔子怎样可以称得上“士”,孔子回答中有一条曰:“言必行,行必果。”所以,我国自古以来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个人在从事当政、脑力工作及其它职业(包括做买卖的)活动的一条道德规范。
古来如此,今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讲诚实守信。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市场经济规律必然的反映和要求。要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强者,就一定要坚持“信誉第一”。真所谓“诚招天下客,信纳万家财”。诚实守信才能立业,诚实守信也才能立人,它既是做人之道,也是成功之道。
(三)强调敬事节用
孔子很强调对待工作(从业)要严肃认真。他在讲述治国要领时,讲了五个字:敬(事)、信(实)、节(约)、爱(人)、时(适时)。(“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把“敬”放在了第一位。“敬”字在《论语》中用了21次,尽管多义,却主要指对待工作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孔子称赞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公孙子产具有四种高尚道德,其中就有对上认真负责的美德(“其事上也敬”《论语·公冶长》)。
孔子在提倡敬事同时,也强调做事要节约俭用。做事认真负责就要对用费也必须取负责态度,不乱用,不滥用,而要节约俭用。他很称赞颜回那种清贫节俭却不改变乐趣的精神,再三赞誉他是“贤哉,回也!”
敬事节约仍然是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不马虎,不苟且,对用费精打细算,是社会主义从业人员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负责尽职的具体表现。要把我们老祖宗的敬事节用精神继承发扬光大。
(四)要求敏事而慎言
中国自古以来都要求劳动从业者要勤快,不懒惰,而言语就不要满口大话、胡话,不负责地乱说一通。孔子就是一位较早要求这样做的优秀教育家。他要求一个“君子”生活上不要贪图安逸(“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但做事却必须“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因此,他对哪些懒惰的学生是很生气的。他批评宰予白天睡觉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气愤地说对这种人真是值不得去说他。(“于予与何诛?”《论语·公治长》)在孔子之后,墨子要求弟子“能辨者谈辨,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墨子·耕柱》)这就是要求弟子各尽其能,工作勤快。庄子则要求工作能吃大苦,耐大劳,“日夜不休,以苦为极”。(《庄子·天下篇》)自古以来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中国人民素有勤劳之美德,也靠这种美德而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和优秀文化。
三、弘扬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温良恭俭让伦理思想,促进家庭道德建设
“温良恭俭让”是儒家提出来,用来称颂个人品德的伦理思想。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用“温良恭俭让”概括了孔子的完善的个人私德,可以说是一种很高的称誉。现在,虽然时代变迁了,要求不同的,但个人私德(除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之外的一种道德规范)同样很重要,并且要求应当更高。私德是个人私生活的首要规范,特别在家庭中很需要遵守这种道德规范。当前,针对家庭生活中的时弊,特别需要弘扬“温良恭俭让”来调节和促进家庭道德的建设。
温就是温和。在家庭生活中需要这种品德。温和,可使对方容易接受意见和要求,化争吵为和气;温和,可培养亲情感,化冷漠为亲切;温和,还可增加信任感和幸福感,化破裂为融洽。
良就是善良。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特别需要以善良作为调节关系的心理和道德基础。善良可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善良可得到“和者众”,善良还可树立威望,确立自己在家庭中的应有地位,因此,只要家庭成员个个善良,那么家庭关系就永远是亲密无间,可避免情感危机。
恭就是严肃慎重。它主要是内在的气质和品格,而不是单纯表现在外显的严肃面孔。恭要求家庭成员之间恭敬尊重,夫妻相敬如宾。
俭就是节俭。自古以来中国家庭就是以勤俭持家为美德的。节俭不仅能够维系家庭良好的经济生活,更主要是能够保持家庭的温馨。
让就是谦让。家庭成员间有谦让,就能够有和睦,体贴和呵护。谦让应是夫妻双向的品德规范,也应是父母与子女双向的品德规范。家庭中有了谦让就能够产生合力效应,产生亲情效应,也能产生温馨效应。
四、“论语”立身修养方法可为我们个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借鉴
《论语》比较多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立身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可供我们个人建设精神文明借鉴:
1.立志 孔子为学是从立志开始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经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能分辨真伪,判明是非)几个阶段,最后达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岁便达到随心所欲却不会越轨的高水平)(《论语·为政》)的道德目标。为学的目的是为了道德修养,把学习和修养结合起来。学也好,修养也好,都应有志向,有目标。可以说,立志是个人道德修养和进步的首要条件和重要方法。
2.思齐 孔子很重视向别人学习,他的“不耻下问”、“每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今日家喻户晓的名言、箴言。他特别劝戒弟子:“见贤思齐焉。”(看到贤人,就应向他学习看齐)(《论语·里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种善于向别人长处、优点学习的精神和修养方法,至今仍有现实应用意义,应当仿效和发扬。
3.自省 在向别人学习的同时,孔子又很重视自省,把别人当镜子照照自己,“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所以,他的学生曾子要“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人是要有自知之明的,能自知之明就要认识自我,要经常作自我反馈,亦即自省。这确是道德修养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方法。它可以避免问题成堆,积重难返。
4.改过 孔子要求弟子要正视自己的过失,有“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可见,他重视的不是不犯过,而是犯了过以后能否改正,并且不再重犯,亦即“不二过”。
5.力行 虽然孔子有“述而不作”的说法,但在道德修养上,却力主说到做到,先做后说。他对学生就是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治长》)他的四种教育内容:文、行、忠、信,就很重视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的任务。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借鉴中国古代教育家道德教育思想,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几方面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老戏新唱”、“老树新花”,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收稿日期:1998—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