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课介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思想品德论文

思想课介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思想品德论文

思品课导入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应对策略论文,思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导入是教学内容伊始,引导学生开始本节课学习的重要一环,有利于开宗明义,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是教学预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求知欲,有利于改变初中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的现状;从学生已有知识预设的课堂导入,就像一座桥梁,使学生从旧知走向探寻新知的旅程,又像为学生搭好学习的脚手架,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教师要践行新课程理念,敢于创新,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使思想品德课堂导入呈现春暖花开,百花齐放的局面,更好地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一、目前思品课导入存在的“四大问题”

      当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导入存在追求表面热闹,为导入而导入,以致偏离主题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选材失当,时间过长

      思想品德课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可是有的老师在课堂导入选材时,没有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材料,选用的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时政材料。偶尔使用经典的材料未尝不可,但久而久之,则会使课堂缺乏时代感。比如,在学习九年级《弘扬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时,用五六十年代艰苦奋斗的事例导入,而没有用载人航天精神的时政新闻导入,使得课堂时代感不强。也有的用雷锋的事例导入,这是可以的,但是没有挖掘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典型事例,学生也体会不到强烈的时代感。有的课堂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过多使用负面材料,或者材料不真实,使用未经证实的网络素材,道听途说,甚至杜撰故事,则会起到负面作用,使学生不相信老师,甚至对本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严重削弱课程的德育功能。

      2.形式单一,缺乏新意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导入往往是教师说学生听,形式上没有新意,不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导入形式,或者对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过多使用复习导入新课的方法,只重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完全体现思想品德课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的特点。有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的其他环节,课堂导入很随意,一带而过。有时虽然选材很好,但缺乏互动,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调动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还有的课堂导入有新意但形式没有变化,比如,随着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教师大量使用视频、电子相册导入或者是两者的结合,给学生带来鲜明的视觉刺激,有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但是,长期使用电子相册的导入方式,也会产生负面作用,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其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3.点拨失位,目标不明

      课堂导入,教师的点拨非常重要。好的点拨,犹如画龙点睛,能够开宗明义,把学生很快引入积极探讨的思维状态中。但是也有老师在课堂导入时偏离主题,甚至与课题不符合;虽有预设,也不能及时利用课堂的精彩生成,衔接不自然,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课《让生命之花绽放》,教师用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年轻军人孟祥斌舍己救人的故事导入:教师预设是引导学生思考珍爱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而学生认为孟祥斌救人牺牲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面对这一质疑,教师缺少应对课堂生成的技巧,一时语塞。其实,如果教师能够及时点拨,能使故事主题得到升华,即救人牺牲的行为,就是珍爱生命的表现,是一种大爱,在他人生命遇到危险时,宁可置自身安危于不顾,延伸了生命的价值。当然,在点拨时不要忘记提醒中学生见义勇为时要学会自我保护,强调见义智为。

      4.备课不细,时间失调

      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入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对此,有的老师认识不够充分,课堂导入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具体操作不够精细化,选取的素材,生搬硬套,不会取舍,导致时间把握不够合理,要么过长,要么过短。虽然对导入的时长没有明确规定,但导入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不利于学生整堂课的学习。比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五课《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内容时,有的教师选取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由于没有有针对性地进行剪辑,花了20多分钟时间,这样的导入,显然过长,教学的此环节安排显然未经打磨,值得商榷。

      二、从思品课程性质思考课堂导入的“四个策略”

      要改变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1]思想品德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在于它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教育,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是人们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自己的理解,反映的是人们深层的内心世界。学生必须在平等的、开放的和安全的气氛中,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才能逐渐产生道德认同感,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最终实现道德内化。思想品德课的具体教学与其他学科也有很大区别,思品课教学要做到:知识与实践并举,引导与自律并重,说理与体验结合。良好的课堂导入必须体现本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特点。

      1.热点时政导入,激发兴趣

      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决定了思想品德的重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指导思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关注时事,注重思想性。[2]上课伊始,教师利用时政热点问题导入新课,这样,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对时政热点的分析讨论中,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锻炼和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又能弘扬正气,发挥正能量。同时,教材使用的典型素材,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具有滞后性,因为形势在不断发展变化。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使用新的时事材料,有利于弥补教材材料滞后的不足,这样相得益彰,使政治课始终保持时代性、新鲜感。例如,在学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一课时,用嫦娥三号的时政热点材料导入,在学习《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这一内容时,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图文资料导入,如我国经济体世界第二、银河“三号”巨型计算机、天宫一号、嫦娥工程、蛟龙号潜水艇等,用这些时政热点材料导入既增强了课堂的时代性,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了正能量,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真实案例导入,触摸生活

      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要求教师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3]良好的课堂导入,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挖掘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感人事迹、典型人物,使学生感觉思想品德课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鲜活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有位教师选用了行动注解孝德的好儿子陈斌强的事例。用这样来源生活的案例导入,使学生感到人物是鲜活的、真实的,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思想品德课不是空洞的说教,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对他们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也起到示范作用。另外,我国中央电视台的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也是课堂导入很好的素材。

      3.综合设疑导入,启迪思维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思想品德课具有综合性,要求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有机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梳理、加工和提炼学生在这些不同层面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综合设疑导入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做诚信的人》这一课时,用南京市六合区保洁员周桂梅这一先进事例导入,老师设置问题“故事中主人公的做法傻吗?”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学习主题上来了,开始议论纷纷。接着设问“做老实人吃亏吗?”这一设问与社会热点相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继续追问:“为什么有时候会有做老实人‘吃亏’的想法?”把学生拉回理性思考的思路上来,为整堂课的有效探讨,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追问:“不诚信仅仅是道德品质问题吗?”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失信的行为,比如经济生活中的违约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把心理、道德、法律方面的知识串联起来。这样的综合设疑导入,环环相扣,能够有效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品活动导入,设身处地

      思想品德课还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别出心裁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泼有趣的课堂活动导入新课,如:诗歌朗诵、讲故事、辩论赛、即兴演讲、小品表演等。[4]比如,进行小品表演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依法保护自己》这一课时,设计小品导入,课前请三组同学排练,表演同学们在遇到不良社会青年敲诈勒索时,三种不同的做法:一是胆怯懦弱,乖乖给钱;二是当场反抗,但被打翻在地,钱被抢走;三是趁其不备,快速离开,并大声呼喊,引起路人注意,顺利脱险。课堂上学生表演,并让学生判断哪种方法正确,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极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思品课堂导入应遵循的“三大法则”

      1.生活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堂导入要有生活性,指的是教师设计课堂导入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有效结合学生的生活资源,做到有的放矢,不偏离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还建议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课堂导入生活性的同时还要注意时代性,要求将当今时代热点、焦点问题以及新的方针政策融入其中,使我们的课堂导入既有生活性,还要有时代性。这样的课堂导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知识性与情感性相结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导入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存在密切联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由课程标准作出的明确规定,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准绳。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指向的知识要明确,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但思品课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导入时要注意知识性与情感性相结合,在明确知识目标的同时,要调动教学情感,使之符合教学内容的基调。我们的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生生进行情感沟通的过程。只有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才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扉,架起沟通的桥梁,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近感、敬佩感,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3.趣味性与有效性相结合

      教育家陶行知在教育生涯的各个阶段都很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他在《新教育》中提到:“学生有了趣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5]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所以,在课堂导入阶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少教师在课内外特意安排了各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小组讨论、小品表演、主题班(队)会、公益劳动等。但如果只是为了形式上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教学内容上的目的性,就可能只产生表面的热闹,甚至会偏离主题。故意做作的现象,会使学生产生虚假感,不相信甚至厌恶,达不到导入新课的效果。课堂导入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总之,高效的课堂导入要求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抓住闪光点、激趣点,根据课堂内容、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富有成效的方法,犹如春暖花开,百花齐放。

标签:;  ;  

思想课介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