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核心问题解读_新课改论文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核心问题解读_新课改论文

高中生物新课改核心问题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改论文,核心论文,高中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秋季,内蒙古自治区将从高一年级开始全面实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新课程改革,对广大高中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新课程标准,身为执教者,要以全新的理念与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地实施教学,使新课程精神落在实处。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不仅涉及到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也涉及到教学思想、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及教学目标等理念的转变,也会引起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更新。因此,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成败,依赖于高中生物教师能否从传统的教学理论、思维模式、教学方法进行跨越式的改革。同时,我们更应该前瞻性地分析高中生物课改中有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以求对生物课改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进行冷静的思考、认识,并且做出妥善的处理。

在这里,我仅就生物课程改革中一些核心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分析与陈述。

一、新教材与旧教材如何衔接

面对新教材,我们思考的问题有:“旧”教材在新课程标准的观照下是否一无可取?“旧”教材的局限性在哪里?过去,我们使用人教版旧课程教材,也在教学中倡导运用新理念、新方法组织教学,它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哪些距离?模块教学主要以一个个的专题为主,这与过去的知识体系教学有了冲突,那么知识结构体系还要不要重视?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学生则很难在新课改中受益并得到应有的发展。

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虽然也倡导运用新理念、新方法组织教学,但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尽可能的练,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没有形成。按照课改要求,教师要改变教法,更注意知识能力的对接与相互弥补。学生要改变学法,积极主动学习,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及参考书,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确立重点、难点,确定教学法,重视研究学生的学情,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变为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路人;学生变为实践者、探索者。

新教材除《分子与细胞》为共同的基础外,其他模块之间没有必然的前后联系,但新教材的内容特点首先是构建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都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内容围绕“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展开;《遗传与进化》模块以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展开;《稳态与环境》模块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主线展开。其次,是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知识性内容着重围绕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展开。教学的概念和原理均以黑体字排印;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如何”和“为什么”。例如,关于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删除了旧教材中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功能这些事实性知识,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反馈调节及分级调节的原理。

二、如何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目标增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传统教育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新课程目标是“三维”的,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利用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

新课改展示给学生的生物学,是在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下不断发展的生物学,是通过技术而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物学,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同时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和冲击的生物学。为此,教材一方面介绍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资料,另一方面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物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理解科学的价值和局限性,养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理智地运用科学成果的情感和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除上述共性外,三个必修模块在这方面还各有突出的特点。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生命的物质性观点、系统论观点比较突出;《遗传与进化》模块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变与不变相统一的观点比较突出;《稳态与环境》模块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比较突出,等等。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都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因素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作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学生填补情感和社会技能的不足,使学生面对现代社会的压力,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开拓。

三、怎样理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教学活动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是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新要求。在这些要求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逐步地改变,这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传统教学过程几乎是教师一人的“演讲”,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要求我们建立一种新型、积极的课堂环境,这种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不只是简单的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以充分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呢?

新教材必修模块的每节都从“问题探讨”入手,联系生产和生活提出问题;教材中对重要概念和过程的阐释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不少章节采用了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所以,在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数量、类型都非常丰富,教师只要充分利用教材,重视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综合训练,同时转变自己的角色,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观念,在课堂上积极维持师生间的平等融洽的关系,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充满自信地学习。另外,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把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师生间、生生间平等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且以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并且能够从敢问发展为会问。

例如,以人教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为例,可以设问:1.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为什么要注明洗衣粉的使用温度?2.唾液淀粉酶会随食物进入胃内,此时还能消化淀粉吗?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自己选择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进行探究并设计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并讨论所提问题有无探究的价值,同时提出问题假设,进而设计实验验证假说。例如,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吗?PH值影响淀粉酶的活性吗?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实验方案,要善于发现和肯定方案中的闪光点,和学生共同讨论、总结实验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变量的控制及可操作性,对照实验的设置及原则等。各小组之间同时补充各自的不足,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每小组按照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对新出现的问题可继续与教师或同学之间讨论、分析。由学生自己得出实验结果,运用已有知识得出实验结论,并且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和交流实验结果与结论,修正自己表达不规范、不准确之处,并且进行概况性总结:1.温度和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2.在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3.温度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下降。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积极进取、不断总结的实践者。只有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深入领会新课标精神,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随时调整教学方式才能使课改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不至于走弯路。

标签:;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核心问题解读_新课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