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演变探析_列宁论文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演变探析_列宁论文

对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演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晚年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或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思路,曾经在新经济政策前后发生了一次突变。用列宁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注:《列宁全集》第43卷367页。)今天, 当我们重温和研究列宁这句饱含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深层反思意蕴的话语时,深感有以下的问题值的探讨。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今天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922年12月,列宁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在医生的允许下通过口授形成了《论合作社》等五篇论文。列宁在《论合作社》一文中把过去对社会主义整个看法的重点、中心简要地概括为“抓政治斗争、革命和夺取政权等等方面。”(注:《列宁全集》第43卷368页; )在十月革命前后,列宁的这些看法贯穿于这个时期他的全部著作之中。在1917年的《国家与革命》和1919年的《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与政治》中,以及为了准备写一本《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小册子所草拟的六个提纲中,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列宁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对社会主义整个看法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是:

1、强调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存在着越来越残酷的阶级斗争。

列宁指出:“这个时期(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必然是阶级斗争空前残酷、阶级斗争的形式空前尖锐的时期。”(注:《列宁全集》第3卷199页;)“因而这个时期的国家就不可避免地应当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注:《列宁全集》第3卷200页;)1919年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直截了当地说:专政这个名词是残酷的、沉重的,甚至是血腥气的……”(注:《列宁全集》第30卷190页;)列宁认为, “要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经济上的斗争,只有用革命的办法、政治斗争的办法、暴力或强制的办法。”(注:《列宁全集》第 37 卷176页;)并指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剥削者已被击溃, 可是还没有被消灭,他们反抗的劲头正是由于他们的失败而增长了千百倍。”(注:《列宁全集》第37卷263页;)既然是革命, 就不能用改良主义的办法。

2、强调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商品经济和货币。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要求消灭货币的权力、资本的权力,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注:《列宁全集》第12卷75页;)“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生产。只要仍然还有交换,那谈什么社会主义是可笑的。”(注:《列宁全集》第15卷112页;)1919年3月,列宁在为俄共起草的党纲中,强调“在分配方面,苏维埃政权现时的任务是坚定不移地继续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自由贸易。”在货币问题上,列宁反对“立即消灭”货币,但又强调“俄共力求尽量迅速地采取最激烈的措施来为消灭货币作为准备。”(注:《列宁全集》第36卷111页;)

3、把小商品生产者、 农民经济看作是每日每时都在产生资本主义的基础。

列宁认为:“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阔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护和复活起来,同共产主义进行着极其残酷的斗争。”(注:《列宁全集》第37 卷262页;)因此,“无产阶级在对农民的政策中应始终不渝地贯彻以下路线:无产阶级应当把劳动农民与私有者农民、种地的农民和经商的农民、劳动的农民与投机的农民区别开来。这种划分就是社会主义的实质所在。”(注:《列宁全集》第37卷272页;)

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日夜盼望的西方革命没有取得最后胜利,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俄国革命成为西方革命的信号并且双方互补的条件没有最终实现。因此,列宁领导的苏联是在完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这时,可供指导的只有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以及列宁自己的著作《国家与革命》。而接连不断的国内外战争又使列宁无暇考虑走向社会主义的具体细节。整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被迫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非常措施把整个经济生活纳入到战时的轨道上来,对保证红军取得的胜利和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能否继续实行这一政策,通过这种超经济的、带有某种军事性质的手段,在落后的俄国实行“消灭阶级”、“消灭商品”、“消灭货币”的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呢?事实上,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没有考虑到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过早地否定了商品货币关系和等价交换原则,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情况更加恶化。到1921年春,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原先掩盖着的矛盾全部暴露出来了,全国乡村有一百多处发生了农民暴动,表现出对“余粮收集制”和“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城市也出现了工人怠工、旷工和罢工等抗议形式。到1921年春,工人总数下降至战前一半,全国共有十一条铁路停运,1920年工业产值只达到1913年的14%,一部分海军在敌对势力煽动下也发生了暴动。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列宁指出:问题就出在我们试图超越国情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严酷的现实,使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注:《列宁全集》第42卷176页;)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单纯照搬书本, 而必须从现实的国情出发,由此列宁庄严宣布:“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在纲领中,我们应当以现有的东西为出发点,我们应当以绝对确定的东西为出发点。”(注:《列宁全集》第43卷 302页;)这个出发点就是俄国落后的经济、小生产占优势的国情。列宁认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以另一种速度,通过另一些途径,用‘新的迂回办法’,实行整个过渡。”(注:《列宁全集》第4 卷第690、684、525、698、697、661、528页; )列宁正是从这样的思考出发,引导苏联走上以新经济政策为起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时也导致了列宁社会主义思想和建设大思路的重大变化,进而导致了列宁对社会主义整个看法的根本改变。首先,列宁突破了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单一全民所有基础上的传统观念,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重新进行了思考。他认为,既然主要的生产资料已经掌握在无产阶级国家手里,无产阶级专政已经得到巩固,那么“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注:《列宁全集》第4卷第690、684、525、698、697、661、528页;)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很快胜利,而世界革命的形势又不可能马上到来的条件下,俄国无产阶级只能在现实条件下向社会主义过渡。只要俄国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有巩固的工农联盟,俄国就已经有了在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必要条件。

其次,把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列宁指出:“如果有人把成为经济力量之后一定会成为政治力量这个简单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用在我国‘耐普曼’身上,那么我担心他要大错特错,甚至会成为许多荒唐误解的牺牲品。”(注:《列宁全集》第33卷268页。)“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 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道路、方法和方式。”(注:《列宁全集》第4卷第690、684、525、698、697、661、528页;)

第三,要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注:《列宁全集》第4卷第690、684、525、698、697、661、528页;)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进行一切工作,采取任何一种具体形式和措施,都要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无论是所有制结构,还是经营形式,都要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准绳,这是衡量政策、工作、体制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第四,要通过学习资产阶级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经验,而学会管理俄国。列宁认为:“必须永远不再把事情建立在热情和勇敢精神的基础上,因为人们不能够成年累月地处于神魂颠倒的热情状态之中,迫使他们工作的只能是经济上的必要。”(注:《列宁全集》第42卷335页; )要学会管理俄国,要学习利用资产阶级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经验和办法,管理好社会主义经济,要进行系统的和顽强的斗争来改善国家机关,反对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机制,使人民群众逐步学习直接监督和管理国家事务。

第五,要善于批判地吸收整个人类的文化遗产,尤其是资本主义所造成的发达文明。在对待资产阶级文化的问题上,在建国初期,往往对之采取批判排斥态度,而在1921年以后,则有了明显的改变。列宁指出:“我们直到现在还常常爱这样议论,‘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但这种议论是不正确的。……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注:《列宁全集》第4卷第690、684、 525 、698、697、661、528页;)“我们对那些过分唠叨,过分轻率地侈谈什么‘无产阶级文化’的人不禁要抱这样的态度,在开始时候,我们能够有真正的资产阶级文化也就够了,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抛掉资产阶级制度以前的糟糕之极的文化,即官僚的或农奴制等等的文化也就好了。”(注:《列宁全集》第4卷第690、684、525、698、697、661、528页;)

列宁主义的思想并没有停留在“对社会主义整个看法的根本改变”上,他的思想在继续发展。1923年1月3日初,列宁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仍以惊人的毅力通过口授形成了五篇论文和一组信件。这是列宁探索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的最后沉思和战略构想。这些思考与构想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焦点上:

1、 关于经济建设的战略构想:继续沿着新经济政策所开辟的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前进,是历史的必然,而不是主观的随意选择,这是由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而总体上相当落后的俄国国情所决定的。为此,列宁强调指出:“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注:《列宁全集》第4卷第690、684 、525、698、697、661、528页; )强调商品经济是新经济政策要寻找的那个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并主张把商品经济原则运用到社会主义企业中去,不是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消费,而是让企业“自己对自己负责”,对社会主义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他说:“在最近的将来,这种企业即使不会成为唯一的一种,也必定是主要的一种。”(注:《列宁全集》第42卷 249页;)列宁在最后著述中的经济建设的构想,固然首先是就过渡时期而言的,但其意义决不限于过渡时期,实质上意味着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2、关于文化建设的构想:由于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因此, 列宁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基础的经济和政治手段是够了。缺少什么?缺少文化,缺少本领。”(注:《列宁全集》第43卷398页。 《列宁全集》第42卷366页;)而“我们深深知道,俄国文化不发达是什么意思, 它对苏维埃政权有什么影响,苏维埃政权在原则上实行了高得无比的无产阶级民主,可是这种文化上的落后性却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并使官僚主义复活,说起来苏维埃机构是全体劳动者都可以参加的,做起来却远不是人人都能参加,不是法律阻碍了这一点,而是文化的落后,对于文盲来说,只能是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现代政治。”(注:《列宁全集》第43卷399页。 )列宁深刻地揭示了文化革命同政治变革、经济变革的内在联系,指出了文化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关于政治建设的构想: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民主, 克服包含巨大危险的官僚主义。他指出:“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它就不能保持他们所取得的胜利,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同时,他一再告诫全党“官僚主义者不仅在我们苏维埃机关里有,而且在我们党的机关里也有。”“共产党人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注:《列宁全集》第43卷 386页。)

列宁在最后岁月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战略构想,主要是按照“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这样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顺序展开的,其中经济建设构想的中心是发展商品经济,文化建设构想的中心是文化革命,政治建设构想的中心是民主政治。“商品经济——文化革命——民主政治”形成了列宁最后构想的骨骼和主线。这是一个初具轮廓、趋于成熟而又独具特色的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总体构想,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列宁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懈探索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给我们留下好些启示:

首先,列宁的探索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标准。社会进步的首要标志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然而,在新经济政策前,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未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以为只用苏维埃的国家法令便能在一个小农国家里一举实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结果由于违背了客观实践,延缓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新经济政策作为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道路,它在保证无产阶级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可以暂时容忍旧的经济因素,广泛利用它们来发展生产力。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列宁一再强调只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既便是使用私人资本主义的办法,其成绩“也比那些只是‘关怀’共产主义纯洁性,只是对国家资本主义和合作社写规章、条文、训令,但在实践上都不能推动流转的人,要多得多。”(注:《列宁全集》第4卷第690、684、525、698、697、661、528页;)

其次,列宁的探索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开放的方针。列宁经过探索,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加速商品流转,并通过市场使各种经济成分相互促进,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标志着苏俄经济已经由“战时共产主义”的“堵塞型”向新经济政策的“开放型”转换。同时,列宁反对那种只凭朴素的阶级情感,拒绝与外国资本进行经济往来的闭关锁国政策,积极主张对外开放,搞活经济。并一再说把发达资本主义手里的“王牌”拿过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所用,以便赶上、超过和战胜资本主义。

最后,列宁的探索告诉我们:是列宁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最初道路。列宁敢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抛弃那些以往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提出的不符合实际的认识。正是由于列宁敢于承认错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探索和改革,才领导布尔什维克制定了充满创造性的新经济政策。从单一经济成分转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产品经济转向商品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性经济。列宁否定了纯而又纯,单调划一,空想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多层次、多结构、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新模式。所以说,是列宁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最初道路,是列宁拯救了社会主义。今天,我国衡量社会主义“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定,正是列宁主义精神在中国的再现!注释(引文所用版本均为1972年版):

标签:;  ;  ;  ;  ;  ;  ;  ;  ;  ;  ;  ;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演变探析_列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