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08)01-0001-04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如何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在人类经历了从不可持续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发展及发展观做出的巨大贡献。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是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结构,才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所谓要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重要的内容或道理”,而所谓第一要义,即为最重要的道理,也即首要任务和使命。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表明离开了发展也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发展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首先,唯物史观是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理论根据。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3]一个社会处于怎样的阶段,它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性质如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一个政党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成为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也只有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价值。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4]因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决定性力量的唯物史观,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理论前提。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政治依据。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的根本宗旨就是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只有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才能实现党的根本宗旨。
再次,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矛盾新问题,而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协调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靠发展;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要靠发展;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要靠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加速发展,我们不加速发展,就会落后,甚至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因此,我们必须始终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只有以经济高速发展为支撑,以雄厚物质基础为后盾,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本身不是目的,惠及全体人民才是目的。因此,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和价值取向。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在当前,特别要关注城乡低收人群和贫困人口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经济利益。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改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因此,必须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使全国人民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
再次,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充分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推进政治文明建设。要建立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因此,必须将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紧密结合。
复次,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文化需要。而且随着物质需要的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会不断提升和扩展,这就要求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努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人民享有丰富的学习和娱乐活动;要逐步改善卫生保健条件,健全和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强健中华民族的体魄;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的侵蚀,使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充实,精神境界更高尚。
总之,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要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个方面: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协调发展;只有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2]推动经济发展,建设发达的物质文明;实现民主政治,建设先进的政治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三个文明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建设的战略方针,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统一于社会文明建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充实。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协调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就是要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可持续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2]从目标上看,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从战略上看,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实践上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要由“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变先建设后治理为经济建设、资源利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努力建设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功在当代、泽及子孙,而不能只顾眼前、贻患长远。
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在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
首先,统筹兼顾就是要搞好“五个统筹”。胡锦涛同志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1、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其实质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把农业的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把农村的繁荣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体格局中统筹考虑。从国家政策上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2、统筹区域发展。实现现代化,难点在中西部,特别是在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原有基础、客观条件以及改革开放步伐和力度的不同,地区差距仍呈继续扩大之势。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必然影响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中部地区结构调整的力度,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同时,东部地区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率先实现现代化。只有全国一盘棋,东中西互动互助、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3、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增长,但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不等于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搞片面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在产生,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凸现出来。因此,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关注和解决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公平公正等社会问题。在继续搞好经济的同时,政府要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抓好科学文化教育,增进城乡居民福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安定。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加剧了资源短缺程度和环境污染程度。要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国内区域发展经济布局与国外经济合作格局,统筹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统筹运用外部的有利条件和我们自身的有利条件,寻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其次,统筹兼顾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胡锦涛同志指出:“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2]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知识分子已经被承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先进部分,农民阶级的一部分也成为农民工即具有工人和农民双重身份的人。同时,社会上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个体劳动者、私营业主、自由职业者、外企及合资企业工作人员,等等。社会阶层的流变,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即利益上的矛盾。为此,需要着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2]由于我国经济长期落后,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处理二者关系的政策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渐渐拉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安定。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问题,通过社会调控,进行二次分配(政府通过税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福利体系)以及三次分配(通过道德教育使富有者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捐赠及救助等),将贫富差距控制到不影响社会和谐的范围内。一个社会是否公平,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也关系着经济效率能否持久。没有经济效率固然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公平,而只能存在普遍的贫穷。然而没有公平,就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也就没有持久的高效率。因而要解决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就必须恰当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调整社会结构,逐步形成一个以社会中间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形的社会阶层结构。这种结构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阶层相对简单,而且由于政治的严密控制,许多矛盾是被掩盖着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阶层复杂化了,特别是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创阶段,出现了一些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相类似的现象。因此,社会矛盾也复杂化了。在矛盾由简单向复杂过渡的时期,为了保证社会良性运行,避免动荡,必须防止重蹈资本主义社会严重两极分化的覆辙。为此,必须进行社会整合,不仅要高度重视社会公平,还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中间阶层的数量,使极贫极富者在社会上成为少数,并且要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政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统筹各种利益关系,需要政府以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教育的手段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平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而统筹各种利益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社会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前提基础、价值目标、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的有机统一,是具有完整结构的科学体系,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表征,是对国内外形势高屋建瓴的把握,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实践中,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扎实、稳步、快速前进。
收稿日期:200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