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之有道,激活学生深度思维论文_李丹萍

问之有道,激活学生深度思维论文_李丹萍

李丹萍 无锡市塔影中心小学 214011

【摘要】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语文教学中,教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趣”“简”“巧”的提问艺术,激活学生深度的思维。

【关键词】提问;有趣;简约;巧妙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5-124-01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那么在课堂中如何设计问题,什么时候问,怎样问,均需讲究艺术。

一、创设情境,提问要“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饶有趣味的问题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如特级教师许嫣娜上《纸马》一课,设计的问题极具情景性和趣味性。她是这样设计问题的:①今天我们来读一个和“马”有关的故事,读书从封面开始,你在封图上看到了什么?猜猜看,这个故事可能会讲些什么?②封面一般会告诉我们故事中有哪些任务,你还看到了谁?③猜故事很有意思,对,纸马就是老奶奶剪出来的,小朋友有了这么多的猜想,你们猜得对不对呢?④(出示文字):已经是除夕,爸爸妈妈还没回来,他等着等着就睡着了。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们继续猜。

在整堂课中,许老师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将孩子们带入《纸马》的故事情境中,通过猜封面,猜故事,猜结局,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自然的问答对话中发展了学生的言语思维。

二、紧扣目标,提问要“简”。

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化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师生双边活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设问将文本的核心知识点转化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在探讨核心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内容,实现文本的核心价值。所谓核心问题,就是问题设计有辐射力,能统摄一堂课,引领一堂课。由核心问题产生的“问题链”,要具有逻辑性,体现文本的思维路径,通过“一问三追”,使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步步推进。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珍珠鸟》时,整个课堂仅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可是文中鸟儿怕人吗?当学生说不怕反而是信任时,薛老师适时追问:“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和珍珠鸟建立信赖的?课文中共描绘了几个画面,你能用几个词来说一下吗?”整堂课,薛老师就通过“飞来飞去”“啄手指”“陪伴”“睡觉”等画面,引导孩子品读、想象、交流,感受人鸟和谐相处的画面,不仅厘清了写作顺序,也了解了情感线索,揭示了“信赖,不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吗?”这一文章中心。

三、激发思考,提问要“巧”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事实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回答课文中的几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提问达到引发学生思维,达到高阶认知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紧扣文本,巧妙提问是关键。

(一)紧扣题目巧问,达到高参与

文章的题目居于文章最醒目的位置,是文章形神之精华的凝聚。问题设计应抓住文题,披文入情,巧设疑问,培养思维能力,激起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如我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先带着学生一起唱《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让学生说说歌名,然后设问:①大诗人李商隐有一首描写春天的诗,你们还记得是到什么地方找春天的吗?②儿童喜欢春天,我们都热爱春天,敬爱的冰心奶奶也要去找春天。她是怎么找春天的?③冰心奶奶为什么不到其他地方去找春天,为什么不到游人多的地方去找春天,而要到儿童多的地方去找春天呢?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巧在紧扣题目,既捕捉了文章的中心,明确了阅读指向,又引发全体学生的阅读期待,唤起了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意识。

(二)抓住矛盾处巧问,体现有挑战

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际是并不矛盾的内容,往往是课文的精彩之笔。如能抓住矛盾处提问,问题设计就极具挑战性,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推敲和探索,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更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执教《黄河的主人》时,先带领孩子品读课文,认识滚滚的黄河和小小的羊皮筏子,从中感受到羊皮筏子的小、轻、险,体会作者远观羊皮筏子时的提心吊胆。接着薛老师顺势而导:“面对如此险恶的风浪,面对如此小而轻且险的羊皮筏子,作者胆战心惊,乘客的表现却是怎么样的?”当学生说出乘客谈笑风生时,薛老师以“作者写得是不是前后矛盾了?大家来说说理由。”“主要是信任艄公的什么?”等问题,一问三追,不仅引导学生理解了人物形象,而且体会到侧面烘托的作用。由此可见,问在矛盾处,往往可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唤醒学生谋篇布局的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三)在关键处巧问,走向高认知

崔允漷教授认为,“高认知”是深度学习的显著特征,教师在关键处巧问,可促进学生从“低阶认知”走向“高阶认知”。笔者认为,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读到行文的精妙处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把学生的读引向纵深,使学生在自主解疑中品评词语运用的妙处,提升语言的感知能力。教学《军神》一课中,在读到“年轻人脸色苍白,勉强一笑”时,发现有些学生就会对“笑”这个词产生疑问。这时,我便让学生研读课文品悟:刘伯承动这个手术到底疼不疼,他的“笑”体现的是什么?引发学生的进阶思维。“刘伯承在手术时当然非常疼痛,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如雨下,床单都被抓破了,那是剧痛!”“他是勉强地笑了一下,说明当时还是非常疼痛的。” “刘伯承被医生划了72刀,这么疼痛却还能一笑,可以看出他有着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意志,真了不起啊!”上述学生应答反映了学生在思维发展中逐步走向对人物品格和精神的高认知。因为设问引起了学生对“笑”字的咀嚼,深入地体会到刘伯承的钢铁意志,也深刻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有思维张力的问题还往往在文本的空白处,或文末结尾处。教师精心设问,还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发问,阅读课堂才能成为多元互动、多声交响的思维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西方学者德加末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问之有道才能让语文课堂绽开深度思维的绚丽之花。

论文作者:李丹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5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  ;  ;  ;  ;  ;  ;  ;  

问之有道,激活学生深度思维论文_李丹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