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新河县人民医院 河北邢台 055650)
(2河北省总工会温塘工人疗养院 河北邢台 050400)
(3河北省清河县人民医院 河北邢台 054800)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4-0137-02
近年来,针对细菌耐药形势严峻,临床抗菌药物品种多、使用率过高和使用强度过大、而临床合理应用能力不足、药源性疾病增多等问题,卫生部又出台了系列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为此,针对医院存在的问题制定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和干预措施,使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大大降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有了初步的改善。本文对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系列跟踪、调查,现将某院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与干预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2年3月住院患者应用的抗菌药物数据,包括药物名称、规格、使用量、使用金额和同期住院患者的科别、疾病诊断、住院天数等相关信息,同时从病历档案室抽取同期Ⅰ 类切口病例资料进行干预对照研究分析。
本文未将植物成分的抗菌药物、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及滴眼剂、滴耳剂、软膏剂、栓剂等外用制剂列入研究范围。所选病例排除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恶性肿瘤及术前其他部位急慢性感染等情况。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设定2010年9月—2011年3月为干预前阶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为第1轮干预阶段(培训宣教阶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为第2轮干预阶段(制度落实阶段)。计算三阶段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本文将采集数据用Excel表进行整理,各阶段之间的差异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1.3 干预措施
1.3.1措施依据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38号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
1.3.2第1轮干预—教育培训制度完善阶段 严格实行医院信息系统医师操作平台抗菌药物应用分级管理的限制使用,对特殊情况给予报警。规定医院50种抗菌药物品种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控制指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动态监测。培训、考核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应用进行技术指导。
1.3.3第2轮干预—责任与奖惩结合阶段 签订各级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责任状,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疗组和医师进行谈话,对违规者进行经济处罚。拟定医师档案计分制并作为晋升等重要指标。
2.结果
2.1 各干预阶段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单位为DDD/100人/天)由干预前阶段88.88下降到第1轮干预阶段76.68;第2轮干预阶段AUD为40.97。
2.1.1各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排序干预对照
由表4可见,非手术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虽经干预有所下降,但变化程度不大,经χ2检验,干预阶段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2.1.4Ⅰ 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干预对照结果
由表5可见,某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通过系统干预后明显下降。经χ2检验,干预阶段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3.讨论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目前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它可实行各种水平的比较,可以准确地反映抗菌药物消耗情况。通过干预对照得出:通过推行系列强制性干预措施,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下降。如第2轮干预阶段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为40.97,较控制标准略高;而经干预后临床抗菌药物的其他指标如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均低于控制指标。因此提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虽已得到初步控制,但还需进一步降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手术科室及非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干预结果:手术科室经系统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呈下降趋势,证实了以往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过强、过大、过长。经干预后,普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大大降低。非手术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虽经干预有所下降,但变化程度不大,这与其复杂的病理情况相关。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通过系统干预管理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明显下降,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此外,通过调查医嘱发现,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力度还需加大。从用药的种类来看,头孢菌素类是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主体。经过分析发现,抗菌药物的使用主要分布于头孢3代、头孢菌素 - 酶抑制剂、喹诺酮类、头孢2代、单酰胺环类、硝基咪唑等。其中硝基咪唑多是与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虽有较好的抗厌氧菌作用,但只有与口腔、下消化道、阴道感染等相关的手术,才需要预防使用这类抗菌药物如甲硝唑。第3代头孢菌素在干预前后始终名列前位,干预之后比例有所下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起点高、超范围、给药时间不当与疗程过长等现象一直困扰着医院的合理用药。通过规范临床医生抗菌药物的使用,特别是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严格抗菌药物使用相关控制指标等,使上述现象有所改善。
总之,在干预前阶段,医院虽然制定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管理、处方管理等制度,但缺乏制度落实的奖惩机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起色,但问题仍然很多;从第1轮干预阶段起,该院通过计算机强化限制医生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处方权限、限定医院抗菌药物购用品种,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加大对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力度,因而这一时期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呈下降趋势;在第2轮干预阶段,医院进一步明确各级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强化落实干预机制,同时在医保次均费用控制和实行经济处罚制度的配合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有了大幅度下降。因此认为,健全的干预机制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的提高以及药品费用控制,最后适当的经济处罚是完善干预措施的重要方面。这一体系,应在实践当中不断完善,使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成为医务人员自觉进行的常态化行为。
论文作者:王勇1,周晓青2,韦荣博3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8
标签:药物论文; 强度论文; 阶段论文; 临床应用论文; 切口论文; 手术论文; 预防性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