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与山东半岛科技产业集群战略_产业转型论文

产业转型与山东半岛科技产业集群战略_产业转型论文

产业转型与山东半岛科技产业集群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半岛论文,产业集群论文,战略论文,产业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产业转型为山东半岛地区产业集群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机遇,但随着全球低成本竞争开始大规模转型到中国,山东半岛地区也面临着其他地区一系列竞争与挑战。为适应发达国家的产业转型,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面临土地资源急剧减少,能源供应日趋紧张所造成的商务成本上涨压力下,加快制造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推进创造性研发,供应链协同,制造基地迁移,流程重塑,以及绿色制造(低资源消耗型和环保型)等新型制造业的竞争战略。并按照全球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的基础条件,开始向制造产业价值链的上游迁移。以高新技术产业链为龙头加快产业转型,形成新的产业链、供应链及高端产业集群。

一、产业转型与山东半岛地区面临的挑战

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为进入中国芯片超过3000亿元规模的大市场,上海利用其龙头地位、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容量,率先打造高端产业转型的平台,抢先改变外商定单从大陆设计——香港公司向台湾芯片厂下单——制成半成品后返回大陆测试、封装厂完成后道工序——再进口国内的路径,在区内形成了若干IC芯片制造基地。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集聚了来自国内外的3家芯片制造公司、11家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教育机构、64家芯片设计公司、13家封装测试和光掩膜公司,还有34家配套及设备供应公司。上海已经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上海产业化基地,建立了IC测试服务平台、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服务平台和人才培训平台,已吸引20多家设计公司。0.18微米的单元库正在平台上开发,并引发了在建IC芯片制造线新的聚集和分布。2002年上海IC设计产业销售额达到5.6亿元,占全国1/5。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已经建立了100家芯片设计公司,1家芯片制造企业,3家封装厂,10多家测试企业。通过建立高端产业转型平台,吸引国内外尖端产品项目进入,引进跨国公司高技术密集型研发机构跟进,形成新的产业集聚的“磁铁效应”,以便应对发达国家战略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虽然山东半岛地区形成了一些大型制造企业,但是,仔细分析,山东半岛地区制造业大多处于制造业三个阶段(OEM、ODM和OBM阶段)的OEM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订单为跨国公司生产、加工的制造阶段。离ODM(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能力阶段)、OBM(独有品牌、独有技术的产品制造阶段)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全球产业的竞争已延伸至创新、研发和设计阶段。在创新、研发阶段,一般就决定了市场的未来。但现实表明,山东半岛地区大工业发展最缺乏的就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推动产业转型的城市创新系统及其产业集群。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城市产业群的构成主要是适应规模扩张的加工生产,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山东半岛地区的电子信息、家电业面临着技术升级、成本趋高、利润摊薄等一系列挑战。由于对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的迅猛发展预见不足,以及在引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集群建设中的成效不大。电子信息产业虽然产值逐年递增,但也出现了似曾我国台湾地区经历的现象:家电产业大多数的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如有关部门对国内代表性家电冰箱产品关键零部件、部分原材料和设备的配套调查所示(见表1),山东具有代表性家电企业的产品包括芯片等一些关键性零部件的进口比率为100%,而关键零部件占整机的70%以上的成本,加上企业主要依靠外包加工产品赚取加工制造费,因此,尽管企业销售收入逐年增长,但利润明显偏低。比较有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品本地配套率仅在20%左右。成本竞争趋紧,本地增长趋缓,核心技术比重低,也没有完整的自主研发生态链,这不但对大企业成本形成竞争压力,而且缺乏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能力,将对山东半岛地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经济安全形成很大的威胁。并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强有力的辐射力、拉动力、竞争力。

表1 代表性的山东家电企业冰箱产品关键零部件部分原材料和设备的配套情况 (单位:%)

某集团

企业

国内外

 国内外

自制

进口

协作生

 资企业

比率

比率

产比率

提供比率

电冰箱压缩机

0

  0

  0  100

芯片

0

  100

0  0

电脑板程序

 100

0

  0  0

温控器 0

  0

  100 0

替代用制冷机

0

  100

0  0

特种钢材0

  80

 20 0

主要设备0

  90

 10 0

资料来源:江小涓等:《全球化中的科技资源重组与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中国社科出版社2004年。

另外,山东半岛地区还面临着产业结构矛盾突出,资源短缺凸现,各种矛盾导致在某些领域出现了追求GDP最大化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和危险。在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要素需求及资源约束加剧,资源消耗的缺口加大,包括能源、原材料、运力、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人才支持、软环境等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制约。

1.产业经济规模偏小,产出效益低下。虽然近年来山东半岛地区一批大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国债扶持和自筹资金,实现了投资的滚动增长和规模的扩张。但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投资质量、产业结构调整与战略转型较为缓慢。如“九五”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城市上海工业重点发展的四大基地中,微电子基地的晶元项目投入500亿元,化学工业区一期投资1500亿元,国际汽车城投资500亿元,精品钢材制造业2004年投资70亿元。2002-2004三年投资滚动计划中,投资过百亿的项目就有10个。大规模的增量投入,提升了上海的产业层次,也形成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相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山东半岛地区一些投资产品竞争力不足,拉动工业发展的大项目,尤其是利用外资的大项目不多,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还缺乏后劲,等等。

2.产业链条不长,聚集度不高。“九五”期间,山东半岛地区的电子元器件的本地配套率一度达到60%,但目前家电产品配套率已下降到20%以下。大型企业对产业的规模拉动没有有效地转化为零部件产业的带动,家电企业的配套,除钣金、注塑、橡胶件等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的结构件以外,移动通讯和计算机整机等代表电子先进技术的产品仍以简单加工、装配为主,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或从南方购进,缺少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企业。能够制造的基本上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元器件。另外,工业园单位面积产出偏低,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不高。深圳高新区产出64.5亿元/平方公里,山东半岛地区某些工业园只有5.4亿元/每平方公里。园区不仅难以通过高技术产业优势来抵消土地资源的高成本,而且缺乏产业聚集配套和产业链条的有效衔接。在苏州工业园区,IT终端产品生产商选用的装配料件,有80%以上不用出区就能配齐。与周边的IT企业衔接,配套率可高达98%。在上海浦东,仅中芯国际一家企业周围,就聚集了国内外82家配套企业。东莞的IT生产形成了“美国市场—台湾接单—东莞制造—香港出货”的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配套链,使东莞成为中国台式和零部件最大的生产基地,不仅在全球IT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国内外配套企业的集聚。

3.利用外资规模偏小,产业关联效应差,产业聚集的外向度不高。由于产业关联效应差,产业聚集度也不高。在山东半岛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所占的比重大约占8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方式主要以加工形式为主,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其产品,即使一些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际上也不具备竞争力。有些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在统计上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但实际从事的只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工作,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品及其零部件产品。这种情况必然造成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同其他产业关联效应较差,难以实现通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改造传统产业,从而带动整个产业聚集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关研究证实,成套设备,电子器件、计算机零部件、汽车零部件、通讯零部件、飞机和船舶零部件等产品的附加值在50%以上,但这些较高附加值的零部件产业大多数处于空缺或断链,零部件产业链的脆弱性成为一些企业发展的“瓶颈”。此外,山东半岛地区吸收外资主要是以绿地投资建厂为主,占了50%-80%左右的水平,而全球恰恰是以并购投资占主导,最高时占86%,最低也有70%左右。外商投资对于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在提高,但增长幅度不够大。外资进入带动本土产业集群的发展,本土产业集群发展又带动外资产业的进入并不理想。

4.资源性和能源高耗性约束日益突出,承载产业集群发展的能力较弱。在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中,山东半岛工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一些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高运力的重化工业对资源性的土地、能源、基础原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工业能耗偏高,万元GDP能耗大,资源约束日趋突出,基础设施承载大项目的能力较弱,以及水、电、码头、污水处理、运力等基础设施不配套,成为影响产业集群建设与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随着投资密集导致土地、能源价格迅速上升,资源、能源愈加稀缺,沿海城市的土地资源急剧减少,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商务成本不断上涨,投资吸收力进一步呈现“饱和状态”。

二、产业转型:山东半岛科技产业集群的战略

建立符合山东半岛地区特色的产业集群必须从观念、市场、制度、机制和组织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从全球战略高度,充分利用国内外产业、技术、人才、市场优势,加快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以城市创新、产业集群、高端项目为载体建设大产业、大基地,加大产业增量的投入,完善零部件产业的配置和集聚。以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配套、高新技术发展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发展,构建以制造业为基础,科技产业为主导,流通服务、基础设施、环境及人力资源四大体系为支撑的产业经济体系,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发挥山东半岛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增长的极核作用,以城市群为中心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或称之为大都市圈的经济一体化,加快城市创新体系为“增长极”(重点开发),工业园、科技园区为产业聚集带(以线穿点),企业集群的产业创新、生产、销售网络为系统扩张(以网带面),形成以资源“五流”(人流、物流、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为基础,“科技产业化、服务市场化、创新国际化”为战略起点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并不是单纯以工业空间的扩张来实现空间结构的质与量的共同发展和有机地增长,主要是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园区开发”,实现以科技产业组团和创新组团为基准的城市空间和产业技术的聚集、扩张和拉长。在园区、中心城市之间形成产业创新网络空间联系和节点,并在研发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聚集的基础上,做大服务业,做强制造业,做精配套业,加快产业转型,推动增长极间的工业形态由规模扩张向结构性、质量化扩张。在一个新型“产业创新圈”的基础上,使城市空间结构、创新网络、人才队伍和产业集群构成一个“科技产业化、服务市场化、创新国际化”的整体,推动城市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与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实现以上发展目标,需要坚持以下战略原则:

——差别发展的原则。以远距离优势互补和近距离错位(差别)发展,独辟蹊径,创设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形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区位差别优势、产业差别优势、环境差别优势等,进而形成有利于形成优势的结构性、差别化的产业结构及经济体系。以“独特产品、独有人才、独到战略”和社会区位中心的合理选择,造就与国际标准相适应的竞争标识和区域品牌,加快人流、物流、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的转型,使之通过产业集群及其配套业的迅速发展,实现产业集群资本的不断升值。

——区域一体化原则。把区域经济一体化视为一个大系统,全面创新和完善协调机制、制度和组织,形成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破除以邻为壑的行为,坚持以区域共同市场一体化原则,实现经济发展的区域整体性。通过体制协调、政策协调、组织协调,实现区域内企业以及相关各方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相互关联、在生态功能上的相互依存。因此,必须进一步正确处理山东半岛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资源配置、利用、置换等关系,以集群发展与共同市场的政策导向及“游戏规则”确保产业转型和集群有效合作。在共同市场和产业转型及其集群有效合作中,进一步突出服务一体化、网络一体化、规则一体化的重要作用。

——优势互补原则。依据区域资源结构、资产结构和产业基础的特点,产业集群建设必须遵循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区域上、中、下游地区产业结构、资源结构、产权结构各有优势的情况下,山东半岛地区集群发展必须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进行合作,通过区域要素流动实行互补,最大限度发挥各地的优势,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本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和差异性合作。同时,作为一种产业集群合作需求,在从事优势互补与合作的活动中,需要在各地政府支持下,延伸配套加工链、产业链和服务链,进行各地优势合作和交易服务链条的有效衔接。

——利益共享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区域主体成为利益主体,建立集群发展机制、加快配套资源开发必须反映地区(城市)各自的利益要求。实现各区域经济利益与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统一,应该是建立集群发展机制构建的主要原则。这就需要各集群发展的利益主体以区域发展大局为重,兼顾各方的利益需求,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区域产业经济合作精神,从当前区域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依照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向,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联合与专业化分工协作。并通过相互持股、产业置换、委托经营、资产抵押、资产重组等利益合作方式,促进经济要素优化配置,并作为建立产权交易共同市场的基本途径,以及推动经济布局合理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

——坚持产业发展的“三高”(高技术、高回报、高市场[占有率])原则,实现制造业体系的先进性和国际化。通过广泛运用国际领先技术项目和创新资源,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汽车造船、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优势培育本地优势产业,不断以技术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同时,积极发展以研发、设计以及加工为主的科技型、创业型和就业型的产业经济。建设以大中小企业为集群,产业结构合理、外向特征突出、独特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体系。

——坚持围绕产业集群,加快建立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企业开发与社会配套的发展机制,建立以研发、设计为核心的企业创新体系及社会化服务平台。以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在关键领域和若干技术前沿,加快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通过产业技术的差异化、结构性选择,带动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做大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强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加快区域性工业研发设计、创新和技术工业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坚持工业发展、生态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建立产业经济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体系。通过发展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加速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绿色化和工业化代谢循环,着力解决重化工业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将社会制造生产链纳入生态工业链,避免走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塑造人才聚集环境、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效能评价的系统,构筑产业聚集和发展的人才高地。

围绕上述战略目标,应着力实施以下战略措施:

1.根据工业化的阶段性特征,构建山东半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大工业体系的评价体系。明确将工业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共同富裕程度、生态环境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等作为衡量工业发展水平的宏观性、综合性和统一性度量标准。从全球制造业中心转型的要求,建立起山东半岛以城市创新圈为主导的协调发展机制。由行政指导、政策倾斜以及产、学、研之间“利益捆绑”的协调方式,建立一个政策引导、利益互补的大工业协调发展机制。统一规划和整合城市技术标准、研发资源、工业布局、产业重点、招商引资等重大项目安排等问题,使山东半岛地区建立的产业集群,功能完善、重点突出、协调配套、优势独到,进一步提高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打造以山东半岛为龙头及城市创新圈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轻重工业协调、创新环境和谐、科技产业聚集的工业功能区。

2.完善和改进大项目、大基地的招商引资的考核标准。正确处理项目招商的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关系,正确评价和衡量地方招商引资的实绩,改变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首先,大项目引进的判断标准应做到“三要”:要效益(经济、社会效益)、重质量(技术、产品、产业结构)、计后果(可持续发展、民情、民意)。可请专家制定引进项目考核评价标准,对“三要”的项目进行考核判断。借助“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标准,避免在大工业体系建设中的功利化、泡沫化倾向。在大项目基本考核评价约束条件下,不仅对上项目、建开发区等实绩进行数量统计,而有一些不能立即见效,符合本地长远利益的大工业项目,有利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投资,也应给予政绩评价。同时,政府在引进项目考核评价标准时,要做到诚信有为、践约守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信用建设。不该由政府做的,政府一律不做,该由政府做的,政府一定要做好。将项目招商引资本该由市场、市场中介组织、企业所应该做的事,交给专业中介去做。从制度层面上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并通过考核、评价等标准的制定加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3.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面向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大工业布局。实施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主的布局结构调整。东西呼应,南北连动,沿“一带两极两线”集聚,着力建设四大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及创新创业中心,逐步成为城市经济增长和高新技术孵化的两极;沿青银、青烟两线向北部腹地延展,融合周边地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配套产业。把产业功能区建设,作为“一带两极两线”构架的节点,着力发展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造修船、物流等10个产业集群,发挥辐射功能,带动农村城市化和卫星城镇发展。以工业布局调整带动城市形态创新和功能转型,逐步形成五大功能的产业定位格局:中心城区加速总部经济、展示展览和都市型工业集聚,形成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产业联动区;建设成错位发展、特色突出的产业互补区;以全球产业和资本流动为依托,建设国内二、三产业共同繁荣的产业特色区及沿黄河流域最大的输出技术、管理、品牌和人才的产业辐射区。

4.加快融入全球制造业网络和跨国供应链,建设开放型产业体系。一是按照产品附加值标准进行产业链招商。重点推出电子信息等产业链项目到日韩、欧美进行专业招商。加快建设日韩、欧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推进由产品为主的合资合作向合作重组、兼并收购、建立多元结构的跨国战略合作关系转变。二是大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以地方补贴等方式支持优势企业和重点行业扩大出口,通过建设中、日、韩“产业协作互动区”,逐步使山东半岛地区成为日韩的汽车、造船、家电电子零部件和大型装备器件等供应基地。三是推动企业运作方式与国际惯例接轨。推行国际系列标准,引导企业按国际标准生产、加工、销售。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完善产业损害预警联席会议制度,超前发布倾销、反倾销信息,实现产业保护前置化。

5.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中介机构参与的城市创新体系,促进要素间交流与合作,提高创新的整体效率。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建立以研发网络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大企业、大项目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突出二次开发利用,在关键共性领域和产业发展前沿掌握原创性核心技术。在交通运输设备、新材料、海洋技术与生物工程等产业通过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项目,并予以财政补贴,增强产业技术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建立开放式产学研合作体系,主动与国内外大公司及其研发机构建立研发、信息中心。二是创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开发信息家电和通讯设备等领域核心技术,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重点开发芯片和系统软件,大力发展设计产业,提升高新区、软件园、科技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区的功能,促进信息等高新技术的开发、转型和产业化。三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加速企业研发、生产和营销的信息化。以信息化再造业务流程,增强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四是完善城市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建立网上技术市场和网上科技人才库,开展信息收集发布、技术评估咨询、技术培训服务、技术经纪和法律保障服务。

标签:;  ;  ;  ;  ;  ;  ;  ;  ;  ;  ;  

产业转型与山东半岛科技产业集群战略_产业转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