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颌面部;间隙;解剖;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东台市中医院53例颌面部间隙感染CT检查的患者资料,本组病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34-75岁,平均59.3岁。其中患牙病者34例,部分患者有发热、局部肿痛、压痛以及张口困难。
1.2仪器与检查方法
仪器:Philips brilliance 6 螺旋CT机。
检查方法:以听眦线为基线,扫描范围从颅底至舌骨。如仅口底部肿胀则以平行于下颌体为基线,扫描范围从下牙槽突至舌骨。图像显示层厚为5mm,必要时重建层厚为3.3mm。造影剂为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100ml,静脉注入造影剂后45s开始扫描。
2结果
本组同一患者存在一处或多处颌面部间隙炎症,其中:眶下间隙7例,颊间隙 5例,咬肌间隙7例,翼颌间隙4例,颞下间隙1例,咽旁间隙4例,腮腺间隙2例,舌下间隙3例,舌深部间隙2例,下颌下间隙20例,颏下间隙3例。
3讨论
口腔颌面部、颈部蜂窝组织间隙系指位于筋膜间、筋膜与肌肉间、肌肉与肌肉间,以及筋膜与骨膜之间的潜在间隙,间隙内有脂肪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有的间隙内尚含有唾液腺及淋巴结。由于颌面颈部各间隙是直接或间接相通的,一个间隙感染可向周围间隙扩散形成多间隙感染,如控制不及时,可并发败血症、骨髓炎、颅内感染、心脏病,甚至危急生命等并发症[1]。颌面间隙感染以牙源性常见,其次为腺源性。牙齿在解剖结构上与颌骨直接相连,牙体及牙周感染可向根尖、牙槽骨、颌骨以及颌面部峰窝组织间隙扩散,由于龋病、牙周病、智齿冠周炎均为临床常见病,故牙源性途径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来源。 腺源性感染是由面颈部淋巴结感染扩散而引起[2]。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CT表现:初期蜂窝织炎时,表现为间隙增大,密度不均匀增高,如治疗不及时可形成脓肿。其内淋巴结增大,腺体肿胀增大,密度不均匀增高。邻近病变牙骨质炎症,感染间隙周围软组织肿胀,间隙旁浅筋膜可增厚、毛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口腔颌面部重要的间隙有[3]:
3.1 眶下间隙:上界眶下缘,下界上颌骨牙槽突,内界鼻侧缘,外界颧大肌,前界面部表情肌,后界上颌骨前壁。与上颌牙根尖、鼻、鼻窦相邻,局部炎症可蔓延至此间隙。
3.2 颊间隙:位于咬肌和颊肌之间,上界上颌骨牙槽突,下界下颌骨牙槽突,内界颊肌,外界咬肌,前界咬肌前缘,后界下颌支前缘和颞肌前缘。上下后牙根尖。
3.3 咬肌间隙(又称咬肌下间隙、咬肌下颌间隙 ):上界颧弓下缘,下界咬肌附着下颌支处,内界下颌支,外界咬肌,前界咬肌前缘,后界下颌支后缘。
3.4 翼下颌间隙(又称翼颌间隙):上界翼外肌下缘,下界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内界翼内肌,外界下颌支,前界颞肌、颊肌,后界腮腺鞘。
3.5 颞下间隙(又称颞下窝):上界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下嵴,下界翼外肌下缘平面,内界蝶骨翼外板,外界下颌支上份及颧弓,前界上颌骨,后界腮腺深叶。上颌结节麻醉
3.6 咽旁间隙(又称咽侧间隙、翼咽或咽翼间隙):上界颅底,下界舌骨平面,在鼻咽部前外界翼肌,后外界腮腺,内界腭肌。口咽部内界咽上缩肌和扁桃体,后下界茎突舌肌[2]。扁桃腺炎症常蔓延至此间隙。
3.7 腮腺间隙:位于腮腺鞘内。智齿
3.8 舌下间隙:左右各一。上界口底粘膜,下界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内界颏舌肌及舌骨舌肌,前外界下颌骨体内侧面骨壁,后界舌根。
3.9 舌深部间隙:包括颏舌肌间间隙和颏舌肌-舌骨舌肌间间隙。
3.10 下颌下间隙:即下颌下腺所在位置,左右各一。上界下颌舌骨肌,有时可达其上部,下界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内界前、后分别为下颌舌骨肌、茎突舌骨及其韧带,外界下颌体内侧和翼内肌下部,前界二腹肌前腹,后界下颌角、腮腺。毗邻下后牙根尖,内有颌下腺、淋巴结,如有炎症常蔓延至整个下颌下间隙。
3.11 颏下间隙:上界下颌骨正中联合,下界舌骨,顶(前)为颈深筋浅层,底(后)为下颌舌骨肌,左右界二腹肌前腹。
熟悉这些间隙的解剖及毗邻结构,不但有利于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而且对临床切开引流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代铁荣,任建容.口腔颌面部及颈部间隙感染诊治的临床体会[J].贵州医药,2009(11).
[2]:杜传亮,李立英.60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2(2).
[3]:皮昕,何三纲.口腔解剖生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3-225
论文作者:唐诗笑 郭霞 孙翌峰
论文发表刊物:《大众医学》2018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间隙论文; 下颌论文; 面部论文; 下界论文; 上界论文; 口腔论文; 腮腺论文; 《大众医学》2018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