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国际城市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国际论文,体系论文,城市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A
近10 年来, 伴随“全球化”(globalisation )和全球化过程(the process of globalisation)的发展,世界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功能分化日益明显,凭借现代化的信息网和航空网,城市间相互作用明显加强,作用内容更加丰富,作用形式更加多样化,形成了以全球为尺度的新的城市等级体系。
从全球视野认识世界城市化过程和城市体系结构不仅可以丰富城市地理学理论研究,而且在实践上,地理学者也可以以科学理论参与“全球重建”(global reconstructuring),科学地布局和建设城市。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无疑将直接从属于或受制于世界城市体系。无论是从适应全球化进程的要求和世界城市化趋势来看,还是从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来考虑,我们都面临着如何将城镇体系与世界城市体系顺利接轨的重要抉择。加速中国的国际城市化发展,是实现“接轨”的重要途径。
1 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1.1 从全球发展看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按照沃勒斯汀研究,世界体系具有核心—边缘劳动分工的特征,形成核心国(core countries)和边缘国(periphery countries )间关系日益明显的不对称结构。在这一体系中,发展的重心在核心国,边缘国帮助核心国发展,其结果是核心国成为发达国家,边缘国成为不发达国家。受制于这种发展体系,形成了一种梯级不平衡的世界城市体系,核心区的城市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较高,边缘区则较低。核心区的城市正成为协调和管理全球化过程的中枢和文化、经济、市场中心。但是,核心与边缘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当核心区知识、技术、资金等传到边缘,边缘区获得实质效果,会促进边缘发展并有可能逐渐进入核心地区。与之相伴随的,世界城市体系格局也会发生调整。例如东亚由于外资的涌入,经济持续增长,形成了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
1.2 从空间经济组织看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企业是空间经济组织的基本单元。近些年来,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使用,跨国公司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进行生产和经营,实施全球范围内最佳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在世界范围内规划生产,组织流通,占领市场。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有效而又频繁的运作,意味着国际分工的加深。国际分工决定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加深国际分工,导致全球经济重组,产生了一种新的国际劳动分工。跨国公司充分发挥边缘国家廉价劳动力和全球最大盈利市场条件的优势,在边缘国家发展制造业,而当工业生产在不发达国家或边缘地区兴起时,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一些区位仍保持低附加值的“出口平台”(export platforms),由非熟练便宜劳动力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工业升级”(industrial upgrading)开始生产高附加值资本密集产品,而发达国家则牢牢控制尖端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开发权。跨国公司全球经济的重组及内部结构的垂直反映,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世界城市体系,具有明显的等级结构。最高等级的城市是全球经济控制和管理中心,资本集聚的主要场所,在这里跨国公司总部高度集中(控制系统)。第二级是区域性金融,管理和服务中心(组织系统),其作用是协调上下级城市的关系。第三级是大量具体进行生产和装备工序的城市(生产系统)。此三级城市,通过各城市互动依赖,通过控制系统、组织系统以及生产系统和网络系统形成世界城市体系。
1.3 从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看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世界城市发展与全球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世界经济的繁荣,全球电信的兴旺,贸易和旅游业发展,在这种世界性生活方式影响之下,正如设计家帕洛莫·毕加索说:“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同一,我们彼此影响着对方”。一种美国化的文化正影响全球文化的变化。但是,民族文化同样重要。正如奈斯比特所言“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执着于深层的价值标准——宗教、语言、艺术和文学,由于外部世界日趋同化,我们将更加珍视从内部萌发出来的传统”。
全球的城市处于不同的文化梯级,文化位势是不同的。具有较高文化势能的城市,成为文化重要的创新源地,成为世界文化的创造者,并把这种文化传播到地球的任一个角落。例如,法国的服装文化流行世界,它是凭借巴黎这个世界城市传播的。全球企业在美国、西欧和亚洲等为数不多城市设立总部,其意义在于通过全球文化开辟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民族文化却对世界城市起着修正作用。因为文化本身就是区别一个社会成员不同于其它社会成员的动机与行为的集体精神纲领(collective programmingof the mind)正是通过文化, 各个社会才得以赋予其环境以意义,并围绕特定的信仰和神话组织他们的生活。戈德伯格和麦斯认为美国与加拿大的城市有重要差别。加拿大的城市比美国的城市更密集更紧凑。它们的复合家庭住房单元的比率较高,公共交通使用率较高,犯罪率较低,而且他们的中心商业区(CBD )继续存在活力,甚至令人激动。加拿大城市内部成长而美国城市内部衰退。他们认为,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与加拿大之间文化的不同(表1)。 他们认为加拿大人服从并尊重权力,包括政府的权力,尊重政府行使领导,确信他们能带来稳定而有秩序的生活。相反,美国城市的成长是由地产市场上复杂的私人利益竞争形成的,政府为保护公共福利制订的规章只产生适度的影响。而加拿大政府在控制城市发展中起着非常直接的作用,寡头政治更重要,它保护着既得利益集团,稳定比变革更重要。结果对比鲜明的文化预先安排被映入不同的城市形式并以城市生活性质的差异性表达出来。
表1加拿大与美国文化比较
加拿大美国
行为恭敬行为武断
集体
"边疆"个人主义
尊重权力怀疑权力
精英人物统治论/寡头政治 平均主义/民主政体
自我克制放纵自己
社会自由主义经济保守主义
谨慎/渐进
有生气/经验性人
和平/秩序/好政府追求幸福
1.4 从信息传输看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6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社会爆发了新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成了加速世界城市体系形成的重要动力。其实,世界城市体系得以形成的现代科学基础正是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推动的信息工业的蓬勃兴起。微电子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特别是数字化技术和光导纤维通讯技术的运用,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体系的进程。今天,以电话、电脑、人造卫星及互联网络(INTERNET)等现代化信息手段为主体的传播网络,已使全球结为复杂而庞大的世界信息网络,城市体系由跨国城市体系迈向世界城市体系。
世界信息网络不仅使世界城市联系为一个整体,而且是世界城市产生明显的等级结构。世界城市体系中主要城市是信息网络上的节点,是网络依附性城市,一般具有较强电子数据的采集和传输能力的“电信埠”(teleports )以及通讯服务发达城市或是全球服务业经济部门与国际通讯网络中枢城市处于较高的等级,其城市智能具有国际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整个生产领域、消费领域、通讯和交通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使全球化从工业发展方式向信息发展方式转换,使世界城市的职能分工专门化趋势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通讯业改善首先强化了世界城市体系中全球经济的控制和管理中心,使其控制可以遍及全球;其次信息技术可使用跨国公司在全球组织生产,也产生了以生产和装配为中心的城市,同时使为上述上、下级层次服务的以金融、管理和服务为中心的城市得以发展。在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出现人口与经济活动再集中趋向,出现重新城市化(reurbanization)现象。在区域城市体系内,由于大都市的有时吸引了大量的高质量劳动力,因而强化了大都市的支配地位。大都市影响范围之内的中小城市因接近大城市亦获得发展,空间极化趋势明显加强。
与世界信息网络的联接方式、依附程度、可达性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家城市在世界城市中的地位。过去在国家城市系统中居统治地位的大都市,其地位很可能被处于世界网络枢纽或节点的城市所代替;一些边界城市由于开放与融入信息网络可获得较快的发展,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未及地区或稀疏地区,获得投资的机会将减少,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衰落。
2 中国的国际城市化
在一国或某地域范围内,城市化是指: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事实上,国家和地区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尤其是当今社会面对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城市体系形成。因此,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必须有全球视野,从全球视野来考虑中国的城市化,就是中国的国际城市化。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①我国人口接受并受到世界文化影响的过程;②国际人口、资金、技术等向我国城市集中的过程;③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的比重及外国人活动在城市中的比例提高的过程。
1978年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使我国向世界开放,旅游业、进口、出口、外国投资方面都有明显的增长。非华人旅游者从1980年底的50万增加到1990年的174万,1996年对外贸易出口已达1510.66亿美元。外资大量涌入,1979-1989年,利用外资已达576.24亿美元。在我国的国际城市化中,外国投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诱因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全球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我国的城市国际化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外国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沿海的特大城市、中等城市为主。许多城镇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经济的外向型非常明显。在这些城镇外国人暂住、长住的比重日益提高。外资注入的同时,先进的管理方式及世界性的生活方式对所在地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受国际城市化的推动,这些城市迅速卷入世界城市体系。
我国的国际城市化推动我国城市化模式由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相结合的模式转变。80年代初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伴随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从而形成了中国“乡镇企业——小城镇”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模式。 (Banerjee,1982)。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资注入,一种与国际劳动分工密切联系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也以开始,但表现还不够强烈。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国城市发展的国际性因素已表现突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因此,需要从世界城市体系的角度,对我国城市进行功能定位,使我国城市能参与世界城市体系建构,实现我国城市化由“自下而上”,到由“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模式转变,推动我国城市发展从作为管理职能被动的开发控制,向作为经营职能的主动开发迈进,从单目标的价值体系到形成多目标的价值体系。
3 加速我国国际城市化的途径
3.1 积极主动地培植若干个巨型城市(Megalopolis),形成全球经济网络中的节点
东亚的崛起,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将在地缘经济上为我国城市提供极为有利的因素,尤其是港澳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密切化以及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为我国参与世界城市体系提供了更直接有利的途径。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及城市体系发展的极不平衡,中国城市不可能全部低层次卷入。必须明确重点,实施政策倾斜,选择我国沿海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密集带——京津唐、穗港深、沪宁杭尽快加入到全球性城市的行列。上述地区必须及早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实现产业高度化,作为中国创新传播的中心并对全球城市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形成全球经济网络中的节点。
3.2 积极吸引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是世界城市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反过来,要加速与世界城市体系接轨,大力引进跨国公司资本,吸引跨国公司总部或分部,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进入90年代以来,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并制定长期的投资战略。美国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 已有上百家公司在中国有投资项目。在世界排位100位以内的20家日本公司、15 家德国公司在华已进行大规模投资。从地区分布看,这些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和广州。这些跨国公司的进入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城市的国际化步伐。
3.3 营造国际化的城市环境
我国城市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在软件和硬件各方面要与世界城市体系接轨。在硬件方面,着力塑造城市的现代化信息网络、交通网络,高品质的集居环境建设。在软件方面,要实施产业国际化的政策;应用新的城市管理手段,建立城市运行的市场机制和环境;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素质。这种国际化“硬件”和“软件”将全面吸引国际的资金、人才、技术,从而塑造高规格、高标准的国际化城市或世界大都市。
4 结语
(1)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全球化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全球活动以及世界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交融合作密不可分。
(2 )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必然会对我国的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它从根本上使我国“自下而上”城市化向由“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使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城市化的新发展时代。
(3)为尽快能与世界城市体系接轨, 必须加快建设我国的国际城市化,为此应采取倾斜式的发展策略,在东部沿海地区建立巨型城市,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建造国际化的饿国际环境,使我国东部地区能处于世界城市体系中较为有利的位置,成为全球经济的节点。
收稿日期:1999-07-5;修订日期:199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