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中心医院骨一科 湖北荆州 434020)
【摘要】目的:对比单纯内固定和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对脊柱骨折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8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行单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伤椎凸角 (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脊柱功能情况及术后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3个月,Cobb角(10.23±2.05°)显著低于对照组(15.98±2.36°),伤椎前高压缩比(94.03±6.17%)、脊柱功能评分(16.02±4.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1.43±7.82%、12.13±2.24分),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8%,显著低于对照组(17.65%),组间差异P<0.05。结论:脊柱骨折后在内固定术基础上增加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更佳,可有效预防矫正角度丢失,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脊柱功能,临床应用效果可靠。
【关键词】脊柱骨折;单纯内固定;椎体成形术;治疗作用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076-02
脊柱骨折是坠落伤、交通事故及各类暴力损伤中常见的骨折类型,不仅可直接损害脊柱功能,还可引发继发性脊髓损伤,严重可导致高位截瘫,危害性较大,需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1]。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骨折的主要术式,近年来其与椎体成形术联合应用逐渐增多,为进一步探明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8例脊柱骨折患者,对其与单纯内固定的治疗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8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经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确诊为脊柱骨折,具有手术指征,无禁忌证。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24~69岁,平均(46.59±22.57)岁,骨折至手术时间1~7d,平均(4.12±3.02)d;骨折部位:胸部15例,腰部19例,术前Cobb角20.34±4.17°,伤椎前高压缩比57.86±5.16%。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3~69岁,平均(46.17±23.02)岁,骨折至手术时间1~7d,平均(4.06±2.98)d;骨折部位:胸部14例,腰部20例,术前Cobb角20.17±4.54°,伤椎前高压缩比57.13±4.86%。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单纯内固定术治疗:全麻,取俯卧位,根据伤处椎体位置,作后正中切口,充分暴露关节及相邻椎板,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椎弓根钉进顶点,置入4枚椎弓根螺钉,轴向撑开力复位,利用内固定物恢复椎体正常高度,关闭切口,术后负压引流。
观察组行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内固定术同对照组,恢复椎体高度后,X线机引导下,选择伤处椎体压缩严重一侧椎弓根处作为钻孔位置,置入椎弓根穿刺套管针,斜面朝向椎体中心穿刺,拔出内芯后,将硫酸钙粉末与固化液混合物置入椎体内,直到椎体后壁,待混合物凝固后再拔出穿刺针,置引流管,关闭切口,术后负压引流。
术后两组患者均一周后佩戴腰围情况下下地活动,术后2周拆除切口缝线,一个月后逐步行腰部肌肉锻炼。
1.3 观察指标
术前和术后三个月,分别行X线检查,测量患者伤椎凸角 (Cobb角)和伤椎前高压缩比。同时,术后三个月参考Prolo功能评分标准[2]评估患者脊柱功能情况,评估维度包括功能、活动能力、疼痛等,评分4~2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脊柱功能越好。同时比较两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功能锻炼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后3个月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脊柱功能比较
观察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功能锻炼时间,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伤椎前高压缩比、脊柱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观察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3.65±1.02d)、功能锻炼时间(25.39±7.56d)显著少于对照组(5.21±1.14d、31.05±7.09d),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术后并发症比较
术后,观察组出现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老年患者肺部感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8%(2/34);对照组出现伤椎塌陷1例,切口延迟愈合2例、断钉1例、弯钉2例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6/34);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脊柱骨折可导致下肢肿胀、下肢功能障碍及脊髓损伤,需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致残率。常规内固定术中,多采用椎弓根钉技术进行内固定,但是该内固定方法断钉、松动、椎体塌陷等并发症风险较高,手术失败率也相对较高[2]。为此,临床领域开始尝试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在内固定术基础上,向椎体中心损伤部位注入人工骨,稳定受损椎体,避免矫正角度消失,同时诱导成骨、减轻内固定物负荷,从而避免了椎弓根钉断钉、松动等问题[3]。本次研究对比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作用发现,观察组术后3个月,Cobb角(10.23±2.05°)显著低于对照组(15.98±2.36°),伤椎前高压缩比(94.03±6.17%)、脊柱功能评分(16.02±4.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1.43±7.82%、12.13±2.24分),可知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避免了伤椎再次压缩和矫正角度丢失,进而改善了患者术后脊柱功能,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8%,显著低于对照组(17.65%),组间差异P<0.05,提示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改善了术后康复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脊柱骨折后在内固定术基础上增加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更佳,可有效预防矫正角度丢失,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脊柱功能,临床应用效果可靠。
【参考文献】
[1]王键,李宜照,万磊.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与单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14,30(5):543-545.
[2]黄志虎,张羽,张宣,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对脊柱骨折患者Cobbs角、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压缩率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s1):97-98.
[3]刘军明.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6):71-72.
论文作者:郑鹏,鲁厚根,孙之煜,严林,陈亮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9
标签:脊柱论文; 术后论文; 椎体论文; 对照组论文; 患者论文; 功能论文; 成形术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