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单亲家庭存在的问题及社会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单亲家庭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传统婚姻伦理观念的不断变化,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单亲家庭逐渐增多,这些家庭面对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困扰较多,由此而引发家庭成员的行为异常和非正常心理案例不断产生,继而带来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犯罪、吸毒、失业等。这不仅是一个摆在单亲家庭成员面前的严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目前国外对单亲家庭问题的研究已经走向成熟,已由数字统计分析发展到心理学分析及社会学分析;由单亲家庭问题的现象研究转向对其本质的研究;由单纯实证分析转向了系统理论分析;并且,各项研究由描述性转向对应策略的寻求。其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单亲家庭的两种极端认识,一是夸大了单亲家庭的负面影响,将所有发生在单亲家庭的问题均归咎于单亲家庭的结构;另一种认识是对单亲家庭状况的估计过于乐观,认为单亲家庭形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和未来性。这两种倾向为正确对待单亲家庭、解决单亲家庭问题设置了障碍。
而国内对单亲家庭问题研究还没引起足够重视,在研究上仍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对单亲家庭问题的研究多偏重于离婚式单亲家庭,而对分居式、未婚式、丧偶式单亲家庭的问题研究较少,对单亲家庭子女影响研究较多;相对而言,对单亲(父)母主体的研究则明显不足。比如,对单亲家长婚姻观念的研究就很少有人关注,但其研究对控制单亲家庭的数量,减少由其衍生而来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单亲家庭问题研究上的一个缺憾。
二是单亲家庭的研究中过于强调单亲家庭给子女带来的负面影响,完全忽略其正面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单亲家庭所形成的不良环境只是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作用大小,还取决于家长本身和孩子的互动关系。而生活中,也不乏单亲家庭中的儿童在某些方面优于完整家庭之中的儿童。因此,对其研究有利于正确对待单亲家庭和解决单亲家庭问题。
三是关于单亲家庭社会问题的对策研究较空洞,而且带有倾向性,过分强调对单亲子女的保护和对单亲家庭的资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观点起了一个不好的暗示作用。一方面加重了单亲家庭成员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单亲家庭对社会福利的依赖。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都面临困境和存在诸多问题,也有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过着十分正常和健康的生活。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试图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实际情况,就解决现存问题作一较深入的探讨。在佛山市妇联的支持下,佛山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从2003年10月开始,历时5个月,就珠三角单亲家庭状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本次调查内容除涉及单亲家庭的经济、社会、情感和子女教育等共性问题之外,还对一些带有珠三角特色的单亲家庭问题作了特别关注。根据这次调查掌握的基本数据,笔者对珠三角单亲家庭所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的应对策略。
1 佛山市单亲家庭的基本状况
据调查统计,佛山市目前共有单亲家庭19751户,占全市总户数的1.96%;在单亲家庭中离异、丧偶、非婚生育三种类型的单亲家庭,分别占单亲家庭总数的51.92%、43.74%和4.33%;单亲家长的年龄相对集中在36~45岁年龄段,而且女性家长比男性家长多,单亲母亲家庭占单亲家庭总数的79.05%;单亲家长的文化水平偏低,其中初中以下学历的占61.61%,大专以上文化的只占5.42%,其余的为高中或中专。
城乡单亲家庭的总体构成。在单亲家庭户数中城市单亲家庭11412户,占单亲家庭总户数的58%,农村单亲家庭户数8339户,占单亲家庭总户数的42%。其中离异户数城市有7337户占71.55%,农村有2918户占28.45%。而丧偶户数城市有3519户占40%,农村有5121户约占60%。未婚生育户数城市有556户占64.95%,农村有300户约占35.04%。
年龄性别构成。在单亲家庭构成中单亲母亲16069人,占79.05%;其中28岁以下615人,占3.83%;28~35岁4752人,占29.57%;36~45岁7655人,占47.64%;45岁以上3047人,占18.96%;单亲父亲3682人,占20.95%,其中28岁以下占3.83%,28~35岁占29.57%,36~45岁占47.64%,45岁以上占18.96%。
文化程度构成。单亲家庭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部分在初中以下。有32.97%的人是高中或中专,5.12%的人是大专,只有1.33%是本科和0.28%是研究生以上。在11412户城市单亲家庭中,有初中以下6134人,占53.75%;高中或中专4289人,占37.58%;大专以上989人,占8.66%。而8339户农村单亲家庭中,有初中以下6034人,占72.35%;高中或中专2223人,占26.65%;大专以上82人,占0.98%。
职业构成。据问卷调查显示,在抽查的1847户单亲家庭中,农民在各职业领域中居首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4.32%;其次是工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9.27%;私营与个体商业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98%,机关工作人员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56%,公司职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军人公安武警也分别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60%、1.73%和0.1%。
经济收入构成。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363人中有12.64%的调查者领救济金,经济收入在300元/月以下的占15.60%,300~500元/月的占24.47%,500~700元/月的占21.85%,800~1200元/月的占10.86%,1200元/月以上的仅占27.22%。
2 当前单亲家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单亲家庭中家长的情感困扰
2.1.1 心灵孤独在单亲家庭中较常见
在调查中,“作为单身您的最大心理问题是什么”一题的回答排在第二位的是孤僻心理。离婚或失去配偶之后,他(她)会由于突然失去心理交流和感情沟通的对象而顿生孤独感。对那些自身条件差,离异后不易找到更理想、更适合的新配偶的人,这种感觉会更强烈,心灵上有难以填补的寂寞黑洞。
在访问的单亲家庭中许多单亲家长由于担心受到歧视,在遇到困难时,不愿向他人倾诉,生怕自己的处境被人知道,有时还显示出对别人的不信任感;别人越是主动帮助,他们越是戒备森严。在问到“您对繁重的家务劳动的困难采取何种方法来克服”,回答自己独自承担的人占49.43%,让孩子来分担的人占33.93%,寻求其他途径来获得帮助所占比例极少。55.75%的离异家长就自己已经离婚的事实向孩子采取隐瞒或告诉他们“父(母)死了”、“去了远方”、“什么都不说”等消极的态度。有一部分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学校隐瞒其单亲的实情。她们渴望受尊重保护又害怕被同情,既希望为大众所接纳又害怕受伤害,这种重重矛盾的心理促使她们强化了自我保护的意识,有意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远离社交。将自己限制在狭窄的社交圈子里。
2.1.2 单亲家长的性尴尬和压抑
家庭的解体、婚姻关系结束的同时也使夫妻合法的性生活终止。在面对很自然、很正常的性欲时,单亲(父)母表现得尴尬和压抑。数据显示(见表1),有21.55%单亲(父)母选择“自慰”来解决性需要,12.18%选择“性伙伴”,12.86%选择“再婚”,53.41%选择“其他”。对“其他”这一项的选择,我们无法确定这半数以上的人具体用的是什么方式。但这个问题上表现出的尴尬和压抑确是显而易见的。
表1 您的性需要的解决方式
选项
人数 %
自慰
40721.55
性伙伴 23012.18
再婚
24312.86
其他 100953.41
合计 1889 100
2.1.3 对家庭未来的发展方向悲观
佛山市单亲(父)母的婚姻观念还处在相对传统保守的阶段,对婚姻普遍存在较悲观的倾向,这与其文化程度、经济能力、社会环境和自我教育能力有密切联系。
据表2可以看到,对未来的家庭发展方向的考虑,只有极小部分的单亲家长选择了再婚,8.64%的单亲家长对家庭的去向模糊不清,66.29%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可以看出,大多数人的选择是较被动和有悲观倾向的,选择维持现状的人明显是抗拒再婚的。这个群体中大多数是女性,究其原因,除了这个特殊群体生活普遍贫困忙于生计和子女的教育而无暇顾及个人问题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近年来珠三角“包二奶”、重婚、婚外恋等消极现象的普遍和离婚率的急升使得单亲妇女对再次婚姻的信心大打折扣。这些人在婚姻失败后对婚姻持怀疑否定的态度不敢再主动靠近婚姻,视再婚为畏途,不愿轻易迈出这一步。
表2 您对未来的家庭发展方向的考虑
定位 人数%
再婚
129
5.77
维持现状
431 19.29
顺其自然 1481 66.29
不清楚 193
8.64
合计 2234
100
2.2 单亲家庭所面临的生活困难
第一,经济困难,收入来源没有保障。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单亲家庭存在经济困难,单亲家庭年均收入3999元,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占61.92%,不拥有自己住房的占63.61%。在调查的近半的单亲家庭中,主要靠低保与打零散工所得收入艰难地维持生活,这些家庭省吃俭用,也只能勉强过日子。在我们入户调查时发现有的单亲家庭的家具还是1960、70年代遗留下来的。有相当部分丧偶单亲家庭在治病期间用光了家里的积蓄,甚至债台高筑。
第二,家务繁重,没有安全感。
对“你在照顾或教育孩子时曾遇到很多困难吗?”,71.13%的人回答有困难。单亲家长往往是又当爹又当娘,下班之余既要作采购、做饭、洗涮等家务劳动,还要干一些重体力活。为减轻经济压力,有的单亲母亲与老父母亲一起生活,自然又要担负赡养老人的责任。
单亲家长最怕的是自己或孩子生病,因为身边没有帮手,常常遭受痛苦孤独的煎熬。调查时,问到家长患病时,是否有人接送孩子回家和照顾孩子的食宿?34.26%的家长回答没有,她们为应付突发事件而存着休假;不少单亲母亲还存在与男性交往的困惑。自古以来“寡妇门前是非多”,而且身边也确实有想占便宜者。有些单亲母亲提醒自己尽量少接触男性,省得招惹是非。更有一些单亲母亲因遭受前夫的欺骗、遗弃,得出“男人不可信的”结论,放弃与异性的交往。
第三,抚养费难以兑现。
尽管法律上对抚养费有明确规定,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抚养费以基本工资为基数并不合理。就现在职工的基本工资来看,只是全部收入的一部分,福利奖金的收入一般都高于基本工资数。其次,一部分人拒付或者少付。在离异或非婚生育的家庭中,每月能真正拿到抚养费的只是少数,而且离异前夫妻双方存在怨恨,导致离异后双方来往很少,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义务都是由单亲家长一人承担,经济压力相当大。如果母亲失业或下岗,就会出现阶段性的无收入而缺少基本的经济保障。
第四,单亲母亲家庭经济状况令人担忧。
在我市单亲家庭中,女性单亲家庭与男性单亲家庭的比例分别为59.21%和40.78%。单亲母亲大多数是中年女性,文化低、技能单一、体弱多病,所从事的大多是苦、脏、累等零星杂工,收入低,并常常面临失业的危机,而孩子多处于读书阶段,学习费用高。经济收入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另外,单亲家庭中独生子女户只占32.21%,有67.79%的单亲家庭均有2个以上子女,子女多更是导致了家庭经济的困难。
表3 单亲家庭经济特困及其原因
在家长调查问卷中发现有64%的单亲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但正在接受政府或慈善机构援助的却仅有6%。其原因与单亲家长的教育水平、观念及对政府、社团的福利设施缺乏认识有关。由于人们对社会福利团体认识有限,当遇到困难时,会倾向于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找寻支持。这一普遍态度,妨碍了单亲家长寻求社会服务机构作适时的协助,并因此而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
2.3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行为状况呈两极分化
对大多数单亲家庭,其特殊环境通常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在调查中“您发现孩子在性格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9%的家长回答是缺乏自信。离异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庭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那种完整的温馨亲情,在学校里又常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笑和嘲弄,加上社会的偏见和不良舆论,往往使他们抬不起头,他们为父母的离异感到羞耻,觉得低人一等,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自卑心理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愿在老师和同学中谈及自己的家境,更不愿意同学到自己家中玩。同时,父母离婚前的反目,已经破坏了和谐的家庭气氛,而婚姻解体,则更使家庭分崩离析,这样,孩子必将忍受失去父爱和母爱的痛苦,必将失去已有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而产生被遗弃感和恐惧感。
(2)性格孤僻,交往能力欠缺。
本次入户调查发现,约有2%的单亲子女患有儿童孤独症。有的孩子因长期抑郁而逐渐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成为对他人、对社会都极端冷漠、缺乏信任感的人;有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争吵打骂的环境中,变得情绪暴躁而形成蛮横、粗野和冷酷的性格;还有的是由于父母迁怒于孩子,经常无故殴打孩子,使得孩子经常在恐惧中度日而变得神经质。这些消极的性格特征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他们与人交往相处能力的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良的影响不仅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逐渐积累,引起更加严重的交往困难,甚至造成交往障碍。
(3)精神负担重,学习成绩不理想。
许多单亲家长,在生活上受过严重的打击,如今把其子女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殊不知过高的期望值势必给子女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由于孩子心理负担过重,问题想得多,大多数学生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不能专心听讲,导致学习成绩大都在中下游。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在家长这种心理下管教出来的孩子,有41%的孩子在学习上稍有困难,12.5%在学习上有较大困难。这或多或少可以说明,家长给孩子的压力过大不利于他们的发展,有时甚至会弄巧成拙。家长要清楚,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渐强的过程,要想他全身心投入学习就必须先疏通他精神上的困扰与各种担忧。
(4)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调节及适应能力低。
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孩子与父母中的一人生活在一起,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甚至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尽量满足,他们认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子女的各种愿望,或者带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就能够弥补其失去父亲或母亲的遗憾。殊不知,由于周围人对这些儿童的过分关注、同情和溺爱,又会使他们形成对他人冷漠、自私等缺点,再加之他们很少得到有效的管教,使他们的行为无约束,自我调节及适应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更有甚者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单亲家庭对大多数单亲家庭子女来说是不利的,但这不是绝对的。对那些尽管结构完整而家庭环境却非常恶劣的孩子来说则不然。一些学者认为,对离婚式单亲家庭孩子来说,摆脱了离婚前的纷扰状态,为一部分儿童带来了平和的成长环境,这也为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较好的条件。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对孩子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呈现一定优势:
孩子的自立愿望得到加强。一般来说,单亲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社会地位较低,这种状况导致其子女缺乏双亲的有力保护。在这类家庭里,家长往往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子女读好书,有光明的前途。孩子由于饱受贫困的困扰,深知知识的重要,因此,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从小就立下改善环境、地位的志向,成就感也更强烈、迫切。
有利于增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生活其中的孩子有着切肤之痛,能体谅单亲家庭父(母)的艰辛,与单亲父母的情感依恋较强,更能善解人意,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懂事,能替父母分忧解难,平时这些子女明白家里的困难,能主动分担家务,不会向家长提出多少家里难以负担的要求。
部分子女的生活技能更多。在双亲家庭许多家务可能不需要孩子去做,但单亲家庭却要孩子承担更多的责任。单亲家庭子女在生活方面从父母处得到的帮助、指导较少。很多事情(包括生活上的)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因此多数家庭子女经历一段单亲生活后,都会在一定程度对单亲家庭生活有所适应,并培养起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调查后我们认为,单亲家庭子女在家庭管理、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优于完整家庭子女,他们通常能掌握更多的生活知识以及生活技巧。
心智较同龄人成熟。在儿童阶段甚至更早,孩子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家庭在经历了如此大的挫折后,孩子的心智较同龄人成熟要早。调查中发现,无论是乖巧还是叛逆的孩子,对独自养大自己的母亲(父亲)都心存感激。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懂事,更孝顺,体贴母亲(父亲),知道家里的难处,在学习上目的明确,勤奋刻苦。这是单亲家庭孩子的一大优势所在。
2.4 单亲家庭教育的失衡
第一,孩子缺乏完整的爱。
孩子生活的家庭突然没有了父亲或母亲,原有的家庭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孩子必须要去适应一套新的、大人强加的生活方式。有些父(母)受心理和生活压力影响对孩子缺乏耐心和细心的照顾,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不能给他们及时的心理上的疏导。如果孩子还感到周围的邻居、同学、朋友对他们的歧视、议论,更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缺乏完整的爱会让孩子感到孤独、无助、焦躁与自卑;另外,由于家长一个人既当爹来又当娘,从早到晚都潜心于如何挣到更多的钱来抚养子女,很多都已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再加上她们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在子女的学习方面不能给予很好的辅导或具体帮助。单亲家长的力不从心使得家庭教育处于半真空的状态。单亲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时间少,每天与孩子没有沟通的占23.4%;沟通半小时以内的占25.8%。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约束,造成学习不用功。无人管教会使他们越发放任自流,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有时虽然愿意上进,但又由于缺乏正确和持久的引导,极易出现反复。因此缺乏双亲家庭所具备的安全感和情感满足。
正如一些专家指出:“单亲家庭教育是失衡的教育。”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说来,父亲会给孩子以安全感,同时赋予孩子勇敢坚强、权威等方面的影响,母亲会在关心、体贴、细心、温柔等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两者只宜互相补充而不能互相替代。单亲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矫治与控制,很有可能会累积、发展致使出现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形成所谓的问题青少年。
第二,部分家长教育方法失当。
有的单亲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以自己的心情好坏为转移,把子女当出气筒,打骂不断,使单亲子女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而且易在家中无爱的情况下向社会上寻求“温暖”时,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道路。在接受问卷调查时,觉得“父母经常无缘无故地惩罚我”尽占31.06%。还有37.22%的孩子说“我经常挨父母的打”。认为“父母常以一种很难堪的方式对待我”的有23.56%。
过度保护是单亲家庭教育的一种不好倾向,它表现在对子女日常生活的过度关心和过度保护。在接受调查时有30.31%的孩子回答“父母不允许我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因为他们害怕我会出事”。35.8%的孩子说“我觉得父母对我可能出事的担心是夸大的、过分的”。也有一些家长出于对孩于过分的关心而对子女行为进行过多限制和过分干涉。调查中有18.93%的孩子觉得“父母干涉我所做的每一件事”。认为“父母常常允许我到我喜欢去的地方,而他们又不会过分担心”者仅占12.9%。这种过分保护和干涉,其结果是影响孩子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养成孩子轻视劳动、厌恶劳动的不良作风,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孩子的人格扭曲和精神变态。
缺少温暖和理解也是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之一。孩子生活的家庭突然没有了父亲或母亲,原有的家庭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孩子必须要去适应一套新的、大人强加的生活方式。有些父(母)受心理和生活压力影响,对孩子缺乏耐心和细心的照顾,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不能给他们及时的心理上的疏导。在回答“我能感到父母对我的喜爱”一题时,有51.82%的孩子持否定态度。对“我觉得父母很愿意跟我在一起”有46.77%的孩子回答是从不或偶尔。家庭解体,殃及池鱼,在每一对离异夫妇中,双方既是拒绝者,又是被拒绝者,双方均被懊恼、痛苦以及尚未完全消失的爱制约着,气恼和恶言恶语是他们借以宣泄这种感觉的方式之一。因此,在离异之前,家庭就处在一个不卫生的环境之中。离异的单亲家长因受经济、家务、社会舆论等种种压力而显得紧张、焦虑、孤独,对孩子就会易怒、缺乏关心和耐心,影响了亲子关系的融洽。调查中65.59%的孩子觉得父母不尊重自己的观点,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课外生活的孩子有66.1%。当问及“当我感到伤心的时候可以从父母那儿得到安慰”时,56.93%的孩子说没有。同意“我觉得与父母之间存在一种温暖、体贴和亲热感觉”的仅占48.35%。
3 社会、学校和家庭三结合的应对策略
3.1 政府提供必要的社会关怀
为帮助单亲家庭缓解当前的困难,社会各个方面都要给予热忱的关注和积极的帮助。为此,政府应该运用社会控制的多种手段,如经济管理、行政控制、舆论控制、法律控制等来扼制离异家庭的不正常增长,并解决单亲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以不使其最终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保持社会安定。
第一,要积极开展单亲家庭的调查研究,引起全社会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关注,高校和有关研究部门要发挥主力军作用。
单亲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单亲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意识。通过研究,可让广大单亲家长认识到:家庭的完整,并不是教育好子女的唯一条件,单亲家庭也并非完不成对子女完整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教育,关键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意识,即单亲家长要用自己的道德和才智,尤其是自己对孩子无与伦比的责任心,来建造一个好家庭。
单亲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学校、社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单亲子女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良倾向,并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关心单亲子女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单亲子女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通过研究我们可以预防并把单亲家庭给予子女带来的伤害与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
第二,在全社会推行婚姻价值观的道德教育。
统计显示,佛山单亲家庭以离婚家庭所占的比率(51.66%)最高,传统的伦理规范已日渐式微,塑待建立新的价值观念。推行婚姻价值观的道德教育,倡导符合道德伦理的婚姻价值观,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以建立良好而美满的家庭,控制离婚率,减少单亲家庭的产生。
据调查,目前有些地区青少年犯罪之所以居高不下,与该地区离异家庭子女迅速增长并普遍忽视对他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当然,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而导致离婚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夫妻感情能够挽回并弥补的,还是应该设法通过调解予以恢复。因此所谓“感情破裂”的提法,本身就是比较模糊的,且带有比较明显的主观意识。例如,夫妻双方都有“第三者”插足,在这种背景下要求离婚,理由当然是“感情破裂”,但实际上只是双方“感情转移”而已,是完全可以通过调解乃至教育予以扭转的。只有夫妻感情确已彻底破裂,继续勉强维持夫妻关系只会给双方造成更大的痛苦,在各方面带来更大的影响,夫妻离婚才是合理的。但事实上,相当多的离异家庭并不是真正由于夫妻感情彻底破裂造成的,尽管其表面理由几乎都是夫妻“感情破裂”,而这就需要社会通过各种控制手段予以制约,因为不管怎样,离异家庭的大幅度增长,对社会的发展,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
第三,要尽快加强有关法规的建设和调整。
在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单亲家庭问题予以充分考虑,针对单亲家庭,特别是特困单亲家庭制定一些特殊的相关法律条规,比如免征单亲家庭的个人所得税、单亲母亲上岗优先考虑等等。解决单亲家庭的问题,除了加强妇女权益保护、家庭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等方面的立法外,还要求单身母亲们能够改变观念,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和孩子的合法权益。如今,国家规定,保障人民的最低生活,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金。这一措施是好的,但要保证低保金及时、定额地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单亲家庭自然也在此行列中。
第四,推进公共福利部门以及民间慈善机构对单亲家庭的援助。
建议政府筹集“单亲家庭救助基金”,帮助特困单亲家庭解决住房难、就医难、读书难、教育子女难等问题,给予完全没有经济能力的特困单亲家庭特殊的经济扶助。
社会各部门要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入手,帮助单亲家庭增收致富。例如,建立扶贫基地,安排这些贫困母亲在基地里工作,保障一家人的生活费用。也可以给予部分有学历、有能力的贫困母亲免息小额贷款,让他们有资金做一些风险小的投资,做好技术培训等跟踪服务,帮助她们生产出的产品找出路。也建议政府在实施再就业工程时对这些特殊的贫困家庭出台具体的扶助政策,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3.2 在社区服务中增加对单亲家庭的社会服务
开设婚前辅导课程和离婚辅导课程。帮助未婚男女在婚前明白彼此间的差异和改进沟通方式,鼓励夫妇双方努力维系婚姻,发挥家庭功能,以减少在婚姻中的冲突;而不幸面临离婚者,则要参加离婚辅导课程,分析离婚的原因,减少离婚的产生;即使夫妻决心离婚,也可通过咨询辅导而使他们做到和平友好地分手,自觉处理好财产及子女抚养等问题,将离婚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其婚姻家庭咨询辅导的过程中,还应担当起教育者和积极的信息传播者的角色,不断激发人们追求爱和幸福的激情。在婚姻家庭科学知识很少普及的今天,这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有条件的社区要配备一定数量综合素质和心理专业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负责整个社区居民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心理辅导工作。村委应多了解单亲家庭的家庭状况,及时地给予帮助,多搞一些社区文化活动。让有困惑的单亲家庭的家长树立信心。鼓励单亲家庭寻求专业的辅导及运用社会资源去面对各种困难。帮助单亲家庭成员建立相互的支援,学习开放自己,认识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和亲子关系的重要,尝试改善教育子女的方法和与子女沟通的技巧。提供一些父母子女合作的机会,让他们认识彼此的长处,互相欣赏,促进亲子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生活,改变悲观或自怜的思想,建立信心来面对各种困难。并联结社会支持网络与社会资源,来支持更多的单亲家庭朋友。
组织单亲家庭互助协会。社交圈子狭小是单亲家庭择偶的主要障碍。本次调查有一道题:“您主要的业余时间是如何度过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单亲(父)母的主要业余时间是与孩子在一起,社会交往的范围狭小,用于社会交往的时间也非常少。针对这种情况,要鼓励单亲家庭积极参加单亲家庭协会,协会应注意多吸纳单亲父亲,从而达到内部性别的和谐,使单亲(父)母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异性,用更客观的眼光看待婚姻,重建社交圈子,发挥自助、互助的精神,并早日融入社会。
广泛开展学习培训,帮助单亲家庭提高适应社会和竞争的能力。发挥学校和工、青、妇等组织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举办讲座、典型事迹报告会、座谈会、技能培训等,帮助单亲家长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敢于正视现实,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掌握就业技能,培养自身的适应能力,勇敢地走出困境。
3.3 中小学和幼儿园要积极挑起帮助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明确指出,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中小学和幼儿园要积极挑起帮助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严格的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的系统影响,除了按常规对离异家庭子女施以教育外,还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特殊心理特点,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进行必要的强化教育。
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
加强心理辅导。要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特别要将其中最优秀的教师派到单亲学生较多的班去作班主任。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必须重视面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情绪疏导。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倡导和参加社区教育活动,把单亲家庭学生(包括其他学生)在社会上的情况也掌握起来,只有把社区教育与学校、家庭的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配合的教育网络,才能使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
学校与家长应多联系,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情况。针对他们的家庭气氛疏淡和紧张,通过家庭访问和召开多种内容的家长会,以融洽亲子关系和帮助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等;单亲家庭的家长缺少时间管教子女,只要子女乖巧懂事便心满意足的心态十分普遍。学校只有常反馈信息予家长,家长才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更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更注意孩子的教育方法,把“知足”的心态转向培养孩子成为有用的人才的正确观念。
3.4 家庭的教育必须得当
单亲(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一样,对子女性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就会不一样。调查数据显示,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状况呈两极分化。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是什么因素决定着单亲家庭的生活状况?我们认为,单亲家庭所形成的不良环境只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因素产生何种作用、导致何种结果取决于家长本身和孩子的互动关系。家长的素质,特别是母亲的素质是十分关键的因素,要使单亲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样得到健康成长,关键还是在于弥补业以缺损的家庭教育。
首先要家长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调整好心态,接受现实,乐观面对生活,积极工作,不要守株待兔,等待别人的帮助。夫妻离异大多是有无法化解的矛盾才发生的,离异虽然出现新的问题,但毕竟从更大的痛苦纠缠中解脱出来。面对新问题,要敢于正视,并逐步去解决。要让孩子面对父母离异或丧偶这一事实,引导孩子形成科学的是非观。对孩子长期隐瞒离异的事实,那样反而更增添一层苦恼。瞒是瞒不住的,蒙在鼓里的孩子知道实情反而怨恨父母。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阅历增加,会逐步理解父母。这里,家长自身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忧烦重重,似乎低人一等。离异并不失去尊严,要努力昂首阔步地走生活之路,让孩子有一个开阔的胸怀。
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辈。和离异家庭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应该使孩子的生活从封闭状态转变到开放状态中来。夫妻离婚后,抚养一方和子女相依为命、长相厮守,从而老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以免他人欺侮,以自己固有的封闭模式塑造他们,按照自己的蓝图盲目地对他们进行所谓“定向”、“定性”培养,这在感情上尽管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是不利的。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不要过多地顾虑别人对自己或自己家庭的看法,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或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在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还要让孩子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多给孩子当家作主的机会,让他们多为家长分忧解难,还会有利于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如果是离异家庭,不管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面有接触与交流的时间,感觉父母之爱。双方都要讲理智,切忌在孩子面前“争庞”。如果有可能,应该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这在现代社会不仅应该,而且可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严重地损害了子女的身心健康,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存在着很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佛山市较高的离婚率及其逐年上升的趋势很令人担忧。当然我们不可能阻止离婚现象的发生,但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将单亲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与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同时也希望那些打算或即将离婚的父母,在迈出这一步时三思而后行,多方考虑,以使自己的孩子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幸福地成长,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关爱。我们相信如果全社会都能重视单亲家庭的问题,并把它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这一问题便有望得到改善,这不仅有益于家庭,还有益于佛山市的稳定和发展。
标签:单亲家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