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租车管理体制研究论文_钱绣宇

我国出租车管理体制研究论文_钱绣宇

舟山市道路运输管理局 浙江 舟山 316021

【摘要】出租车是当前城市中最常见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出租车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当前出租车行业还存在着法律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出租车行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出租车管理的现状以及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出租车管理体制的对策。

【关键词】出租车;管理体制;对策

一、我国出租车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出租车行业最早是在20世纪初在北京、上海出现的,早期主要供外交使馆、来华游客使用,后期虽有一定发展,但是由于战乱等原因日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出租车纳入国营运输公司管理,实际上远离了公共交通,主要用于外宾接待等工作。改革开放以后,出租车行业才真正进入了市场化发展的轨道,20世纪80年代出租车运营主要依托国有运输公司和涉外旅游公司,由于居民收入水平限制,消费需求规模有限,出租车数量较少,没有形成行业规模,因此国家没有专门出台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出租车行业处于自律发展阶段[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租车市场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全国城市出租车总数量已经超过110万辆,从业人员近200万人,年客运量超过120亿人次[2]。但随着出租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化要求,近年来也引发了不少的社会问题。

二、我国出租车行业的管制现状

1.管制动机分析

(1)自然垄断性

垄断型行业通常由政府部门铺设管网,而由另一家或几家公司垄断经营,政府收取相关的特许经营费并作相应的管制。作为个人投资者,想要加入出租车行业,需要购置出租车,并缴纳一定数额的管理费用,还需每月向所在出租车公司交“份钱”。因此,出租车行业具有自然垄断特性,此现象也正是政府介入管制的主要动机。

(2)负外部性

首先,作为机动车辆,出租车在行驶中会产生道路拥挤、尾气排放等外部性成本。再者,出租车运营过程中,经常出现“随意变道、越压禁行标线,与其他车辆争道抢行,甚至下道逆行”等隐性违规行为。这种负外部效应的辐射性不仅严重影响公共交通运营,而且间接损害居民的社会福利,亟待矫正。

(3)内部不经济性

对于出租车司机所提供的服务,司机与乘客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使乘客承受由此造成的非合约成本。这种内部的不经济性对出租车服务质量的管制与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制定行业标准并监督执行、实现出租车服务的标准化,管制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管制模式及管制内容

(1)价格管制。每个城市都会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由各地政府对出租车服务进行价格管制,规定其价格水平。该价格标准通常由地方物价局以行政公文的形式对外发布。

(2)数量管制。管制机构对一个城市的出租车总量进行管制。这是出租车行业管制的核心,也是矛盾集中的焦点。将城市出租车的数量限制在社会需求之下,交易价格又受到限制,供需不平衡必然导致非法营运车辆( 即黑车) 的存在。

(3)质量管制。管制机构对出租车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要求出租车司机提供优质且标准化的服务。管制措施包括检查计价器、设立乘客投诉渠道、投诉案件处理等。但对于拒载、绕路等“擦边”问题,由于执法成本高昂,始终没有得到较好地改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现有出租车管理制度的不足

从目前行业发展总体来看,出租车行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因为没有统一有效法律渊源规范,缺乏上位法制约,造成各地方出租车立法情况差异较大,形成了不同的管理体制和监管模式。首先,各地规定的出租车经营权出让形式不同,大体有三类模式。一是资格审批制,符合出租车经营要求的先到先得。二是经营权拍卖制,通过公开拍卖竞价转让。三是资质招标制,通过政府招标获得。目前,大多数地方出租车经营权出让原则上采取拍卖制。其次,出租车经营权和车辆所有权的归属不同,形成了四种模式,分别是承包经营制、合作经营制、挂靠经营制、个体经营制。从性质上看,承包经营制、合作经营制属于公司化模式,挂靠经营制、个体经营制属于个体化模式。目前,大多数大中城市采取的是前两类。最后,各地出租车行业管理模式和监管力度不同,形成了强弱两种监管模式。从实际情况来看,出租车监管模式选择一般与出租车经营权出让方式相关。

出租车经营权取得方式采取资格审批制等较宽松方式的,出租车监管力度大,采取拍卖制、招标制的一般监管力度弱。但从总体来看,出租车行业秩序的规范需要健全出租车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总之,在出租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出租车管理制度、手段落后,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严重制约了我国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主要体现为:一是出租车行业管理部门、出租车行业经营者、出租驾驶员和乘客等相关主体的关系未理顺;二是出租车驾驶员经济收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突出;三是出租车行业资格准入、运营监管、退出机制等制度不健全;四是出租车管理与旅客运输管理权限不明确,黑车等非法营运查处不力,扰乱出租车市场秩序,危及行业的稳定[3]。解决以上这些出租车行业现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就需要统筹考虑,通过完善立法健全制度来予以规范和解决。

四、完善出租车管理制度的具体对策

1.放松准入、数量管制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下,放松管制成为各国管制改革的基本趋势。放松管制实质上不仅是对一个传统垄断行业解除管制、引入竞争的过程,而且要提高管制的效率和效用,推行管制创新和适当管制。因此,出租车行业要大胆打破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放松各种限制,充分容许多种经营模式同时并存。政府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全面、及时地掌握行业内出租车的整体运营状况,构建科学的、综合性的数量评估机制,选择合理的参照指标,从而为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提供充足的信息。应根据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道路及公共交通建设情况,确立出租车行业的近期、远期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公众的需求适时调整出租车的市场数量,并建立健全推出机制。

2.调整管制重心,提高质量和安全管制

长期以来,政府对出租车行业的管制的重心放在准入管制、价格管制上,并且主要是把这些管制联系在审批和收费相关的项目上。对于安全管制和价格管制却重视不够。政府管制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政府管制应该着眼于社会效益增进社会福利既是管制追求的目标,也是进行管制的根本原因和设计管制的制度的出发点。在诸多的管制中,质量与安全的管制是与公共利益关系最紧密的。在出租车行业,只有管住了质量,消费者才能享受到更加优质、安全的服务,只有管好了安全,出租车驾驶员才能安心工作,只有消费者和出租车驾驶员的权益都得到了保障,才能促进社会福利的增长。因此,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应以增进社会福利为目标,加强质量和安全的管制。

结语:

总之,为了提高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质量,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还需要对出租车管理制度进行不断改进,通过完善各种出租车管理方面的政策,放松准入和数量管控,将管制重心放在质量和安全管理上,以提升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质量,进而保障出租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明华. 出租车行业管理难题及其法治化治理——以厦门市为例[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3,06:27-32.

[2]钟万荣,符史山. 立法规范出租车客运管理 促进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海口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条例》解读[J]. 海南人大,2008,11:39-41+49.

[3]王智斌. 国内外出租车经营管理模式比较研究——以数量管制和经营者准入资格为核心[J]. 金陵法律评论,2014,01:217-229.

论文作者:钱绣宇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6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  ;  ;  ;  ;  ;  ;  ;  

我国出租车管理体制研究论文_钱绣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