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中大豆异黄酮提取分离的研究

大豆中大豆异黄酮提取分离的研究

李丹[1]2009年在《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分离及相关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基础研究》文中认为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多酚类混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特别是其防癌抗癌研究已成世界热门焦点。本文研究了从大豆废料中提取、分离、提纯较高含量大豆异黄酮的工艺技术,并对提取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1.分别采用索式提取、乙醇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这叁种提取方法,研究了溶剂、提取温度、时间、料液比、颗粒大小、微波功率和时间等因素对大豆异黄酮提取的影响。比较这叁种方法,选择乙醇提取法,最佳提取条件为:80%的乙醇,回流时间为2 h,回流温度为80℃,料液比为1:30,乙醇提取两次。2.研究了AB-8大孔吸附树脂对大豆异黄酮的吸附特性,得到该树脂在不同温度下对大豆异黄酮的吸附等温线和以大豆异黄酮原液浓度及时间为参数的吸附动力学曲线。结果表明,AB-8树脂固定床的吸附穿透曲线表明,高浓度样液以较低的流速通过树脂层可以提高动态吸附的吸附速率。为进一步纯化分离出金雀异黄素,提出其精制工艺路线,提取液经等电点沉淀、离心与萃取处理,初步去杂,AB-8大孔吸附树脂进一步纯化。结果表明:离心、萃取等方法可以除去大部分油脂和蛋白质等;梯度洗脱的最佳工艺流程为蒸馏水→20%乙醇→70%乙醇一次不同溶剂上柱洗脱,40%乙醇→70%乙醇二次不同溶剂上柱洗脱;用HPLC检测金雀异黄素纯度可达到90%左右。3.采用乙醇提取技术研究了大豆豆渣中有效成分大豆异黄酮提取过程的动力学机理。以Fick扩散第一定律为基础,建立了提取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实验结果表明,在50℃~75℃从豆渣中提取大豆异黄酮,浓度C的对数与时间t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特征,实验数据和动力学方程符合良好,从而为大豆豆渣的综合利用以及活性成分的提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4.采用乙醇提取技术研究了大豆豆渣中有效成分大豆异黄酮提取过程的热力学机理。采用一种简单的测定提取分配系数的方法,计算了大豆异黄酮在提取过程中的热力学函数ΔG,ΔH和ΔS。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的提取是一个吸热熵增过程,且随着温度的增加,ΔG越小。

李晓玲[2]2016年在《大豆异黄酮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脂类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异黄酮是天然植物雌激素的一种,根据动物的种类和生理阶段不同,其可发挥不同的生理作用;目前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多集中在抗肿瘤、抗氧化及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对蛋鸡脂类代谢及蛋黄品质等方面研究较少。本试验采取超声辅助提取豆粕中总异黄酮,并进行蛋鸡饲养试验,探索大豆异黄酮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脂类代谢的影响,为将来超声波萃取法的工业化生产及大豆异黄酮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大豆异黄酮的提取:本试验采取超声辅助提取豆粕中总异黄酮,并结合单因素试验结果用响应面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55%、提取温度40℃、液料比24:1g/ml,在此条件下大豆异黄酮的提取量可达0.45mg/g。试验二、大豆异黄酮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脂类代谢的影响:本试验选取海兰褐蛋鸡192只,随机分为4组,试验1、2、3组日粮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400g/t、800g/t、1200g/t大豆异黄酮,第4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期为5周,试验结果如下;1.在生产性能方面:试验组蛋鸡的产蛋率与对照组相比,只有在试验期的前3周有显着的变化。试验期的第1周和第2周,试验2、3组的产蛋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第3周,只有试验3组的产蛋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蛋鸡的平均蛋重与对照组相比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试验期的第2周开始,与对照组相比,3个试验组的平均蛋重均显着提高(P<0.05);试验组蛋鸡的料蛋比与对照组相比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试验期的第1周,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料蛋比显着降低(P<0.05),在试验期的第2周,3个试验组料蛋比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试验期的第3周和第5周,只有试验3组料蛋比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3个试验组的蛋壳强度和蛋壳厚度都有显着的提高(P<0.05),但对蛋黄颜色无影响(P>0.05),另外试验2组的蛋白高度和哈夫单位显着降低(P<0.05),且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2.在脂类代谢方面:大豆异黄酮各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蛋鸡血清和蛋黄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丙二醛(MDA)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的含量(P<0.05),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P<0.05),添加量为800g/t的大豆异黄酮能显着提高蛋鸡血清脂蛋白酯酶(LPL)活性(P<0.05)。

钱利纯[3]2008年在《高效水解大豆异黄酮β-葡萄糖苷酶及其对肉公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筛选了高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种,并研究黑曲霉的发酵特性和酶学特性,优化了β-葡萄糖苷酶水解大豆异黄酮的最佳条件,对β-葡萄糖苷酶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并以艾维茵肉用公雏为试验对象,研究了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生长、大豆异黄酮的吸收代谢、肉质、脂肪代谢、抗氧化能力及激素水平的影响,从而揭示了β-葡萄糖苷酶的促生长机理。1.菌种筛选和鉴定从自然界筛选的6个菌种进行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结果表明,zju2的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最高,说明zju2最适合用于发酵生产β-葡萄糖苷酶;对zju2的基因组进行提取,采用真菌通用引物对菌种18SrDNA进行PCR扩增及产物克隆,并进行序列分析,序列用BLAST程序和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菌种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D63697)同源性高达99%,进化树距离最近,综合菌落形态和产孢子性能,该菌种被鉴定为黑曲霉,命名为黑曲霉zju2 (A.niger zju2)。2.黑曲霉zju2发酵特性研究本试验以黑曲霉zju2为出发菌株,对其产β-葡萄糖苷酶最佳固体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以麸皮为主要培养基,玉米芯粉比率20%以下或米糠比率10%以下,适合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单独使用麸皮为固体培养基更适宜黑曲霉生长;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不需添加碳源;添加2%的无机氮(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和尿素),均可提高酶活性,添加量高于2%时,显着降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添加2-6%蛋白胨、4%酵母提取物、2%豆粕和4%棉籽粕,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着提高。培养基含水量为70%、接种量为107cfu/g培养基、培养基pH6.0、发酵温度28℃和培养时间72h为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的最优条件,优化后酶活高达508U/g。3.黑曲霉zju2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特性研究采用酶学研究方法,通过硫酸铵沉淀、Sephadex G-25脱盐和Sephadex G-100纯化了β-葡萄糖苷酶,并进行了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的最适反应温度、最适pH、热稳定性、pH稳定性及米氏常数等特性研究;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了分子量。研究表明,β-葡萄糖苷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0℃、最适反应pH为4.5;在40℃、50℃和60℃下较稳定,80℃以上稳定性差;β-葡萄糖苷酶在pH为3、7、8、9的缓冲液中的稳定性很差,在pH为4、5、6的缓冲液中稳定性较好,其中在pH为5时,稳定性最好;酶的Km=41.67mM, Vmax=23.81U/L;其分子量为65.2kDa。4.黑曲霉zju2β-葡萄糖苷酶体外酶解效率研究选用含量40%的大豆异黄酮(结合型占86.33%)和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为研究对象,以水解时间、温度和酶量为试验因素,以酶解产物游离型苷元含量为判断标准,采用叁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游离型苷元含量(y)与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与酶量之间可建立数学模型:(?)=0.876+0.029 X1-0.071 X2+0.072 X3-0.048X1X2+0.015 X1X3+0.017X2X3-0.035 X12-0.074 X22-0.091 X32,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0.86,达极显着水平,模型有效;在本试验所选水平范围内,对水解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酶量>温度>时间。通过优化,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水解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反应参数为时间5.3h,温度55.4℃,酶量68.7 U/g。5.黑曲霉zju2β-葡萄糖苷酶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试验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以反转录出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及结构预测。研究表明,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基因全长2583bp,编码860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93.2kDa,理论等电点为4.45。结构预测表明,β-葡萄糖苷酶信号肽切割位点在第19个氨基酸和第20个氨基酸之间,β-葡萄糖苷酶成熟肽片段为841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91.2kDa;成熟肽中含有15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预测表明,该蛋白中含无规卷曲568个,占67.54%,α-螺旋为165个,占19.62%,含折迭108个,占12.84%;该酶与蛋白质库中1ex1具有相似的叁维构象,同源性为23.7%。6.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选用1日龄的艾维茵肉用公雏为试验对象,设对照组和添加0.2%(0.6U/g饲粮)、0.4%(1.2U/g饲粮)及0.6%(1.8U/g饲粮)酶制剂的试验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5羽,研究该酶对肉公鸡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试验表明:(1)β-葡萄糖苷酶能改善生产性能:饲粮中添加0.2%(0.6U/g饲粮)的β-葡萄糖苷酶使肉鸡日增重显着提高了8.26%(p<0.05),添加0.2%、0.4%和0.6%β-葡萄糖苷酶分别使料重比降低了5.8%(p<0.01)、2.68%(p<0.01)和2.23%(p<0.05)。(2)饲粮中添加0.2%β-葡萄糖苷酶能提高大豆异黄酮的利用率:β-葡萄糖苷酶对大豆异黄酮的吸收和代谢有显着的影响,使肉鸡血清中结合型大豆异黄酮降低了68.02%。(3)饲粮中添加0.2%β-葡萄糖苷酶能改善肉质:使肉公鸡滴水损失率降低了22.00%(p<0.05),胸肌L·值降低了11.17%(p<0.01),胸肌a·值提高了41.81%(p<0.01)。(4)饲粮中添加0.2%β-葡萄糖苷酶能提高消化机能:添加0.2%β-葡萄糖苷酶使肉鸡胰重率显着降低了18.08%(p<0.05),肝重率降低了8.19%(p>0.05);β-葡萄糖苷酶使肉鸡十二指肠淀粉酶活性提高了30.43%(p<0.05),脂肪酶和胰蛋白酶分别提高12.40%(p>0.05)和57.93%(p>0.05)。β-葡萄糖苷酶使肉鸡粗蛋白和粗脂肪消化率显着提高了9.02%(p<0.05)和7.40%(p<0.01)。(5)饲粮中添加0.2%β-葡萄糖苷酶对骨骼生长发育无显着影响:对肉公鸡的股骨、胫骨生长无明显影响,与骨骼生长相关的血清指标钙、磷和碱性磷酸酶也无显着变化。(6)饲粮中添加0.2%β-葡萄糖苷酶对脂肪代谢某些指标产生影响:β葡萄糖苷酶对肉鸡的腹脂沉积、肌肉之间的脂肪沉积和尾部脂肪沉积都无显著影响,β-葡萄糖苷酶对肉鸡脂肪组织中HSL和LPL的活性均无显着影响;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总胆固醇没有显著影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着提高了15.10%(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了36.43%(p<0.01)。(7)β-葡萄糖苷酶提高肉鸡的抗氧化能力:显着提高了肉鸡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提高了16.45%(p<0.05),而使丙二醛的含量降低18.16%(p<0.05),肝脏中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苷肽还原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3.00%(p<0.05)和14.88%(p<0.05)。(8)β-葡萄糖苷酶能促进激素分泌:睾酮和雌二醇分别提高了51.43%(p>0.05)和14.59%(p>0.05),IGF-I提高了57.78%(p<0.05)。研究表明,β-葡萄糖苷酶可以在肉鸡消化道酶解结合型大豆异黄酮,提高大豆异黄酮的利用率,从而改善肉鸡生产性能。

张倩瑶[4]2013年在《大豆糖蜜分离提取异黄酮和皂甙的研究》文中指出大豆糖蜜中富含各种大豆植物化学成分,本文探讨了基于有机溶剂选择性萃取为基本手段的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甙分离富集方法,从而为大豆糖蜜的大规模处理工艺提供依据。首先,大豆糖蜜通过稀释﹑酸沉和离心被分为上清液和沉淀两部分。通过考察离心转速﹑离心时间和洗涤次数对糖蜜酸沉中成分的影响,确定了大豆糖蜜预处理条件,并对大豆糖蜜及处理后的各组分进行了成分分析。对经过酸沉处理后的糖蜜进行丙酮水溶液回流提取,根据优先提取大豆异黄酮,保留大豆皂甙的原则,选择丙酮和水的比例4:1,pH2.6,温度20oC作为提取工艺参数;研究了超声波辅助提取大豆异黄酮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超声波辅助提取的工艺参数为超声频率20Hz,超声功率1000W,超声时间30min,料液比1:20。最后得到粗品的大豆异黄酮的回收率为85.96%,含量为11.89%,干基得率为28.60%。将提取大豆异黄酮后得到的滤渣进一步进行回流提取,由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试验确定提取大豆皂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丙酮和水比例4:1,料液比为1:17,pH值7.5,温度为56oC。得到大豆皂甙粗品中大豆皂甙的回收率为92.10%,含量为57.80%,干基得率为19.90%。对得到的大豆异黄酮粗品进行脂质的萃取,选择氯仿-甲醇法除去脂类,得到产品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为38.96%,干基得率为8.68%。然后用大孔树脂进一步分离纯化。考察了6种大孔树脂对大豆异黄酮的吸附能力,选择吸附能力最佳树脂,并以吸附液流速﹑大豆异黄酮浓度﹑吸附液pH值为参数进行单因素实验。实验表明最佳树脂为D101型,其静态吸附率为96.44%,静态解吸率为91.96%;动态吸附条件为:吸附液流速为1.6mL/min,吸附液中大豆异黄酮的质量浓度为0.423mg/mL,吸附液pH值5.0,吸附率为97.18%,上样量为10BV;动态解吸条件为:解吸液体积分数为80%乙醇溶液,解吸液pH值6.0,流速为0.9mL/min,上样量4BV。两次吸附后得到产品中大豆异黄酮含量为87.27%,干基得率为3.58%。对提取得到的大豆皂甙粗品通过四种方法进行沉淀,结果表明采用低温离心的方法得到的大豆皂甙产品含量最好,回收率和得率较低。此种条件下沉淀得到的大豆皂甙含量为80.12%,回收率为86.34%,干基得率为12.48%。并对终产品中大豆皂甙组分和含量进行了液质分析,结果表明终产品中B组大豆皂甙的回收率比其他组大豆皂甙要高,说明提取方法对B组大豆皂甙具有选择性。

李雪玲[5]2006年在《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分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异黄酮是从大豆中提取出来的一类微量活性物质,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本文以脱脂大豆粉为材料,研究了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工艺。以染料木黄酮(Genistein)为标准样品,分别在259nm和250nm处测定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和大豆苷元(Daidzein)混合标准溶液的吸光值,对A(A259/A250)与C测定值/C实际值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大豆异黄酮的双波长紫外检测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常规浸提的最佳条件:80%乙醇、20:1的液固比、60℃下提取3h,提取次数为1次,大豆异黄酮得率为2.60%。微波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微波功率240W、乙醇浓度60%、提取时间90s、液固比10:1,提取次数为1次,大豆异黄酮的得率为2.74%。试验结果还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有效成分没有明显区别。由此可见,微波辅助比常规浸提的效率高。研究了大豆异黄酮的叁种纯化方法。结果显示,分别经等体积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可使大豆异黄酮含量由5.72%分别提高到11.4%、12.8%;采用DM201型大孔吸附树脂、以80%乙醇溶液洗脱、流速为1.0BV/h,可使大豆异黄酮含量由5.72%提高到37.6%。比较了硅胶柱层析法、聚酰胺柱层析法和高速逆流色谱法对大豆异黄酮分离纯化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硅胶柱,以乙酸乙酯一石油醚(10:3 v/v)为洗脱体系,流速1.0BV/h的条件下,可把大豆异黄酮的主要成分大体分开;采用聚酰胺层析法,得到两个洗脱组分,其主要成分为大豆异黄酮糖苷;采用高速逆流色谱,以甲醇/水/乙酸乙酯/正己烷为溶剂系统,转速800rpm,流动相流速为1.5ml/min,固定相可得到有效保留,能有效地分离其中的大豆苷元和染料木黄酮。

龚凌霄[6]2006年在《大豆异黄酮的提取与精制》文中提出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多酚类混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特别是其防癌抗癌研究已成世界热门焦点。本文研究了从大豆胚芽粕中提取异黄酮,并进一步分离精制较高含量的产品的工艺技术。 首先,建立了异黄酮的HPLC分析方法。分析条件:Novapak C_(18)色谱柱(φ3.9×150mm,4μm),流动相:A——0.1%乙酸/水,B——0.1%乙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40℃,检测波长为254nm。 异黄酮的提取,采用渗滤的方式,60%乙醇,流速1.0BV/h,50℃的操作条件下,胚芽堆密度0.26g/mL,乙醇用量为4.0mL/g胚芽,在该条件下得到的粗提物总异黄酮含量为6.43%。 柱层析法对异黄酮粗品进行精制,但在此之前,为减少丙二酰型异黄酮在柱层析过程的损失,先对高温条件下异黄酮稳定性进行试验,并确定高温水解条件为100℃,水解5h。丙二酰型完全水解为乙酰型、非结合型和苷元型异黄酮。 采用聚酰胺树脂为层析介质,分别研究了动态吸附和解吸过程。并对影响吸附效果的流速、温度及上样浓度等因素进行了考察,确定吸附过程条件为:层析柱规格为φ1.2×53cm,在40℃,上样浓度为5mg/mL,流速1BV/h的条件下,聚酰胺对异黄酮的饱和吸附量为60.0mg/g,穿透吸附量为25.0mg/g,传质区高度为30.0cm; 异黄酮的解吸,以异黄酮产品的含量及异黄酮回收率为指标,对解吸溶剂浓度、温度及溶剂用量等因素进行考察,确定解吸操作条件为:40℃,流速1BV/h,洗脱剂为水1BV,50%乙醇1BV,95%乙醇2BV,产品收集为2.25~2.92BV,产品含量为41.11%,异黄酮回收率76.46%。

张大勇[7]2009年在《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异黄酮含量不同的4个品种为试材,连续3年在5个地点种植,分析了种植年份、地点和基因型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用异黄酮含量不同的2个大豆品种进行了砂培试验,分析氮素和磷素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及大豆叶片、籽粒中异黄酮含量的积累动态,同时分析了叶片中异黄酮含量变化的分子机制。在哈尔滨地区2007-2008年采用7个品种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试验,分析了农艺措施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基因型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生态差异研究1.1生态条件对大豆籽粒大豆黄素含量的影响不同种植年份对大豆黄素含量有极显着的影响。2005-2007年不同种植地点对大豆黄素含量每年都有极显着的影响,对3年结果进行联合方差分析后发现,不同种植地点对大豆黄素含量有显着的影响,高纬度有利于大豆黄素生成。2005-2007年不同基因型在每年对大豆黄素含量都有极显着的影响。互作效应对大豆黄素含量有较大影响,通过对基因型与种植地点的互作效应分析发现,不同品种对种植地点有较强的选择性。影响大豆黄素含量的各因素效应大小顺序为:年份>基因型×年份×地点>地点>年份×地点。1.2不同生态条件对大豆籽粒黄豆黄素含量的影响不同种植年份对黄豆黄素含量有显着影响。2005-2007年,每年的不同种植地点对黄豆黄素含量都有极显着的影响,高纬度也有利于黄豆黄素生成。试验中每年不同基因型对黄豆黄素含量都有极显着的影响。互作效应对黄豆黄素含量有较大影响,通过对基因型与种植地点的互作效应分析发现,不同品种对种植地点有较强的选择性。影响黄豆黄素含量的各项因素效应大小顺序为:基因型×年份×地点>年份>年份×地点>基因型。1.3不同生态条件对大豆籽粒染料木素含量的影响不同种植年份对染料木素含量没有显着的影响。试验中每年不同种植地点对染料木素含量都有极显着的影响,高纬度有利于染料木素生成。每年不同基因型都对染料木素含量有极显着的影响,3年结果联合方差分析中,基因型对染料木素含量有显着影响。互作效应对黄豆黄素含量有较大影响,通过对基因型与种植地点的互作效应分析发现,不同品种对种植地点有较强的选择性。影响染料木素含量的各项因素效应大小顺序为:年份×地点>地点>年份>基因型×年份×地点>基因型。1.4不同生态条件对大豆籽粒大豆异黄酮总含量的影响不同种植年份对大豆异黄酮总含量有极显着的影响。每年不同种植地点对大豆异黄酮总含量都有极显着的影响,对3年结果进行联合方差分析后发现,种植地点对大豆异黄酮总含量有显着影响,高纬度有利于大豆异黄酮生成。不同基因型对大豆异黄酮总含量有极显着影响。互作效应对大豆异黄酮总含量有较大影响,通过对基因型与种植地点的互作效应分析发现,不同品种对种植地点有较强的选择性。影响大豆异黄酮总含量的各项因素效应大小顺序为:年份>地点>年份×地点>基因型×年份×地点>基因型。2.栽培措施对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影响2.1盆栽条件下氮素和磷素对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的影响低氮素处理条件下,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显着高于中氮、高氮和空白处理条件下的异黄酮总含量。不同磷素处理条件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的变化规律存在品种间差异。低磷处理对东农51和垦鉴27的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均有提高的效果。在高磷处理条件下,垦鉴27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与中磷处理无显着差异,且其平均值还较中磷处理低;东农51在高磷处理下异黄酮总含量显着高于中磷与空白处理。不同年份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对肥料处理的反应不同。低氮处理具有促进提高大豆籽异黄酮总含量的作用。但是,不同年份低氮处理较其他处理增加幅度不同。年际间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对磷素反应不同,2007年低磷、中磷和高磷处理条件下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间无显着差异,叁者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2008年低磷处理异黄酮总含量显着高于中磷、高磷和空白对照,而中磷、高磷和空白对照的异黄酮总含量间无显着差异。2.2大田条件下栽培措施对异黄酮含量的影响2007年和2008年单年方差分析中种植密度、施氮量、基因型和它们互作对大豆籽粒中大豆黄素含量均有极显着的影响。两年的联合方差分析中,种植密度、基因型及各项互作项对大豆籽粒中大豆黄素含量均有极显着的影响。通过本试验认为,选用大豆品种黑农37,种植密度22万株/hm~2,纯氮施用量30 kg/hm~2均可提高大豆黄素含量。由于较强的互作效应的存在,以大豆黄素含量为目标性状进行大豆栽培生产时,应针对不同品种提出其特定的配套栽培措施。2007年和2008年单年方差分析中种植密度、施氮量、基因型及它们互作项对大豆籽粒中黄豆黄素含量均有极显着的影响。两年的联合方差分析中,种植密度、基因型及各项互作项对大豆籽粒中黄豆黄素含量均有极显着的影响。通过本试验认为,选用大豆品种黑农48,种植密度27万株/hm~2,纯氮施用量30 kg/hm~2均可提高黄豆黄素含量。由于互作效应的存在,以黄豆黄素含量为目标性状进行大豆栽培生产时,应针对不同品种提出其特定的配套栽培措施。2007年和2008年单年方差分析中栽培密度、施氮量、基因型及它们互作项对大豆籽粒中染料木素含量均有极显着的影响。两年的联合方差分析中,种植密度、施氮量、基因型及各项互作项对大豆籽粒中染料木素含量均有极显着的影响。选用品种东农51,22万株/hm~2种植密度,30kg/hm~2施氮量均有提高染料木素含量的效果。由于互作效应的存在,染料木素含量为目标性状进行大豆栽培生产时,应针对不同品种提出其特定的配套栽培措施。种植密度、施氮量、基因型及各项互作项对大豆籽粒中异黄酮总含量均有极显着的影响。22万株/hm~2种植密度,30kg/hm~2施氮水平,选用东农51与黑农37均有提高异黄酮总含量的效果。由于互作效应的存在,在以大豆异黄酮总含量为目标性状进行大豆栽培生产时,应针对不同品种提出其特定的配套栽培措施。3.大豆异黄酮积累动态规律及其分子机制分析3.1大豆发育过程中叶片异黄酮积累动态分析在均衡营养液处理条件下,两品种在浇营养液后较浇营养液前均有一个明显的异黄酮总含量及3种组份含量的降低,并且幅度很大。而在空白对照中,在浇营养液前后异黄酮总含量及3种组份含量没有明显的增减变化。异黄酮总含量及3种组份含量均在R1前后出现一个明显的波峰。说明进入花期前后,大豆叶片中异黄酮总含量出现一个积累高峰。3.2苯丙氨酸解氨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大豆叶片中异黄酮总含量及3种苷元组份含量间有协同增减趋势。3.3发育中的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及3种苷元组份含量与籽粒发育日数呈极显着正相关。

牛新春[8]2007年在《豆粕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纯化与精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传统方法——热浸法作为大豆异黄酮的提取方法,结合现代膜分离技术和大孔树脂吸附技术作为分离、精制手段,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作为检测手段,目的在于寻求一条成本或耗能较低、收益较高、工艺较为简单的工艺路线。笔者从大豆异黄酮的含量检测、提取、超滤膜分离及大孔树脂吸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大量试验考察了大豆异黄酮紫外检测波长、HPLC色谱条件、提取最佳工艺、超滤膜的选择及过滤条件、大孔树脂的选择及ADS-21型大孔树脂吸附解吸特性等,经试验数据及动力学特性分析,获得各影响因素的最佳参数值及最佳参数组合。从中发现超滤膜分离后粗粉中大豆异黄酮纯度提高了26.1%,超滤可以有效清除溶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减轻下游树脂吸附工作负担。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孔树脂吸附精制,最终得到大豆异黄酮粉末纯度可达42.7%。与目前常用的醇沉后树脂吸附法比较,前者有机溶剂使用量少,异黄酮损失量少,得到产品纯度高,更适合连续化生产。

闵嘉霖[9]2006年在《大豆异黄酮萃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溶剂萃取法对大豆中的活性物质-大豆异黄酮的提取过程,同时初步讨论了超临界CO_2萃取的实验方案。首先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对大豆异黄酮的分析方法。选用美国Waters公司1525系列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条件为:分离柱:μBondapah牌C18反相柱(10μ,4.6×300mm);进样量:标准品分别为5、10、15、20、25、30μl,试样为10μl;流动相:甲醇: 0.3% H3PO4=1:1;流速: 0.7ml/min;柱温:室温;分析时间: 45分钟;检测波长: 254nm。以脱脂豆粕为原料,乙醇为溶剂,针对溶剂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液固比四个因素展开了单因素实验,分析了各因素的改变对异黄酮溶出量的影响;进行了上述因素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以脱脂豆粕为原料的溶剂萃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0℃,料液比为1:20,浸提时间为6小时,乙醇浓度为80%,提取率可达0.2%。验证了有关溶剂萃取法提取大豆异黄酮的动力学方程的可靠性,依据本文溶剂萃取实验数据对该方程进行了重新关联,并对随萃取时间增长大豆异黄酮分解这一现象的预测进行了探讨。超临界流体CO_2萃取大豆异黄酮的操作压力为30-60MPa,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升高,溶出量增加,但超临界提取的萃取率要低于溶剂萃取。

李万林, 钟姣姣, 王少龙, 程海瑞, 白祥君[10]2014年在《大豆异黄酮生理功能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弱雌激素活性、抗氧化活性、抗溶血活性和抗真菌活性,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癌症、骨质疏松、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疾病。本文综述了大豆异黄酮的结构、性质及其提取、分离与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拟为今后大豆异黄酮的综合利用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分离及相关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基础研究[D]. 李丹. 郑州大学. 2009

[2]. 大豆异黄酮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脂类代谢的影响[D]. 李晓玲. 沈阳农业大学. 2016

[3]. 高效水解大豆异黄酮β-葡萄糖苷酶及其对肉公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D]. 钱利纯. 浙江大学. 2008

[4]. 大豆糖蜜分离提取异黄酮和皂甙的研究[D]. 张倩瑶. 江南大学. 2013

[5].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分离技术研究[D]. 李雪玲. 安徽农业大学. 2006

[6].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与精制[D]. 龚凌霄. 浙江大学. 2006

[7]. 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D]. 张大勇. 沈阳农业大学. 2009

[8]. 豆粕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纯化与精制[D]. 牛新春. 吉林大学. 2007

[9]. 大豆异黄酮萃取的实验研究[D]. 闵嘉霖. 天津大学. 2006

[10]. 大豆异黄酮生理功能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李万林, 钟姣姣, 王少龙, 程海瑞, 白祥君. 饮料工业. 2014

标签:;  ;  ;  ;  ;  ;  

大豆中大豆异黄酮提取分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