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联系,充分理解——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词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然而观察诗词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教学“浅显虚浮”、“肢解零碎”、“缺情寡味”等现象,这与蕴藏着丰富精神营养的诗词本身不相匹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诗词这类文学作品呢?或者说如何通过有效方法引领学生洞察诗心、追寻诗魂呢?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理论“理解就是建立联系”,我认为:在诗词教学中,应该寻找众多联系点,从而架起联系之桥,通向理解之门。
一、与学情建立联系,确定教学内容
诗词具有本身的文本特质,诗词教学具有其本身的内在规律。然而我们也不能根据诗词特质一概而论教学内容。同样一首诗词,在不同的学段学习,目标定位应该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如果将任何一首诗词放到文本特质的制高点,无视学情来组织教学,那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现状,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如教学结构简单、思路清晰、意象明朗的《乡愁》一诗时,我们可考虑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接触过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何其芳《秋天》等现代诗歌,根据诗歌体式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学情,确定该课的学习目标:通过感受词语,边解读诗歌边落实朗诵技巧,进行《乡愁》的朗诵创作。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回忆往事(沉浸在一位女生唯美的朗诵和诗歌纯净的意境中),导入《乡愁》教学。
第二,学生初读,为朗诵把脉:读得准确流畅,可是味道欠佳。
第三,结合诗歌,为朗诵调味——调味第一招,了解内容,把握情感;调味第二招,感受词语,掌握技巧;调味第三招,模仿借鉴,实践创新。
第四,全体齐诵,结束《乡愁》教学。
这样就引导学生度过了一段美妙的诗歌之旅,进入了诗歌的意境。
二、与画面建立联系,整体把握诗境
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斯说:“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诗词是借助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而意境的建构并不是零碎意象的堆积,而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像《沁园春·雪》中阔大的境界,《乡愁》中凄美的意境等,都是需要整体感知后才能获得的诗境。要让学生获得诗境,和画面建立联系,是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勾勒了一幅“游子思归图”,淋漓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在教学中,如让学生建构画面,就能深入赏析诗歌的“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等特色,从而更准确地解读诗歌的内容,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达到诗歌教学的目的。
三、与小序建立联系,牵一词而解全诗
诗词前的小序,或述作诗词缘起,或记心绪行踪,要言不烦,与诗词的内容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与小序建立联系,往往可以打开诗词教学的一个窗口。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小序中的“欢”、“怀”都有概括性,牵一字而可通全文。如从“怀”字入手,进入词的上阕——理解意欲脱离人寰,却又不汲汲于脱离的“达观”,是作者解决政治上彷徨失意之情的绝佳手段;进入下阕——体会浓浓的亲人之思,并且领会从难以割舍的亲情上得到的情感超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此句中感受到苏轼当时的心态:达观、超然。又如从“欢”字入手,思考:在作者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挣扎中,如何理解“欢”呢?以人的快乐的三个层次为台阶:竞争的快乐,是最低级别的快乐;有条件的快乐,是第二级别的快乐;快乐的最高级别是无条件的快乐。进而理解文中的“欢”应该是矛盾挣扎中的悲欢交集。这样,无论是抓小序中的“怀”字还是“欢”字,都可以直通词的宗旨。
四、与典故建立联系,深层解读诗歌意蕴
这里所说的“典故”专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粗粗看来,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清浅平易,流畅自然。如果与典故建立联系,就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鸡黍”引用了孔子路宿的典故;“开轩”一句,暗用阮籍《咏怀》“开轩临四野,登高有所思”中的含义;最后“话桑麻”与“重阳就菊”,都是暗用了陶渊明的故事。这样联系起来一看,诗人立志归隐的思想已熔铸其内。
像《渔家傲·秋思》,我们就可以介绍典故——“燕然有勒”的故事:西汉名将窦宪大胜匈奴,斩杀军将兵士一万三千余人,投降者二十余万人,追至蒙古境内燕然山勒(刻)石记功而还。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燕然未勒归无计”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了。
五、与作者人生经历建立联系,进入作者内心世界
诗词思想内容往往和诗人词人的人生经历、思想渊源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和诗人词人的人生经历建立联系,是进入作者内心世界的一条通道。
像《水调歌头》,如果以苏轼人生经历中的兄弟之情作为情感铺垫,就不难理解无法割断的兄弟心灵感应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既是苏轼的“即时景”,也是子由的“曾历境”。从而进入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的诗歌意境,感受作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风格。
六、与同类诗词建立联系,丰富诗词的内涵
诗词不能像小说那样,细枝末节,娓娓道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所以“以诗词解诗词”,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余光中的《乡愁》,单纯的意象给奔波在外的人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为引导“年少懵懂不识愁”的学生深层体验“乡愁”,可选择汉古诗《行行重行行》、崔颢《黄鹤楼》、张籍《秋思》、范仲淹《苏幕遮》、余光中《乡愁四韵》、席慕容《乡愁》,让“乡愁”这首歌一直传唱:“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乡关何处,归思难收;“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羁泊异乡,幽思无限;“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好梦难成,相思成泪;“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的异乡遥望,赤子情怀;“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的乡愁定格,怅惘眷恋。这些诗词,丰富“乡愁”内涵,有利于学生找到联系点,去推想、联想、想象,感染其中的美好情愫,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丰厚学生的精神底蕴。
七、与诗词陈述性知识建立联系,最终获得欣赏类程序性知识
诗词教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鉴赏学习,促进诗歌的“节律性”、“意象性”、“模糊性”、“赋、比、兴,虚、实,动、静”和“神韵说”、“性灵说”、“意境说”等陈述性知识向欣赏类程序性知识转变,最终使学生获得鉴赏能力。如在教学《词五首》时,先教给学生陈述性知识:什么是冷词,什么是热词。再列举冷词“寒、霜、雪、孤独、愁苦、怨恨、暮秋”等,热词“喜、笑、春、清爽、明朗”等,供学生明确冷词、热词的词语特色。在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之后,最终总结欣赏诗歌的方法之一:诗歌鉴赏可以用抓“冷词”与“热词”的方法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为品读语言和理解主题等服务。在《望江南》、《武陵春》的教学中,引领学生自主感悟“独”、“肠断”、“斜晖”,“倦”、“泪”、“愁”这些冷词,体会词人的孤独、忧伤等情感,渐渐地将这类陈述性知识转化成欣赏类的程序性知识。
欣赏类程序性知识尊重诗歌的完整性,调动阅读者的心智潜能、学养积累,并能引起读者灵魂的震动,对阅读者的生命成长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