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库山乡中心初级中学 山东 日照276527
摘要:初中美术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须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开始重视美术教育。但就农村美术教育而言,却面临很多瓶颈和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切身感受出发,浅析解决途径。
关键词:农村美术;本土资源;课堂教学
农村美术尤其是偏远乡镇,因为学生的美术基础、家庭环境和所处的文化氛围和城市的孩子有较大差别,学生很少能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参加一个美术兴趣班,观看一个画展,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导致学生在美术表现能力方面得不到长远发展,甚至连一些基本的美术材料、绘画材料都很缺少,导致课程的教学目标都不容易实现。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作为一名乡镇教师,希望可以用好“活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资源,同时将自己知道的、见到的传递给学生,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美术课堂了解更多,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转变观念,重视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能力,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美术学科的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分别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而像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所特有的,所以教师再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这两个方面的意识,尤其是在读图时代,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变授课方式,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感受。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不再以教师为主,不再是教师喋喋不休的教授,而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成为主动探求新知的主体,成为一个发现者,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种课堂是开放的、学生愿意学习的课堂。美术课不再是培养艺术家、画家的课堂,让学生会画画并不是目的,因而从教师自身来说,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家长必须转变唯分数至上的观念,通过学校、家长、社会各方面努力来转变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审美意识,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样才能实现美术课真正的目的,美育的目的。
二、“近水楼台先得月”,充分利用本土资源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文本教材不可缺少,但我们决不能把学生局限在书本之中,而应跳出书本,走出课堂,在校园、社会、大自然中去探索、学习、创作。①
我所任教的学校坐落在一个乡镇,因当地盛产中药材而得名——“药材之乡”。有了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术课堂就可以从身边入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跳出课本,在校园、大自然中去探索、去创作。比如,在上八年级下册设计纹样时,讲到线描写生,我就会让学生提前准备家乡的中药材丹参苗,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谈论之后,在课堂上对实物进行写生,把自己观察到的用画笔绘出来,这种方法更加形象、直观,学生不会无从下手,而且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再比如上九年级上册线材造型时,就会让学生们把家中的玉米皮带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编织成各种手工艺品。剪纸课每个同学都动手进行剪纸创造,人物、风景、动物、吉祥图案,各种各样的剪纸成品出自学生之手,学生用它来装饰教室外面的文化墙,成就感油然而生。就地取材,这就解决了乡镇学生买材料难等问题。而且材料就在自己身边,一是熟悉,二是学生也好奇,这么普通的材料竟然可以做成艺术品,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正如陈鹤琴所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
三、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美术教学比较单一,而处于图像时代的美术教学,更应迎合时代需要。为了让学生对美术课堂引起重视,结合本地区的乡土资源,挖掘乡土文化,学校自编了乡土教材《库山书画艺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本土教学。而对于课程的设置,在参考教科书的前提下,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展开课堂教学,并且这些课程需要的工具材料易得、易实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也易完成。如:剪纸、素描、线描、漫画、速写、书法、拼贴、手工课等,像线描、速写可以很好的利用本土资源、丰富的写生材料、新鲜的空气、美丽的风景,这也是区别于城市的喧嚣与热闹,是大自然对乡村的馈赠,因此,美术课也可以因地制宜加以开发利用。
另外,每学期把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汇总,期末举行作业汇报展,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参观、交流,既是督促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同时,在制作之余,我还会结合当下热点,比如会给学生播放“意外艺术”、“国家宝藏”中和课本作品相关的视频,通过视听觉多种感官让学生对美术作品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开阔学生的视野,很多学生课后都会跑来问我,老师您放的这个视频从哪里搜的,想回家再看看。学习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网络也称为学生学习的好工具,利用的好,受益良多。
德国著名教授卡尔·威特曾说:“绘画可以使孩子一生更加富于色彩,使孩子更能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并使孩子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农村学校孩子天性淳朴,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美术真正回归,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和环境。
注释:①教育部基础司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页
参考文献:①钱初熹:美术教育的新源泉[J],中国美术教育,2001
②教育部基础司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邵绚(1987-08-10)女,汉族,山东日照人,任教于莒县库山乡中心初级中学,硕士研究生,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艺术史与艺术美学。
论文作者:邵绚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6/7
标签:学生论文; 美术论文; 课堂论文; 材料论文; 美术课论文; 教师论文; 资源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