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
(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药剂科了贵州顺安561000)
[摘要]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及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服用他汀类药物而引起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并分析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发生机制。结果 各组他汀类药物中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达58.3%(70/120),发生率最小的是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7.5%(9/120);不良反应出现时间中0~24h发生率最高达58.3%(70/120)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不良反应主要为肝毒性(43.3%),引起腹泻、恶心等症状,皮肤、肾脏、肌肉等也可受累。结论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可产生多种原因的肝、肾、肌肉、皮肤等毒性损害,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系统分析,合理用药,提高安全性。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应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其主要成分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其主要药理作用是参与胆固醇合成,抑制合成反应中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导致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减少。产物的减少负反馈刺激肝细胞膜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数量增加,最终增加胆固醇的清除率,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1]。但在其广泛应用的同时,也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为进一步探讨他汀类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及机制,本研究选取了120例服用他汀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诊治的120例服用他汀类药物而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等诊断标准;②血浆总胆固醇>5.17mmol/L,甘油三酯>2.3mmol/L;③LDL-C浓度>130mg/d;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②他汀类药物禁忌者。所有患者性别:男64例,女56例;年龄在25~75岁之间,平均(56.4±5.8)岁,其中<60岁患者为55例(45.8%),≥60岁有65例(54.2%);用药方面:单一用他汀类药物有45例(37.5%),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抗生素、利尿剂、降压药等)患者有75例(62.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他汀类药物口服,包括: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等5种药物。用法用量:每晚于睡前口服,10~40mg,平均(25.4±4.3)mg。所有患者根据病情症状适时调整剂量,并观察记录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1.3观察指标
记录5种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记录所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观察所有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及例数。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8.0软件包对研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n%)表示。
2结果
2.1不同类他汀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各组他汀类药物中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达58.3%(70/120),发生率最小的是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7.5%(9/120),详见表1。
3讨论
3.1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他汀类药物是公认的安全性高、效果显著的降脂药。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腹泻、黄疸等不良反应。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分析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大部分患者由于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62.5%),需同时服用降糖药、降压药等,这些药物之间可通过化学反应相互作用或在代谢器官蓄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2];②老年患者占心血管疾病比例较高(54.2%),由于老年人多器官功能衰退,导致药物在肝、肾等器官代谢缓慢,药物代谢毒物蓄积增加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③辛伐他汀在他汀类药物在应用中最为广泛(58.3%),而辛伐他汀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分析原因有可能是辛伐他汀的分子结构需在肝脏进一步转化才可发挥药理作用,增加了肝毒性[3];④服用药物后通常在0~24h内引起不良反应(58.3%),这是由于他汀类药物的药理性质决定24h内大部分药物代谢完成,发挥其毒理特性[4]。
总结以上特点分析得出,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①他汀类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②患者机体代谢功能;③药物种类的选用和剂量问题;④药物理化、毒理性质。
3.2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机制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主要产生肝毒性、肌毒性、肾毒性、皮肤毒性等,其中肝毒性比例最高达43.3%,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腹泻、黄疸等。肌肉毒性占25.0%,表现为肌肉疼痛、四肢抽搐等,严重者可导致横纹肌溶解。
肝毒性,研究发现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同时伴有肝脏肿大、黄疸、甚至肝脏纤维化[5]。是他汀类药物需经过肝脏代谢,而肝脏又是脂肪的重要存储场所,分析原因:一是药物抑制了HMG-COA还原酶,导致甲羟戊酸合成减少细胞凋亡;二是药物导致了胆汁淤积,损伤肝脏。
肌毒性,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导致以胆固醇为原料的细胞膜流动性减少[6]。另有研究发现,患者体内辅酶Q10明显减少,该辅酶参与细胞氧化反应,药物可导致肌肉细胞缺氧,表现为抽搐、疼痛、横纹肌溶解等。
肾脏毒性,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抑肾小管对蛋白的重吸收,导致蛋白尿的增加,且药物剂量与肾脏损害成正相关[7]。但关于他汀类药物导致肾损害目前尚未明确,有学者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参与肾脏保护作用,具体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皮肤毒性,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可表现为多形性红斑、脱发、瘙痒、紫癜等[8]。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可产生多种原因的肝、肾、肌肉、皮肤等毒性损害,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系统分析,合理用药,提高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组.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5,54(5):467-477.
[2]姚晖.他汀类调脂药与其他药物联用致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中国药业,2017,26(6):69-71.
[3]王樱姿,刘丰.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治疗高龄冠心病和(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3):302-304.
[4]黄睿,张锋,任景怡,等.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短期治疗后降脂效果及不良反应研究[J].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5,20(01):29-33.
[5]杜莉,朱晓彤.他汀类药物肝毒性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7):5-6.
[6]张竹林,张丽贞,马秀瑞. 瑞舒伐他汀与辅酶Q_(10)联合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肝酶及肌痛发生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06):804-806.
[7]殷建,欧妍.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相关血清指标及肾脏纤维化的影响观察[J]. 河北医学,2015,21(01):49-52.
[8]宋媛媛,杜丽萍,王蕴怡,等.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产生机制[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01):174-177+182.
论文作者:刘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下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8
标签:类药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患者论文; 药物论文; 毒性论文; 辛伐他汀论文; 胆固醇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下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