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早期道教遗物的摇钱树_道教起源论文

论早期道教遗物的摇钱树_道教起源论文

论早期道教遗物摇钱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教论文,摇钱树论文,遗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古研究

近年来,随着出土摇钱树的增多,学术界对摇钱树的研究也渐趋热烈。研究者们对摇钱树的形制、内涵以及与汉墓仙化主题等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①。但是,对于摇钱树的性质、作用等认识却仍然有待深入。至于摇钱树何以突然兴起于东汉时期的西南地区,魏晋以后为何又迅速消失,自今尚无较合理的解释。笔者认为,只有将摇钱树与早期道教直接联系起来,才能在摇钱树的研究上有新的突破。

一、摇钱树与早期道教溯源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在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六个省份三十六个市县中出土有数量不等的摇钱树,其中四川最为集中,二十个市县区有出土;云南、贵州、甘肃各有四个市县有发现;陕西三县;青海一县有出土。摇钱树总数已在60株以上(包括单体的树座及残片),其中较完整的有12件左右。这些摇钱树,除少数为蜀汉、晋墓中出土外,其余皆为东汉时期墓葬所出。有关摇钱树或出土摇钱树墓葬更具体的断代材料较少,已知的有:四川三台县新德乡崖墓为东汉中期偏晚②;成都西郊曾家包墓和绵阳何家山一号墓为东汉晚期③;云南大理下关墓室中有东汉灵帝“熹平(172-178年)年十二月”纪年砖,也是东汉晚期④;唯一刻有纪年铭文的摇钱树是1937年云南昭通县曹家老包所出土的一件红砂石摇钱树座,上刻有“建初七年三月戊子造”⑤,这也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一件摇钱树,时为公元84年,汉章帝时期。当然,这并不能表明摇钱树一定起源于昭通。

史学界和道教界一般都认为道教是张道陵于东汉顺帝年间(126-144年)在巴蜀地区正式创立,其渊源则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鬼神崇拜和方仙信仰,西汉时期的黄老道,并受到川云贵地区原始宗教的影响。但种种迹像表明,在此之前巴蜀地区的道教有一个初始阶段,这一阶段至迟从西汉末、东汉初就已开始。道教祖师张陵,汉明帝永平三年(59年),任巴郡江州令不久,便弃官隐于山林学道。王家祐先生认为巴蜀及南诏的五斗米道同俗同源,并早于张陵。张陵学道于北邙山,改五斗米道为天师道:“巴人的鬼道,蜀人的仙道,经张陵改造成为道教的主干‘天师道’”。至于张陵学道的北邙山,向来有洛阳之说,有长安之说,笔者同意王家祐先生的观点,以为应在越巂郡界,即今西昌、昭通一带。摇钱树恰好出现于张陵修道时的昭通一带,这恐怕不是一种巧合。

二、极具早期道教文化特征的摇钱树

出土的摇钱树即使将树座、残片算在内也未到百件,但就这几十件摇钱树,其图像内涵也十分庞杂,从羽化仙升到驱鬼避邪,从骑射百戏到获取钱财。繁杂的内容挠乱了研究者的视线,使人们很难把握住其真实的内在核心。其实,如果将摇钱树与早期道教的思想文化特点结合起来考察,或许能使思绪从纷乱走向清晰,就会发现二者在许多方面丝丝相扣般地吻合。早期道教(张陵、张衡、张鲁时期)的特征简而言之就是多而杂,杂而不纯。摇钱树正是早期道教庞杂内涵最集中的反映。摇钱树的图象造型除钱之外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三大类。动植物计有:龙、虎、龟、朱雀、凤鸟、辟邪、怪兽、蟾蜍、玉兔、蛇、猴、鱼、象、狮、马、羊、鸡、鹿、熊、犬以及灵芝仙草、花叶、有光芒的果株等。几乎所有动植物都能在早期道教的神话仙话传说中找到其踪影。人物中最常见,也是唯一被确认并被置于主体位置的是西王母。为什么西王母会成为摇钱树的主题,原因就在于:追求长生不老、羽化升仙是道教思想文化的核心。除西王母外,其他人物可一并视为各路道仙,包括张道陵。关于摇钱树与神树、摇钱树与神仙巫术、摇钱树与汉画像砖石墓仙化题材以及摇钱树掺揉佛道思想等问题,研究者已做了许多论述⑥,此不赘述。但有一个问题需要辩明,这就是怎样解释摇钱树上的钱。过去人们普遍将摇钱树与货币崇拜联系起来,认为摇钱树与历代墓葬中普遍随葬货币的习俗相近,体现出人们对货币的追求、占有欲。但此种解释难以自圆其说的一点是:随着财富、货币的诞生起,人们多将其作为终身追逐的目标,死后也要随葬到另一个世界去。在这一点上,从古至今,概莫能外。如果按照前种说法,摇钱树这样一种既能助长生不老,又可随意获取钱财的神树应该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继而延绵不断地出现于全国范围才是。但事实并非如此,摇钱树明显地局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也就是说,摇钱树上的钱并非表现人们对金钱的疯狂占有欲,而是另有其特殊的寓意。邱登成认为金钱崇拜与摇钱树的实质内涵抵牾甚多;提出远古神话中有以乌代日之说,故摇钱树上的铜钱象征着日月。这种解释的后半部也未能让人满意,因为摇钱树上不仅有所谓象征日月的园钱和能与太阳共存的凤鸟朱雀(乌),树上更有骑射者和舞乐百戏,甚至还有盘坐于树干上做摇树状的猴子、持竿打钱的人和拿竿挑钱的人。显然以钱比作日月是不确切的。做为早期道教的重要遗物,摇钱树上钱之含义只能从早期道教的思想中去搜寻。

道教信仰的最终目标是幻想成仙,因此,道教典籍中绝大部分篇章是围绕着长生不老、修道成仙为主题。但能够修炼成仙,以至可不食人间烟火者毕竟仅为少数有道高人,绝大多数道徒还是要接触社会经济生活,接触钱财。而早期道教的根基深植于中下层普通民众之中,故早期道教的典籍中反映对社会经济、钱财的认识虽然较少,但却十分精妙。《太平经》中对东汉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并主张:“……积和好施者为人经,和气者相通往来,人有财相通,施及往来,故和为人经也。”(《太平经合校》307页);“夫仁可不为乎哉?或有遇得害富地,并得天地中和之财,积之乃亿亿万种,珍物金银亿万,反封藏逃匿于幽室,令皆腐塗。见人穷困往求,骂詈不予;即予不即许,必求取增倍也;而或但一增,或四五乃止。赐予富人,绝去贫子,令使其饥寒而死,不以道理,反就笑之。与天为怨,与地为咎,与人为大仇,百神憎之。所以然者,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其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内之钱财,本非独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人其取也。”(《太平经合校》246页)以《太平经》的主张,天下财物非一人或少数人所有,而应为天下人共有,有不足者悉可取之。以此话语对照摇钱树的有关图形,不禁使人晃然大悟,二者不正是相互注解,相映成趣吗?由此可以判定,摇钱树不是满足少数人贪婪钱财的私欲之物,而是天下人人可共取的神树。也正因为如此,摇钱树这一反映广大中下层民众均贫富大同思想的器物盛行于被封建统治阶级诬蔑为“米贼”、“米巫”、“鬼道”的早期道教之中便丝毫不奇怪了。

三、摇钱树的性质及作用

摇钱树为早期道教的重要遗物,它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过去曾提出过是宗教祭祀之用,此说未免太笼统。具体来讲,摇钱树当与早期道教中“三通”、“三官手书”有关。王家祐先生认为,早期巴蜀及南诏的五斗米道就有三官之崇祀。三官之法是:“为人祷病,为书三通,一上之天,著山上,一埋之地,一沈之水,谓之三官”。(《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这里后两条还好理解,将祷书埋之地,沉之水;唯第一条似不易做到,“上之天,著山上”;将天官手书放于山上便可上之天,山是什么山呢?川西平原一般的丘陵土山便可通天吗?如果附近连一座小山也没有又该如何?显然这里能与天界相通的山不是一般的山,而是神山。这神山不必亲临西极昆仑,东海蓬莱;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信道者所共同拥有的摇钱树。树座即为西王母所居神山,山上神树便是层层仙界。那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美好天界谁能否认其存在呢?

斋醮与符禄是道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李养正先生认为,道教坛醮仪式起源于古代社会的坛祭;张道陵创教时已有坛醮之仪。梁·刘勰《灭惑论》言:“陵鲁醮事,章符,设教五斗”。早期道教斋醮符禄用什么法器,现已多不明了,而摇钱树为其中之仅存者当无疑问。

四、摇钱树的分布与早期道教二十四治

汉代画像砖石墓与摇钱树同样都以仙化为主题,但前者分布广泛,东起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区,西到陕西、四川均有大量发现,而摇钱树的分布却基本上限于西南,恰与早期道教的活动范围相同。再作进一步推敲又不难发现,摇钱树最密集的出土地点与张道陵、张衡、张鲁二十四治大有关联。

汉顺帝永建年间(126-144年),张道陵入川传教。汉安元年(142年)立二十四治、十九静访庐。二十四治中阳平治、鹿堂治、鹤鸣治、漓沅山治、主簿治、玉局治、葛贵山治在蜀郡界;更除治、秦中治、真多治、昌利治、隶上治在广汉郡界;稠稉治、北平治、本竹治、平盖治、平刚治在犍为郡界;涌泉治在遂宁郡界;蒙秦治、北邙治在越巂郡界;云台治在巴西郡界;浕口治、后城治、公慕治在汉中郡界。早期道教以阳平治、鹿堂治和鹤鸣山治三治最为重要,又以阳平治为中心主教区,而摇钱树可能正是由此走向各地。阳平治初在彭县山区,后迁至成都北郊繁阳山,张鲁时又迁至陕南汉中一带,这三地都有摇钱树出土。在彭县及相邻的广汉、郫县、茂汶等市县均有摇钱树。成都北郊天回山,以及附近的曾家包、青白江、新都县三河都有摇钱树发现;仅天回山一地,先后已出土3件。天回山旧称繁阳山,即汉代的阳平山,正是道教二十四台之首阳平治所在地。汉中周围的勉县、城固、南郑亦相继有摇钱树出土。史料记载表明,张道陵入川后主要活动于青城山、峨眉山、阳平山一带。张道陵所立二十四治,加上以后复立四治和张衡、张鲁配立十余治,基本上都分布于川西及汉中一带。而目前从摇钱树的出土情况看,其主要分布呈带状,与二十四治的分布基本相合。具体走向为:北起陕南汉中附近,经广元、绵阳、三台、广汉、彭县、成都、新津、彭山、芦山,南至西昌、昭通。在此沿线,与道教有关且同一时期的文物还有:简阳市逍遥洞摩崖题刻有“汉安元年四月十八日会仙友”铭文;与简阳相邻的资阳市东汉崖墓出土了道教铜印;芦山县有东汉建安十年所立《樊敏碑》,碑文中有“……季世不祥,来巫凶虐。续蚕青羌。奸狡并起,趋附者众。”芦山、彭山、峨眉山之间的洪雅县有《米巫张鲁祭酒碑》。在出土摇钱树中,离蜀地较远且又集中的有三处:一是云南大理、保山一带;二是贵州清镇、兴义;三是甘肃甘谷及河西走廊。云南大理、保山为南方五斗米的发源地之一,附近的巍宝山有二十余座道教祠庙,巍宝山的地位与蜀中青城山相当。贵州属古夜郎国地,东汉分属于犍为、广汉、牂柯郡,其习俗与巴蜀相近。以上两个地区与早期道教的联系,王家祐先生已有详细论证,此不赘。东汉及魏晋时期,天水、陇西一带人民与四川交往颇多,蜀汉名将马超、姜维等以及大批士卒出自天水一带。曹魏杨欣先后任金城、犍为、凉州太守或刺史。东汉临邛陈立“历巴郡、牂柯、天水太守”。这些官吏将士调迁及其他民众的迁徒必会把道教传至天水乃至河西,更何况张鲁的部下曾有部分被曹操迁往陇中。故摇钱树曾流落到甘肃并不为怪。

五、摇钱树衰消

摇钱树既然为早期道教的遗物,它的消亡也必然与早期道教的盛衰息息相关。先是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年),益州牧刘焉以张鲁为督义司马,张鲁率部众迁阳平治于汉中。二十余年后(215年),张鲁在刘备与曹操的夹击下,无奈之中率部降曹,部众大部分被分迁洛阳及关陇。此时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已被刘备所夺取,并建立起较为稳固的割据统治。刘备蜀汉政权对道教肯定是严厉地镇压,其原因有二:首先,早期道教立足于广大中下层穷苦百姓,其修道成仙思想固然无碍于统治阶级利益,但实际上东汉晚期的道教宗师张鲁及部众积极参予政权争夺,所奉宗旨便是《太平经》所言,天下钱财为天下人共有,多占者当受严惩。而史书记载,刘备攻取成都后,一次就赏赐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等人成千上万的金银钱帛。这种行径与早期道教的主张显然相悖。其次,张鲁十分鄙视刘备,二人对立。《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顺帝建安二十年(215年),“魏武帝西征鲁,鲁走巴中。先主将迎之,而鲁功曹巴西阎圃说鲁北降归魏武:‘赞以大事,宜附托;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武帝拜鲁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从上述两点可以看出,刘备从其统治集团的利益出发,必将视早期道教为异已,这是摇钱树在西南地区自蜀汉开始便迅速消声匿迹的主要原因。对道教的敌视镇压在巴蜀地区延至西晋。史载西晋初犍为人陈瑞自称天师,在蜀中传播道教。咸宁三年(277年)春,益州刺史王浚诛陈瑞及祭酒袁旌等,焚其传舍。又禁民作巫祀。“于是蜀中无淫祀之俗,教化大行。”(《华阳国志·大同志》)北迁中原的五斗米道在教主张鲁去世后,组织上分化,开始盛行于上层士大夫阶层之中,摇钱树的重要寓意——天下钱财为天下人共有自然遭受排斥。教义上出现混乱,《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阳平治》云:“诸祭酒主者中,颇有旧人以不?从建安(196-219年)、黄初元年(220年)以来,诸主者祭酒人人称教,各作一治,不复按旧道法,为得尔不?令汝辈按吾阳平、鹿堂、鹤鸣教行之,汝辈所行,举旧事相应与不?”⑦在被遗弃的道法之中,代表中下层均贫富思想的寄托物——摇钱树自然首当其中。自此之后,摇钱树不但实物消亡,其所代表的思想精髓也被后人误解,成为充满物欲铜臭味的象征物。以今人之欲念,度古人之圣洁,岂不谬哉?写到此使人再次想起《太平经》那段箴言,不禁汗颜,“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

六、摇钱树之定名及其它

关于摇钱树在历史上的名称,研究者们曾引经据典提出过多种解释,但都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古代神话及传说中的神树排列出来有一大串,似乎都可以作为摇钱树的原型。所以钟坚先生认为摇钱树乃各种神树的综合造型,倒确有道理。但北宋编纂,与《太平经》并称为道教二经的《云笈七签》中有一条资料,或者可使我们对认识摇钱树的渊源及名称能有进一步的帮助。《云笈七签·二十八治》中有:“第一阳平治,治在蜀郡彭州九陇县,去成都一百八十里。……阳平谪仙妻不知其姓名。九陇居人张守珪家甚富,有茶园在阳平化仙居内,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辈,男女佣人杂之。园内有一少年,赁为摘茶,自言无亲族,性甚了慧勤愿。守珪怜之,以为义儿。又一女子二十余,亦无亲族,愿为义儿之妇;孝义端恪,守珪甚善之。一旦山水泛滥,市井路绝,盐酪既缺,守珪甚忧。新妇曰:‘此可买耳。’取钱出门十数步,置钱树下,以杖扣树得盐酪而归。后或有所要,但令扣树取之,无不得者,其夫术亦如此。因与邻妇十数人于堋口市相遇,为买酒一碗,与众妇饮之皆醉,而碗中酒不减。远近传说,人皆异之。守珪请问其术受于何人,少年曰:‘我阳平洞中仙人耳,因有小过谪于人间,不久当去……旬日之间,忽然夫妇俱去。”至此可以明白,摇钱树上类似持竿打钱、挑钱者的图象,其出处正源于此。阳平治为二十四治之首,有“二十四治会阳平”之说,⑧它对其他各治有指挥权与引导权。张道陵、张衡正是通过指令,并借助上述仙话故事使摇钱树能在短时间内传遍川西滇中。从上面的仙话中推测,摇钱树最初内容可能较为简单,应以钱树为名,一种可扶贫济困的神奇钱树。《乐府杂录》叙唐开元中名妓临终时所言:“阿母,钱树子倒矣!”可见“钱树子”一词已出现于唐代普通人之口。不过,今天我们去考证神树或钱树之名实无多大意义,着眼点应放在了解其实质内涵及作用功能上。因此,不妨按约定俗成的办法,仍称之为摇钱树。

至于摇钱树座上的三山形象,有昆仑蓬莱等说法;笔者以为它更接近早期道教活动区域内的又一仙山——窦圌山。凡是到过窦圌山的人,都会对那三峰鼎立的仙灵气印象深刻。而摇钱树上的人物形象无一例外都应是道教仙哲。道教有众多的各路神仙道主尚待崇祀,又何必要去借用西天佛祖?故彭山及绵阳何家山一号墓所出摇钱树干上的人像,应为道教祖师张陵最准确。

早期道教典籍散乱且稀少,给后人了解和研究那段历史增加不少困难。如果能确认摇钱树为早期道教的重要遗物,则多了一把了解早期道教史的钥匙。

七、结语

东汉初,张陵辞官隐世修道前后,摇钱树出现于西南地区的五斗米道中。顺帝时期,张道陵入川传道,立二十四治,以摇钱树为重要法器,借助于一段仙话,摇钱树由阳平治传往其它各治化。摇钱树的文化内涵有二:一是宣扬修道成仙后的天界美景;二是传达均贫富思想。摇钱树是《太平经》所描绘太平、大正、平均、共乐的太平世道美妙蓝图的形象体现。张鲁北迁洛阳,不久仙逝,道教组织及教义等出现混乱,旧法不行,摇钱树首当其中,随即消声匿迹。

注释:

①⑥有关摇钱树的专文论述,见之于报刊者先后有:于豪亮:《“钱树”“钱树座”与鱼龙漫衍之戏》,《文物》1961年11期。鲜明《摇钱树考》,《甘肃金融》1986年钱币专辑。王方:《“钱树座”侧面观》、《成都文物》1987年1期。钟坚:《试谈汉代摇钱树的赋形与内涵》,《四川文物》1989年1期。王寿芝:《桃都·天鸡·摇钱树》,《中国文物报》1990年9月13日。何志国:《试谈锦阳出土东汉佛像及相关问题》,《四川文物》1991年5期;《略论四川早期佛教造像》,《东南文化》1992年5期。邱登成:《汉代摇钱树与汉墓的仙化主题》;王建伟:《渠县出土东汉石辟邪钱树座及相关问题》,《四川文物》1994年5期。

②景竹友:《三台新德乡东汉崖墓清理简报》,《四川文物》1993年5期。

③陈显双:《四川成都曾家包东汉画像砖石墓》,《文物》1981年10期;何志国:《四川绵阳何家山一号崖墓清理简报》,《文物》1991年3期。

④孙健:《从出土文物看洱海区域汉晋时期货币使用情况》,载《南方丝绸之路货币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⑤孙太初:《在云南考古工作中得到的几点认识》,《文物》1957年11期。

⑦《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阳平治》,《正统道藏》第30册第24264页;转引自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

⑧《老君变化无极经》,转引自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

标签:;  ;  ;  ;  ;  ;  ;  ;  

论早期道教遗物的摇钱树_道教起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