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非理性”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唯物主义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 要 本文在与非哲学学科的“非理性”概念的比较中,概括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非理性”概念。本文将历史唯物主义的“非理性”概念概括为与理性相对应的哲学范围,认为它是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特定方面,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并能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非条理化、非规范化、非逻辑化、非程序化、非秩序化的社会意识或社会精神现象。在对非理性作出本质规定的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论述了非理性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非理性 理性
非理性因素是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复杂的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渗透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的一种精神力量。事实上,“非理性”一词已经在许多学科中广泛使用。
一、非哲学学科的“非理性”概念
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价值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非哲学学科都曾这样那样地使用“非理性”概念。
心理学较早关注非理性因素。在心理学上,“非理性”是指情感、意志、兴趣、潜意识等与思维相对应的心理要素和个体心理特征。
在语言学上,“非理性”一词有两种用法:作名词和作形容词。作名词,“非理性”指称理性以外的所有因素,是指不属于理性范围内的人的主观精神现象和心理现象;作形容词,“非理性”是人的精神现象的属性,“非理性”的“非”字是个作定词的否定词,即“不是……的”,“非理性”即“不是理性的”。
在文化学上,“非理性”是指人类早期的集体表象、巫术、神话,中世纪的偶像崇拜、宗教狂热,近代的人性异化,现代思想家讲的生命冲动、意识流等。
在社会学上,“非理性”是指与有序化、规范化、组织化的社会行为相对应的人的群体无意识、潜意识行为等,它带有无目的性、无计划性、无规范性。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消极表现是无政府主义、盲目的领袖崇拜、失控的社会冲动等。
在价值学上,“非理性”是指评价活动过程中人的意志、情感、偏好等。在评价活动中,人的非理性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非理性因素追求的是善和美的价值,它能促使评价活动按照善的尺度展开,“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在教育学上,“非理性”是指与观察、记忆、逻辑思维、注意等智力因素相对应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除了德智教育外,教育学还强调非理性方面的意志、情感教育。尽管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智力因素,但是非智力因素的积极面推动着智力的发展,其消极面则阻碍着智力的正常活动。有人作了这样一项试验统计,把拟好的各种个性品质的排列表,分发给一组著名的科学家填写,要求他们按表中所列的条目用加号标志那些对他们取得科学成就最重要的品质,结果表明:大多数科学家表示居于首位的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强的意志、热烈的情感、正确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等。
在心理历史学上,“非理性”是指那些造成历史现象特别是历史偶然现象的人类共同心理或个体心理。西方心理历史学强调英雄人物的意志或大众的心态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作用,重点研究人们的心理(包括非理性)对社会历史或某一历史事件所起的作用,研究人的心理(包括非理性)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心理分析来探索人类的种种行为,以全面地揭示人类历史。维科、孔德、赫尔德、冯特等以人类的共同心理来解释历史,弗洛伊德、狄尔泰、赖尔等以个体的心理(潜意识、情感、意志、欲望、动机和直觉等)来解释历史。他们都强调潜意识、情感、意志、欲望、动机和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在经济学上,“非理性”是指参与生产、销售、消费过程的人的欲望、意志、激情、无意识、直觉等。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 ·贝克尔发表题为《非理性行为和经济理论》的专题论文,考察了非理性因素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德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美国经济学家H.A.西蒙、英国经济学家G.M.霍奇逊、奥地利经济学家欧内斯特·迪希特等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对理性经济人的古典教条展开批判,强调非理性因素在市场运作、管理以及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试图用理性和非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来管理经济活动。复旦大学经济学张雄博士正着手研究现实经济人理性和非理性的互动机制对市场经济发生、发育、发展的影响,研究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并已取得初期的研究成果。他认为,经济人的非理性因素和市场有共生关系,这种非理性因素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已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政治学上,“非理性”是指缺乏理性思考或控制的盲目的政治手段和不冷静的政治行为。在政治活动中,候选人可以利用人们下意识的心理、利用充满情感内涵的文字和图像去捞取选票。而投票人在巧妙的口号或很有吸引力的标语的诱惑下往往因感情的冲动而被他人利用。
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去探讨非理性因素,不仅丰富了非理性研究的内容,开阔了思路,而且有助于全面地把握非理性的本质。尽管各非哲学学科对非理性研究的重点和侧面不同,对“非理性”概念的理解不尽一致,但是都表达着同一内涵:非理性即不是理性,不等于反理性,非理性比反理性的包容量要大,它同理性相区别,具有非条理性、非规范性、非逻辑性、非程序性、非秩序性。概括起来说,非理性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人的欲望、情感、意志、激情、信念、无(潜)意识、直觉和群体无意识等。这些又称为非理性因素,作名词用的“非理性”是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名称。但上述各非哲学学科的非理性概念,有的侧重于把非理性作为个体的心理现象来研究(如心理学、教育学、价值学、经济学),有的侧重于把非理性作为群体的共同心理或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如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历史学、政治学)。
作为哲学范畴的非理性概念与各非哲学学科的非理性概念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作为哲学范畴的非理性概念着重从一般性、从各非哲学学科有关非理性的研究的综合上来把握。从各非哲学学科的非理性概念中,我们可以总结和概括出作为哲学范畴的非理性概念。非理性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既可以表现为群体的共同心理,也可以表现为个体的心理,但不管前者还是后者最终都寄寓在社会性的个人身上。因此,哲学既关注个体的非理性,更关注个体的非理性是如何演化为群体的非理性并在社会历史中发挥作用的。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非理性”概念
比较各非哲学学科的非理性概念有助于我们概括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非理性”概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尤其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界定非理性,应该站在历史与现实、科学与哲学的结合点上。
(一)非理性的本质规定
非理性和理性相比较而存在,界说非理性同时也要界说理性。
理性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理性是一种人类能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本质力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其次,理性是作为与情、意相区别的“知”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通过概念、逻辑把握客观对象的普遍本质和规律的思维能力,是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高级阶段才出现的;其三,理性又是一种人类本性或人类要求,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合理性、完善性以及平等、正义等的要求,是正义、价值、人道的别名,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上述三个层次的理性含义不同,但它们之中有一个统一的含义,即理性是超越感性直接性、把握抽象普遍性的倾向。它包含内在的“奴斯”冲动,更多地带有“逻各斯”倾向。理性作为思维能力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既与逻辑化、条理化、秩序化相联系,又与合理化、完善化、理想化相联系。一般说来,理性是与人的情意欲相对应,与逻辑、规律相联系的。
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曾以理性为参照系给“非理性的”下定义:“非理性的”是“理性、思维所不能理解的,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我认为这个定义既有可取之处也有谬误之处。他以理性作参照系给“非理性的”下定义这个角度是可取的。我同意“非理性的”是“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但不同意“非理性的”是“理性、思维所不能理解的”这种提法。我认为,理性思维可以理解非理性的,否则我们就无法在任何意义上谈论非理性。
非理性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非理性应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纳入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因为:其一,社会生活主要由两种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组成,非理性是社会生活的精神现象方面的内容,它属于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其次,现实的非理性必须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非理性是由社会生活所决定的,与社会生活直接相联系,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自发形成的,它以特殊的方式反映社会存在,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其三,社会现象有属于经济基础的,如经济现象,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如政治、法律现象,也有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外的,如语言现象、社会心理现象,非理性基本上属于社会心理现象,是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的内在因素。
与理性相对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历史唯物主义层面的概念,非理性是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特定方面,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并能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非条理化、非规范化、非逻辑化、非程序化、非秩序化的社会意识或社会精神现象。
我认为,这个界定从外延和内涵对非理性作了规定,在实践基础上揭示了非理性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客观与主观、物质本原性与意识能动性的统一。
这个界定也符合下定义的公式:概念的定义等于属加种差,即非理性等于非条理化、非规范化、非逻辑化、非程序化、非秩序化的社会意识或社会精神现象。社会意识或社会精神现象总括了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的观念形态,是全部精神生活及其过程的总概括,非理性是社会意识或社会精神现象中的非条理化、非规范化、非逻辑化、非程序化、非秩序化的那些方面。
(二)非理性的基本特征
与理性相比,非理性有以下特点:第一,与理性这种人的精神世界中内部结构明晰有序的精神现象不同,非理性是人的精神世界中内部结构混沌无序的精神现象。第二,与理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及其系统化、理论化的理论学说)不同,非理性形式主要包括欲望、情感、意志、灵感、直觉、信念和无意识等。第三,与理性这种人所具有的一种条理化地掌握世界的能力不同,非理性是人所具有的一种非条理化地掌握世界的能力。第四,与理性采用逻辑的方法,呈现出逻辑、形式化、有序、有步骤等特点不同,非理性依靠直觉、灵感、顿悟等各种非逻辑方法,呈现出非逻辑、非形式化、无固定秩序、无固定操作步骤等特点。第五,与理性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不同,非理性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具体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非理性还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社会历史性。
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非理性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理性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第二,非理性自身有其发生、发展过程,走着“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第三,非理性和理性之间以及非理性诸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社会历史领域,非理性以社会心理的面貌出现,属于社会生活的主观方面,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着,并对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非理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作用。非理性作为人们的精神力量,通过历史活动的主体而起作用,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变成现实的社会力量。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非理性也具有社会属性,非理性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存在,打上了一定社会生活的烙印,是社会生活的折射。因此,非理性具有社会历史性。
非理性在其实际活动过程中表现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非理性内部诸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过渡、相互包容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产生出整体效应,表现出整体性、动态性。非理性又与理性因素相互渗透、与客观社会历史条件交互作用,表现出开放性。我们可以借助思维的力量把非理性同理性区别开来并剥离出来,单独加以研究和说明,但在实际生活中,非理性总是和理性联系在一起的,一刻也不会脱离理性而单独存在,更不可能单独发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