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 浙江省苍南县龙港第二高级中学 325800
摘 要:鉴于中学生早恋现象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中学生早恋对学习影响的相关研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从中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学生早恋的主客观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了现阶段中学生早恋的理论研究现状并给予评述。为相关的实践工作者提供有益指导。
关键词:中学生 早恋 道德约束 心理
一、引言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中学生早恋现象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呈现出低龄化和公开化趋势。学生之间对于早恋现象早已司空见惯,无论是街头还是校园,无论是河边还是树下,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中学生举止亲昵、行为大胆,不仅甜言蜜语信口拈来,更有甚者拥抱亲吻爱抚,早已不见中学生该有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和顶梁柱,而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处于生理、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倘若中学生早恋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和疏导,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的甚至会使学生产生过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更有可能牵系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命脉。
二、中学生早恋对学习的影响研究意义
本文针对中学在校学生的一些早恋状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从学生自身角度了解促使这些学生早恋的原因并划分早恋类型,从中总结出现阶段中学生早恋的基本现状,并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具有证实社工理论、丰富和延展理论内涵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中学生的早恋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其实,不管从生物学还是心理学来说,这都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一个正常生理心理反应。但在中国,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校、社会,都是“谈早恋色变”,要么避之不提,要么打压呵斥。其实这都是不正当的处理方式,会严重影响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有些甚至还会就此改变学生的一生。由此可见,正确引导中学生处理早恋现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不言而喻。从人类需求理论出发,将中学生早恋现象看作是中学生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所寻求的更高一层的情感需求,从学校社工专业的角度提出了可行性引导方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开展此研究,致力于对池州市某一中学的学生早恋现象的处理给予借鉴,使他们养成健康人格,培养积极品质,优化社会关系,实现满意人生;同时也可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也希望此研究能够为后人的关于早恋的研究给予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中学生早恋对学习的影响综合评价
第一,关于早恋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往学者对早恋的影响因素划分各式各样:有生理、心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但分析的视角大多侧重于外在因素,而本研究着重从学生本人入手,从他们自身的各方面状态分析早恋的原因及各种利弊影响。在本研究中,划分出影响中学生早恋的因素主要有:外貌因素、家庭背景、成绩优劣或能力专长、兴趣相投、精神寄托、出于好奇、赶潮流、叛逆等等。
第二,关于早恋类型的研究。以往对中学生早恋类型的研究不多,且分类较为宽泛,不够详尽和清晰,没有对中学生的早恋类型做出详细尽致的分类。本研究中,根据调查结果,笔者将早恋分为8种类型:爱慕型、现实型、好奇型、模仿从众型、愉悦型、补偿型、逆反型、暗恋型。
第三,关于早恋心理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已有学者的研究中,都存在中学生早恋时的几个共性心理特征。中学生之所以早恋主要是出于模仿心理、好奇心理和自我排忧的心理。本文旨在在已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学生早恋对象的因素和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学生的早恋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介入指导意见。
第四,关于早恋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已有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着眼于早恋给中学生带来的危害进行研究,他们一致认为早恋会带来或大或小的危害,如: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严重的可能诱发犯罪等。而关于早恋带来的积极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旨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客观地看待早恋给中学生带来的影响。笔者认为早恋是中学生青春期发展的正常心理、生理需求,我们不能一味地打压抑制,而是要加以正确引导,使中学生正确认识早恋心理,并且正确对待早恋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的健康发展。
第五,关于早恋对策的研究。以往对中学生恋爱的对策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家长和老师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学生早恋会给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中学生早恋现象大多数采取打压抑制的手段,甚至明令禁止,以学生个体需要和成长角度为根本出发点的鲜为人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从中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本着早恋心理和行为是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和情感宣泄,也是一种正常的基于生理需求之后的更高一层的情感需求。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出发,致力于发现新的教育对策,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现象,正确处理早恋心理和早恋行为,达到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明朗 学生早恋的危害及其教育[J].文学教育(下),2009,(12)。
[2]韩静 如何关爱“早恋”孩子[J].农家参谋,2008,(02)。
[3]吴明燕 如何对待青少年的早恋问题[J].中国校医,2007,(02)。
[4]方益权 高校“师生恋”现象解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1,(03)。
论文作者:陈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0
标签:早恋论文; 中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心理论文; 现象论文; 角度论文; 因素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