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当前学界对《穆勒评注》的争议很大,争论主要围绕《穆勒评注》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关系。《穆勒评注》与《第一手稿》的顺序、内容之争论,终究归于交往异化和劳动异化二者内在的关联性,应从马克思整体思想历程中把握这一时期思想变化,在逻辑性中探寻交往异化和劳动异化的关联性。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马克思将视野放置在现实历史进程上,突破了原有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一种新的从现实出发的理论逻辑。从思想逻辑和现实逻辑出发,马克思开始探索自己的研究道路。哲学和经济学两条路径相互补充和完善,不同视角求得统一,孕育了马克思的总体性批判方法,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关键词】劳动异化 交往异化 人本学 私有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的附录部分——《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穆勒评注》),其中的交往异化大有文章。《巴黎手稿》中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学界的热议,关于其中文本结构的顺序目前学界尚未达成一致,但《巴黎手稿》中的《穆勒评注》引起学界重视后,又掀起另一个高潮,更为复杂的文本结构顺序的研究。异化理论现在提出看似有些过时,其实不然,《穆勒评注》中交往异化的重要性,关于交往异化和劳动异化关系的各种理论一时引起争论。
一、当前学界关于《穆勒评注》的争议
当前学界对《穆勒评注》的争议很大,主要争论《穆勒评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写作先后顺序,《穆勒评注》与《第一手稿》的内容孰重孰轻,以及《穆勒评注》的基本范畴的文本学解读等,本文也将从这几个方面谈起,以便更好地阐述主旨观点。
(一)《穆勒评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顺序之争
国内外学界关于二者的顺序之争主要有“之前说”“中间说”和“之后说”三个观点。苏东俄文第二版的部分编委会成员持“之前说”,他们通过文献考证和文本逻辑,认为《穆勒评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前期准备。日本学者细见英认为马克思从评注中的商品交换关系导向手稿中的阶级对立,因此《穆勒评注》著于手稿前。张一兵教授也持这一观点,他从经济学角度认为《穆勒评注》中的经济异化思想很大程度是受赫斯的《论货币的本质》的影响,其水平远远低于劳动异化理论,是劳动异化的准备阶段。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中的人力劳动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代替,农民从过去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渐被解放,出来。但是,笔者也发现由于大型农机的局限性,当面对种植面积小、地势复杂等情况时小型农机具的优势就凸显出来。小型农具在很多专项农业劳动中是不可取代的[2]。
持“中间说”的有苏联学者拉宾,他根据马克思的研究习惯以及文本先后逻辑顺序,提出“第一手稿→穆勒评注→第二手稿→第三手稿”这一写作顺序。罗扬也从史学批判角度,得出相同的观点,甚至提出《穆勒评注》就是缺失的《第二手稿》的假说。韩立新教授在《巴黎手稿研究》一书中强烈表达了他对这一观点的赞同,他强调对于《穆勒评注》的地位考察,不能仅在于文献学层面,更在于思想逻辑证明,提出“从个人到社会”的视角转变,来证明《第一手稿》和《穆勒评注》的延续性。
《穆勒评注》引起学界重视后,就不能再简单地把异化理论等同于劳动异化,交往异化的重要性不是空穴来风。“不论是生产本身内部的人的活动的交换,还是人的产品的交换,其意义都相当于类活动和类精神——它们的现实的、有意识的、真正的存在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1](不同版本对社会联系翻译不同,相对于共同存在性或者共同体概念,本文更倾向于社会联系。)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的这段话深刻地揭示出人的类本质最现实的存在是社会联系、社会本质,是社会性的存在。在马克思那里,人的类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对于人来说,发觉这样的本质远远不够,人更需要的是与他人进行交往,在社会性的存在中寻找和实现人的意义。下面从马克思的文本中解读交往异化的内容。
梳理完交往异化的内容,回到争论的焦点,《穆勒评注》与《第一手稿》的顺序、内容之争论,终究归于交往异化和劳动异化二者内在的关联性。起初笔者是认同上述第三种观点,认为这两者是异化的不同方面,根本内容一致,没有高低之分。但后来从马克思整体思想历程中把握这一时期思想变化,在逻辑性中探寻交往异化和劳动异化的关联性,认为应该将第二、三观点结合来谈,二者存在一种递进的关系。
笔者认同“中间说”的观点,但是对于罗扬的假说与韩立新教授的视角并不完全赞同,后面将另行分析。首先,就马克思的研究习惯来说,张一兵教授虽持“之前说”,但在《回到马克思》中,也强调马克思在那一时期才开始涉猎经济学的内容,他需要阅读大量书籍,马克思也有一边做读书笔记一边写自己的著作的习惯。评注中摘录“论分配”内容与《第一手稿》内容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评注应是《第一手稿》同步或之后的笔记。其次,细见英并未提出《穆勒评注》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异化,而只看到了表面的商品交换关系,这样的理解不足以全面表达马克思在手稿和评注中的分析问题的视角。再次,马克思阅读的摘录顺序是从萨伊到斯密,再到李嘉图、穆勒,原文中《第一手稿》只提到萨伊和斯密,在《第二手稿》之后的内容中都有提到穆勒的观点,这一文本记录也能证明马克思写作的顺序。至于“之后说”这一提法笔者认为经不起推敲,《第二手稿》和《第三手稿》中有关李嘉图和穆勒笔记的痕迹就很难做出解释。
(二)《穆勒评注》与《第一手稿》在内容上的高下之争
顺序上的先后之争决定了《穆勒评注》与《第一手稿》在内容上的高下之争。第一种观点是顺序上持“之前说”的日本学者细见英和张一兵教授,认为在内容上《穆勒评注》要低于《第一手稿》。前面已经提到他们的主要视角,他们都把《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视作低于《第一手稿》中劳动异化的一个层次。第二种观点包括韩立新教授把劳动异化当作个人的异化,交往异化当作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认为《第一手稿》到《穆勒评注》是马克思从孤立的个人走向复杂的社会,是一个思想的转折点,因此交往异化水平高于劳动异化。姚顺良教授则从谋生劳动角度,认为《穆勒评注》中的谋生劳动是劳动异化的具体化,高于劳动异化。姜海波则强调《穆勒评注》和《第一手稿》在主题上的连续性,在私有财产和交往异化的主题上《穆勒评注》的水平更高。还有一种看似调和的说法,认为《穆勒评注》与《第一手稿》没有根本性差别,只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侧重点不同。唐正东认为交往异化中马克思不再强调劳资对立,而是关注起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但这并不代表其学术路径的根本转移或变化,只是由于此时所摘录的内容仅限于交换关系而不是三大阶级的分配关系。
马克思最终的落脚点是人,劳动异化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交往异化是主体间的关系,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延伸到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人的类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但那只是区别于动物的特性,更高层次的人的本质是要有社会关系,需要人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存在性,这一思想在后期马克思思想历程中尤为凸显。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终其一生思考并设法解决的问题。
由是观之,无论内容上的前后说抑或地位高低的解读,《穆勒评注》在文献价值和思想价值上完全可以比肩《第一手稿》,在《巴黎手稿》的研究史上,甚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地位。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马克思将视野放置在现实历史进程上,突破了原有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一种新的从现实出发的理论逻辑。《穆勒评注》本质上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确立了人类主义哲学话语的叙事方式,实现了将经济学的研究视野提升到用哲学话语来统摄整个研究范式的转变。从这也可以看出其理论架构并没有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还有较大差距。从思想发展而言,这是《巴黎手稿》中残留的人本主义异化劳动观的延续。
二、《穆勒评注》中交往异化的文本解读
MEGA2第2卷编委成员英格·陶伯特提出了独到的视角——“之后说”,主张《穆勒评注》写于《第三手稿》后,《穆勒评注》中的货币理论比《第三手稿》中的全面、正确,是其补充和继续。姚顺良教授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第三手稿》末尾的两个“片断”和《穆勒评注》是解答《第一手稿》中的“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的。
康美娜给了我一个尽情想象的空间,因为她的这句话,我兴奋得好几天都沉浸在幸福和想象中,也就是在那以后,古意跟别的女人约会一次,我破坏一次。
(一)货币何以异化为主宰人的“上帝”
马克思认为穆勒把货币称为交换的中介,指出了货币的本质,然而这一中介在现实中并没有单纯地完成自己的分内之事,而是“被越权”。作为交换的中介,货币成为人异己的中介,成了支配它借以表现人的真正的权力,成了真正的上帝。因为货币不但使“人本身不再是人的中介”,而且使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交往蜕变成私人所有和私人所有之间的交换,并反过来开始支配人格与人格的交往本身,成为“在人之外和在人之上的本质”。由此,人与物象之间的主客关系开始发生颠倒,离开了这个中介人的类活动不再有任何价值,它是私有财产的丧失了自身的、异化的本质,在人的生产与人的生产之间起外化的中介作用,是人的外化的类活动。那么这一中介何以取得如此胜利,其本质何在?这要从人的社会存在性谈起,“人作为喜爱交往的存在物必然发展到交换,因为交换——在存在着私有财产的前提下——必然发展到价值。……货币才是作为价值的价值的现实存在”,由此得出货币得以存在的必然性。“货币是私有财产的外化,是排除了私有财产的特殊个性的抽象。”[2]马克思在这里揭示出货币的本质,私有财产是人的异化,货币又是私有财产的异化,所以货币是人的本质的双重异化。
(二)道德何以异化为获取信贷的工具
在信用业中,由于人们可以靠信用完成交易,似乎靠货币为中介的交换被扬弃,人又重新回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实则不然,信贷是由货币发展而来,货币的本质并未改变。马克思认为这是更加卑劣和极端的自我异化,因为关乎道德、关乎社会、关乎人的内在生命。因为在信贷关系中,不是货币被人取消,而是人本身变成了货币,货币和人并为一体。人的个性本身、人的道德本身不仅变成了买卖的物品,也成了货币存在于其中的物质。就是说,在信贷中,人自身成了交换的中介。进一步来说,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人的道德”“人格存在”取代货币和劳动产品这些“身外之物”成为交换者用于交换的人格自身。事实上,文明社会对人格本身的买卖是严令禁止的,人格是目的,不能被转让。道德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人自己的内在生命全都成为虚假的幻象,成为异化支配下的产物。道德等人格之物在文明社会都已走向异化。马克思专门举出《威尼斯商人》中夏洛特的名言——诚实的人是有支付能力的人,将肮脏的金钱与高尚的道德相提并论,德行已不再是人之本性,而沦落为获取信贷的工具。
(三)社会交往何以异化为满足你我的物质需求
人与人之间彼此的价值不再是作为人的生产劳动的价值,而是彼此拥有物品的价值。因此,一个人本身对另一个人来说是某种没有价值的东西。面对这样的可悲现实,马克思构想出一种作为人应该有的生产、一种理想的社会关系:我和你的关系,我的生产过程中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你,一种双向的肯定、双向的需要证明对方劳动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交往异化中,马克思提到货币作为中介出现在人与人的交换中,这一中介超越自己的权限,成为控制人的存在。扩大到信用业中,由于人们可以靠信用完成交易,似乎靠货币为中介的交换被扬弃,人又重新回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实则不然,信贷是由货币发展而来,货币的本质并未改变。在信贷关系中,货币和人并为一体,人本身变成了货币。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实现自己的社会本质过程中形成的。而在现实中,人彼此的需要所进行的劳动都是假象,是一种以相互掠夺为基础的假象。生产并不是人为了作为人的人而从事的生产,不是社会的生产,而变成一种功利的和利己的目的,在交换关系中,彼此关心的只是对方手里的物品,而不是对方的劳动价值的实现。马克思通过人彼此需要的异化进而谈到人彼此交流语言的异化,最后归结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异化。可见马克思将人与人的异化关系放在《穆勒评注》中谈论,一脉相承。在这个维度,笔者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是有很强的延续性,劳动异化中既然已经提到人与人相异化,说明马克思从开始就没有将人置于孤立思考,只是需要一个契机。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劳动应该是其自由的生命表现,对他来说应该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人与人之间交换也是为满足彼此的需求。然而现实是我为你的需要所进行的劳动都是假象,所谓的相互补充,也只是一种以相互掠夺为基础的假象。生产并不是人为了作为人的人而从事的生产,不是社会的生产,而变成一种功利的和利己的目的,在交换关系中,彼此关心的只是对方手里的物品,而不是对方的劳动价值的实现。“我们彼此把自己的产品看作一个人支配另一个人而且也支配自己的权力,这就是说,我们自己的产品顽强地不服从我们自己,它似乎是我们的财产,但事实上我们是它的财产。我们自己被排斥于真正的财产之外,因为我们的财产排斥他人。”[3]人们来不及为自己的“胜利”庆祝,早已被主宰他的物将其退出。这种可怕的现象并未止步,“我们彼此进行交谈时所用的唯一可以了解的语言,是我们的彼此发生关系的对象物。我们不懂得人的语言了,而且它已经无效了。……我们彼此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以致这种本质的直接语言在我们看来成了对人类尊严的侮辱,相反,物的价值的异化语言倒成了完全符合于理所当然的、自信的和自我认可的人类尊严的东西”。[4]
三、双重维度理解劳动异化向交往异化的递进
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美国IBM公司)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χ2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实,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是混沌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时,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他认为市民社会是具有根本性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进入现实社会,发现继续用抽象的理论探索不能探究问题的根本,加之受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为了剖析市民社会,他开始走向经济学批判的道路,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矛盾。因此本文从人本学和经济学两个维度探讨马克思异化的相关理论。
要说白丽筠对我的诱惑,可真不小。首先她的漂亮就令我倾倒,其次她的财富使我一旦选择了她,就可免除半辈子的奋斗,可以说是提前进入了小康。这两条对我都有很强的魅力。可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这两条优势,成了白丽筠嫁人的负面得分。因为美丽,众人关注,便对她的恶闻广为传播;而一个年轻未嫁的女子,竟有房子车子,这件事更容易使人联想到烟花女子的暧昧与不干净。
(一)人本学视角: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
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人本学思想贯穿整个手稿。我们知道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异化的四个表现,包括人与物的异化、人与人自我的异化、人与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异化。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但是这一劳动产物却不属于他,不仅如此,劳动产品反过来对工人进行统治。这种异己的表现是工人劳动异化的结果。异化还表现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劳动对生产行为的关系,工人对他自己的活动,是异己的。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是肯定自己的人的活动,也没有感到幸福,而是否定自己和不幸。人只有在运用动物机能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在自由自觉地活动。自然界为人和动物提供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同时为人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因为人作为类存在,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可以自由地活动,异化劳动却使之颠倒,使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人同自己、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关于第四个表现人同他人相异化,在劳动异化中马克思并没有详细谈论。
1)严格执行入河排污口设置申批程序。取缔非法入河排污口,对不达标或未经处理的废污水严禁入河,控制各水域的排污总量不得超过其水功能区的限制排污总量。
马克思的核心思想是人类解放,这一时期所提倡的共产主义是人真正的社会联系。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是完成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前面分析的劳动异化和交往异化,都可以说是马克思构建共产主义的基础。“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5]我们需要扬弃异化,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扬弃异化,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人的社会关系。
85-2A双数显恒温磁力搅拌器(常州亿能实验仪器厂);电子天平(广州昊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电热恒温干燥箱(上海雄发仪器有限公司)。
和其他国家不同,我国老龄化进程速度快,而且是未富先老,金融行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能有效配合养老地产的扩大;由于国外投资、保险资金和房地产投资进入养老地产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养老服务成果有待检验,政府相关部门也处于观望阶段,相关政策尚不明朗;养老地产领域在经营模式、营利模式上还缺少经验的总结。这些问题,都是中国养老地产进一步发展需要理顺的问题。
(二)经济学视角:私有制的认识过程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序言中马克思说他是要探讨国民经济学本身的一些社会联系,他通过讨论批评国民经济学现存的一系列问题,借以指出当前经济社会的现实,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提出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根本性矛盾。在马克思看来,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学在于剖析私有制,寻找私有制的本质和起源。
马克思指出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活动,这种自由自觉活动的集中表现就是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是非人,丧失了人的特性,唯一活动就是劳动,必然导致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进入一种病态的、异化的模式。劳动异化出发点是经济事实,即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本应该是富有的,事实却是更加贫困。国民经济学只把工人当作劳动的动物,认为只需要最必要的肉体需要。劳动产品、劳动过程包括工人自己都不属于自己,马克思认为存在一个工人之外的他人,工人的劳动会给他带来享受和生活乐趣,“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6]。马克思还从非工人方面考察,指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的必然产物,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当私有财产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可以看到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同时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马克思将劳动异化作为私有财产的基础和准备。私有财产在马克思看来不单纯是经济上,而是与人紧密联系的,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感性的表现,是人的自我异化。马克思说国民经济学从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出发,却没给劳动提供什么,而是给了私有财产一切。
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是劳动,私有财产的关系是劳动、资本以及二者的关系,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是私有财产最根本的关系。工人劳动了却得不到应该有的资本,资本是资本家的资产。私有财产的下一步发展是,“人作为喜爱交往的存在物必然发展到交换,因为交换——在存在着私有财产的前提下——必然发展到价值。……货币才是作为价值的价值的现实存在”[7]。因此,货币是私有财产的外化。货币的出现,导致人的生产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性质。生产的目的是消费,生产不再是为了必需品,你的需要对我的产品来说是无力的,你为了占有我的产品生产自己的产品,我们彼此不是把对方看做人,而是当成生产彼此需要的产品的工具和手段。而这些可怕的现实都是由私有财产导致的,人们为了获取私有财产,丧失人的本性。
私有财产及异化给人类带来危害,使人认为只有拥有和获得才是自己的,丧失了人的本来属性,使人蒙蔽,私有财产试图完全占有人的本质,必须要制止。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为了扬弃私有财产,扬弃异化,认识人的类本质,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思想。“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8]扬弃了私有制后,人的活动和享受,无论是内容还是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扬弃私有制的生产活动,人与社会达到了统一。
在人类社会生产进程中,起初人出于自身需求进行生产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人自己无法满足自己需求,而他人能够满足自己,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换,以满足彼此需求。虽然《巴黎手稿》期间完善体系尚未形成,但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思想雏形。先有个人生产后有社会交换,而交往是比交换更为丰富的内涵,从人的需求出发,探讨人的生产和交往,最后复归于人。马克思由劳动异化分析到交往异化,顺理成章。因此劳动异化和交往异化是异化的两个方面,但又有内在的一种递进关系。
小结
在《巴黎手稿》期间,可以看出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延续性。黑格尔是自我意识的人本之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是对象性意识,人感性的存在,马克思则认为对象性活动才是人之为人,比对象性意识更根本。从抽象的理论思考,发现不足以解决现实问题,还是需要回归现实、立足现实。从思想逻辑和现实逻辑出发,马克思开始探索自己的道路,以人为根本,而非黑格尔的精神思想领域;以社会现实为出发点,而非费尔巴哈的自然感性。马克思的哲学和经济学两条路径,并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补充和完善,不同视角求得统一,克服了一条道路的局限性,虽然未形成体系,但是这种综合孕育着马克思研究方法的新视野、新路径,为创立新的世界观做基础,如同《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思想的秘密之地,《巴黎手稿》也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之地,孕育了马克思的总体性批判方法,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注释
[1][2][3][4][5][6][7][8]【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第166页;第182页;第183页;第83页;第60页;第165页;第81页。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47(2019)02-0017-06
【DOI】10.19632/j.cnki.11-3953/a.2019.02.003
*本文受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赵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