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主流媒体报道分析--以2010~2014年“人民日报”为例_主流媒体论文

对主流媒体涉日报道的分析——以2010~2014年《人民日报》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民日报论文,为例论文,主流论文,日报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4.015 [文章编号]1009~3729(2015)04~0073~04

       基于地缘政治学观点,日本因素是我国在处理东亚国际关系和自身核心利益中的最重要一环。然而,围绕钓鱼岛问题,近两三年来,中日关系逐渐陷入僵局,特别是2012年9月11日日本内阁决定“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三个岛屿将其“国有化”一事,几乎将中日关系推向了无法扭转的局面。在日本《读卖新闻》所做的“2012年民众认为最有影响的十大新闻”调查中,“购买钓鱼岛使日中关系恶化”高居第五位(居前四位的分别是诺贝尔医学奖、新东京铁塔、伦敦奥运会、日本大选),是唯一一则涉及国际关系的新闻。从1978年开始,日本内阁每年都会对日本国民进行关于外交的舆论调查,其中之一就是对中国印象的舆论调查。2013年11月25日,日本内阁总理府发布的“2013年外交政策民众舆情调查”显示,日本民众认为日中关系处于良好状态的仅为3.6%,达到历史最低点。[1]中日两国政治上互不退让的立场与态度,使两国民众间的对立情绪愈发升温,在国家利益遭遇空前冲撞之时,主流媒体该如何以专业的见识与能力,以主流舆论引导民众,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呢?这一问题对中日两国媒体与两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都很重要。在日本主流舆论与中日关系影响方面,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媒介对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与意义。李双龙等[2]指出,中日双方在相互理解和形象塑造上造成的偏差出自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相互利益等多种因素,媒体也在其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本媒体在新闻报道中通过中国元素持续强化日本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大和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身份认同,推动全社会高度关注国家发展战略议题,从而确保舆情沿着其预设的轨道深入发展[3],而我国主流媒体的涉日报道研究有待深入。本文拟以2010~2014年《人民日报》的涉日报道为对象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建构敏感国际关系背景下中国主流媒体对日本国家形象塑造的整体框架。

       一、研究方法

       1.报纸选取

       《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6月15日,是我国发行量最大的中央级全国性综合类日报,2013年的日发行量超过300万份。[4]作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人民日报》的特殊地位及其影响力决定了其在呈现日本国家形象及引导受众对日本认知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时间段选取

       为了既能够全面呈现近5年来《人民日报》所塑造的日本国家形象,又能够反映日本购岛事件前后中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中日关系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本研究的时间段选取为2010年1月1日~2014年10月31日。

       3.抽样方法

       所采取的抽样方法是:首先从每年12个月(2014年为10个月)中随机抽取3个月,在3个月中抽取1个随机点,从8天中抽取1天,每年形成3个构造周,然后采用人工翻阅的方式进行数据记录与统计,筛掉与日本报道主题相关性低的文章,最后确定以日本为主要报道主题的文章为144篇。

       4.类目建构

       我们把所抽取到的样本分为三大类目,即报道主题、报道倾向和文章篇幅。

       (1)报道主题:鉴于中日之间的特殊关系背景,将《人民日报》中有关日本的新闻报道,根据其主要内容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和军事六个主题。其中,政治类报道包括对有关日本国家领导人的相关活动、日本国家政策、日本对外关系及中日两国的外交活动等方面的报道;经济类报道包括对日本国内经济及其在国际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所呈现的经济状况的报道;文化类报道包括对日本的旅游气象、教育文化、科技医疗、日本或中日间的体育赛事等方面的报道;社会类报道包括对日本社会的自然环境、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及中日之间的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报道;历史类报道包括对有关日本的历史、中日之间在历史问题上的纷争等方面的报道;军事类报道包括对日本国家的军事调动、国防政策及中日间相关军事活动等方面的报道。

       (2)报道倾向:根据新闻报道的用词和内容,我们将《人民日报》中有关日本的新闻报道从报道倾向上区分为正面报道、中性报道、负面报道三种。赞扬日本政府有关政策和做法的报道属于正面报道;批评日本政府或有可能对日本形象引起不利联想的报道,归入负面报道的范畴;其他客观且不带任何褒贬色彩的陈述事实类新闻均被列入中性报道。

       (3)文章篇幅:将文章篇幅按字数的多少分为短篇、中篇和长篇,其中300字以下的为短篇,300~1000字的为中篇,1000字以上的为长篇。

       5.信度测试

       从确定的144篇新闻报道中,随机选取40篇,请两名编码员分别进行编码和试分析,编码员之间的信度为0.9。

       二、研究结果

       通过对人民日报图文版数据库中2010~2014年《人民日报》有关日本报道的统计整理,再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人民日报》对日本报道的分类统计

       (1)对日本的报道次数低于美国,高于俄、英、法等国。主流媒体对某个国家相关报道的次数说明了该国因素的重要性。2010~2014年《人民日报》对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俄国5个国家的报道次数分别为1415次、5519次、594次、439次和939次。由此可见,2010~2014年《人民日报》对日本的报道次数明显低于对美国的报道,但明显高于对俄罗斯、英国、法国的报道。美国的综合国力及其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世界各国媒体都会对其保持高度关注,因此美国在中国主流媒体上曝光率高是顺理成章的。而相对于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国而言,《人民日报》涉日报道的高频次反映了日本在现代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2)政治类报道最多,历史类报道次之,文化类报道最少。在所抽取的2010~2014年样本中,《人民日报》的涉日报道主题归类统计见表1。由表1可知,近5年间《人民日报》以日本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文章中,政治类报道最多,占总数的34.7%;其次是历史类报道,占27.1%;而文化类报道最少,仅占4.9%。

       (3)以负面报道为主,以中性报道为辅。2010~2014年,《人民日报》对日本的报道以负面报道为主,占44.4%;以中性报道为辅,占36.8%。相对而言,对日本的正面报道较少,只占到样本总数的18.8%。

      

       (4)短篇、中篇报道以中性倾向的居多,长篇报道以负面倾向的居多。我们将报道篇幅与报道主题、报道倾向进行交互分析,结果显示报道篇幅与报道倾向是有联系的(见表2),这说明不同报道篇幅的文章在报道倾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短篇、中篇报道以中性倾向的居多,长篇报道以负面倾向的居多。

      

       2.《人民日报》呈现日本国家形象的框架分析

       从报道主题来看,《人民日报》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历史六大方面来呈现日本国家形象的。

       (1)通过政治类报道呈现日本的政治形象。在所抽取的研究样本中,政治类报道共50篇,其中正面报道7篇,中性报道14篇,负面报道29篇。在正面报道方面,《人民日报》主要报道了中日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会晤,以及双方领导人接见民间友好团体等内容,如《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2010年5月29日)、《李源潮会见日本青年领导访华团》(2011年9月23日)、《习近平会见日本众议院议长》(2012年5月4日)、《唐家璇为日本众议院议长举办欢迎早餐会》(2012年5月4日)等。《人民日报》涉日新闻的负面报道则集中在对日本政府的丑闻、不当言论,以及安倍政府诸多破坏邻国关系的挑衅行为的报道上,如《日本政治右倾化是亚洲的威胁》(2013年11月22日)、《国际社会抨击安倍新年讲话》(2014年1月2日)、“日方必须对严重政治后果承担全部责任》(2013年12月29日)等。中性报道多是消息类的新闻,主要涉及日本与其他国家间的外交活动。

       总体而言,2010~2014年《人民日报》关于日本的政治类报道向民众呈现出日本是一个负面的政治形象:对内,领导人更换频繁,民众不满政府的右倾做法;对外,与邻国关系紧张,国际言论多是对日的批评之声。

       (2)通过经济类报道反映日本的经济状况。在所抽取的样本中,经济类的报道较少,仅有10篇。报道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希腊债务危机对亚洲及日本的影响、日本外汇储备、日元升值压力、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整体报道倾向为中性偏负面,反映了日本经济不容乐观但又有所复苏的迹象。

       (3)通过社会类报道呈现日本的社会状况。在所抽取的样本中,关于日本社会类的报道有26篇,大致涉及中日民间友好往来、日本的自然环境、社会问题三方面。其中,关于中日民间友好往来的报道有7篇,表现了中日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与互相帮助;关于日本自然环境的报道有16篇,主要报道了日本地震、海啸,以及福岛核电站的问题;关于社会问题方面的报道有3篇,分别关注了日本食品藏针事件、企业丑闻和疾病传染的问题。整体来看,《人民日报》报道了日本抗击自然灾害与应对后续问题方面的内容,在报道立场上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较为客观。

       (4)通过文化类报道呈现日本的文化状况。在所抽取的样本中,关于日本的文化类报道只有7篇,主要关注了中日间的体育赛事、日本的科技发展等。关于日本科技发展的报道均持客观、坦诚的态度,介绍了日本在航空、新能源及其他高科技等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如《日本“晓”号探测器启程赴金星》(2010年5月2日),呈现出日本科技强国的国家形象。但从整体的报道比例来看,《人民日报》对日本的文化类报道相对于其他议题来说较少。

       (5)通过军事类报道呈现日本的军事形象。在所抽取的样本中,军事类报道共12篇,相对于政治类、历史类和社会类报道较少,相对于文化类和经济类报道多些,在6个报道主题中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这类报道内容多关注相对负面的内容,如《日本武器出口三原则》(2010年10月11日)、《日本仍存核余悸》(2011年11月3日)等,呈现出日本在军事上激进、右翼势力抬头的形象。

       (6)通过历史类报道反映日本的历史形象。2010~2014年《人民日报》所涉及的有关日本的历史类报道有39篇,共分为四大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23篇),歪曲历史、篡改教科书、美化侵略历史问题(10篇),钓鱼岛问题(3篇),慰安妇问题(3篇)。在有关中日历史遗留问题上,《人民日报》对具体事件的呈现和评论体现出一定的深度与力度。比如,《人民日报》对日本首相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事件的报道数量最多,达到23篇,称其是“恃强耍横,公然挑衅”[5],并援引中国驻英国大使随笔“如果把军国主义比作日本的伏地魔,靖国神社无疑是藏匿这个国家灵魂最黑暗部分的魂器”[6],痛斥了日本首相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错误行径。在所抽取的样本中,对于日本篡改教科书、歪曲历史、美化战争言论的相关报道共有10篇,并进行了严厉批驳,如“南京大屠杀和强征慰安妇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犯下的严重反人道罪行,铁证如山”[7]。《人民日报》有关钓鱼岛问题、慰安妇问题的报道共6篇,主要报道钓鱼岛的领土主权问题,批评日本政府在慰安妇问题上的低调态度等。

       3.日本“购岛”前后《人民日报》对日报道情况比较

       2012年9月11日,日本内阁决定“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3个岛屿,并将其“国有化”,至此中日关系跌入低谷。在所抽取的样本中,在日本决定“购岛”前(2012年9月11日前),《人民日报》以日本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文章为63篇,在日本决定“购岛”后(2012年9月11日后),这类文章为81篇。除了在报道数量上有变化以外,在报道主题、倾向和篇幅方面也都有所变化。

       (1)报道主题方面:将日本“购岛”前后《人民日报》关于日本议题的报道主题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人民日报》对日的文化类、军事类报道在日本“购岛”前后无显著性变化,历史类报道在日本“购岛”后呈显著性增加,政治类报道在日本“购岛”后也有所增加;社会类、经济类报道在日本“购岛”后显著性减少。

       (2)报道倾向方面:将日本“购岛”前后《人民日报》关于日本议题的报道倾向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在日本“购岛”前后《人民日报》对日本议题的中性报道无显著性变化,正面报道显著减少,负面报道显著增加。

       (3)文章篇幅方面:将日本“购岛”前后《人民日报》关于日本议题的报道篇幅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在日本“购岛”前后《人民日报》对日本议题的长篇报道呈显著增加之势,短篇、中篇报道无显著性变化。

      

       三、结论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日本的曝光率低于美国,高于俄、英、法等国家;政治类报道最多,历史类报道次之,文化类报道最少;以负面报道为主,以中性报道为辅;短篇、中篇报道以中性倾向的居多,长篇报道以负面倾向的居多。

       二是《人民日报》倾向于选择较为严肃的话题,从政治、历史和中日关系方面来塑造日本国家形象。

       三是在日本“购岛”前后,《人民日报》关于日本议题的报道在主题、倾向、文章篇幅三方面均发生了一些变化:正面报道的数量显著减少,历史问题与长篇报道的数量显著增加,《人民日报》的这种鲜明立场与态度代表了中国主流媒体对此事件的反应。

标签:;  ;  ;  ;  ;  ;  ;  ;  ;  

日本主流媒体报道分析--以2010~2014年“人民日报”为例_主流媒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