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战略观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4)01—0112—07 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战略观,是指党成立初期以马克思主义战略思想为指导对中国革命战略问题的总体认识。这种战略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马克思主义战略思想的指导,共产国际东方战略的影响,党自身的革命实践。党的早期战略观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党后来战略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战略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无论其理论、纲领还是战略思想,都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体系有不解之缘。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还不可能形成自己独到的战略思想,而主要靠学习和引进,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则为学习和引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以及列宁的早期著作中都没有明确区分战略和策略的概念,而是用“策略”一词统而称之,战略含义则包括在策略的大概念中。十月革命后,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首次把战略和策略区分开来。列宁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靠这个先锋队所实行的政治领导正确,靠它的政治战略和策略正确”。[1]136至于究竟什么是战略和策略,列宁没有予以定义。斯大林根据马恩和列宁的思想,总结了俄国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战略和策略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科学。他在《列宁主义基础》、《论俄国共产党人的战略和策略问题》等著作中,对战略和策略要领作了明确的表述,阐明战略是与革命的基本力量和后备军有关,策略是同无产阶级的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有关。斯大林还科学论述了战略和策略的辩证关系,指出策略是战略的一部分。应当指出的是,马恩和列宁的早期著作虽然没有使用战略这一概念,却蕴含着丰富的战略策略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战略策略思想主要是:关于处理无产者与同盟者关系的策略,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2]307关于在各国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战略思想,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3]611关于同工人运动内部机会主义斗争的策略原则,指出机会主义是“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而忘记根本大计,只图一时的成就而不顾后果,为了运动的现在而牺牲运动的未来,这种做法可能也是出于‘真诚的’动机。但这是机会主义,始终是机会主义,而且‘真诚的’机会主义也许比其他一切机会主义更危险。”[4]274因此,同机会主义必须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关于开展党内斗争的原则,强调不能拿原则做交易,批评是工人运动生命的要素,同野心家、阴谋家坚决斗争并将其毫不手软地清除出党等;关于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战略思想,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5]314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只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而不能立即废除国家。 列宁阐述的战略策略思想主要是:关于制定战略策略的科学依据,指出:“只有客观地考虑到某个社会中一切阶级相互关系的全部总和,因而也考虑到该社会发展的客观阶段,考虑到该社会和其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据以制定正确的策略。”[6]443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指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链条中的两个环节,无产阶级要尽最大的努力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要把革命中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应将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为转变到社会主义而奋斗。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的战略思想,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6]722关于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以获得大量同盟者的策略思想,指出,争取群众的真正多数,是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的实质,必须善于利用矛盾、争取同盟者;关于把议会外斗争和议会内斗争、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结合起来的策略原理,指出,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任务,必须利用一切斗争手段,必须立足于秘密斗争和秘密组织,隐蔽精干,保存力量,一旦革命形势到来,就应迅速改变党的策略,采取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关于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战略口号,强调把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看作一个整体,以从根本上形成对帝国主义制度的冲击。 斯大林阐述的战略策略思想主要有:关于战略的基本任务,指出:“战略遵循纲领的指示并且根据对内部的(一国的)和国际的各种斗争力量的估计,规定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应当遵循的总的道路,总的方向,以便在力量对比产生和发展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效果,战略根据这一点制定社会战线上无产阶级及其同盟者的力量布置计划(总的配置)。”关于战略期的思想,指出:“战略是在历史转变关头、历史转折关头变更的,战略所包括的时期是从一个转变(转折)到另一个转变,所以它把运动引向包含整个这一时期无产阶级利益的一定的总目标;它要设法使整个这一时期阶级之间的战争赢得胜利,因此它在这个时期内是不变的。”[7]51关于战略和策略的关系,指出:“策略是战略的一部分,它是服从于战略,服务于战略的。”“策略最重要的任务是规定最适合于某一时期具体情况的并能最有把握地准备战略胜利的斗争方法和手段,斗争形式和方式。因此,评价策略的作用和效果不应该从它的本身,从它的直接效果着眼,而应该从战略的任务和可能性着眼。”[7]136,137关于策略的任务,指出:“策略指导的任务就是要掌握无产阶级的一切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保证这些形式的正确运用,以便在一定的力量对比下取得为准备战略胜利所必需的最大成果。”[8]253 由于受当时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马恩和列宁这些丰富的战略思想,早期共产主义者并不可能都一一了解和宣传,只能把握其中的某些点,对于斯大林的战略策略思想就了解和宣传得更少。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传播马恩和列宁的思想,而又以马恩思想为主。因此,中国共产党战略思想的起源,与马恩思想的联系要更直接一些。早期共产主义者译介和评述马恩的一部主要著作是《共产党宣言》。1919年4月6日,李大钊和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上,刊载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结束部分,并在该译文前面加了一段按语:“这个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最重大的意见。……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劳工的联合,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这段按语,据考证,很有可能是李大钊写的。[9]206这说明早期共产主义者已经认识到《共产党宣言》这一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按语中所说的“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劳工联合”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思想。党的二大纲领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10]339这里面提到的“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显然都是源于《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李大钊于同年5月在《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上发表的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也大段引述了《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认为由此可略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要领。该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指出:“这三部分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10]81从理论是战略的基础的意义上说,李大钊这篇文章对党后来确立马克思主义战略观具有重要价值。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成为世界基本矛盾之一。鉴于这一新的形势,列宁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口号,并阐明了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战略与策略。1920年6月,列宁为行将召开的共产国际二大拟定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7月26日列宁在共产国际二大上所作的《民族和殖民地委员会的报告》,集中体现了他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思想。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的特点就是现在全世界已经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数众多的被压迫民族,另一部分是人数甚少的、拥有巨量财富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压迫民族。列宁还阐明了殖民地和落后国家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问题。他指出:“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而过渡到共产主义。”[1]279这是列宁极其重要的战略性预见,给争取独立解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指明了斗争方向。 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的战略策略思想对于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有重要指导意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领导权、前途等基本问题,都需要依据列宁的这一战略策略思想来研究解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正是以列宁的这些重要思想作为自己制定战略策略的科学指南。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比较早地传入中国,刊载于1922年1月中共党刊《先驱》创刊号,[11]49是全党学习的经典文献,这对不久后召开的中共二大以致后来战略策略的制定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战略观形成的国际因素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党的二大又决定加入共产国际,二者的这种密切联系决定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包括共产国际战略思想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共产国际的战略思想中学习如何制定战略和策略的。 共产国际又称第三国际,于1919年3月建立。它同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一样都是国际性共产党组织。所不同的是,共产国际是以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为后盾的,因此更具有权威性和号召性,也使各国共产党组织有一个可靠的大后方。共产国际的战略思想是其各个支部都必须遵循的。20年代初期,共产国际在亚洲地区推行的主要是一条“东方路线”。据共产国际档案资料,在推行“东方路线”之前,共产国际曾设想推行“世界革命”战略,即“用外部直接支持下的革命人民力量来立即推翻统治制度”,其矛头主要指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遇到苏俄政权要维系国家关系的政策与共产国际支持反政府组织的尖锐矛盾,实践证明是不可行的。正是在这个时期,“由于一系列尝试的失败和立即在西方国家首先是在欧洲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希望的破灭,俄共(布)和共产国际才采取了制定世界革命‘东方路线’的构想的最初步骤,开始积极在东方国家(包括中国)寻找伙伴和盟友,组织能够在俄国共产党人的支持并与其联合的情况下参加反帝斗争的力量。”[12]这就是“东方路线”的由来。“东方路线”实际上是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国际战略的一种重大调整,它引导革命的重点由西方转向东方,意图在于继十月革命之后在国际资本主义统治相对薄弱的东方国家打开新的突破口。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战略策略思想则奠定了“东方路线”的思想理论基础。 遵循“东方路线”,共产国际制定了一系列推行这条路线的战略和策略。从1920年至1922年,共产国际连续召开了第二、三、四次代表大会,1922年1月还召开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阐述了贯彻“东方路线”的战略策略。 1920年7月9日至8月7日,共产国际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关于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的决议》、《关于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的补充提纲》,阐述了这一重要战略。《决议》指出:“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其着重点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彼此接近,以便为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共同进行革命斗争。”[13]139《补充提纲》又指出:“共产国际应当与目前政治上和经济上被压迫各国参加推翻帝国主义的革命力量保持密切的接触。为了世界革命的完全成功,这两种力量的共同行动是必要的。”[13]145这是二大讨论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二大制定的最基本的战略。此外,二大根据列宁的思想,还制定了共产国际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暂时合作的战略,并强调要保持革命运动的独立性。 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21年6月22日至7月12日召开。三大确立的战略方针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此,大会要求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应建立工人统一战线,各国共产党要加强群众工作,争取工人阶级和大多数其他劳动群众到共产党人方面来。中共代表张太雷在会上发言,请求共产国际和西方各国共产党更加关注远东革命运动,并给予更大的支持。根据列宁的思想,张太雷特别强调争取同盟军的问题。他说:“在今后的世界革命中,中国富饶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劳动力是用来反对无产阶级,还是被无产阶级用以反对资本家,这一点,则将取决于中国共产党。”[14]57由此看出,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国家同盟战略思想对中共已经产生重要影响,促使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去思考如何争取同盟者的问题。 1922年1月21日至2月2日在莫斯科召开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简称远东会议。会议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起草《东方问题提纲》。《提纲》阐述的基本战略就是建立反帝统一战线,指出,工人阶级“首先必须在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中作为一个独立的革命因素的地位。只有在承认工人运动的这种独立作用并且保持它的完全的政治独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而且有必要跟资产阶级民主派进行暂时的妥协。”[11]50列宁会见了与会的中国代表张国焘、张秋白、邓培等人,希望中国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1922年11月5日至12月5日,共产国际召开了第四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东方问题总的提纲》,它对东方革命运动的发展、斗争条件、土地问题、东方的工人运动、东方各国共产党的共同任务、反帝统一战线、太平洋沿岸地区无产阶级的任务、各宗主国共产党在殖民地的任务等作了全面阐述。共产国际四大对于二大和远东会议的战略作了进一步发挥,明确指出在殖民地东方必须提出反帝统一战线的口号,其原因在于反对帝国主义是漫长而持久的斗争,要求把一切革命因素动员起来。《提纲》强调远东会议关于工人运动在反帝战线中的独立性问题,同时提出“两个联合”的战略策略,一是“农民和半无产阶级群众在政治上同工人运动联合起来”,二是东方国家“同国际无产阶级和苏维埃共和国联合”。而第二个联合则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同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联合起来,殖民地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并保持其胜利果实”。[13]363 综上所述,共产国际根据“东方路线”所制定的战略主要是:苏维埃国家要同东方民族国家紧密联合,以结成反帝统一战线;在东方民族国家,无产阶级应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但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东方民族国家无产阶级还应同半无产阶级和农民结成联盟,为实现他们的利益而斗争。“东方路线”指导下的战略,是一种联盟战略,其目的在于使西方的无产阶级经过苏联这座桥梁与东方被压迫民族和国家联系起来,以造成世界革命形势,形成对国际资本主义的战略包围。这一战略反映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点,体现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政治魄力,鼓舞并指导了中国的革命斗争。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因此成为共产国际推行东方战略的重点。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东方战略的接受最初体现在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1922年7月16至23日召开的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决议案。决议案指出:“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13]313-314这里说的革新党派,主要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促成国共联合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马林是1921年6月3日抵达上海的。他在参加中共一大后不久,即于12月由张太雷偕同去桂林会见孙中山,长谈3次,商讨联俄联共问题,孙中山欣然接受,这是东方战略的一大成功。1922年7月11日,马林在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中写道:“我建议我们的同志,改变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并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同时,共产主义小组必须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同志们必须共同商定在国民党内应该遵循的策略。”[13]239共产国际赞同马林的主张,于是有8月间中共西湖会议的召开。在西湖会议上,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指示,要求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而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示,从而揭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序幕。1923年1月,共产国际给中共发来指示,指出由于中国独立的工人运动尚不强大,“国民党与年青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并强调:“只要国民党在客观上实行正确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就应当在民族革命战线的一切运动中支持它。但是,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与它合并,也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13]436,4375月,共产国际又给即将召开的中共三大发来指示,指出:“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应当力求实现工农联盟。”“领导权应当归于工人阶级的政党。”[13]456要求中共支持孙中山北伐,但要反对其与军阀的军事勾结,不断扩大反帝革命的基础。遵照共产国际的这些指示,1923年6月,中共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这标志着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政策。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正式决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由此建立,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研读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战略策略思想和接受共产国际“东方路线”的战略思想,开始引进马克思主义战略观。引进马克思主义战略观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战略思想起源过程,就是逐步以马克思主义战略思想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同时要看到,引进马克思主义战略观只是解决了中国共产党战略思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战略观的传承关系,但马克思主义战略观毕竟不是党自己所形成的认识。党自己对中国革命战略的认识,主要取决党的实践,以及党对实践经验教训的反思和总结。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战略观形成的实践沃土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对中国近代革命实践进行了深刻的战略反思,对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不断进行战略上的思考,而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战略观。 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党的幼年时期,也是党的战略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党在领导革命斗争的同时,不断对近代以来的斗争实践进行战略思考,逐步形成一些重要的战略思想。这一期间,对党的战略思想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斗争实践,就是二七大罢工。二七大罢工是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军阀势力,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这次罢工由于反动军警的残酷镇压而惨遭失败,却给予中国共产党以深刻的教训。对此,蔡和森总结说:“‘二七’失败后得到教训,工人阶级独立的争斗是不能得到胜利的,而必要有各阶级的援助,且军阀利用民众开会反对京汉路罢工,因此工人阶级应联合各阶级引导群众做自由的解放运动。”[15]46二七大罢工失败后4个月,党就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指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亦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决议。”[10]402这里说的“曾感此必要”,说明中共对国共合作问题亦有认识,不完全是执行共产国际的旨意,而中共这种认识的来源,就是包括二七大罢工在内的初期斗争实践。当然,三大对国民党评价过高,而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力量估计不足,是一个严重失误,但它能够审时度势,及时确定联合国民党的战略,进而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开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功绩。 党领导的初期农民运动,是党的战略思想形成的又一重要实践基础。党对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仅是通过反思中国近代革命教训而认识到的,更重要的是来自党自身领导农民运动的实践。这方面认识尤为深刻的,应首推毛泽东。毛泽东是从1924年冬回湖南养病后逐步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的。他后来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在以前我还未充分了解农民中阶级斗争的程度,可是在五卅惨案(一九二五年)以后,和在随之而来的政治活动的大浪中,湖南农民变成十分地活动了。我利用我所休养的家庭,发动一个农村组织运动,在仅仅几个月内,我们组织了二十个以上的农民协会,同时引起了地主的怨毒,要求将我逮捕。赵省长派兵来抓我,我逃到广州。”[16]40到广州后,毛泽东参加了彭湃组织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主持了第六届的工作。此间,他主编了《农民问题丛刊》,并为之作序,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17]371927年初,毛泽东用一个多月时间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考察,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深刻阐明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18]12-13这篇考察报告实际上论述了党关于农民运动正确的理论和政策,是党初期领导农民运动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蕴含着党对农民问题的战略性思考。在1926年下半年至1927年上半年大革命的高潮中,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充分显示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力量,为党确立依靠农民、联合农民的战略提供了更广泛、更充分的实践基础。党在大革命失败后,能够及时将战略的重心转向农村不是偶然的,这是党在大革命时期对农民问题认识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 党对初期斗争实践战略思考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武装斗争问题。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的七年间,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是很不深刻的。1924年,党帮助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介入军事活动,但那是为人作嫁,并非建立自己的武装。从1925年以后,经过援助国民党的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武装,主要是以叶挺为首的独立团,以贺龙为首的第20军,朱德领导的第3军军官教导团,中央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等。党通过掌握这部分武装,积累了初步的武装斗争的经验,这是党后来领导人民军队和革命战争非常重要的实践基础。但总的来看,党在这一时期还不懂得掌握枪杆子的重要性,因而才招致大革命的失败。毛泽东指出:“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19]548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内无民主,外无独立,武装斗争是革命的主要形式,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党后来之所以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就是基于大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慷慨陈词:“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17]47足可以看出深刻之认识源于惨痛之教训。后来,毛泽东更加深刻地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19]544党从不懂得武装斗争重要性到高度重视武装斗争,创立并领导了一支不断壮大的人民军队,并最终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启发党对革命形式问题进行深刻的战略思考,决心以枪杆子来改造旧世界。 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从中国国情出发,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党在初创和大革命时期的斗争实践对党的战略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但这时的实践还不足以形成党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思想,因为这是按照马列主义的一般原理和共产国际的指示进行的实践,在这种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战略思想也只能是一般意义上的战略思想,如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领导权等问题的战略思考等。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思想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的。大革命失败后,党很快走上了独立进行武装斗争的道路。但武装斗争道路究竟怎样一个走法,却有不同模式。王明等人主张照搬苏联模式,走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暴动的道路,结果使革命遭到失败,几乎葬送党及其领导的红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在总结井冈山和其他各地革命根据地斗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开辟的过程,就是党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其基本点是:1.中国革命战略指导原则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反对本本主义,亦即毛泽东所说的:“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8]1152.中国革命道路的战略选择要符合中国国情,其中最主要的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由此而来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就决定革命不能以城市为中心,“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19]5423.实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波浪式地推进这种割据,直至夺取全国政权,是实施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策略。4.实施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主要力量,是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实行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战略战术。5.在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成为党员主要社会成分的条件下,要通过大力加强的党的思想建设,保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这是实施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最根本的保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教条主义斗争中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战略思想起源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决定着党的战略思想后来的发展方向,进而又决定着中国革命前途。 中国共产党战略思想起源有其多方面因素,最主要的还是对党自身战略实践的总结。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初步解决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认清了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革命的基本力量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是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配置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斗争形式主要是武装斗争并与其他形式相配合。党在以后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战略思想基本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战略思想,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胜利前进。 [收稿日期]2013-11-06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帝国主义时代论文; 共产党宣言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东方主义论文; 历史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武装论文; 殖民地论文; 第三国际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 共产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