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_亲子成长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_亲子成长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立性论文,浅谈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独立性,是指不依靠他人,自觉地、有目的地、独自进行认知或行动的一种个性品质特征。它是个体应具备的良好素质之一。人的独立性应该从小培养,在地儿期打好基础,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认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儿童进入幼儿期后,随着其身体的发育、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活动能力的增强,其了解和探究客观世界的愿望也就越来越迫切。他们好说好动,喜欢新异刺激,认知活动日趋活跃。成人应很好地就此培养其独立性。

1.鼓励、指导幼儿进行探索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探索学习就是教育者不急于将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运用适当的手段,教给幼儿认知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幼儿动手操作,通过手脑协调的心智活动获得知识。以往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对探索学习重视不够,成人往往习惯于将答案直接提供给幼儿,如幼儿问:“5+3等于几?”父母会不加思索地告诉他:"8"。在这里,成人忽略了让幼儿通过亲手操作经过思维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而是让幼儿直接记住答案。这种状况影响幼儿的认知效果。对幼儿独立性的形成十分不利。

探索学习是幼儿获得知识并能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在探索学习中,操作实际上是一种动手又动脑的活动,决不是没有心智参与的无意摆弄。操作中,幼儿的经验系统及想象和思维活动被充分调动和“激活”起来,幼儿通过对认知对象的识别、组合、变换以及对错误的改正,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经过若干次强化之后,将作为直接经验牢固地保存在幼儿的经验系统中,完善其认知结构。

对知识被动地等待和消极地接受最易形成幼儿的惰性及厌学心理,探索学习恰能弥补这一缺陷,探索学习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幼儿的学习动机属于直接动机,学习兴趣在绝大程度上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学习活动的特点及效果直接影响着幼儿对进一步学习活动的态度。由于幼儿在探索学习中,亲身经历了寻找答案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他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清楚答案的由来,所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处于一种主动清醒的认知状态中。同时由于在操作学习中,由质疑到发现,由迷惑到顿悟,由改正到成功的一系列环节中趣味横生,引起幼儿阵阵兴奋,引起他的愉快的情绪体验:体验到成功感、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不断地燃起求知欲望,对学习活动形成心理上的期盼和向往效应,不必依赖成人的督促和压力,逐渐培养起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这种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会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幼儿在探索学习的活动中,教育者的指导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幼儿的探索是否成功,认知是否准确和快捷,取决于教育者的指导。教育者的指导是自始至终的,教育者要向幼儿指明探索方向,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教给幼儿操作和思考的方法,启发思路,如在"5+3=?"的运算中,指导幼儿从表示"3"的实物堆中依次取出实物,添加在表示"5"的实物堆上,向幼儿展示此运算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使幼儿明白"5+3=5+1+1+1=8"的道理。并在探索过程中及时纠正偏差,对最后的答案及时给予认定,这样才能确保幼儿探索学习活动的准确性和效率性。

2.对幼儿进行辐射思维的训练,鼓励孩子不郁于固有模式,培养思维上和行动上的独到性和开创性。

人的独立性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具有创新意识和独到见解,表现为对固有模式的合理突破。培养幼儿独立性,就要培养其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对固有模式进行合理的否定和大胆的超越,铰励他们敢于奇想,乐于奇想。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社会成员中间形成了许多共识性的东西,它们表现为概念、思路、条律、规则、规定等等。这些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依据,是应该尊重和遵守的,但决不是说,这些东西就一点也不能改变和突破。成人习惯于对幼儿的活动做出种种限定:“要这样……,不要那样……”。有些是应该的,有些委实成为阻遏幼儿思维发展的枷锁。现代教育要求对幼儿在进行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多进行辐射思维的训练,即在承认和尊重固有模式的基础上,鼓励幼儿摆脱习惯势力的束缚,不以固有模式为唯一。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而合理、新颖但不怪诞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超越性的设计和构思,使思维呈“辐射状”。成人要留意幼儿的新发现,对他们表现出的独到之处要给予爱护和鼓励。要理解并引导孩子的“怪念头”、“不着边际的话”,少做框定,多提供遐想空间,要尽量为幼儿开辟任其随意涂抹勾画的“幼儿角”,使幼儿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展开,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幼儿树立打破常规的勇气和信念:世界上没有一个永不更新的模式,应不断地创新、改造,使之更趋完善,从而形成幼儿不因循守旧、不迷信盲从,要崇新求异的独立个性的基础。

目前,幼儿教育领域里有许多教育活动,如“填画”,由教育者提供一个简单的前提(如一条直线、一个圆等),然后由幼儿在充分的想象中完成一幅画;再如“续讲故事”,由教师提供一个故事的开头,然后由幼儿接着讲下去,每个幼儿都能续一个完整的故事结尾……。这些活动都不失为训练幼儿辐射思维的有益尝试。

二、通过情感活动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幼儿的情感发展很快,3—6岁儿童已经具有了多种一般性情感,在与成人及小伙伴的交往中情感体验经常发生,成人要很好地通过其情感活动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1.尊重幼儿的情感,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情感世界。

尊重幼儿情感,首先意味着要了解幼儿的情感发生特点。幼儿的情感发生很特别,有时在大人看来很平常的事情,在他们眼里可能就是很好笑的、很有意思的,他们可能就要为此大笑不止;而有时他们会为小伙伴、小动物等受到的一点点伤害难过上好半天,在大人看来,似乎不值得、不必要…,对此,成人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不能嘲笑、申斥孩子,不能对孩子的感情不屑一顾,要给予真诚的关注,最好能对孩子说:“我能为你做点什么?”

尊重幼儿的情感,又意味着成人与孩子间要经常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和宽松的氛围,不能把成人的意见和情绪强加给孩子,更不能对幼儿进行“情绪污染”,用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压抑幼儿,让其情感围着成人变化,而无法拥有自己独立的情感世界。经常看到有的家长高兴时对孩子又搂又抱又亲,不高兴时对孩子粗暴无礼无情,使子一会儿随着他高兴,一会儿又让他吓得茫然无主。这种由家长操纵孩子感情,占据孩子产生正常情感机会的状况,久而久之,将会使幼儿变得木讷盲从,没有主见。

尊重幼儿的情感,又意味着成人要尊重幼儿谋取快乐的权利,不能剥夺幼儿创造快乐享受快乐的机会。与同伴玩耍游戏是占据幼儿生活中很大部分时间的活动,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友爱互助等社会性情感得到发展,幼儿以帮助小伙伴做事、为小朋友服务为乐事,常常在为小朋友提供玩具赠送礼物等活动中感到莫大的快乐,这是他们的权利和心理需求,成人不能剥夺他们的这种权利,不能阻止他们的这种愿望,要努力为孩子们提供和创造体验快乐的机会,要理解孩子们对游戏活动的迷恋,体谅、同情孩子离开玩伴时的孤独和苦闷,努力为孩子们共同游戏创造条件。

这种尊重、理解并爱护幼儿情感,给予幼儿情感活动以一定的“自由度”的做法,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有助于独立个性的形成。

2.帮助和鼓励幼儿把握、调节自己的情感,培养情感活动中的自主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幼儿对情感的控制能力很弱,情感具有易变性,易受他人影响,调节能力和自主性很差,常常要靠大人的排解、帮助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如幼儿摔倒了,扑向妈妈大哭起来。妈妈安慰他,他便不哭了。成人不能做幼儿心理活动的旁观者、要帮助幼儿增强对情感的控制、调节能力。

幼儿情感的不稳定性、不能自持性,究其原因,是由于幼儿的言语和思维还不很发达,认知水平低,意志力差以及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弱于兴奋过程所致。某种情况发生时,幼儿受其知识及思维水平所限,不能对其性质、程度等做出准确的认定,更不能用意志力来约束自己,因而在一种模糊不清的感觉下,往往产生因惑、忧虑、恐惧等情感,如果再有某种不良感觉(如痛觉、压迫觉等)相伴随,那么,幼儿内心的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就更强烈,而他们自己无力从中解脱出来,就要以哭闹等方式把消极情绪反映出来。

幼儿情感控制力调节力的形成依赖于他的认识,依赖于他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成人要善于观察幼儿、帮助幼儿分析他们遇到的情况,耐心指出事情的性质、程度,指出放纵情绪的害处,而不能以“哭什么!”“笑什么!”“闹什么!”这样一些简单粗暴的斥责对待幼儿,这样才能首先解除幼儿精神上的压力,使情绪趋于平和。形成情绪的正常化;再有,要加强对幼儿意志力的培养,意志力的形成源于认识,只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激起某种欲望和信念,成人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经常向幼儿灌输某种思想,如经常告诫幼儿:“不怕困难,克服病痛”、“要勇敢坚强”……这些认识经过与实际生活的若干次结合以后得到强化,便形成定势,积淀到幼儿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一种意志力,成为幼儿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力量源泉。

三、重视对良好性格的塑造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独立性,作为一种个性品质特征,它体现于人的性格上和能力中,同时,它又是通过塑造性格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形成的,两者互相依赖、互为促进,所以,形成幼儿的独立性,要重视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

1.要加强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现在的幼儿(尤其在城市),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由于家长的过分呵护宠爱,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很差,几乎成为“抱大的一代”,这一点必须引起足够的警觉。必须加强对幼儿进行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从饮食起居各个方面着手,培养幼儿自我料理、自我服务以及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能力,使他们习惯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有些家长对孩子自己料理日常琐事不以为然,热衷于包揽代办,其实日常琐事对形成幼儿独立意识、独立生活能力十分重要,成人坚决不可代办。

2.不要隔绝孩子与外界的联系,积极鼓励孩子与外界交往,在交往中获得知识、行为规范、处世方式和应变能力,在交往中体验生存的感觉,体验各种“社会刺激”,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演习”。

与同伴玩耍游戏是幼儿最经常性的一项交往活动,幼儿的许多意识和能力都是在与同伴交往中形成的,在活动中,幼儿学会了忍耐、等待、分担互助、合作共享。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惹是生非,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同伴群中打架受委屈,总是把孩子圈在家里,孩子成了闭目塞听的孤家寡人。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架未必是坏事,虽然孩子可能因此要受一点委屈,但是他至少可以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分歧(打架多是因意见不一致引起),知道了意见受阻,体验到受挫的感觉,这对他形成坚韧的性格,形成耐磨难的心理素质,对他应付日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不无益处。

与成人的交往,对幼儿的影响也很大。鼓励幼儿与成人交往,鼓励幼儿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地与成人对话。成人要善于倾听幼儿的意见,不要过早评议其想法,让他畅所欲言,鼓励幼儿与自己辩论,不要对幼儿的“犟嘴”一概否定。成人不要代办与幼儿相关的事情,鼓励幼儿自己处理与他自己相关的事情:独立接收别人赠物、排解同伴间的纠份、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知识和处世方法,又能运用知识和方法,而能力正是在知识、方法的获得和运用中形成和增长的,同时,幼儿的自信心也会在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

3.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身上暴露出来的诸如自私霸道、胆小怯懦、娇气自负、懒惰浮躁、冷漠缺乏爱心等问题,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幼儿教育问题上,要有忧患意识、开放意识、超前意识,明确社会转型时期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应开拓思路,放眼未来,努力探索幼儿教育的新机制、新思路、新方法。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不容改变,同时还应着力对幼儿进行迎接市场经济挑战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教育,居安思危、艰苦奋斗传统教育,准备迎接社会风浪袭击的抗挫折耐磨难教育,紧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求生自救教育等等,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促进其及早成熟自立。

标签:;  ;  ;  ;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