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网络、电子信和发展中的电子报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子论文,报刊论文,电脑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社会由于信息交流的需要和电子技术的发达,报刊传媒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从电脑网络、电子信到电子报刊的出现,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但已引起新闻传播事业的巨大变革,编辑型制和编辑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不小变化。本文对这个崭新的课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编者
一
50年代初期,美国把建造一个州际公路系统(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联邦政府策划、资助和监督下,建成了一个覆盖全国、沟通东西海岸工业城市和中部、南部穷乡僻壤的高速公路网。它永远地改变了美国的面貌。由于运输的方便,第二产业(加工业)逐步地从邻近资源产地或商品集散地的东西海岸移到劳动力低廉的地区,从而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繁荣,造就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地经济均衡发展的美国。
随着发达国家进入所谓“工业化后”社会,各行各业对信息的依赖日甚一日。尤其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等非生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它们对公路运输依赖不多,但各个行业间有大量信息往来。要使国民经济在信息时代得以均衡发展,就要帮助“信息穷”的地区或行业走上“信息富裕”的道路,一个“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也就呼之即出了。
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发表了题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National Information Intrastructure Agenda of Action)的报告,动员美国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力图用20年时间和4000亿美元资金,建设成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高速公路。英、德等发达国家争相效尤,相继提出了发展本国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1994年,中国提出了“三金工程”计划,即以“金关”(外贸专用信息网)、“金卡”(电子货币)、“金桥”(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三大项目为中心,在三到五年内建成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首府及500个城市的公用数据网,在公元2010年前后发展为宽带网,最终成为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在20世纪90年代时提出,不仅是由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自然要求,也是由于信息高速公路所依赖的几项核心技术日臻成熟的结果。
既然称为高速公路,信息传输的速度当然要高。计算机工业和通信工业这一对孪生姊妹,一个管信息处理,一个管信息传输。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二者的速度都在提高,但几十年来传输速度的发展总赶不上处理速度的发展。光纤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
光纤进入电信网络始于1980年。1986年全世界光缆总长仅300万公里,1994年发展到1800万公里。一条细细的光纤线路可以传送往来于美国和欧州的所有电话,而费用仅为铜线电缆的十分之一。“环球光纤通信线路”计划投资18亿马克,将于1997年9月完成。这一光纤网将联结从亚洲到欧洲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工业世界。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占有程度和对其他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占有程度一样,是各国整体国力消长的重要因素。“信息富有”的将走向富裕;“信息贫乏”的则难以摆脱贫穷。而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将突破国界,全球信息沟通机构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使人类走向“地球村”。
与此同时,覆盖全球的网际网(Internet)在近两年内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
Internet,原意是Inter-Network Network,所以通译为网际网。有人译为“互联网络”,也有人译为国际网的,虽不十分确切,但也反映了该网的一大特征——网际网。目前它是覆盖全球发达国家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先进的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国际大网。
最先出现的网际网,是美国国防部在1969年开发的一个国际电脑网络,目的在于加强其遍布全球的基地之间的联系。在网上的除了军方机构外,还有少数名牌学府。后来,军民分网。民用网部分以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网(NSFNET)为干线,联网的单位逐步增多。到1993年为止,网际网基本上还是学校和科研机构互通信息的工具。远程联机(telnet)、文件传输(ftp)等应用软件自建网初期就有,没有太多改进。
世界大蛛网(World Wide Web,简称WWW)的出现改变了网际网的面貌。成千上万的用户蜂拥而来,把网际网当成一个窥测世界信息资源的窗口,以获取多种媒体的各种信息。电脑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不同在于它是非政府的、自发的活动,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一种非政府方面的试验。全世界目前约有4000万部电脑的用户加入电脑网络:1989年为160万部;1993年即增至800万部;目前估计为3300万部;1998年将超过1亿部。
那么,电脑网络到底能给使用者带来什么呢?1995年5月24日的《新民晚报》曾登载过一篇《当我接通了网络》的文章,对此作过十分生动的描述。文章说:
“最令我惊讶的是Internet网络上大量的信息资源,我试着与美国、日本和英国的医学科研机构接通,于是他们给我送来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最新消息,爱滋病研究进展,新药消息,日本的医疗科研信息,英国的公共卫生信息等。
“我对国外的一些优秀影片很有兴趣,对于我所欣赏的演员,也总想知道有关他们的资料,于是Intenet网络就给我送来了国外许多演员、导演、电影作曲家和剧本作者的各种资料及生平介绍,这样我就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为我所喜爱的演员建立一个资料库。股票已经是大都市中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国际股票市场更是如此。如想了解国外市场的状况,有人就会送来大量股票市场报告,如果还想知道得更详细一点,譬如某个股票现时的价格,也是很快就能得到的。我甚至可以查阅最新版本的韦伯大词典中一个词的解释,查找某个用户的网络地址,CD唱片的资料库,参与一些令我感兴趣的专题讨论会等等。总之,我的视野整个地开阔了,‘世界是一个地球村’成为了现实。”
电脑网络的主要用途,在于供使用者检索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信息。具体说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用来交换学术情报,查阅图书资料,远程拷贝网上提供的资料。
其二,运用电脑网络进行医疗会诊。如1995年12月22日,北京解放军514医院就曾经通过电脑网络接通了美国著名外科权威斯蒂芬教授的电脑终端,对一位54岁的刘俊芹老人进行会诊。刘骑车摔跤,把脖子摔歪了,正不过来。诊断结果是神经肌肉方面的病变,可以治疗。
其三,传送和接收音乐、图片、动画和电影,收看体育比赛。
其四,了解最新的交通信息和天气形势。据1995年8月12日的《世界日报》报道,从1995年8月起,伊利诺州交通局将通过电脑网络Internet,向大家提供地区交通消息。一旦该系统实施后,将会每隔5分钟报告一次芝加哥地区高速公路的交通情形。
其五,收听学术报告、课程讲座。前引《当我接通了网络》一文介绍说:“我报名参加一个网络指南讲座,其中的课程都是为我这样的初学者所开设的,我的老师是一位我从未谋面的美国小伙子,他开设的这门课程通俗易懂,非常实用,文字简练且不深奥,并充满了幽默,很适合于我这样的外国人学习。……他在网络上开设这门课,在短短的两个星期里,报名者多达17000人,来自全世界65个国家和地区,甚至还有两位从南极的科学考察基地来报名参加讲座……在Internet网络上,这类的远程教育课程是很普遍的,并且有不断发展的趋势,例如美国的Walden University已经在Internet网络开设了正式的博士学位课程,包括行政管理,教育,人类服务和健康服务四个领域。由此可见,不用几年,人们就可以在自己家里修习国外的高等教育课程,事实上,网络的用户今天就可以报名参加上述的博士课程。”
其六,购物。近年来电脑购物服务在美国有较大发展,全美电脑购物服务的订户已达390万人。有的利用电脑网络代客订购比萨饼,送货上门;有的用它购日常生活用品,一般比市场零售要便宜三成。中国留学生武正,就在美国麻省剑桥开设了一个电脑连线市场,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及剑桥一带的住户提供购货服务。他从批发商处购进食品杂货,加上很少的利润出售。顾客可在订货的第二天收到送到家中的杂货,并在门口付给现金。使用电脑购物的人可以对货物的规格品种等加以选择。目前他共有400户顾客。
更有趣的是,通过电脑网络,你不仅能向花店订购鲜花作为送给你情人的生日礼物,明年此时此刻,花店还会通过网络提醒你是否还要送花给去年的那位情人。如果你在网络上能找到白宫的话,不仅能听到克林顿总统的讲话录音,还能一睹美国第一猫“小白袜(Socks)”的风采(是一段MPEC编码的录像)。
总之,电脑网络的功能在于“建立渠道寻找天下的资讯”。它不强调集天下知识于一身,而只强调建立一道桥梁(电脑联线),方便人们自行寻找所需资讯。它的资讯概念是分散式的,任由知识分散于地球的不同资料库内,只要有一部联网电脑,就会拥有天下知识。它不同于“光牒版百科全书”,后者是集合式的。因此有人说:电脑网络的出现,标志着百科全书的消亡。“百科死了”!
当然,商业性的电脑网络服务公司是收费的,收费的标准各地不一。其中有些地方也有免费服务的。
电脑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负面影响。主要有三点:
其一,在国外,主要是色情材料的侵袭(色情不只是裸体女人,因为别的渠道也能看到,还有被捆绑被虐待的裸体女人,口交、兽交等)。匹兹堡大学的马丁·芮姆教授一年半来就此问题领导了一个20多个研究人员参加的课题组进行研究,他们在网络上共发现了917410幅色情图片、故事及动画。他们发现利用电脑网络传播色情十分普遍。电脑网络上的色情资料消费者98.9%是男性。
1995年6月,华盛顿的一名两个孩子的母亲派翠西亚发现居然有人在Internet上向她的13岁的女儿调情。1995年12月慕尼黑的一位母亲到检察院哭诉,她的14岁女儿看电网色情材料后与一男子出走,至今下落不明。
马丁教授还发现电脑色情的消费者无所不在。在全世界40多个国家(含中国)、全美50个州的2000多个城市,都有电脑色情消费者。
电脑色情之所以泛滥,在于:a、电脑色情有受众市场。b、电脑色情是赚大钱的生意。某些电脑网络服务公司总是在设法吸引顾客观赏他们的X级录相,通常每月收费10元到30元,而且接受信用卡。五个大的此种公司年收入已超过100万美元。
以上的这一类电脑色情服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1995年6月美国众议院以305票对117票通过了一项法案,规定对透过电脑网络散发色情及淫秽图像者判处重刑及大笔罚金(10万元罚款和两年徒刑)。但是,对电脑网络进行检查,并不容易做到。更好的软件工具可能有助于检查严重的色情污染,但是无法完全切断它。
其二,是利用电脑网络从事盗窃等刑事犯罪活动。1995年6月12日的《新民晚报》登载了一条来自伦敦的新华社消息说,英国警方最近破获一起中学生计算机犯罪案,案犯为伦敦一所中学的6名男学生。他们利用计算机交互网络窃取了一家餐馆的信用卡密码并非法购得数千英镑的货物。美国花旗银行也曾出现类似事件:1994年被人通过电脑网络盗走10万美元。1995年8月17日,俄罗斯某大学的一个数学系学生(24岁,弗拉基米尔·莱温)曾通过电子网络闯入花旗银行在纽约华尔街的电脑系统,从该行盗走278万美元,转入他的同伙在加州及以色列的帐户。结果被控,在伦敦接受审理。
其三,在国内,则主要是有些人利用电脑网络,从国外向国内传送反动的政治性宣传材料。如有关台独、西藏独立、“6·4风波”……等之类的材料。1994年4月和6月份,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工业管理研究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就曾先后收到过这样的反动材料。
二
电脑网络经常被使用的有两大部分:资料库和信件箱。通过资料库,可以检索自己关注的材料,也可以把自己希望别人知道,愿意与别人交流的资料、文章、调查研究成果等输入资料库,供公众使用。电子信件(E-mail)是电脑网络的第二大组成部分,通过E-mail可以收发信件。
E-mail是如何发出的呢?首先是个人电脑与个人的私用电话相连接,通过电话与Internet相连接,输入自己的E-mail密码(与电脑联网时,自己设置的),输入受件人的E-mail地址(可以一个,也可以多个),打出需输出的信件,按纽后,即可发出。
E-mail又是如何接收的呢?开动电脑向联网中的mail部分检索,凡是按你的电子信地址发给你的电子信,已经储在信箱内,一索即得。屏幕上显示的电子信(含文字及图片),可供阅览,也可以通过印刷机同步复印出来。利用Internet传递E-mail,既方便快捷又经济实用。1995年在北京召开世界妇女大会期间,便启用了1200个电子信箱,供3万多与会者使用,“比历次联合国会议使用的都多”,受到与会者的称赞。1995年3月15日报道的北大生命科学院有关恐龙蛋基因的研究,就通过电子信,与欧美的生物基因研究人员进行过交流。1995年4月北京大学力学系的几名本科生为清华大学21岁的女同学朱令所生的怪病,发出E-mail向全世界医学科学界求援,得到迅速反应,治好了朱令的病。
另外,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就曾在电脑网络上设有电子信箱,便于和用户对话交流,互通信件。对于用户的咨询,一般24小时内就可以答复。更富有人情味的是,人们开始运用E-mail互相拜年。1995年这种活动在电脑网络上普遍出现。
三
伴随着E-mail的出现,电子报纸(Electronic Newspaper)应运而生。这是在电脑网络的基础上,利用电子网络和电子信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新闻媒体。它和E-mial是一对孪生兄弟。
电子报纸的诞生和发展是近年的事,它首先产生于美国。在美国,由于电脑网络的普遍发展,电脑联网户越来越多,于是,新闻界在报纸编排方面也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首先实现了报纸的电子版。据美国报纸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美国现已有78家报纸发行电子版,有40家报纸计划在近期推出电子版,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发行电子版的杂志,包括《新闻周刊》(New Week)在内,也已有几十家。除英文的报纸杂志电子版外,还出现了中文的报纸电子版。继美国之后,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出现了报纸的电子版,如香港的《星岛日报》和新加坡的联合早报》。《联合早报》1995年7月入网,已有10000订户。中国的《杭州日报》1995年11月也发行了电子版,向杭州市10000个电脑入网户发行。全国性电子日报《中国贸易报电子版》于1995年10月20日创刊,每周一、五全天播出,每次播出中文1万字、英文5千字。
报纸电子版的出现是竞争的产物,是报纸面临着广播电视的竞争和纸张、印刷、邮发费用急剧增长等困难,企图从电子化方面找出路的结果。电子版报刊和印刷报刊相比有费用低、时效快、容量大等优点,可以省去印刷、发行等手续和费用,还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更新内容。
但是,电子版报刊的发展,也有其局限:1.受家庭拥有电脑比例还不够大的限制(读者群限于电脑族),电子版报刊的读者目前还不到读印刷报刊的1%。2.调阅的速度较翻阅印刷报刊为慢。3.图片、文字,特别是图版的清晰度还难以和印刷报刊比美。4.突出了时效性(24小时随时更新),却使报道的深度、广度受到影响,失去了报纸优于广播电视的特点。5.保证了编辑着意提供的部分,使报纸的其他方面失去了与读者见面的机会。6.经济效益不高。目前愿意在电子版报纸上作广告的客户很少。
继电子版报刊之后,陆续出现的是电子报纸与电子刊物。
1995年7月,中文电子日报在美国正式发行。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美南报业传播机构从7月22日起在美国正式推出中文电子日报《环球电子日报》。它采用网络通讯技术,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用中文将新闻发往各地。内容包括国际重大新闻、重点报道美国、中国内地、港澳台及金融、天气等新闻。中文的电子刊物目前全世界已有20余种,遍布于美国(6种)、英国(2种)、加拿大(4种)、法国、丹麦、荷兰、日本(各一种)、瑞典(2种)等地。中国大陆方面主办的《神州学人》也于1995年1月创刊,主要以留学生为对象。这些刊物中比较有影响的刊物主要有《华夏文摘》、《枫华园》、《红河谷》、《美人鱼》、《郁金香》等。尤其是《华夏文摘》,被称为“全球首家中文电脑期刊”。它1991年4月5日创刊,每周五出版,现已出到250多期。每期十几页到几十页不等,平均15000余字,通过国际电脑网络发行,免费订阅。现在其直接订户为10100人,读者总数约为35400人,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中国留学生为主。
《华夏文摘》的编辑部由30余人组成,多数为留学生,大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以上学位。编辑互不见面。绝大多数编辑人员互相从未见过面,也没有机会电话交谈。目前的编辑部成员分布在6个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英国、法国)的20几个不同的城市,通过电脑网络相识,通过电脑网络处理编务和稿件,并且全部义务工作,没有报酬。其特点是:1.发行速度快。借助Internet,每一期《华夏文摘》可以在几分钟或一两个小时内送往全球所有订户,不需邮递。2.打印、复印方便。可以随时打印复印,愿意印多少就印多少。3.占用空间少。全年的《华夏文摘》共52期约80万字,只需两片电脑磁盘便可储存,用费1美元。占用空间少,便于储存,也便于复制,只要两片磁盘及两分钟时间,便可拷贝一套。4.检索提取方便。创刊以来的全部文本,永久地存于Internet的资料库中。全世界的电脑用户通过联网,使用国际电脑网无记名文件提存的指令(FTP),便可免费获取任何一期的《华夏文摘》。
电子报刊的发展前景,总的来说是乐观的。随着家庭电脑拥有量每年以两位数的百分比递增和加入Internet的电脑用户的不断发展。据专家预测,到21世纪初将有2亿台电脑加入联网。另外,电脑的质量也在提高,而且日趋微型化。荷兰菲力浦公司正在设计一种可以佩戴在手腕上就可入网的微型电脑(含可视电话),预计2002年可以完成商业化设计改进工作。电脑使用的文字也可以多元化,通过“统一码”,实行互译。这些都给电子报刊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和印刷报刊相比较,电子报刊在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这是以最新科技手段为依托的、覆盖面最宽的可视性的新闻传播媒体。
2.传递迅速,单位时间传递的信息量也最大。
3.没有国界,不大容易控制。我国邮电部门的研究人员认为:“阻止这种系统扩散,在技术上不成问题”。但是,一般认为“一旦连线,用户取用的资讯数量无从限制”。某些香港人士也认为:“与网络连线后,只要进入一部外国电脑,就可以收到被禁止接触的任何资讯,特别是当局将很难制止大陆透过香港与国际网络连线。”
美国方面也表示:“国际电脑网络的运输方式,造成天涯若比邻的结果,根本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够单独管制的。”因此,如何控制有害信息的传入对很多国家说来,都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新问题。鉴于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研究和制订有关限制措施,中国在这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199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电脑网络国际联网管理的有关问题发出通知。通知指出,需采取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管理、促进发展的原则,加强对联网的管理。要依照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加强管理和服务,防止和控制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进入。新加坡资政李光耀也主张进行控制,他说:“我们不能让社会受到传媒或可联网络送给我们的好坏不分的东西的影响”。
4.可以利用,为我所用。对电子报刊的发展有些人持谨慎的看法,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后新闻传播媒介会是什么样子,还难以确定,电子报刊也许只是一种过渡性的事物。有的则认为,网际网的成功在于其无政府状态,但它迟早会因为过分成功而失败。目前在网上传输文件的速度勉强可以忍受,但网上的用户仍在成倍增加。网际网的资源终究会因用户过多而枯竭。到那时认真严肃的用户将另择出路,而剩下的网际网会被信息垃圾所淹灭。但是这种目前最新的传媒手段,无疑是值得重视的。
(本文是作者在河南大学讲学的后半部分,由郭奇根据录音整理,并经作者校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