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现代资本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2)02-0072-07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这就是全球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从未象现在这样切实地感觉到彼此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各国的联系是如此的密切,以至于一个国家经济出现问题,立刻就会影响到世界经济的整体运作。作为对这样一种现象进行描述的概念,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本文拟着重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及成因,深入揭示经济全球化的后果和实质,以期深化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成因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
对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一是经合组织(OECD)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跨国商品及服务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1]。三是法国学者雅克阿达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世界的支配和控制。尽管这些观点对经济全球化含义的表述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点还是一致的,那就是都强调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客观事实。基于上述观点,结合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的认识,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基础上各国经济一体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
(1)生产的全球化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以分工和协作的方式进行的,市场则起着分工媒介的作用。分工深化的程度反映着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传统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型分工,即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按照不同的产业进行,其主要特征是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从事工业制成品生产,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农产品生产和采掘业活动,然后发达国家拿工业制成品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和原材料(煤、木材、矿石等)初级产品进行交换。垂直型国际分工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落后的农业国从事农业生产及初级产品的生产,先进的工业国从事工业制成品生产,由此形成国际分工合作体系,其特点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的生产分别属于两个不同产业。第二阶段是发展中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从而在同一产业的不同部门间形成垂直型国际分工,如玩具、鞋帽等生产属于加工制造业,它同汽车、电子等同属第二产业,但前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后者则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垂直型国际分工虽然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但是,在这种依赖关系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由于作为分工基础的产业本身在产业发展顺序中的重要程度不同,使得不同国家在分工链条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存在很大差异。从事加工制造业和技术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达国家往往对从事农业和采掘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优势并构成控制。再者,垂直型是以生产要素的相对凝固为前提,流动的只是商品,因而无法实现各国经济的融和,经济一体化程度处于较低层次,不可能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水平型国际分工则是高层次的生产专业化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分工在同一产业的同一部门之内,按照产品生产的不同工艺环节,或按照产品零部件或按照产品型号进行。这种分工以资本、技术、劳动、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它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美国波音"747"喷气式飞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它们由分布在8个国家的1100个大型企业和15000个中小企业协作生产,最后由美国组装而成。美国“朋蒂亚克·莱曼”牌小汽车,在德国设计,由澳大利亚制造发动机,美国、加拿大合作生产变压器,日本生产车身薄板,新加坡提供无线电设备,而韩国供应电器设备和轮胎,是名副其实的“万国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形成为生产全球化奠定了基础,为每个国家平等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也为经济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显现了机遇。国际水平分工使各国成为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整个地球俨然是一个大工厂。
(2)贸易的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标志是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1990~1995年,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世界服务贸易额1985年仅为3809亿美元,1995年急增至12300亿美元,在国际大贸易(商品和服务)中的比重从16.3%跃升到18.8%。1998年,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额为54148亿美元,按现价计算,比1950年增加了100多倍。此外,在1950年还可忽略不计的服务贸易,到1998年已增至13263亿美元。1998年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占该年世界GDP总额288622亿美元的23.4%,这意味着世界各国每年平均有近l/4的GDP不经过国际贸易就无法实现。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从没有像今天这么紧密。一个包括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一体化贸易体系即将建立,没有歧视和强硬贸易保护主义的全球市场将形成,一句话,贸易的全球化正在成为现实。
(3)金融的全球化 基于生产和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大大加快。首先,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1973年,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融资和债券发行在内的国际融资额为622亿美元,1979年则为l450亿美元,增长了2.33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5%。进入八九十年代,这一势头仍然持续,1990年与1996年上述三项融资的规模分别达到4276亿美元与15139亿美元水平,年均增长率为23.5%。其次,国际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迅速发展。国际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国际性市场,近十年来该市场呈现快速成长之势。1994年全球股票市场的资本总额为151240亿美元,到1998年跃升至274621亿美元,增加了81.6%;与国际股票市场的发展相联系,基金市场迅速成长,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力。基金市场是一种机构投资者取代个人投资者成为主体的集体性投资市场。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基金市场一直呈现扩大态势,到90年代中期,上市交易的基金数量在纽约与伦敦已分别达到5300个和1935个,其所管理的基金资产额,美国与英国已分别达到2l000亿美元与1450亿英磅。从国际基金市场金融资产的增长情况看,1990年各类机构投资者的总金融资产为139500亿美元,到1995年上升为23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1.3%。其中,投资基金类公司在1990年拥有的金融资产为27000亿美元,到1995年进一步上升到5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5.7%,居各类机构投资者增长速度之首。再次,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随着各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全球各类金融市场正在向连成一片的方向发展。目前美国、欧洲与亚洲三大区域的外汇市场已连为一体,其运作方式、交易品种与手段基本保持一致,投资者可以在一天24小时内的任何时间进行操作。只要投资者在计算机上敲几个键,大量的资金就可以瞬间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现在,国际金融市场年交易量500万亿美元,全球外汇日交易额已超过1.2万亿美元。
(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据统计,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跨国公司母公司已达到6万家,附属机构已有30多万家,它们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跨国公司从事和控制着世界生产总值的30%,世界贸易的60%,技术转移及民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的80%,以及90%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资。1994年国际间的直接投资额约为2260亿美元,1996年达到3492亿美元,1999年超过了7000亿美元,2000年接近10000亿美元[2]。此外,跨国公司的规模也大得惊人。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约90%的总产值低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销售额。若将国家实体与跨国公司放在一起排队,世界上最大的100个经济实体中,有近一半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它已经把所有国家都吸纳到自己的运行轨道了。那么,是什么力量导致了经济全球化呢?是什么原因使经济全球化得以实现的呢?具体来讲,引起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起就已经开始,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则是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以微处理机进入办公室和家庭、超级计算机问世、卫星通讯与光导通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为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以最便捷的方式沟通了各国、各地区、各企业、各团体以及个人之间的联系,并且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先进的信息传送手段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使生产要素以更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3]。
(2)跨国公司的发展 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人类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与特定的经济组织形式相联系的,与其他经济组织形式相比,跨国公司是与经济全球化联系最为密切的经济组织形式。跨国公司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以来,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超越了原先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信贷资本流动以及国际人力资源的运动,是一种综合了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众多要素的、整个生产行业的跨国转移。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跨国公司投资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它们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所占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商品和资本在全球的流通,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在国际间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正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开展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应地带动了资本、技术、商品、人力、服务等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才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3)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各国的选择 经济全球化赖以存在的资源配置机制是市场经济。从80年代初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不断减弱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同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在国际社会,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民族国家对本国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成为时代潮流,同时世界各国均把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外国的资本、技术及其他资源以实现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基本国策。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条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后果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但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其影响的程度又有所不同。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是积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发源地,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是大量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追求最优配置,这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但对于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来说,全球经济仍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状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拥有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备的宏观调控体系,同时,国际通行的制度和惯例是由它们主导的,国际规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国内规则的特点。这样,当这些国家的政府、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在不同市场上开展活动时,就不会面临规则的冲突及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它们也可以利用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应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提高竞争力。
目前,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已经开始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新兴的金融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其主导产业。发达国家可以利用由其主导的世贸规则,打开别国的金融市场、服务市场等,凭借其垄断性竞争优势扩展市场份额,从而获取更大收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往往把贸易自由化和公平竞争作为制定规则的基本原则,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是极不对称的,它们作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在进入市场以前的资源禀赋差异极大。从这种不对等的实力状况出发,在市场上进行自由贸易和所谓的“公平竞争”,其结果只能是弱肉强食,导致事实上的不自由和不公平。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有积极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资源在全球加速流动,为发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提供了机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外转移过剩资本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利用这一机会吸引资本、技术,接手外来的产业,加快国内工业化的完成。外来的资本、技术有助于改善国内的资源供给结构,使得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此外,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较低,市场容量相对较小,经济全球化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目前的国际经济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政策协调的结果,大多数的国际规则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利,或者干脆就由发达国家制定出来而要求发展中国家接受和服从的。如在国际贸易规则中加进环境和劳工条款,借口发展中国家不顾环境污染,限制其产品进入本国,扬言发展中国家不使用“人道主义”的劳工标准就要遭到报复;在国际组织中迫使发展中国家承担超越自己水平和能力的责任等。可以说,在公平的旗号下实行不合理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借执行国际规则之名行维护自身利益之实,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在经济上长期控制、剥削发展中国家。
(二)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扩大,不但改变着各国经济活动的方式和范围,也在改变着各国控制自己经济活动的手段和方法。但是,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带给当代世界积极变化的同时,其迅速发展又不可避免地伴随和产生了一系列严重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跨国公司主导的过程 产业结构是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主体,一国经济的竞争力,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因此,为了增强经济竞争力,各国都十分重视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协调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说,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一种带有浓厚民族国家色彩的经济活动。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已不再纯粹是个别国家的事情了。实际情形是,随着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及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开展,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已在更大程度上受到跨国公司的影响,相应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超出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立足于全球的世界性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积极主动地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使之服务于本国产业结构调整,这有助于增强本国经济的安全度,提高国际竞争力。但是,如果政策运用不得当,任凭本国产业遭受跨国公司的激烈冲击,则会使本国经济的独立性受到损害,进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4]。
第二,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经济主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国家主权是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象征,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但是,如今经济全球化已冲破了国家界限,摆脱了国家疆域的束缚,原来完全为一国所独立拥有的权利却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体拥有的权利,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条例来运作。这样一来,国家主权,特别是经济主权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甚至是冲击。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国家主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是局部受到约束,而不是完全消亡,恰恰相反,国家主权是经济独立的根本保证。削弱乃至取消国家主权,既不符合当代世界各国所共同遵循的“主权至上”的原则,又会导致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阻碍各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第三,“数字鸿沟”出现,国家间贫富差别扩大 与经济全球化直接相关的问题是全球经济的两极分化。由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而在市场经济体系中通行的是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法则,所以客观上就存在着导致两极分化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数字信息技术的出现并在经济生活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但是,发达国家以因特网技术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远远大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数字技术给投资者和技术拥有者带来了巨额“数字红利”,而与此同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却与数字技术无缘,这就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与低收入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比,1980年为32.8∶1,1990年为51.3∶l,1995年又扩大到59.0∶l。世界上最富有的20%和最穷的20%的人的收入之比,1991年为61∶1,1995年为81∶1。目前世界上仍有30亿人,即占人类的一半生活在严重贫困之中。
第四,“新经济”与“旧经济”相脱节,加剧了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的背离 新经济指建立在数字信息技术等基础上的经济,旧经济指非信息的实质经济或者建立在传统产业基础上的经济。在新经济条件下,高科技产业,包括电脑、通讯、网络、生物工程等相关行业成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它们不但直接增加了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通过向传统产业提供新技术而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生产力,进一步增加了社会财富。但是,“新”经济在“旧”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规则中运作,它给人一种可以持续带来滚滚财源的幻觉,其表现是高科技产业的股价一再高涨,这意味着高科技产业在通过创新改造旧经济,形成一种面向全球市场的知识经济的同时,又使其自身泡沫化,走向与实质经济相脱节的道路,从而加剧了发达国家业已存在的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的失衡。
第五,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工业化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的追求目标,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从表面上看,发达国家已专注于高附加值的非污染的知识产业,但实际上,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年间的工业化过程中,已经严重地破坏了环境,现在第三世界成了工业制成品和资源密集实物产品的主要产地,同时也成为发达国家全球环境代价的主要承受者。当前,发达国家以仅占世界25%的人口,消费着全球能源总量的75%,排放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5%[5]。同时发达国家还通过各种手段转移污染。经济全球化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第六,经济全球化存在着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而市场经济原本就具有二重性,它除了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的优点外,还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缺陷,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把市场经济的优点和缺点也全球化了。在一国范围内,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可以靠政府干预来纠正,而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缺乏这样的调节机构和机制,这样,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在全球范围内就可能引发经济波动,甚至危机[6]。实际情况正是如此。1994年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震动全世界,接着巴林银行倒闭,1997年7月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接着1998年俄罗斯、巴西又先后陷入金融危机。现在全球三分之一的经济受到危机和衰退的困扰。这一切表明,一个缺乏有效防范和监控体制和机制的全球经济,必然是危机四伏的。
三、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大趋势之一,它与当代资本主义息息相关。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全球化,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全球化,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如果从18世纪中期发生在英国的产业革命算起,至今已有两个半世纪。在这个过程中,它经历了若干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逐步向经济全球化阶段过渡,到80年代中期,进入了经济全球化阶段。当代世界经济是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在当前世界近3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及近6万亿的出口贸易中,美、欧、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70%以上;在世界6400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1998年)中,它们占90%以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力量雄厚,高科技产业水平高,它们的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和世界市场上占据巨大的优势地位,它们在国际经济组织中起着支配作用,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规则基本上是由它们制定的。
其次,经济全球化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映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空前密切,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大大加强,在这个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都离不开谁。但是,在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全球经济中,又充满了矛盾和竞争。这是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资本的本性是不断地增值,追逐最大利润。在这种强烈欲望的驱使下,资本的对外扩张大大加强。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全球扩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机,而这又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扩大到全球。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在全球化经济中取得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各国经济的可调节性与全球经济的无计划性之间的矛盾、跨国公司的严密组织和科学管理与世界市场的盲目扩张和无序运行之间的矛盾、全球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的尖锐化,导致全球经济总量和结构及世界经济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失调,进而导致全球经济的起伏不定、动荡和危机。
最后,经济全球化使贫富差别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间加强经济协调和合作,从而缓解经济发展中的重重困难;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有可能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有效的配置,有利于各国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全球范围的专业化协作,有利于各国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速度经济的优势。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全球经济和各国经济都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但是,各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相同,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存在巨大差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强大,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可以获得最大利益。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竞争力较弱,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利益则非常有限。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众多贫困人口的存在,也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现象,是资本积累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这固然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还具有进一步释放生产力的潜力,以及依然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既是充满机遇和活力的过程,同时又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如果说在各国经济的联系还不够密切时,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经济危机的影响还仅限于个别国家或局部地区,那么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危机和冲突则具有世界性意义。一个缺乏有效国际合作和协调的全球化经济,必然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经济,它无疑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严峻挑战。
上述分析表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所有国家都可能从中获得机会和利益的经济融合过程,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它使世界经济充满了活力,也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经济全球化也是各国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家间的强弱分化更加深化,资本主义秩序扩展到全世界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无疑扩大和加快了信息的交流,有力地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极大地增加了全球财富的产出。但是,同时它也进一步扩大了各国及区域集团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拉大了国家间和区域集团间的贫富差距,客观上增大了它们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发展水平与国际合作和协调水平呈现出严峻的不对称,一个健全、有效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还远远没有形成,这就使全人类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边缘:一旦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某个环节发生断裂,势必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整个全球经济都会因此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因此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主义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收稿日期:2001-09-28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