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广播”的现场直播_新闻联播论文

浅析“新闻广播”的现场直播_新闻联播论文

浅析《新闻联播》的直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联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6年1月1日起,中国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联播》节目开始直播,这一举措无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它不仅表明中央电视台经过4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它还标志着中央电视台正逐渐缩小与国际上知名电视台的差距,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电视机这一现代技术的结晶几乎在一夜之间进入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富裕后的人们不再仅仅关心自己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他们也同样关注中国政府的政策决定、法律法规的制定,甚至对远在万里以外的联合国会议的决议、波黑战争、阿以会谈表示出兴趣,因为现代技术的发展早已把偌大的世界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而过去万里之外的事情,现在只不过是“邻里”的纠纷。

电视是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正是顺应这一形势而诞生,并一直在亿万观众的瞩目下发展成长的。时至今日,《新闻联播》已成为中国上至最高领导,下至平民百姓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每一点微小的变化都牵动着亿万观众的心。也正因如此,《新闻联播》在经过精心策划、充分准备后,才开始进行直播。

一、《新闻联播》直播是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

直播是“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及记者报道、采访等转换为电信号直接发射的即时播出方式”①(《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电视直播,形成了独特的传播场,使观众如身临其境, 耳闻目睹正在发生的事情,正在进行的活动,从而产生现场感、参与感、动态感、新鲜感。其显而易见的优势使其成为世界各主要电视台新闻节目播出的通行做法。当然,西方各大电视台的直播是与他们通过近百年的发展,积蓄了雄厚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分不开的,与他们的新闻体制也是密不可分的。简单的攀比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但他们的一些积极做法无疑向我们昭示了电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甘于居后、裹足不前不仅与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在世界上拥有最多电视观众的电视台的地位不相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个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中央电视台对新闻节目实行直播后,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的原因。

长期以来,中央电视台由于人员、设备和其它一些具体情况的限制,新闻节目的直播,尤其是万众瞩目,甚至连播音员穿什么式样、颜色的衣服都备受中外舆论关注的《新闻联播》节目的直播,一直无人敢于问津。

但电视新闻的直播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方式,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央电视台的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从未放弃过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准备。如对1993年3 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报道,会议的最后一项重要议程是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领导人。这一活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将确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海内外舆论广为关注,仅报道这一活动的境外记者就近千人,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中央电视台派出了阵容强大的报道组,对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这一议程的报道更是精心策划、组织和准备。由于选举历时三个多小时,跨度长,涉及机构、领导人名多,中央电视台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滚动播出。由于选举结果产生时已接近《新闻联播》时间,台领导果断决定对选举结果这一新闻进行直播,让亿万观众尽早了解这一历史性的盛况,也让海外观众尽早听到、看到中国新闻媒介的报道。

笔者曾听到美联社电视台的驻京记者评价说:中央电视台对这次会议的报道如此及时、全面、准确,我们几乎不用去现场,看电视转播一点不影响发新闻。

这次报道的成功,无疑使中央电视台的决策者和众多参与这次报道的编辑记者对搞好今后的电视新闻直播拥有了信心。两年后,也就是1995年,中央电视台对除《新闻联播》以外的所有正点新闻节目进行了直播,为最终实行《新闻联播》的直播作了进一步的铺垫。

二、电视新闻直播的优势

事实上,直播与录播作为两种不同的播出形式,重视、承认一种方式,轻视、否定另一方式的做法是不妥的,也是没有遵循辩证统一规律的。在有足够的时间并且稿件已审发的条件下,录播当然是更为合适的办法,完全没有必要一味地强求直播,更不能以牺牲播音的质量来追求直播。直播毕竟不是目的。因此,一名称职的新闻播音员也应同时具备直播和录播两种能力。

电视新闻直播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述,它可以使观众有“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感觉,从而产生“现场感、参与感、动态感、新鲜感”,它同时也与新闻自身的规律相符合。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媒介应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刚刚发生的新闻传递给受众,否则,新闻就会变成旧闻,而失去存在的意义。电视新闻直播无疑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也是使其在与其它新闻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电视新闻直播的另一优势是它可以促使播音员格外集中精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声音、经验、表情,使其所播的新闻更具客观性、公正性、真实性,也就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当然,由于直播是直接与观众见面,不像录播有回旋的余地,因此,势必会给播音员造成较大的压力,同时,也对播音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涉及到播音员的招收、培训和管理等问题。也就是说,在招收播音员时不能只注重表面现象,更应注重其内在实质,即他或她的声音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结构等。因为新闻播音员与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毕竟不同,他(她)更需要给观众一种端庄、稳重、可信的印象。播音员的培训和管理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在此不一一赘述。

电视直播的又一优势是它对技术和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可以促进我们进行设备技术的更新,培养一批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和编辑记者队伍。

三、播音员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直播

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主体。 新闻播音的好坏通常是衡量一个电视台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今,新闻节目在全天播出节目中比重越来越大,由最初的一天一次综合性的新闻节目,发展到一天几次甚至推出了整点新闻、半点新闻、板块新闻节目,大大增加了新闻播出量。这是社会的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作为受众,身处信息社会里,在市场经济建设的洪流中,每天必须从外界汲取更多的信息,而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正好满足了受众的这些需求。

播音员作为与观众直接对话的新闻播出最后的“守门人”,关系到新闻播出的成功与否。而新闻的直播又对播音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单的顺畅、准确已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要求。播音员必须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新闻清楚地播出去,内容传达准确无误,句子组织规整,贯穿利落,语句疏密有度,同时尽可能地透过文字表面的含义发掘出更深的内涵,使观众达到新的认识高度。

许多专业人士认为:有些播音员语言基本功扎实,语句组织能力也较强,就是播不出新闻的“新”意,不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新闻的深层次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播音员备稿不足,不能从更大的范围和高度去理解新闻有关。吃不透稿子,不了解新闻的背景,就难以深刻。

这里所说的备稿,并非简单地多念几遍稿件,它的基础是广义备稿,包括政治觉悟、政策理论水平、丰富的知识、自身的生活体验、较好的文化修养等。

一般情况下,备稿首先是划分稿件的层次,搞清楚稿件文脉与语脉;然后是了解背景;再次是了解“目的”,弄清新闻的现实意义;最后是明确“重点”和确定“基调”。人们通常把备稿基本方法中的划分层次归于狭义备稿范畴,而将“背景”、“目的”、“重点”归于广义备稿范畴,因为它们是在新闻稿件字面上找不到的东西,而这又是决定新闻播音好坏的关键环节。

要想达到高层次的新闻播音,尤其是新闻直播的水平,播音员必须广泛地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成为一个“博学家”,不但对国内形势而且对国际形势有所了解,有了各方面的知识积累才可能进行更高一层的有声语言创造。搞好电视新闻直播还要求播音员努力做到一专多能。专,就是专业、专长;多能,就是具有相关专业的一定能力和相近学科的一定水平。

实现一专多能的目标,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坚实的语言功力,较深的语言造诣。凡是使用有声语言在镜头前工作的人,都不能不重视这一点,都不能以为自己的语言功力足够用了。所谓语言功力,就是语言的功底和能力。理解力、观察力、感受力、反应力、表现力、感染力、调节力,这些都是语言造诣和语言功力的体现,不可等闲视之。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也是播音员搞好直播必不可少的条件。应变能力是播音员的思维水平和语言功力及其心理调节、心理适应能力的体现②(《新闻心理学概论》,刘京林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应变往往在情况较紧急、较复杂而且又没有思想准备时,才显得十分必要。例如,遇到急稿、乱稿,或在现场实况转播等情况下,就需要播音员感知敏锐、反应迅速、言行得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是先天素质与后天训练结合的结果。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勤能补拙就是证明。

目前,中国的电视新闻直播不少还有不成熟的地方,在发展过程中还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挫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新闻节目的直播一定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标签:;  ;  ;  ;  

浅析“新闻广播”的现场直播_新闻联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