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想推出关联外设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淑妍[1](2021)在《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工业互联网和5G等新基建快速发展,在2020年疫情的影响下,各行业加快了数字转型的步伐。国家大力推动“新基建”的建设,工信部牵头推动云计算的发展;科技部把北京设为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国家发改委推动“互联网+”的发展,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IT底层基础架构的需求在增加,服务器厂商机会增多。国内厂商浪潮、新华三、华为、联想的市场份额逐年在上升,白牌服务器ODM厂商也进入定制服务器的市场。市场环境的变化给美资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市场占有率在节节退缩,市场份额在流失。戴尔在这种夹攻形势中,需要调整为适应本地化的营销策略,达到提高市场份额的目的。在此研究背景上,本论文以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当前中国X86定制服务器市场的现状。其次,通过PEST理论从四个方面分析戴尔中国的宏观环境,从内部环境分析戴尔的竞争力,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公司的行业竞争环境,总结戴尔中国的营销环境,找出该公司面临的威胁、机会、优势和劣势。最后,采用STP目标市场理论分析戴尔中国定制服务器的细分市场,定位产品的目标市场,达到增加销售额的目的。本文基于4Ps理论,结合4C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目的是结合戴尔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优化策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产品策略方面,实行本地化策略;价格策略方面,增强本地竞争力;渠道策略方面,实行多元化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方面,建立五角星项目架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短中长期的市场发展计划。希望本论文能有效解决戴尔中国目前存在的营销问题,解决市场份额下降的困境,也期望本论文能给其他服务器厂商提供借鉴参考。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张晓瀛[4](2018)在《柯尼卡美能达互联网营销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中国的办公自动化外设行业在过去十年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国内市场形成了成熟的营销模式。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放缓以及产品、服务本身同质化的日益加深,办公自动化外设厂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营销困局:传统的营销模式遭遇到诸多挑战,急需变革;价值链前端的供应商和后端的经销商难以整合,突显营销优势;传统行业难以依托日益发达的互联网和移动技术,扩大营销网络,提高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这些问题已成为所有办公自动化外设厂商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为上述的营销困局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首先对中国办公自动化外设行业的总体发展态势作了分析,总结了厂商面临的几大发展瓶颈。随后,作者以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为例,着重分析了其在产品结构、分销渠道以及技术服务方面的缺陷和问题,并阐述了在该公司引入互联网营销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本文的重点是作者对柯尼卡美能达整个互联网营销方案内容和实施过程详尽的介绍以及全面的绩效评估。最后作者还指出了方案的不足、未来可预见的瓶颈以及持续改进的设想,从而保证该公司的互联网营销方案将收到持续而稳定的成效。
夏赟[5](2017)在《企业双元能力、并购战略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研究 ——以中国科技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虽然跨国并购成功率并不是很高,但是,交易规模以及数量却是跨国并购历史中不常见的。在对全球先进国家技术追赶的过程中,中国科技企业首当其冲,屡创佳绩。科技企业通过跨国并购不仅获取了发展所需的技术知识,还增强了国际化竞争的能力。“如何有效的发挥跨国并购获取技术资源的优势提升科技企业的跨国并购绩效?”不仅是跨国并购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战略以及国际商务研究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国际化理论认为,企业资源优势以及能力优势是成功跨国并购的前提条件,但是,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多数并不具有明显的资源以及能力优势。尤其是中国科技企业在技术资源并不具有优势的情况下的“蛇吞象”跨国并购现象更是引起了学术界的重点关注,产生较多争议。有学者坚持按照传统国际化理论对中国科技企业跨国并购行为进行解释,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发展本土化研究,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理论,开创国际化理论的新纪元。针对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本研究从资源基础观以及能力基础观切入,研究中国科技企业资源使用的双元能力、跨国并购战略、并购经验、跨国并购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回答中国科技企业如何有效发挥获取的优势资源才能取得到更好的并购绩效,同时也回答中国科技企业“蛇吞象”跨国并购成功背后存在的机理。依据逻辑演绎,本研究的具体问题为:1.中国科技企业资源使用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之间存在何种关系?2.中国科技企业并购经验对企业资源使用的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存在何种影响?3.中国科技企业选择的并购战略对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具有何种影响?针对本研究的问题,在文献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资源基础观与能力基础观为依据提出企业双元能力、并购经验、并购战略以及并购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推理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并提出相应的3组8个研究假设。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2005-2013年间从事跨国并购的115个中国科技企业的样本进行相关以及回归分析。通过对相关数据回归结果的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2.跨国并购经验对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国内并购经验对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不具有正向调节作用。3.相关并购战略在企业利用资源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但无关并购战略在企业探索资源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之间不具有中介作用。立足于资源基础观与能力基础观对中国科技企业双元能力、并购战略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进行研究,也具有新的理论尝试,主要理论贡献包括:1.丰富了双元能力的研究范围。将并购双方企业之间技术差距的变化作为企业双元能力变化的参考,动态研究了企业双元能力的演变,体现了企业双元能力的动态性,丰富了双元能力研究的范围。2.丰富了企业跨国并购研究的内容。受并购双方技术距离的影响,科技企业跨国并购整合具有阶段性,对其进行动态分析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3.拓展了资源基础观研究的深度。传统资源基础观主要研究企业拥有资源产生的竞争优势,而本研究提出企业资源双元使用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企业不同资源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发展的作用。4.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科技企业跨国并购双元能力进行研究,增加了双元能力二手数据实证研究的内容。另外,本研究的结果对中国科技企业跨国并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中国科技企业跨国并购活动的不同阶段,需要企业建立有差别的双元能力。明确企业自身双元能力的优势所在,选择与双元能力相匹配的并购战略,才能较好的发挥企业的双元能力,取得较好的跨国并购绩效。现阶段,中国科技企业在技术追赶不同阶段进行有侧重的双元能力的建立和培养,提升跨国并购的绩效,在充分利用国内巨大消费市场的前提下,拓展企业的海外市场业务,提升企业国际化竞争力。
张玮[6](2016)在《DLX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DLX科技有限公司(下称“DLX公司”)是央企DTDX的全资子公司,也是DTDX集成电路板块的核心企业。DLX公司主要从事通信芯片和通信模块的研发、销售工作。公司成立八年,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地位下滑,本文旨在为DLX公司提出合适的发展战略。论文从DLX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困境入手,阐述了通信半导体产业的宏观环境(PEST)和行业发展,并通过波特五力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全面梳理DLX公司的外部环境。同时,本文从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技术、产品、市场、运营等角度出发,详细客观分析了DLX公司的内部环境。论文的战略定位和选择,采取内部因素评价(IFE)和外部因素评估(EFE)矩阵输入,然后由SWOT矩阵、SPACE矩阵、BCG矩阵匹配战略选项,最后由QSPM综合并进行客观评估。提出了DLX公司需采用以聚焦市场和客户为主的发展战略,同时加快股权多元化改革,引入产业资本和先进技术,提升DLX公司的竞争力。最后,本文在战略选择的基础上,从技术、产品、市场、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内部管理、人才建设等方面给出了战略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赵淑英[7](2014)在《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分析》文中指出模块化具有“持续创新+敏捷制造”的特征,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研发和设计的自由度,对市场多变的个性化的需求能快速响应,所以,在计算机、汽车、手机、建筑、家具等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强调个性化的持续创新的高技术复杂产品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并有日渐扩大趋势,导致这些行业产业组织形态演化出现模块化网络化新趋势。模块化以及模块化生产网络因对高技术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的独特影响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国内外学者结合计算机、汽车、手机等产业,主要从技术操作层面和产业组织模块化层面关于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但模块化是个全球开放系统,应融入模块化带来的全球范围的影响,即从模块化生产网络视角,深入分析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并使用模块化最彻底的计算机制造业行业数据给予实证检验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学术界对这些问题还鲜有研究的情况下。研究结论对引导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如何高效利用模块化生产网络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产业升级意义重大。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角度展开研究。首先使用产业组织理论、分工理论和博弈论等系统地分析了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模块化生产网络通过模块化分工、“背对背”竞争、合作和技术溢出四种途径影响技术创新。其次,因计算机制造业是模块化最彻底的产业,是模块化的典型代表,且本土企业较“三资”企业更能代表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接下来,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模块化生产网络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中国本土PC产业产品设计和生产模块化分析、中国本土PC产业在模块化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分析、参与模块化生产网络后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研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最后,利用1995-2012年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而验证了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机理是否成立。因为创新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增加创新绩效利润,所以进一步完成了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创新绩效利润影响的扩展检验。同时,还做了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R&D经费投入“挤出”效应的进一步分析讨论,以便给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加全面的分析与检验。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论文提出的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机理成立,模块化生产网络内具有垂直专业化分工技术特征的模块化分工深化、模块化分权基因带来“背对背”竞争加剧、合作加强和知识共享带来的更多技术溢出有利于提升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第二,参与模块化生产网络,有利于增加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创新绩效利润。同时,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R&D经费投入不存在“挤出”效应,即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自主R&D资源没有因垂直专业化分工从创新系统中“漏出”。第三,依据中国台湾以低端价值模块切入全球价值链最终实现成功转型的经验分析,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瓶颈给出一个与文献不同的解释——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自身的原因和没有高效利用好模块化生产网络原因,导致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不能向模块化的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本文研究结论对始终由技术创新驱动的关系国计民生的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存在一定的启示作用,对实施模块化生产方式,参与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其他行业如何高效利用模块化生产网络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产业升级也具有借鉴意义。实证检验的结果也能在某种程度上验证鲍德温、克拉克和青木昌彦等学者与该问题相关的一些理论分析,因为本文提出的影响机理中的一部分是源于他们的思想,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基于他们的理论分析进行后续的实证检验。
黄志敢[8](2013)在《实达公司基于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摘要:论文的目的是想利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以实达公司作为案例,对比分析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营销策略,重点分析实达公司目前处于衰退期的营销困境和摆脱衰退期的营销策略建议,揭示了可以通过营销战略和策略组合来实现企业目标,避免进入盲动期,并通过营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可以通过营销战略和策略的组合和优化来使企业走出衰退期困境,希望为IT行业公司的市场营销提供一些参考。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借鉴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四种研究方法。以上市公司实达公司作为案例,查阅了大量的IT行业相关公司的大量资料,并运用所学到的有关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具体分析了实达公司进入IT行业从抚育期、扩张期、成熟期到由于一味想做强做大而进入盲目投资的盲动期再到衰退期的这段漫长时间内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并与其它IT公司及竞争对手进行对比,重点针对实达公司目前处于衰退期的困境进行分析,加上对此所做的市场调研和收集各方的意见、建议,并结合作者的实际经验,提出了摆脱衰退期的营销策略的优化建议,以及落实这些建议的实施保障措施,希望以此摆脱衰退期,进行再创业,使企业生命周期再次循环,重新步入抚育期或扩张期的营销建议。最后进行总结,得出四个主要结论和建议:一是企业的发展是具有生命周期的,在发展各阶段及时地调整,特别是营销战略和策略,以此来整合、分配、协调、共享企业资源;二是营销策略在企业发展的各阶段应灵活组合,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组合模式;三是企业发展到成熟期后,容易碰到发展的“天花板”,这时企业容易进入盲动期,企业要加强管理防止进入盲动期,当进入盲动期出现危机时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尽量减少损失,通过营销战略和策略的配合而设法走出之后衰退期;四是对实达公司目前的困境进行剖析,提出了一些市场上比较成功的做法和比较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建议和实施保障措施。论文共有图
王雪利[9](2007)在《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新技术不断诞生,顾客需求更趋多样化,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面临着空前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这种超强竞争的环境导致了企业战略的断层和竞争优势的快速消散,企业必须抓住机会,及时有效地进行战略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本文针对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的特征,提出了一个多维度的战略创新研究框架,并对战略创新的资源与能力基础、创新机制与创新路径等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超强竞争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与不可预测性导致企业的战略创新具有了动态性、主动性、不确定性、连续性与系统性的特征。本文在此基础上,秉承前人有关战略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以及创新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的三个维度——变革程度、创新内容与实施过程,构建了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的概念性框架。资源与能力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超强竞争环境要求具备柔性特质的资源与能力作为企业战略创新的基础保障。本文提出了柔性是短期视角下战略创新的基础、动态能力是长期视角下战略创新的根本保障的观点。基于知识资源的特殊性,本文分析了战略创新的知识本质以及知识资源对于战略创新的增效作用。在高度动态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组织需要克服惯性才能有效实施战略创新。本文提出了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需要建立单环学习、双环学习与再学习相结合的组织学习机制,以及构建以战略创新为核心的开放系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超强竞争环境下的战略创新是一个战略管理与创新管理相结合的动态过程,它包括知觉阶段、决策阶段与执行阶段。首先,通过环境扫描与机会识别从复杂的环境中检索、识别内外部环境的创新信号;然后从既有战略评价、新旧战略协同分析、战略创新的变革成本分析三个方面决策出所需创新的程度与内容;最后,按照决策方案进行资源配置,以开辟新的战略定位,创造新的事业模式或构建新的价值网络等模式实现有效的战略创新。本文以联想集团为案例,对超强竞争环境下的战略创新进行了实证研究,佐证和支持了论文的主题思想与理论观点。
黄旭[10](2005)在《中国企业战略变革:思维逻辑与方法路径》文中指出目前,中国企业不仅受到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约束,还受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这些都使得企业所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更为显现,同时也导致了价值转移与范式改变,由此带来了产业升级、跨国竞争与全球管理的变革与创新等新课题,企业将面临“二次创业”与持续竞争优势等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前所未有的变革挑战。迈克尔·波特曾告诉我们,战略的本质在于“选择”和“转换”。战略作为协调企业与环境的适应性关系以有效管理不确定性环境的有机系统,在企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就会对其提出转换或变革原有战略的要求,因而战略变革正是基于环境挑战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企业与变化的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事实上,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同企业调适与其所处环境连续不断的结合程度密切相关(Andrews,1971)。这种“调适”,本质上就是企业适时发生的战略变革(Mintzberg,1979)。在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需要进行战略变革,在不确定性的环境条件下尤为明显。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Norman R.Augustine 直言:“世界上只有两类企业:一种在不断变化,另一种被淘汰出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善于改变自己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生存空间。如今企业在战略上的“求变”与“应变”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进行永续经营的重要生存法则。近年来,战略变革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在动态、复杂与快变的环境条件下,追求“做强、做大”、成功“二次创业”、提升国际竞争力、追求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对此,如何突破传统的思维与行为束缚,把握有效战略变革的要领,也是当前摆在理论工作者与企业界人士面前有待研究与迫切需要解决重大课题。本研究基于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 WTO 的现实背景,以中国 PC 制造业企业近年来的战略变革实践为实证研究基础,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动因、战略变革主导逻辑及战略变革方式所进行的深入分析与系统研究,探讨和挖掘企业战略变革的规律性,尝试构建应对不确定环境的企业战略变革的分析和思考架构,从而达到探寻适合中国企业战略变革思维与路径的目的。希望通过研究,拟对学术界及企业界提供可资借鉴的、富有建设性的启示和建议,以有助于国内企业在“做强、做大”的战略变革过程中,尽快适应入世后的国际竞争的挑战,少走弯路,以尽可能小的成本与代价提高竞争优势,寻求和确立企业持续的成长动力与持久的竞争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现在的或未来的超常业绩,这是本文想要到达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流程遵循:(1)确认方向、研究对象与问题;(2)分析相关文献;(3)搜集行业及公司资料与相关信息;(4)遴选个案公司;(5)建立研究观念性架构;2(7)整理、分析与比较个案公司相关问题;(8)发展研究命题;(9)得出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全文分为四个层次,共 9 章:第一层次(第 1~3 章)为研究思路与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为战略变革研究的一般概述、理论评述、研究思路与理论基础;第二层次(第 4~6 章)为研究主体部分,分别从战略变革的三个维度上(即“3W战略变革分析与研究架构”)加以理论推演与分析阐述,即战略变革的主要驱动因素(Why)、战略变革主导逻辑定位(Where)、战略变革方式(What);第三层次(第7~8 章)为实证研究部分,从 PC 制造行业与六家上市公司两个层面分章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第四层次(第 9 章)为研究命题、结论与对策建议,在对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发展研究命题、提出研究结论,并以此提出了中国企业进行战略变革的对策建议。全文 20 多万字,共分为 9 章:第 1 章,绪论。主要就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动机与目的、研究方法与流程、创新之处与不足等相关内容逐一进行概述与说明。第 2 章,有关战略变革研究文献评述。针对国外有关企业变革与战略变革研究成果,诸如分类、研究学派与分析范式、动因与阻力、以及战略类型等的理论与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归纳与梳理,并对其研究现状、问题以及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评述,为后面的研究做了铺垫。第 3 章,研究设计架构与理论基础。在对相关概念加以讨论的基础上,就“战略变革”概念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就本研究的逻辑思路、总体安排进行了阐述,进而构建了“3W 战略变革分析与研究架构”,最后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逐一进行了概述,从而为后续的分析与研究奠定了基础。第 4 章,战略变革动因分析。本章从因果研究的视角,基于复杂、动态性甚至非线性的企业系统外部环境特征,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战略变革动因进行理论和经验层面的逻辑推导与研究。首先,通过对 21 世纪企业经营的现实背景概述,分析了企业战略的假设前提变化所带来的价值转移与范式改变,从而导致企业战略变革需求产生的现实。其次,遵循“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从内外与主客观视角,提出了“环境”、“企业”、“使命或愿景”及“领导者”为战略变革的四种驱动因素。四种动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变革的压力与动力、推力与阻力,在其共同作用下催生或阻碍着战略变革的发生,影响和决?
二、联想推出关联外设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想推出关联外设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工具 |
第二章 研究现状与基础理论 |
2.1 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STP理论 |
2.2.2 大客户营销理论 |
2.2.3 4Ps营销理论 |
2.2.4 4C营销理论 |
第三章 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市场营销策略 |
3.1 戴尔中国的基本情况 |
3.1.1 戴尔中国的简介 |
3.1.2 戴尔中国的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 |
3.1.3 戴尔中国的经营现状 |
3.2 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营销现状 |
3.2.1 戴尔中国的整体营销现状 |
3.2.2 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营销策略现状 |
3.3 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营销策略存在问题 |
3.3.1 产品欠缺本地竞争性 |
3.3.2 定价政策缺乏灵活性 |
3.3.3 渠道策略管理混乱 |
3.3.4 促销方式多效率低 |
3.4 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营销策略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美资企业的文化属性限制企业营销策略的灵活性 |
3.4.2 公司成长背景制约产品研发能力 |
3.4.3 渠道缺乏奖惩措施 |
3.4.4 欠缺整合促销手段 |
第四章 戴尔中国定制服务器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科技环境分析 |
4.2 竞争环境分析 |
4.2.1 X86定制服务器行业发展现状 |
4.2.2 潜在行业进入者 |
4.2.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2.5 替代品的竞争 |
4.2.6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3 内部环境分析 |
4.3.1 资源分析 |
4.3.2 能力分析 |
4.4 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营销环境总结 |
4.4.1 优势分析 |
4.4.2 劣势分析 |
4.4.3 机会分析 |
4.4.4 威胁分析 |
第五章 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市场营销策略优化 |
5.1 STP分析 |
5.1.1 细分市场策略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目标市场定位 |
5.2 产品策略优化 |
5.2.1 大力发展国产品牌项目 |
5.2.2 加强本地化产品研发 |
5.2.3 增加云计算服务核心产品 |
5.3 价格策略优化 |
5.3.1 按照产品差异的定价策略 |
5.3.2 按照行业细分的定价策略 |
5.3.3 按照地域差异的定价策略 |
5.3.4 增加本地价格竞争力 |
5.4 渠道策略优化 |
5.4.1 大客户管理的直销模式 |
5.4.2 分销渠道规范化 |
5.5 促销策略优化 |
5.5.1 五角星项目架构制定 |
5.5.2 针对目标市场精准投放广告 |
第六章 戴尔中国定制服务器的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6.1 营销策略的实施步骤 |
6.2 营销策略优化的初步成效 |
6.3 营销策略优化的保障 |
6.3.1 争取戴尔总部支持 |
6.3.2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
6.3.3 完善销售奖惩制度 |
6.3.4 强化人才培养与储备 |
6.3.5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柯尼卡美能达互联网营销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互联网营销理论 |
2.1.1 互联网营销理论概述 |
2.1.2 互联网营销的特点 |
2.1.3 主要运用的范围 |
2.2 深度营销理论 |
2.2.1 深度营销理论概述 |
2.2.2 深度营销的核心理念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2 相关研究结果 第3章 中国办公自动化外设的行业现状 |
3.1 办公自动化外设的基本概念 |
3.1.1 产品的分类 |
3.1.2 产品的基本特点 |
3.2 中国办公自动化外设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3.2.1 中国市场的发展现状 |
3.2.2 行业发展趋势 |
3.3 市场发展瓶颈 |
3.4 国内外主要厂商实施营销策略的现状 |
3.4.1 国内现状 |
3.4.2 国外现状 第4章 柯尼卡美能达的营销现状 |
4.1 柯尼卡美能达公司 |
4.1.1 公司概况 |
4.1.2 公司组织架构 |
4.2 市场与营销现状 |
4.2.1 市场份额及表现 |
4.2.2 现有的营销体系 |
4.3 营销体系问题诊断 |
4.3.1 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销售利润低下 |
4.3.2 营销价值链缺乏整合,协同效应难以显现 |
4.3.3 技术服务资源不足,阻碍渠道拓展 |
4.4 公司引入互联网深度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4.4.1 引入互联网深度营销的必要性 |
4.4.2 引入互联网深度营销的可能性 第5章 柯尼卡美能达公司互联网营销方案的设计实施与持续改善 |
5.1 互联网营销方案的设计理念 |
5.1.1 基于互联网4D营销理论的对策 |
5.1.2 基于深度营销理论的对策 |
5.2 柯尼卡美能达的互联网营销方案 |
5.2.1 营销团队的组织架构 |
5.2.2 营销的业务流程再造 |
5.2.3 配合互联网营销的产品升级 |
5.2.4 配合互联网营销的服务升级 |
5.3 互联网营销的组织实施 |
5.3.1 产品企划以用户需求为先 |
5.3.2 电商销售完善线上渠道体系 |
5.3.3 商务管理构筑全渠道营销布局 |
5.3.4 技术服务提供参与式体验 |
5.3.5 广报宣传实施多渠道整合传播 |
5.4 互联网营销的效益评估 |
5.4.1 产品企划 |
5.4.2 电商销售 |
5.4.3 商务管理 |
5.4.4 服务技术 |
5.4.5 广报宣传 |
5.5 可能遇到的瓶颈及预案 |
5.6 营销方案的持续改善设想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研究的课题 |
6.3 对中国办公自动化外设行业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
(5)企业双元能力、并购战略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研究 ——以中国科技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对象以及关键概念 |
1.3.1 研究对象界定 |
1.3.2 关键概念 |
1.4 研究内容、意义以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流程以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跨国并购理论基础 |
2.1.1 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 |
2.1.2 企业双元能力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
2.2 企业并购资源的相关研究 |
2.3 跨国并购战略的研究 |
2.3.1 并购战略的相关研究 |
2.3.2 并购战略与并购绩效的相关研究 |
2.4 并购经验的研究 |
2.4.1 并购经验与并购绩效的关系 |
2.4.2 国内并购经验与跨国并购经验 |
2.5 跨国并购绩效的研究 |
2.5.1 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 |
2.5.2 跨国并购绩效的相关研究 |
2.6 研究评述与研究的创新点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研究问题及理论基础 |
3.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3.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内容 |
3.2.2 数据收集 |
3.3 案例介绍 |
3.3.1 联想集团发展状况简介 |
3.3.2 联想跨国并购交易 |
3.4 案例分析与发现 |
3.4.1 并购过渡期:通过业务及管理团队培养企业双元能力 |
3.4.2 并购融合期:通过技术和市场增强企业的双元能力 |
3.4.3 并购稳定期:通过相匹配的战略提升企业的双元能力 |
3.5 案例结果讨论 |
3.5.1 并购过渡期:利用资源能力为主的双元能力 |
3.5.2 并购融合期:探索资源能力为主的双元能力 |
3.5.3 并购稳定期:二者并重的双元能力 |
3.5.4 并购经验:提升企业的双元能力 |
3.5.5 并购战略:增强企业的双元能力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概念模型以及研究假设 |
4.1 概念模型的提出 |
4.2 研究假设 |
4.2.1 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的关系 |
4.2.2 并购经验的调节作用 |
4.2.3 跨国并购相关性的中介作用 |
4.3 研究假设内容以及研究框架图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5.1 样本选取以及数据来源 |
5.1.1 样本选取 |
5.1.2 数据来源 |
5.2 变量测量 |
5.2.1 因变量 |
5.2.2 自变量 |
5.2.3 中介变量 |
5.2.4 调节变量 |
5.2.5 控制变量 |
5.3 数据分析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6.1 样本特征 |
6.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
6.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2 变量的相关性 |
6.3 回归分析以及假设检验 |
6.3.1 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 |
6.3.2 跨国并购经验对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的调节 |
6.3.3 国内并购经验对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的调节 |
6.3.4 跨国并购战略在企业利用资源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
6.3.5 跨国并购战略在企业探索资源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
6.3.6 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7.1 总结假设检验的结果 |
7.2 研究结果讨论 |
7.2.1 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 |
7.2.2 并购经验对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
7.2.3 并购战略对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 |
7.3 研究结果的启示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DLX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公司概况 |
1.1.1 公司简介 |
1.1.2 公司发展历程 |
1.1.3 公司主要业务 |
1.2 公司面临的发展困境 |
1.2.1 公司发展的两个阶段 |
1.2.2 公司面临的发展困境 |
1.3 论文研究目的 |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基本结构 |
第2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P) |
2.1.2 经济环境(E) |
2.1.3 社会文化环境(S) |
2.1.4 技术环境(T) |
2.2 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
2.2.1 产业及市场特点分析 |
2.2.2 行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
2.2.3 行业的技术和产品特点 |
2.2.4 智能手机市场趋势及客户情况 |
2.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2.3.1 现有竞争对手能力 |
2.3.2 客户议价能力 |
2.3.3 供应商议价能力 |
2.3.4 潜在进入者威胁 |
2.3.5 替代产品威胁 |
2.3.6 五力模型分析小结 |
2.4 主要竞争对手的公司和业务分析 |
2.4.1 高通(Qualcomm) |
2.4.2 联发科(Mediatek) |
2.4.3 展讯(Spreadtrum) |
第3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 |
3.1.1 企业文化 |
3.1.2 人力资源概况 |
3.1.3 公司管理团队 |
3.2 技术与产品分析 |
3.2.1 产品线 |
3.2.2 生产能力 |
3.2.3 质量控制能力 |
3.2.4 产品开发能力 |
3.2.5 技术支持能力 |
3.3 市场与运营分析 |
3.3.1 细分市场分析 |
3.3.2 市场开发能力分析 |
3.3.3 运营管理能力 |
3.3.4 独特商务模式 |
第4章 公司SOWT分析和评估矩阵 |
4.1 SWOT矩阵分析理论 |
4.2 公司的优势与劣势 |
4.2.1 公司优势分析(S) |
4.2.2 公司劣势分析(W) |
4.3 DLX公司的机会与威胁 |
4.3.1 公司机会分析(O) |
4.3.2 公司威胁分析(T) |
4.4 公司SWOT组合和策略 |
4.4.1 SO策略 |
4.4.2 ST策略 |
4.4.3 WO策略 |
4.4.4 WT策略 |
4.4.5 确定企业具体的战略和策略 |
第5章 公司战略定位与选择 |
5.1 公司战略目标与定位 |
5.2 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5.2.1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
5.2.2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
5.2.3 小结 |
5.3 SPACE矩阵分析 |
5.4 BCG矩阵分析 |
5.5 QSPM矩阵分析 |
5.6 发展战略选择 |
5.6.1 应采用聚焦战略 |
5.6.2 内部职能战略配合聚焦战略 |
第6章 战略实施对策与保障措施 |
6.1 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力度 |
6.2 积极拓展公开市场和海外市场 |
6.3 加大行业市场拓展和构筑行业壁垒 |
6.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5 优化公司组织结构 |
6.6 完善公司内部管理 |
6.7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研究 |
2.1.1 国外关于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研究 |
2.1.2 国内关于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研究 |
2.2 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
2.2.1 国外关于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
2.3 其他相关的研究 |
2.4 简要评析 |
第3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演化历史回顾 |
3.1 生产方式变革带来产业组织形态演化 |
3.2 产业组织形态演化历史 |
3.2.1 以单体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组织形态 |
3.2.2 以大型层级制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组织形态 |
3.2.3 产业组织模块化网络化新趋势 |
第4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与技术创新概述 |
4.1 模块化 |
4.1.1 模块的定义及特征 |
4.1.2 模块化的定义及特征 |
4.1.3 模块化系统的构成 |
4.1.4 模块化系统的主要创新方式 |
4.1.5 模块化的三种基本形式 |
4.1.6 模块化的几个层面 |
4.2 模块化生产网络 |
4.2.1 网络组织含义及特征 |
4.2.2 模块化生产网络含义及特征 |
4.3 技术创新 |
4.3.1 技术创新相关概念界定 |
4.3.2 模块化系统技术创新新特征 |
4.3.3 研发与技术创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机理 |
5.1 分工机理 |
5.1.1 模块化对专业化分工的影响 |
5.1.2 模块化分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5.2 竞争机理 |
5.2.1 模块化的分权基因加剧竞争 |
5.2.2 网络内竞争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5.3 合作机理 |
5.3.1 网络内两种合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5.3.2 网络内合作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博弈分析 |
5.4 溢出机理 |
5.4.1 SECI 模型与网络内知识创造 |
5.4.2 网络内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5.5 模块化生产网络内抑制技术创新因素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模块化生产网络与技术创新 |
6.1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发展历史回顾 |
6.1.1 计算机制造行业(产业)含义 |
6.1.2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成长历程 |
6.2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模块化生产网络 |
6.2.1 中国本土 PC 产业模块化 |
6.2.2 模块化生产网络内影响创新因素 |
6.3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研制和创新能力 |
6.3.1 高性能计算机研制能力 |
6.3.2 专用和特种计算机创新能力 |
6.3.3 本土 PC 产业创新能力 |
6.3.4 国产通用处理器研制能力 |
6.3.5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经验分析 |
7.1 文献回顾与假说提出 |
7.1.1 文献回顾 |
7.1.2 假说提出 |
7.2 变量测算和说明 |
7.2.1 被解释变量 |
7.2.2 解释变量 |
7.3 计量模型设定 |
7.4 计量结果、分析与检验 |
7.4.1 回归结果及分析 |
7.4.2 稳健性检验 |
7.4.3 进一步讨论:基于创新绩效利润的扩展检验 |
7.4.4 再进一步讨论:基于 R&D 经费“挤出”效应的扩展检验 |
7.4.5 实证结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启示 |
8.1 结论 |
8.2 启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8)实达公司基于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企业营销策略概况 |
1.3.1 营销策略的概念及作用 |
1.3.2 企业营销策略理论的发展及现状 |
1.3.3 营销战略及营销策略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
1.4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及影响 |
1.4.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1.4.2 企业生命周期对营销的影响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实达公司概况及生命周期营销策略分析 |
2.1 公司简介 |
2.2 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2.2.1 IT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2.2.2 实达公司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2.3 实达公司生命周期内营销策略分析及比较 |
2.3.1 抚育期营销策略分析及比较 |
2.3.2 扩张期营销策略分析及比较 |
2.3.3 成熟期营销策略分析及比较 |
2.3.4 盲动期营销策略分析及比较 |
2.3.5 衰退期营销策略分析及比较 |
3 公司现阶段的营销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
3.1 公司现阶段的营销困境 |
3.1.1 公司陷入衰退期 |
3.1.2 激烈的同行竞争 |
3.2 公司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
3.2.1 公司缺乏全面的发展战略 |
3.2.2 产品研发严重滞后 |
3.2.3 漠视客户需求的变化 |
3.2.4 营销策略缺乏创新 |
4 实达公司摆脱衰退期的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4.1 重新规划和定位公司发展战略 |
4.2 鼓励营销创新 |
4.3 灵活使用营销4P策略 |
4.3.1 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产品策略 |
4.3.2 灵活使用定价策略 |
4.3.3 渠道改进措施 |
4.3.4 针对性的促销措施 |
4.4 改进人员激励和进行营销组织创新 |
4.5 引入服务营销创造客户价值 |
4.6 加强关系营销培养忠诚客户 |
5 营销优化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
5.1 制定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
5.2 培养重新创业的内部环境 |
5.3 优化组织机构和加强人才培养 |
5.4 加强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 |
5.5 调整和改进公司的激励措施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6.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性 |
1.1.2 动态竞争对企业组织的新挑战 |
1.1.3 创新的必要性 |
1.2 本文拟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 研究架构与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6.1 研究方法 |
1.6.2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战略创新的定义 |
2.2 战略管理理论相关研究评述 |
2.2.1 基于组织——环境视角的战略管理观点 |
2.2.2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观点 |
2.2.3 战略管理理论对战略创新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2.3 创新理论相关研究评述 |
2.3.1 创新的定义 |
2.3.2 创新的类型 |
2.3.3 创新的影响因素 |
2.3.4 创新的过程 |
2.3.5 创新理论对战略创新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2.4 战略创新文献与理论研究综述 |
2.4.1 本研究对于战略创新的内涵界定 |
2.4.2 既有战略创新研究的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特征、维度与概念性框架 |
3.1 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的必然性 |
3.1.1 超强竞争环境产生的动因 |
3.1.2 超强竞争环境的内涵与特征 |
3.1.3 超强竞争环境下的战略与环境互动 |
3.1.4 超强竞争环境下企业战略的创新选择 |
3.2 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的特征 |
3.2.1 战略创新的动态性 |
3.2.2 战略创新的主动性 |
3.2.3 战略创新的系统性 |
3.2.4 战略创新的不确定性 |
3.2.5 战略创新的连续性 |
3.3 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的概念性框架 |
3.3.1 战略创新的维度 |
3.3.2 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研究的概念性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的资源与能力基础 |
4.1 基于资源与能力的战略创新 |
4.1.1 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
4.1.2 能力的内涵与类型 |
4.1.3 资源与能力的战略价值 |
4.1.4 资源与能力在战略创新中的基础作用 |
4.2 基于资源与能力柔性的战略创新 |
4.2.1 资源柔性 |
4.2.2 协调柔性 |
4.2.3 柔性在战略创新中的基础作用 |
4.3 基于动态能力的战略创新 |
4.3.1 动态能力的构成 |
4.3.2 动态能力对超强竞争的战略价值 |
4.3.3 动态能力在战略创新中的保障作用 |
4.4 基于知识的战略创新 |
4.4.1 知识资源的构成 |
4.4.2 战略创新的知识本质 |
4.4.3 知识资源在战略创新中的增效作用:基于融知发酵模型的解释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的组织机制 |
5.1 创新悖论 |
5.1.1 战略创新的惯性陷阱 |
5.1.2 创新与惯性:悖论而非取舍 |
5.2 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的组织学习 |
5.2.1 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的组织学习机理及其要素 |
5.2.2 单环学习与渐进性创新 |
5.2.3 双环学习与突破性创新 |
5.2.4 再学习与连续性战略创新 |
5.3 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的开放组织系统 |
5.3.1 战略创新的组织系统模型及其构成要素 |
5.3.2 “组织文化”及其对战略创新的影响 |
5.3.3 “组织结构”及其对战略创新的影响 |
5.3.4 “战略领导”及其对战略创新的影响 |
5.3.5 “员工管理”及其对战略创新的影响 |
5.3.6 “组织技术”及其对战略创新的影响 |
5.3.7 “价值网络”及其对战略创新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的实施路径 |
6.1 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的过程模型 |
6.1.1 传统的战略规划模型 |
6.1.2 创新管理过程 |
6.1.3 战略创新的动态过程模型 |
6.2 环境扫描与创新机会识别 |
6.2.1 环境扫描 |
6.2.2 创新机会的识别与处理 |
6.3 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的决策机制 |
6.3.1 既有战略的评价 |
6.3.2 新旧战略的协同分析 |
6.3.3 战略创新的变革成本分析 |
6.4 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的实现模式 |
6.4.1 基于超越竞争的战略创新 |
6.4.2 基于战略定位的战略创新模式:Dyson 公司的市场重整案例分析 |
6.4.2 基于事业模式的战略创新模式:eBay 的全新事业模式案例分析 |
6.4.3 基于价值网络的战略创新模式:Dell 公司的虚拟整合案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案例分析:超强竞争环境下联想集团的战略创新 |
7.1 联想集团的产业环境与公司概况 |
7.1.1 PC 产业环境特征 |
7.1.2 联想集团概况 |
7.2 联想集团的战略创新 |
7.2.1 代理事业阶段(1984~1989) |
7.2.2 创建自有品牌阶段(1990~1996) |
7.2.3 领跑中国市场阶段(1996~2000) |
7.2.4 进入海外市场阶段(2001~) |
7.3 联想集团战略创新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学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中国企业战略变革:思维逻辑与方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第1 章绪论:主题与方法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流程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限制 |
1.3.3 研究流程 |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有关战略变革研究文献评述 |
2.1 有关企业变革与战略变革分类研究 |
2.1.1 按变革程度分类的研究 |
2.1.2 按变革时点分类的研究 |
2.1.3 按变革内容、层次或范围分类的研究 |
2.2 战略变革学派 |
2.2.1 变革的内容学派 |
2.2.2 企业变革的程序学派 |
2.3 战略变革分析范式 |
2.3.1 变革的理性分析范式 |
2.3.2 变革的学习分析范式 |
2.3.3 变革的认知分析范式 |
2.4 战略变革内外动因研究与结构理论 |
2.4.1 战略变革内外动因研究 |
2.4.2 变革动因的结构理论 |
2.5 战略变革类型 |
2.5.1 Schendel et al 与 Hofer 的分类 |
2.5.2 Hambrick & Schecter 的分类 |
2.5.3 O'Neil 的分类 |
2.5.4 台湾与日本学者分类 |
2.6 对各学派及分析范式评述 |
2.6.1 研究范式的局限与不足 |
2.6.2 有待进一步研讨的课题 |
2.6.3 研究的前景趋势分析 |
第3章 研究设计架构与理论基础 |
3.1 诠释战略变革基本涵义 |
3.1.1 对战略变革相关概念研究的回顾 |
3.1.2 战略变革释义 |
3.2 研究架构 |
3.2.1 研究的思路 |
3.2.2 研究设计架构 |
3.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3.1 交易成本理论 |
3.3.2 跳跃均衡理论 |
3.3.3 学习型组织理论 |
3.3.4 资源基础理论 |
第4章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分析 |
4.1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研究的缘由与逻辑思考 |
4.1.1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研究的哲学内涵 |
4.1.2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研究理论溯源 |
4.1.3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的提出 |
4.2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之一:环境动因 |
4.2.1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及其环境变化的基本特征 |
4.2.2 企业战略变革与环境的关系 |
4.3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之二:企业动因 |
4.3.1 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转变 |
4.3.2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
4.3.3 企业内部权力系统的变化 |
4.3.4 企业资源与能力基础的变化 |
4.3.5 其他因素的变化 |
4.4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之三:使命或愿景动因 |
4.4.1 透视企业变革动因的目的论 |
4.4.2 企业战略变革与使命和愿景 |
4.5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之四:领导者动因 |
4.5.1 诠释企业领导者在战略变革中的能动作用 |
4.5.2 领导者认知与战略变革启动 |
第5章 战略变革主导逻辑分析 |
5.1 诠释战略变革主导逻辑基本内涵 |
5.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5.1.2 辨析主导逻辑概念 |
5.1.3 定义战略变革主导逻辑 |
5.2 拓展战略变革主导逻辑范式 |
5.2.1 战略变革主导逻辑探源 |
5.2.2 战略变革主导逻辑的总体指导思想 |
5.2.3 探询战略变革主导逻辑新范式 |
5.3 战略变革主导逻辑范式比较分析 |
5.4.1 战略先应式 |
5.4.2 战略反应式 |
5.4.3 战略后应式 |
5.4.4 战略因应式 |
5.4.5 综合分析 |
第6章 战略变革方式分析 |
6.1 以辩证观点认识企业战略变革方式 |
6.1.1 质量互变规律 |
6.1.2 否定之否定规律 |
6.2 延伸战略变革方式 |
6.2.1 追溯传统战略变革方式 |
6.2.2 探悉新的战略变革方式 |
6.3 战略变革方式比较分析 |
6.3.1 战略渐变式 |
6.3.2 战略突变式 |
6.3.3 战略连变式 |
6.3.4 战略跳变式 |
6.3.5 综合分析 |
第7章 实证分析Ⅰ:中国PC 制造行业背景分析 |
7.1 中国PC 制造行业主要特征分析 |
7.1.1 中国PC 制造行业简要回顾 |
7.1.2 中国PC 制造行业主要经济特性 |
7.2 中国PC 制造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
7.2.1 中国PC 制造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7.2.2 中国PC 细分市场竞争格局 |
7.3 中国PC 制造行业关键成功因素与驱动因素分析 |
7.3.1 中国PC 制造行业关键成功因素 |
7.3.2 中国PC 制造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
7.4 中国PC 制造行业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
第8章 实证分析Ⅱ:中国PC 制造业上市公司个案分析 |
8.1 联想集团战略变革分析 |
8.1.1 公司背景简介 |
8.1.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8.1.3 战略发展与变革历程 |
8.1.4 战略变革动因、主导逻辑范式与方式分析 |
8.2 清华同方战略变革分析 |
8.2.1 公司背景简介 |
8.2.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8.2.3 战略发展与变革历程 |
8.2.4 战略变革动因、主导逻辑范式与方式分析 |
8.3 长城电脑战略变革分析 |
8.3.1 公司背景简介 |
8.3.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8.3.3 战略发展与变革历程 |
8.3.4 战略变革动因、主导逻辑范式与方式分析 |
8.4 方正科技战略变革分析 |
8.4.1 公司背景简介 |
8.4.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8.4.3 战略发展与变革历程 |
8.4.4 战略变革动因、主导逻辑范式与方式分析 |
8.5 实达电脑战略变革分析 |
8.5.1 公司背景简介 |
8.5.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8.5.3 战略发展与变革历程 |
8.5.4 战略变革动因、主导逻辑范式与方式分析 |
8.6 浪潮信息战略变革分析 |
8.6.1 公司背景简介 |
8.6.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8.6.3 战略发展与变革历程 |
8.6.4 战略变革动因、主导逻辑范式与方式分析 |
第9章 研究结论、研究启示与研究建议 |
9.1 发展命题与研究结论 |
9.1.1 关于战略变革动因 |
9.1.2 关于战略变革主导逻辑范式 |
9.1.3 关于战略变革方式 |
9.2 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 |
9.2.1 有关行业与市场方面的研究启示 |
9.2.2 对企业的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笔者就读博士期间主要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
四、联想推出关联外设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营销策略研究[D]. 陈淑妍. 兰州大学, 2021(02)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柯尼卡美能达互联网营销的策略研究[D]. 张晓瀛.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5]企业双元能力、并购战略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研究 ——以中国科技企业为例[D]. 夏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10)
- [6]DLX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玮.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7]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分析[D]. 赵淑英. 辽宁大学, 2014(11)
- [8]实达公司基于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黄志敢. 中南大学, 2013(03)
- [9]超强竞争环境下战略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D]. 王雪利. 天津大学, 2007(04)
- [10]中国企业战略变革:思维逻辑与方法路径[D]. 黄旭. 西南财经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