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183;分类183;分层--以“硕”为例,“教师展开展示课程”的教学理念_联想论文

联想#183;分类#183;层进——以《说“曲”》为例的“教师下水展示课”教学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思路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是一堂写作课的教学思路,只是一个大体思路而已。该课之前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写了《说“曲”》一文,教师批阅后进行了讲评。讲评之后,教师写了一篇“下水文”,意在启发学生能够按照“联想、分类、层进”的思维方式来构思本文。这种课型对于规范学生写作思路有好处。计划用一课时,适宜高二学生。

一、教师板书写作题目:说“曲”(qū)。

这里的“曲”指“曲折”之“曲”,不是歌曲之曲。

同学们已经写过了,但问题不少。下面再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应该怎样构思呢?

很多同学可能会想到,“曲”字在这里具有引申意义,即人生挫折,于是准备从这个方面构思立意。这当然可以。不过从“说”来看,单纯地写人生挫折,似乎把“曲”丰富的内涵窄化了。既然用“说”字,那就应该谈天说地,古今中外,凡与“曲”字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充分联想。

二、请同学们考虑:你能联想到哪些与“曲”相关的内容呢?

可以分小组交流,把联想到的内容写下来。有的同学想到了“曲水流觞”,有的想到了心电图的曲线,有的想到了梅花弯曲的枝条,有的想到了体现曲线思维的田忌赛马,有的想到了弯曲的水管,有的想到了刘邦曲(屈)身赴鸿门宴,有的想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曲折人生等等。

三、请同学们进行分类。

同学们联想到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但是没有经过梳理。因此,对联想到的内容条分缕析,进行归类,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这种对材料进行分类的练习,平时很少进行,所以学生对写作的材料,特别是对联想到的材料缺乏归类意识,这不能不说是传统写作教学中构思训练的一个遗憾。写作思路的清晰依赖于分类。当我们把材料分门别类地梳理之后,写作的思路就会清晰起来。那么,对以上材料如何分类呢?曲可以给人们带来乐趣,曲具有实用价值,曲具有美学价值,曲可以表现人生智慧,曲具有悲壮美。于是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划分出“曲之乐、曲之用、曲之美、曲之智、曲之壮”。

四、请同学们思考:以上内容,有无层次上的递进关系?如果有的话,怎样排列呢?

分类之后,思路清晰了,但思维的逻辑性是否体现出来了呢?还没有。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分类后的这些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加以排列。

前三点是写“物之曲”,着眼于曲的表面含义;后两点是写“人之曲”,着眼于曲的深层含义。“人之曲”应该放在“物之曲”的后面。这样,层进的逻辑关系就显现出来了。教师用阶梯图示意如下:

同学们形成了这样的阶梯思维后,对于下一步的写作就会有更加明确的思路了。但是同学们的作文明显缺少这种层进关系。

特别指出:由写“物之曲”到写“人之曲”,能体现作者的思悟能力与思维品质,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有无理论依据呢?我认为是有的,那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观物取象”和“立象以尽意”。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指出,观,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观察、感受;取,就是在观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创造。观和取都离不开“象”。《周易大传·系辞传》指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里的“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的。所谓“意”,则是深远的,幽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物,然后提炼加工。确定物象之后,再借此表达深刻含义。这就是从“物之曲”到“人之曲”的思维飞跃,体现了写作与阅读上的一个普遍原理。中学生想要理解并掌握这一原理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写作的思路就被打开了。

下面展示的是教师“下水文”,分段呈现,中间穿插解说。

说“曲”

说起“曲”字,我首先想到的是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写的“曲水流觞”。有一年,我去绍兴,来到弯曲的水道,漂了一只杯子在里面,觉得很好玩。我还去过圆明园的迷宫,和孩子玩起了捉迷藏,那弯曲的路线着实好玩。有一种舞蹈,专门表现人体的弯曲技巧。表演者把胳膊伸直,然后从这只手开始弯曲,一直弯曲到另一只手,就像蚯蚓一样,很有意思。大概曲里拐弯的形状给人以游戏的感觉,而游戏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曲,可以带来乐趣。

教师开了这个头,可以启发学生续写。但本课因时间关系,没有安排学生写。下面继续展示教师的下水文。注意,先用一个过渡句连接上下文:

曲不仅能带来乐趣,还具有实用价值。小时候,我不明白卫生间的面盆下面的管道为何做成“S”形,直的不是下水更畅通吗?大人说:“那叫翻水弯,用来阻隔臭味。”原来曲有这样的实用价值啊。后来,我参观一个大的工厂,发现那里的管道很多,粗的细的,长的短的,高的低的,都是弯曲的,像无数的“曲别针”排列在一起。于是我开始留心生活中曲形的事物,发现还真有很多:曲形拱桥、电话机曲线、田径场曲形跑道……我明白了,就像方与圆各有其功能一样,直与曲也是各司其职。

到了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被激活。思维被激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其思维的火花就会一个接一个地闪亮登场。

下一段写“曲之美”。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放给学生写。此课略。下面展示的仍然是教师的写作思路,供学生参考:

美学上因为曲线比直线柔和而且富于变化而被称做“曲线美”。从审美的角度看,那些具备“曲”的意境的事物,颇能引发人们美好的联想和想象。古人说“曲径通幽处”,又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包含了人们对这种意境的喜爱之情。上海有一座江南名园“豫园”,到过那里的游客必然不会忘记“九曲桥”。“九曲印月”和“曲桥泛鲤”已是著名的奇景。一位诗人写道:“瑶台失落凤头钗,九曲卧水映碧苔;待看中秋明月夜,九曲桥孔照影来。”(说明:文中适当引用诗句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假如九曲桥变成了直桥,就索然无味了。颐和园里的长廊固然可爱,但总感觉有点缺憾,原来就是少了一点“曲”。(一正一反,突出“曲之美”。)无论是地上的曲池,还是天上的月牙,那弯曲的线条都会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勾起溪流一样的诗心。正可谓“曲尽其妙”。

注意:下面要写“人之曲”了。

当考察了自然之曲具有的乐趣、实用和美感之后,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伸向了曲的深层意蕴,或者说曲的引申含义——智慧与壮烈。

这个过渡段很重要,实现了由“物之曲”向“人之曲”的递进,体现写作思路。

谁能否认曲往往体现一种人生智慧呢?楚汉相争时,刘邦智赴鸿门宴,向比自己小得多的项羽俯首称臣,从而麻痹了项羽,获得发展的转机。试想,如果刘邦强硬逞能,无异于以卵击石,历史恐怕就是另一种写法了。这里的曲,就是男子汉屈曲之曲,就是审时度势的智慧之曲。曲的壮烈表现在人生的挫折坎坷上。人的一生,就像九曲黄河,会遇到急流险滩,会经历磨难打击,会经受严峻考验。然而,正是这曲折历程成就了辉煌人生。屈原、司马迁、苏东坡、曹雪芹等古代文人不必说了,就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当代伟人,也都是经历了无数磨难。《西游记》这部小说,好就好在写出了取经路上九九八十一难。我们可以举出一串串的名言警句来表现曲的壮烈,但此时会显得有些多余。一句话,曲可以造就人们高贵的灵魂。

五、下水文写完,教师小结。

需要总结的关键之处有三点:(一)联想。以“说……”为题目的作文,往往需要联想,调动生活积累,把与“曲”有关的事物尽可能地想到,即“观物取象”。这一点,难度并不大,但学生的习惯和意识会有欠缺。(二)分类。学生会联想到许许多多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可能像一堆杂草,没有头绪,因此,需要分类,把联想到的内容条分缕析、分门别类。这一步太重要了。但是学生分类的意识和能力可能比较欠缺。分类,是将模糊繁杂的事物清晰化的过程,教师一定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这种意识。其次是培养分类的能力。本节课中曲之乐、曲之用、曲之美、曲之智、曲之壮的划分,是对曲深入认识的体现,学生不是很容易就能分出来的。(三)层进。就是“立象以尽意”。这一步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对分类后的材料进行排列的过程。很多学生把“曲之智、曲之壮”放在开头写,结果使得文章缺少了层进关系。要知道,“曲之乐、曲之用、曲之美”可以看作一大类,都着眼于“曲”的客观物体,是形而下的;“曲之智、曲之壮”则是对“曲”的引申意义的理解,着眼于“曲”的主观含义,是形而上的。由客观到主观,往往体现层进关系。这样,“客观—主观”“自然—人生”便构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写作构思模式。学生如能掌握这个模式,就可以“登堂”了;如能运用自如、左右逢源,就可以“入室”了。

课上到此结束。

教学反思:

笔者一直认为,教师最好能写一点“下水文”。教师只有切身体会写作的甘苦,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作,否则,只能隔靴搔痒。每一类文章,都有其规律,教师要善于以“类”引导。写作教学如能按“类”构建体系,则功莫大焉。

“说‘曲’”属于“说”类文章,与《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问说》《少年中国说》等经典美文属于同类。引导学生掌握该类文的写作规律十分重要。另外,本节课从物说起,由物及人,是一种较为普适的写作思路,应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学生的思路需要教师启发拓展。传统的“下水文”,只是简单地展示教师的文章,并不重点展示写作思路。该节课则重点展示写作思路。首先是联想,其次是分类,最后是层进。笔者以为,学生善于联想,但不善于分类,更不善于层进。于是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思维上的弱点进行引导和指导,从而使学生受到启发,学有收获。“联想—分类—层进”的写作思路具有普遍意义,学生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语言的组织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心智活动,教师对此要有要求,但不可急于求成。对语言的训练应该贯穿写作教学的始终。初期训练时,文通字顺即可。本节课重在启迪学生思路,语言训练不在范围之内。

本节课放在写作全程训练的什么位置呢?笔者以为放在“总结提高”课上比较妥当。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写作全程训练”,即写前有准备步骤,写后有总结、讲评、提高的步骤。每一步骤都属于写作课的范畴,共同构成了“全程训练”的全过程。过去,我们的写作教学走两个极端,一是随意性、主观性比较突出,一是高考应试痕迹浓重。作为常规写作,写作过程应该是三个步骤缺一不可。本节课即属于第三个步骤中的内容。当然,第三步骤的教学内容和设计又是丰富多彩的,本节课只是其中一种,即“教师下水展示课”。

笔者感到遗憾的是,如果能够让学生当堂动手写一段,或者分组各写一段,则更能体现课堂的生成效果。因为本节课没有将学生的写作生成作为重点,因而也就无法体现外显的生成效果。

标签:;  ;  

联想183;分类183;分层--以“硕”为例,“教师展开展示课程”的教学理念_联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