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1]2004年在《半乳糖配体修饰的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治疗肝癌的体外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究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杀伤作用及对其侵袭力的影响。方法 应用光镜、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DNA电泳以及MTT法检测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的杀瘤活性。使用半定量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Transwell小室方法观察其对肝癌细胞株HepG2侵袭力的影响。结果 细胞形态出现明显改变,电镜证实出现细胞凋亡;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联合磁场(MADM-NP+M)组和半乳糖化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Gal-ADM-NP)组抑制率及半数抑制率剂量有区别,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组抑制率明显提高,半数抑制剂量明显降低(p<0.01)。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作用HepG2肝癌细胞后Cathepsin B-mRNA表达降低较其他各组更为明显且有显着性(p<0.01),侵过小室滤膜细胞数目少于其他各组且差异有显着性(p<0.01)。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阿霉素、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半乳糖化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均具有明显抑制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生长增殖及其侵袭力的作用。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对人肝癌细胞杀伤作用以及对侵袭力的抑制作用较其他组均强,作用机制可能与半乳糖配体的特异性介导和人肝癌细胞上半乳糖受体的识别内吞作用及联合外磁场有关。
贺连香[2]2007年在《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联合交变磁场对肝癌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铁磁流体联合交变磁场对人肝癌细胞的影响目的:探讨一定的交变磁场不同浓度Fe_3O_4磁流体热疗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影响。方法:在肝细胞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Fe_3O_4磁流体,暴露在交变磁场中30min后,采用MTT法、细胞计数、光镜、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观察经过上述药物处理后,肝癌细胞活细胞数的光密度值、杀伤率、生长曲线、细胞形态变化、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随着磁流体中Fe_3O_4纳米粒浓度的增加,①细胞培养液的温度分别上升到38.9℃~47.2℃;Fe_3O_4浓度≥4.5mg/ml时,温度>41℃;②细胞增殖抑制增强,肝癌细胞活细胞数的光密度值下降,杀伤率增加;当Fe_3O_4浓度≥4.5mg/ml时,CI≥50%,CI最高达85.91%,呈明显的量效关系(P<0.001);③细胞收缩、变圆,细胞稀疏,胞浆中可见空泡;细胞核染色质凝聚、浓缩,有的成半月形或梅花瓣状改变,尤以Fe_3O_4浓度≥4.5mg/ml时变化明显;④细胞周期停滞于S期,S期细胞增加,凋亡率增加;Fe_3O_4浓度从4.5mg/ml增加到6.0mg/ml时,凋亡率分别由27.06%增加到66.05%;Fe_3O_4浓度为3.0mg/ml时,温度为39.8℃<40℃,凋亡率为14.22%(P<0.001)。结论:交变磁场作用下,随Fe_3O_4浓度增加,温度升高,磁流体对人肝癌细胞HepG2毒性增强,细胞凋亡增加;磁流体中Fe_3O_4浓度与其成明显的量效依赖关系。第二章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联合交变磁场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肝细胞L-02的体外影响目的:探讨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联合交变磁场对肝癌细胞HepG2和人肝细胞L-02的体外影响,并比较其差异。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HepG2及人肝细胞L—02,分别随机分成6组:A1、A2组,即未加药物的对照组(RPMI 1640+AMF),B1、B2组,即游离阿霉素+交变磁场(ADM+AMF),C1、C2组,即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组(Gal-MADM-NP),D1、D2组,即阿霉素磁性纳米粒+交变磁场(ADM-NP+AMF)、E1、E2组,即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交变磁场(Gal-MADM-NP+AMF)。除C1、C2组,其它各组分别暴露在频率为100kHz,磁场强度为15kA/m的磁场中,作用30min。采用细胞计数法、MTT法、Hoechst荧光染色、琼脂糖凝胶电泳、流式细胞仪等方法观察经药物及磁场处理后的HepG2细胞和L—02细胞生长曲线、活细胞的光密度值及杀伤率、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并比较其差异。结果:①试验组,HepG2和L—02细胞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细胞杀伤率,随阿霉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强;E1、E2组对两种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最强;②试验组均出现典型的DNA梯形条带,尤以E1、E2组,DNA梯形带更明显;③E1、E2组,HepG2细胞和L—02细胞凋亡率分别达40.12±2.28%、45.3±2.48%;均比B1、B2组高出约4倍;S期细胞分别为39.53±3.67%、53.46±4.73%,凋亡率和S期细胞均明显高于其它组(P<0.001);④各试验组,L—02细胞的细胞增殖抑制、细胞杀伤率、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HepG2细胞,L—02细胞形态改变比HepG2细胞更明显(P<0.05)。结论:磁场下,Gal-MADM-NP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肝细胞L—02有比ADM和Gal-MADM-NP未加磁场的单纯化疗及ADM-NP+AMF热化疗有更强的细胞毒性及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在体外对人肝细胞L—02比对人肝癌细胞HepG2有更强的杀伤力。第叁章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联合交变磁场对兔VX2肝癌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对兔VX2肝癌的磁介导热疗作用。方法:将兔VX2瘤块植入兔肝左包膜下,制备移植性兔VX2肝癌模型。成模后动物随机分成6组:A组,对照组,即生理盐水+交变磁场(NP+AMF)组;B组,游离阿霉素+交变磁场(ADM+AMF)组;C组,半乳糖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组(Gal-MADM-NP);D组,Fe_3O_4纳米粒(NP+AMF)+交变磁场组;E组,阿霉素磁性纳米粒+交变磁场(ADM-NP+AMF)组;F组,半乳糖化磁性阿霉素纳米粒+交变磁场组(Gal-MADM-NP+AMF)。各组经肝动脉插管灌注药物,用量按2mg/kg阿霉素(试验兔体重2.5~3kg/只)计算,约相当于50mg/kg的Gal-MADM-NP。注药后,除C组外,其它各组均置交变磁场中作用30min,期间光纤温度测量仪监测癌中心区、癌边缘区、正常肝组织和直肠的温度变化;治疗后14天的肝癌体积、肝癌的生长率、肝癌及正常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①D、E、F组癌中心区(42.4℃、42.6℃、42.7℃)和边缘区温度(40.3℃、40.6℃、40.7℃)显着高于正常肝组织(36.7℃、36.8℃、36.9℃)和直肠(36.4℃、36.4℃、36.2℃)(P<0.001);对照组、ADM组及Gal-MADM-NP组各部位的温度无明显升高。②治疗后14d,F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肿瘤生长率为—15%;肝癌细胞可见大面积坏死,平均在(70%以上),癌灶及癌边缘可见栓塞的铁磁微粒,而右肝未见铁磁微粒的沉积;其它各组体积增大3.5~13倍,肿瘤生长率显着增加(127~568%),肝癌细胞中至轻度坏死(0~70%)。结论:磁场下,Gal-MADM-NP+AMF、ADM-NP+AMF、NP+AMF组癌组织升温达到42℃以上;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对肝癌组织有独特的靶向作用,表现出明显的热化疗协同增效的治疗效果。
吴泽建[3]2004年在《半乳糖基配体介导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治疗移植性肝癌动物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肝癌是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同时肝脏也是仅次于淋巴结的其它原发肿瘤转移的部位,肝脏恶性肿瘤死亡率高。化疗一直是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早期诊断水平的提高,使肝癌的手术切除率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术后易复发。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术后肝脏残留有许多微小的癌灶;针对这些残留微小癌灶进行化疗,可减少或延缓术后肝癌复发。传统的全身化疗和肝动脉连续灌注化疗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且不能消除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本研究利用生物物理学方法,制作的直径为150nm左右的半乳糖基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具有靶向性强,药物包含率高,释药速度可控的特点。同时,半乳糖基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还具有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进入间隙组织的能力,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释放化疗药物。 方法:通过对半乳糖基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质分析,使用放射示踪技术,用~(125)I标记纳米粒。肝动脉注射~(125)I标记的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后观察它在正常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大鼠中的分布。观察肝动脉注射~(125)I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粒后,观察外加磁场对在正常大鼠肝脏、移植性肝癌模型大鼠的肝肿瘤组织的分布影响。并对移植性肝癌模型大鼠采用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治疗,观察其疗效。 结果:发现半乳糖基的存在能使半乳糖基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有良好的趋肝性,肝脏内放射活性在正常大鼠较对照组高2一3倍;在移植肝肿瘤组的肿瘤组织中较对照组高2.3一3.5倍。·左外叶或肿瘤区外加磁场,在正常大鼠中,磁区肝的放射活性为非磁区肝的2.7倍;在移植性肝癌模型中,肿瘤组织放射活性为非磁区肝的7.9倍;在没有磁场存在的情况下,正常大鼠中肝靶区与非靶区无统计学差异,而在肿瘤肝脏中,肿瘤组织的放射活性为正常肝组织的2.7倍。通过乳糖基能使半乳糖基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给药后,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肝外脏器的放射活性大为降低,只有靶区放射活性的0.9~23%。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注射治疗移植性肝癌大鼠,肿瘤不加磁场仍可使荷瘤大鼠的肿瘤生长明显减慢生存期明显延长,肿瘤区加磁场,移植的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和对照间有显着差异印<0.01)。病理切片显示,在正常大鼠的肝脏,磁区小动脉中见大量纳米微球存在,对照组及非磁区肝组织中纳米粒微球很少见。在移植性肝癌病理切片显示磁区肿瘤小动脉中见大量纳米微球存在,对照组及非磁区肝中纳米微球很少见。在磁场的作用下,经半乳糖基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给药治疗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大鼠,大体标本见移植后的肿瘤几乎不增大,HE染色切片上见肿瘤已完全被纤维组织和液化坏死组织代替。 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结论: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对肝脏有明显的趋肝性,在磁场辅助下,靶向性能显着降低化疗药物的毒性,提高疗效,预防术后复发。提高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效果,显着抑制微小病灶的增长,大大降低术后复发。使荷瘤大鼠生存期明显延长。
宋策[4]2009年在《乳糖化修饰纳米基因载体治疗肝癌的前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制备具有半乳糖基和稳定磁性,能够携带化疗药物的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并对半乳糖白蛋白磁性纳米粒的糖化比率、磁性及药物含量进行检测。方法:将乳糖和白蛋白用还原胺法合成半乳糖基人血白蛋白(galactosylated human serum albumin Gal-HSA);采用滴定水解法制备直径在70nm左右Fe_3O_4磁性纳米粒。将半乳糖白蛋白、Fe_3O_4磁性纳米粒及纯盐酸阿霉素按一定的比率混合,通过在精制棉子油中超声乳化、加热固化变性、乙醚洗涤等工艺制备出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半乳糖白蛋白的糖化比率;用乙醇提取法提取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中的阿霉素,并用液相色谱仪测定其含量。将纳米粒溶于生理盐水中,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在磁场的作用下,半乳糖基磁性纳米粒的运动情况,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粒径的大小和内部结构。结果: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的糖化比率为32;Fe_3O_4纳米粒径在70±30nm左右,粒径均匀;阿霉素的含量为58.45ug/g,阿霉素的包含率为97.53%;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溶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在磁场的作用下,纳米粒迅速向磁铁的方向移动并发生聚集,当磁铁与纳米粒的距离加大时,纳米粒运动速度减慢,并沿磁力线的方向成串珠状聚集。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Fe_3O_4颗粒均匀分布在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中。结论: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磁性纳米粒具有较高糖化比率,稳定的磁性,靶向性强,药物包含率高,释药速率可控制的特点,为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载药工具。
席浩[5]2004年在《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静脉给药急性毒理实验》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自制的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Galactosed human serum Albumin Magnetic Adriamycin Nanoparticle GAMANP)经外周静脉用药的药物毒性。探索其半数致死量,比较其与阿霉素对大鼠血液生化和外周血细胞的影响及用药后心、肝、肺、肾、肠的病理表现。反复给药观察动物对该药物有无过敏反应。 方法:经初步预测实验后,将给GAMANP药物的动物分为8个剂量组,每组SD大鼠10只,观察静脉给药后急性毒性试验LD_(50)。同时设定的空白对照组和阿霉素(Adriamycin ADM)组(6组),每组10只。观察给药各组实验大鼠的生存情况,外周血细胞的改变和血液生化及心、肝、肺、肾等脏器的病理学变化。采用Bliss法计算LD_(50)。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和阿霉素对大鼠的外周血细胞和生化指标(肝、肾功能,心肌酶学)的影响。另选同批大鼠20只分为2组,每组10只。复予腹腔给GAMANP 3次后,再次皮下注射GAMANP,观察有无过敏现象发生。 结果: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的动物半数致死量为5巧.Slng/kg(相邹可霉素22.8伽g/kg)。阿霉素半数致死量为10.38mg/kg。前者较后者有明显的增高。同时肝、’肾功能的损害和心肌酶学的改变也明显减轻。光学显微镜卜的病理损害表现也明显的减轻。20只动物进行过敏实验,观察到一只动物有过敏现象。 结论: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是一种很好的新型改进性药物,它经过修饰后。明显的减轻了药物对心脏,’肾脏和心脏的毒损作用。有望批量生产,在临床上推广试用。
钱晨[6]2016年在《依托泊苷修饰蛋白—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托泊苷(Etoposide,ETO)是植物成分鬼臼脂素的半合成衍生物,它具有广谱抗癌活性和相当高的治疗指数,尤其是对早期扩散、愈后恶劣的小细胞癌症效果良好[1,2,3],是治疗小细胞癌和睾丸癌的最强活性单体[3]。但是,依托泊苷水溶性差,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较低,个体差异比较大;而注射液中加入大量表面活性剂增溶,使得其刺激性加大,且使用过程中药物易析出,降低患者顺应性[3]。上述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因此,为解决这些难题,本课题以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类载体作为内核,模拟脂蛋白的结构特征,以依托泊苷为药物模型,构建了依托泊苷修饰蛋白-聚合物纳米粒给药系统,利用纳米粒EPR被动靶向效应以及透明质酸修饰白蛋白主动靶向作用,将依托泊苷靶向于肿瘤部位,减少其在非靶向部位的蓄积,提高依托泊苷的药物疗效。本课题围绕白蛋白的修饰、依托泊苷纳米粒的制备、靶向性、药效学等方面工作展开一系列研究,全文分为以下五部分内容:一、综述综述分两个部分内容系统阐释,首先简单介绍了肝靶向及肝肿瘤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其次简单综述了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类纳米粒载体在药物转运系统中的应用。这两个部分内容契合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为后续试验工作的展开提供理论依据。二、处方前研究本部分研究建立了ETO的HPLC体外分析方法,并对纳米粒的制备方法进行优化。实验表明所选用的ETO体外分析测定方法准确度较高,试验方法可行。叁、依托泊苷白蛋白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本章节制备依托泊苷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TO-PBCA NPs),并以此为内核,以透明质酸和乙二胺修饰的白蛋白为亲水外壳,制备依托泊苷修饰蛋白-聚合物纳米粒(ETO-PBCA-BSAmodified NPs)。利用单因素和中心复核设计优化处方:α-BCA的用量为50μL,有机溶剂二氯甲烷与甲醇的比例为1:8(V/V),磷脂、水合胆酸钠以及PVP的比例4:3:3(W/W/W)。最佳工艺验证结果显示:ETO-PBCA NPs的包封率为(78.44±3.93)%,zeta电位为(-35.22±5.21)m V,平均粒径为(120.57±2.43)nm,蛋白载附率为(90.3±2.16)%。且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eto-pbcanps五批样品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优化处方重现性好,包封率稳定。四、理化性质及体内外研究本章节对纳米粒制剂的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及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透射电镜图表明所制得的eto-pbcanps和eto-pbca-bsamodifiednps大小较为均匀,呈规则圆球形,表面较为光滑。dsc图谱显示eto是以无定型形态存在于纳米载体中,ftir图谱表明eto与载体pbca发生氢键缔合。体外释放试验表明,以pbca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对药物具有缓释作用,同时在纳米粒表面包裹白蛋白也可增强药物的缓释作用。同时,考察冻干后的eto-pbca-bsamodifiednps粉末进行初步稳定性,结果表明,冻干粉于2~8℃保存3个月的条件下,稳定性良好。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结果显示,eto原料药在大鼠体内代谢较快,给药2h后,大鼠血浆内基本检测不到药物,且各个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均比制剂组低。而eto-pbcanps和eto-pbca-bsamodifiednps的mrt分别是eto原料药的2.84倍与6.35倍。与eto原料药相比,两组纳米粒制剂组的t1/2由(0.454±0.103)h延长至(1.07±0.177)h和(2.712±2.046)h,auc0-t分别为原料药组的2.22倍4.96倍,fr分别是eto原料药的221.82%和496.19%,说明两种纳米制剂eto-pbcanps和eto-pbca-bsamodifiednps均有缓释作用,且eto-pbca-bsamodified效果最佳。五、小鼠体内组织分布、靶向性以及抗肿瘤药效学研究本章节以icr小鼠为动物模型,考察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靶向性分布及抗肿瘤药效学。以依托泊苷原料药溶液为参比制剂,eto-pbcanps和eto-pbca-bsamodifiednps两组纳米制剂为受试制剂进行研究。eto-pbcanps组和eto-pbca-bsamodifiednps组各时间点心脏和肾脏部位的eto含量基本维持在2.5μg/g以下,远远低于eto原料组在心脏,肾脏部位的药物含量。结果显示,1h后,eto原料药组中肿瘤中的药物浓度已低于检测限,而eto-pbcanps,eto-pbca-bsamodified两组中eto的浓度仍然较高。其中eto-pbca-bsamodified中药物浓度高达3.2μg/g,且给药3h后肿瘤中的药物浓度为1.92μg/g,由此表明,以pbca-bsamodified为载体的纳米制剂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效应,能够在肿瘤部位有效蓄积,从而更好发挥药物疗效。纳米粒靶向性评价结果与小鼠组织分布结果一致,同样说明以PBCABSAmodified为载体包载药物具有肿瘤靶向作用。抗肿瘤药效学显示,ETO原料药、ETO-PBCA NPs,ETO-PBCA-BSAmodified叁种制剂尾静脉注射后对肿瘤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给药剂量相同的情况下,ETO-PBCA NPs,ETO-PBCA-BSAmodified组较ETO原料药组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缓慢,其中ETO-PBCA-BSAmodified组最慢。肿瘤抑制率结果显示ETO原料药组的抑瘤率为为38.29%,而制剂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6.33%,61.59%。同时,游离药物组小鼠体重增长比阴性对照组略低,两组制剂组小鼠体重增长与对照组基本无差异,表明制剂组安全性较高,对小鼠体重增长无影响。在给药后26天后生理盐水组荷瘤小鼠全部死亡,而ETO原料药组,ETO-PBCA NPs组和ETO-PBCA-BSAmodified NPs组分别还有42%,60%,75%的小鼠存活,生存时间分别延长了3天,9天及13天。
寇昌华[7]2013年在《含肝靶向糖基配体的两亲性壳聚糖的制备、表征和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的高发疾病,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几种恶性肿瘤之一。关于肝癌的治疗,最为有效的方法即为肝癌根治切除术,但不幸的是仅有20%的肝癌患者具备接受该类手术。约80%的患者因癌细胞迅速扩散或肝功能损伤严重而丧失接受根治术的机会,致死率较高。此外,权威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的肝癌患者整体的5年生存率仅为5%左右,寻求更加高效安全的肝癌治疗手段已迫在眉睫。肝癌在病理特点方面主要表现为发病隐匿、恶化速度迅猛、转移和复发率高等,给临床的治疗带来了诸多困难。近年来的肝动脉栓塞化疗虽然可有效降低肝癌患者的复发率和5年死亡率,但由于经济费用高昂且细胞靶向性不理想,依然无法满足肝癌的临床治疗需求。纳米技术作为上世纪80年代新型的前沿技术,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均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关于智能特性的纳米材料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纳米药剂学作为纳米材料的一个分支,目前在药剂学领域的发展较为迅速,主要涉及纳米载体药物、纳米级活性成分研究等方面,使靶向定位治疗和长效缓释治疗成为了可能。纳米载体药物主要包括纳米脂质体、纳米聚合胶束、纳米微球等,不仅能实现BCSI类药物的缓释释放和靶向定位释放,而且可以有效改善BCSII类药物的水溶性。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代谢器官,功能一旦发生大幅减弱,重则可危及患者生命,肝癌治疗过程中尽量降低对正常肝细胞的损伤是肝癌化疗过程中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靶向治疗对于肝癌患者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提高抗肝癌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而且可以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肿瘤周围正常肝细胞和其它器官的影响。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在肝实质和肝细胞表面均存在一些特异性受体如:半乳糖受体、甘露糖受体以及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等,这些受体的存在为肝靶向药物提供了天然的作用靶点。壳聚糖、海藻多糖、半乳糖等高分子材料因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等优点,目前被广泛用于修饰性载药的纳米靶向制剂的制备,且能够与肝脏细胞上的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进而实现对肝癌的靶向治疗。此外,人体肝脏血流丰富且对入血药物吸收速度较快,对于无法通过受体结合的靶向制剂而言,适宜的粒径依然能够顺利经肝脏网状内皮系统(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RES)和单核吞噬系统(Mononuclearphagocytic system,MPS)而富集于肝脏实现靶向定位治疗。在靶向制剂的研究领域中,半乳糖和壳聚糖一直被作为常用的高分子材料,且能满足肝脏表明特异性受体结合的需求,经特异性高分子基团修饰的纳米系统均能够顺利实现肝靶向。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以将十四酸(Myristic acid, MA)作为疏水组分接枝到亲水的O-羧甲基壳聚糖(O-Carboxymethyl Chitosan, CC)上,通过上述聚合物在水中的自我组装,制备了具有两亲性的壳聚糖衍生物纳米粒。并分别使用含半乳糖残基的乳糖酸和含甘露糖残基的海藻多糖对其进一步修饰,最终制得乳糖-十四酰-羧甲基壳聚糖(Lactose-tetradecanoyloxy-carboxymethyl chitosan, LMCC)、海藻多糖-海藻多糖-十四酰-羧甲基壳聚糖(Algal polysaccharide-tetradecanoyloxy-carboxymethylchitosan, AMCC)这两种具有肝靶向性的纳米给药载体。采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核磁共振(1HNMR)、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法(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sis, TGA)等分析方法表征LMCC与AMCC的化学组成、晶型及热稳定性。并以阿霉素为模型药物,对所制备的两种肝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肝靶向活性和释药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深入的研究对上述两种纳米给药体系的性能进行了全面评价。第一章含肝靶向糖基配体的两亲性壳聚糖的制备与表征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将其与以酰氯法活化十四酸的羧基进行缩合,制备出纳米级的十四酰-羧甲基壳聚糖(MCC)。为使所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粒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分别使用含半乳糖残基的乳糖酸和含甘露糖残基的海藻多糖进行修饰,制备出具有更好肝癌细胞靶向性的纳米级乳糖-十四酰-羧甲基壳聚糖(LMCC)与海藻多糖-十四酰-羧甲基壳聚糖(AMCC),随后对其进行定性分析。FTIR和1H NMR对所制备纳米粒进行的结构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备的纳米粒为均为目标物。其中1H NMR结果计算得LMCC中,十四酸的DS为63,乳糖残基的DS为44;AMCC中,十四酸的DS为54,海藻多糖残基的DS为43。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LMCC与AMCC由羧甲基壳聚糖的晶型结构转变为无定形结构,说明经修饰后纳米粒的水溶性将进一步增加,且能够满足靶向释药的需求。TGA结果表明,由于聚合反应的存在,LMCC和AMCC的热力学性质均与CC有很大差异,表明经过聚合枝接反应后,壳聚糖的原有热力学性能已被改变,其原有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第二章含肝靶向糖配体的两亲性壳聚糖纳米粒的性质和药剂学性能研究本章以阿霉素(Adriamycin, ADM)为模型药物,对所制备的LMCC与AMCC纳米粒的增溶效果和药剂学性能进行研究。LMCC与AMCC分子由于含有疏水性羧化壳聚糖链、亲水性羧基以及糖配体而具有两亲性,壳聚糖分子分子间和分子内的氢键被破坏后,由于结构刚性的改变使其能在水中自发组装成纳米粒子。制备LMCC与AMCC纳米粒,以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考察纳米粒的形态,所制备的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使用动态激光光散射法(DLLS)进行测定。制备载ADM的LMCC与AMCC纳米粒,考察其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放行为。采用透析法制备空白和载ADM的LMCC与AMCC纳米粒,TEM观察形态为较圆整的球形,平均粒径为20~30nm。DLLS法测定LMCC纳米粒与AMCC纳米粒的水化平均粒径分别为67.5±11.1nm,80.4±13.1nm;LMCC纳米粒与AMCC纳米粒在纯水中的Zeta电位分别为-17.5±3.7mV,-18.7±5.4mV。包载ADM后,LMCC纳米粒与AMCC纳米粒的粒径有所增大,分别达到86.8±10.3nm,102.5±18.9nm;Zeta电势均无明显变化。载ADM的LMCC纳米粒与AMCC纳米粒的包封率分别达到81.6%±1.2%,70.3%±0.6%;载药量分别为3.8%±0.3%,3.4%±0.2%;可有效地将ADM载入纳米粒内核,增加其水中溶解度。载ADM的LMCC纳米粒与AMCC纳米粒均表现出pH敏感性,在pH5.5释放介质中的释放速率明显大于pH7.4释放介质。LMCC纳米粒与AMCC纳米粒均呈现先突释后缓释的释放特征,在0~4h释放较快,累积可达50%~60%,在4~24h释放较慢,累积达70%~96%。同等条件下,LMCC纳米粒的释放速度略快于AMCC纳米粒。第叁章载阿霉素的肝靶向两亲性壳聚糖纳米粒的抗肿瘤作用、靶向性与安全性以异硫氰酸罗丹明B(Rhodamine B Isothiocyanate, RITC)标记LMCC纳米粒(RITC-LMCC)与AMCC纳米粒(RITC-AMCC),考察纳米粒在Huh人肝癌细胞中的摄取。以H22移植瘤小鼠为模型,考察载ADM的LMCC纳米粒、AMCC纳米粒的体内抑瘤效果和组织分布。溶血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考察LMCC与AMCC纳米粒的安全性。以肝癌细胞和HT22海马神经细胞为受试对象,载阿霉素的LMCC纳米粒与AMCC纳米粒对受试细胞进行的转染结果显示,转染1h、2h、4h时两组纳米粒在肝癌细胞中的荧光强度均高于HT22海马神经细胞。该结果表明,LMCC和AMCC对肝癌细胞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能够实现对肝癌的靶向治疗。使用高中低叁种剂量(浓度为2mg/mL,剂量为75μL、150μL、300μL)的载阿霉素纳米粒对肝癌细胞进行转染,结果显示肝癌细胞摄入的纳米粒的量随着转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该类纳米粒被肝癌细胞摄入的量呈浓度依赖型。在纳米粒摄取时间的评价结果显示,纳米粒对细胞转染1h时,细胞内的纳米粒摄入量较小,但在转染2h时,纳米粒的荧光强度增加较为明显,在4h时则增至最大。该结果表明,纳米粒的摄取量也呈时间依赖型,制备成缓释的纳米制剂更有利于纳米粒进入作用的靶器官。以H22移植瘤小鼠模型考察了载ADM的LMCC纳米粒与载ADM的AMCC纳米粒的抑瘤效果。结果显示LMCC纳米粒组的抑瘤率为62.7%±5.4%,显着高于盐酸阿霉素溶液组的51.2%±7.7%,具有较好的抑瘤效果;AMCC纳米粒组的抑瘤率为42.5%±14.7%,与盐酸阿霉素溶液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通过乳糖修饰的LMCC和AMCC纳米粒可增强对肝肿瘤细胞的靶向性,LMCC纳米粒的抑瘤效果较好,AMCC的则稍差一些。H22荷瘤小鼠的组织分布显示:相比于盐酸阿霉素溶液,乳糖修饰的LMCC纳米粒对肝肿瘤和肝脏均有良好的靶向性,海藻多糖修饰的AMCC纳米粒对肝脏具有不错的靶向性,对H22肝肿瘤未体现出靶向性;LMCC纳米粒和AMCC纳米粒在肺和脾中的ADM浓度也高于盐酸阿霉素溶液;LMCC纳米粒和AMCC纳米粒均可降低ADM对心和肾的毒性。最高浓度10mgL·mL-1的LMCC纳米粒和AMCC纳米粒的溶血率低于5%;小鼠分别给予2000mg·kg-1剂量的LMCC和AMCC均未见死亡,表明LMCC纳米粒和AMCC纳米粒作为注射给药载体安全性较高。
李玉坤[8]2004年在《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纳米粒运载的阿霉素在大鼠体内分布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由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纳米粒运载的阿霉素经舌静脉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的分布状况。 方法:全部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5只,每组设5个亚组,每个亚组设平行大鼠3只。四组为:A组:游离阿霉素组;B组:白蛋白阿霉素磁性纳米粒组;C组:半乳糖化白蛋白阿霉素磁性纳米粒组;D组:半乳糖化白蛋白阿霉素磁性纳米粒+外加磁场组。经舌静脉,按分组分别注射相应药物,剂量均为阿霉素2.5mg/kg体重。在注射药物前,大鼠沿腹正中线剪开腹壁,D组显露肝左叶,暴露于磁场中。按注射药物后5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断颈处死动物。取全血、心、肺、肝、脾、肾,D组分取靶区肝、非靶区肝。全血制成血浆,器官组织制成匀浆,盐酸乙醇法提取阿霉素,用荧光光度计测量。 结果: 静脉注射药物后,D组大鼠靶肝的ADM浓度最高,显着高于非靶肝区及A、B、C组(p<0.05);非靶肝区与C组肝中ADM浓度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A、B两组(p<0.05);而血浆、心、肾、肺中ADM的浓度显着低于A、B组(p<0.05),但与C组相比较,其浓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浆、心、肾、肺中ADM浓度低于A、B组(p<0.05)。B组肝ADM浓度高于A组,血浆、心、肾中ADM浓度低于A组(p<0.05),脾、肺中ADM浓度显着高于A、C、D组(p<0.05);而A、C、D组中脾ADM浓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个测试的时间点上,随着时间的延长,外加磁场和未加磁场的半乳糖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组的药物靶向指数和药物选择指数是逐渐增高的。 结论:白蛋白阿霉素磁性纳米粒经半乳糖化后,可显着增强阿霉素对肝脏的靶向性,并显着降低心、肺、脾、’肾、血浆肝外器官的组织阿霉素浓度。利用外加磁场,可提高阿霉素在肝脏特定部位蓄积的能力。因此,静脉注射半乳糖化白蛋白阿霉素磁性纳米粒是可行的。
王荣兵[9]2004年在《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根据优化条件制作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以普通阿霉素为对照,对家兔一次性颈静脉给药,检测自制药物与普通阿霉素在药物动力学方面有无差异,了解新药的药动学特点.方法:用还原胺化法制备半乳糖基人血白蛋白,及用加热固化法制备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家兔1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均予颈静脉置管抽血,一组按3mg/kg给予阿霉素;一组按61.49mg/kg给予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每次抽血1ml,分离出血清,低温保存,用氯仿-甲醇液提取阿霉素,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下检测色谱峰高。根据阿霉素标准曲线求血清中阿霉素浓度。以“SPSS”、“3P87”、“MATLAB”软件进行药动学分析。结果:α-乳糖与人血白蛋白反应60小时,半乳糖白蛋白中半乳糖含量为58.75±3.53ug/mg,平均粒径为197±32nm,载药量为48.79±4.47 ug/mg,包封率为94.34±3.12%。阿霉素与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符合叁室开放模型,与阿霉素相比,实验组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了1.9-3.2倍,清除率是阿霉素的0.5369倍,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是阿霉素的1.3697倍。结论: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改变了阿霉素的体内分布特性,延长了药物半衰期,提高了的生物利用度,在外加磁场等作用下,增加了靶器官肝脏的药物浓度。
王欣[10]2005年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治疗移植性肝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制备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研究影响其阿霉素药物含量的因素水平;优化制备工艺;研究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以及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二步法制备阿霉素-聚氰基丙烯正丁酯纳米粒。分别以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阿霉素的包封率,计算载药量;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出ADM-PBCA-NP,分别提取肝、肾、脾、心脏、肺、血浆样品,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DM的浓度;观察静脉给药后给药各组实验大鼠的生存情况,外周血细胞的改变和血液生化及心、肝、肺、肾等脏器的病理学变化。采用Bliss法计算LD_(50)。给予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每次抽血1mL,分离出血清,用氯仿-甲醇液提取阿霉素,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下检测色谱峰高。根据阿霉素标准曲线求血清中阿霉素浓度。以“SPSS”、“3P87”、“MATLAB”软件进行药动学分析;建立大鼠移植性肝癌动物模型,游标卡尺测定肿瘤的长短径;肝动脉插管固定,记录生存天数。一周后再次开腹,测定并记录肿瘤的生长率、肿瘤的坏死范围及生命延长率。 结果 制备出了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12h以内除外(22±6.2)nm组,各纳米粒组小鼠肝脏中的ADM浓度显着高于游离ADM组(P<0.05),而在心肌组织中未测到或ADM浓度显着低于游离ADM组(P<0.05),肾脏组织中高浓度ADM维持时间不长;(194±28.4)nm组在肺脏的ADM浓度显着高于(48±9.2)nm组(p<0.05);(101±20.3)nm组小鼠肝脏中的ADM浓度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次为(143±23.5)nm组,(22±6.2)nm组的ADM浓度在肝、肾、心、脾、肺组织中均未测到。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动物半数致死量为515.5mg/kg(相当阿霉素22.84mg/kg)。阿霉素半数致死量为10.38mg/kg。前者较后者有明显的增高。同时肝、肾功能的损害和心肌酶学的改变也明显减轻。光学显微镜下的病理损害表现也明显的减轻。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在家兔
参考文献:
[1]. 半乳糖配体修饰的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治疗肝癌的体外实验研究[D]. 李浩. 中南大学. 2004
[2]. 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联合交变磁场对肝癌的影响研究[D]. 贺连香. 中南大学. 2007
[3]. 半乳糖基配体介导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治疗移植性肝癌动物实验研究[D]. 吴泽建. 中南大学. 2004
[4]. 乳糖化修饰纳米基因载体治疗肝癌的前期研究[D]. 宋策. 中南大学. 2009
[5]. 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静脉给药急性毒理实验[D]. 席浩. 中南大学. 2004
[6]. 依托泊苷修饰蛋白—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D]. 钱晨. 江苏大学. 2016
[7]. 含肝靶向糖基配体的两亲性壳聚糖的制备、表征和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D]. 寇昌华. 苏州大学. 2013
[8]. 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纳米粒运载的阿霉素在大鼠体内分布的研究[D]. 李玉坤. 中南大学. 2004
[9]. 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D]. 王荣兵. 中南大学. 2004
[10]. 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治疗移植性肝癌的实验研究[D]. 王欣. 中南大学. 2005
标签:肿瘤学论文; 肝癌论文; 半乳糖论文; 纳米效应论文; 白蛋白论文; 阿霉素论文; 纳米论文; 纳米粒子论文; 壳聚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