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香港“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纪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纪要论文,香港论文,中华文化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12月17日至21日,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华文化促进 中心发起主办,由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 大学、岭南大学、香港公开大学、树仁学院、珠海学院、中西创新学院(澳门)合办的“ 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在香港举行。本次论坛是继1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 的“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和2000年在北京举办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之 后论坛举办的第三次国际学术盛会,来自祖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及美国、新加坡 、菲律宾、韩国等13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就“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参入了广 泛的研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和中联办主任高祀仁也参加了这次论坛。
本次论坛讨论的一个中心话题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的文化自觉问题。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在为中外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所困扰。更有甚者,是将传 统等同于中国,将现代等同于西方,要么是“中体西用”、“文化保守主义”,要么是 “全盘西化”,“文化激进主义”,这个问题争论了一百多年了,但始终摆脱不了“中 与外”“古与今”绝对论模式,始终认为中外古今文化之间似乎有一个绝对的界限。费 孝通教授在此次论坛的书面发言《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中对此作了深刻的反 省,他说:“无论是‘戊戌’的维新变法,‘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和解放后的历次政治 运动,都是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把‘传统’和‘现代化’对立了起来,把中国的文化 传统当作了‘现代化’的敌人。”此次论坛的筹备委员会主席、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吴清 辉教授在致词中也指出:“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化空间基本上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与‘全盘西化’这两种主张作为坐标的二维象限内。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脱离现实政治 ,检视第三维的中华文化内涵。”费老提出“文化自觉”问题,就是要在新的形势下重 新反思当前国际上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是“怎样在‘传统’和‘现代化’之间 找到接榫之处”,“说明文化不仅仅是‘除旧开新’而且也是‘推陈出新’或‘温故知 新’。‘现代化’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另一方面也同时继续并更新了‘传统’。” “文化自觉”理论不承认文化之间像国界之间那样有一个明显的界限,而是认为不同的 文化之间有一个文化场,文化中心在向四周扩散的时候,形成许多重叠;文化自觉理论 要求每一种文化都要对自己的文化有所自觉,要“自美其美”,同时也要“美人之美” ,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强调文化自觉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 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在当前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自觉问题的提出显然与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社会 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会学者从各个方面阐述了这一问题。清华大学张岂之教授指出 :“知识分子是知识和文化的拥有者,也是没历史时代文化的自觉代表”,因此是文化 自觉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中介,“在提高文化自觉和社会发展这两个方面,在任何时代知 识分子都肩负着重任。”他还特别指出人文知识分子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当前大 学教育中存在的“重理轻文”提出批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冯征教授指出:“费孝 通教授近年来倡导的‘文化自觉’正是为了加速我国经济建设,促进我国的社会发展和 民族振兴,也是为了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 李宝光教授指出:“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北京语 言大学的阎纯德教授指出:“一个民族和国家要得以生存和发展,还要靠文化自觉,没 有文化自觉,社会就会变得像失去了灵魂一样在无序状态中盲目地横冲直撞。”中国社 会科学院的吴元迈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瞿林东教授也都从文化自觉对社会文化发展的 促进作用这一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明白他的来历、特色及发展趋向,消除民族虚无主义,也 是“文化自觉”的题中之义。饶宗颐教授在题为《新文献的压力与知识开拓》的发言中 倡议大家关注“地下的中国”,因为“新文献不断地呈现,促使我们更增加自己的信心 和民族的‘自觉’”,“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史料的缺乏,而是新史料的过剩” ,这是“给与学人的压力”,“不能逃避”,必须“严肃地挑起这一不可推诿的重担” 。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周颖南教授从提升中华文化素质的角度呼吁加强文化自觉意识。台 湾国立政治大学的尉天骢教授指出“李登辉陈水扁等人的‘出中国化’的反华”正是民 族虚无主义的表现。香港孔教学院汤恩佳博士则呼吁提高文化自觉,必须大力弘扬孔儒 思想。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色,入会学者从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两个方面进行 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如武汉大学的冯天瑜教授对中华智慧的现代意义的阐释、香港中文 大学的单周尧从汉儒说《诗》对中华孝道文化的阐释、北京语言大学的方铭教授对中国 传统文化精神中君子人格目的的现代价值的阐释、山东大学陈炎教授从符号学角度对中 国审美文化的独特品性的阐释、天津师范大学周延良教授对炎黄时代的文化本体与文化 序变的阐释、首都师范大学梁景和对中华文化精神历史演进的阐释等等,大体上属于宏 观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钟彩均教授对孟子养气说的现代阐释、新加坡国立大学劳悦强 博士对《史记·匈奴列传》中中国历史的本土情怀的阐发、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的周 昌龙对李卓吾思想中的儒学新自我意识的阐述、台湾师范大学的赖贵三对《周易·大象 传》的文化体系及其现代义涵的阐发、香港浸会大学林苗教授对《乐记》中传统儒家乐 教的人文特色及意涵的阐释,等等,则为微观研究。这些研究均立足于现代,对中华文 化的内涵特色进行了深入的发掘,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现代文化 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入会学者的极大关注,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刘 梦溪教授的《陈寅恪<王静安先生挽词并序>新释》、曲润海教授的《二十世纪艺术现象 回述》、美国夏威夷大学田辰山教授的《自觉性、自信力、文化交流:百年来中华文化 自觉现象的历史轨迹》、吉林大学的孙正聿教授的《对当代中国文化现实的自觉》、台 湾交通大学詹海云教授的《如何看待、评价与反思鲁迅的文化自觉》,等等。美国夏威 夷大学的成中英教授则从文明挑战与文化自觉的关系角度阐述了中华文化复兴之道,清 华大学的钱逊教授谈到了“应对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挑战”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张立 文教授提出了“和合是廿一世纪中华文化的主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鲁谆教授谈 到了“文化自觉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方李梨教授谈到了“文化自觉 与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重建”问题,深圳大学的景海峰教授谈到了“儒学的现代转化与 价值自觉”的问题,这些研究表现了研究者对中华文化未来走向的极大关注。有的学者 还从地域文化的角度阐释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如周源教授的《西藏:传统文化与现 代化及其他》、范国教授的《文化自觉的启示——香港语言词汇的文化定位》、萧国健 教授的《香港之客家人》等,这些研究成果极大丰富了对中华文化内蕴的理解。李如龙 、于君明等学者还从语言学的角度阐述了文化自觉的内涵。
由于“文化自觉”的主要内容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以文化比较、文化交 流、跨文化对话成为此次论坛的另一个热点话题。北京大学的乐黛云教授指出,要实现 跨文化对话,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而费老提出的文化自觉 就是解决当前“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尖锐对立的一剂良方。黑龙江大学 韩红教授、南京大学洪修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黄爱平教授、美国纳罗帕大学屠新时教 授、台北东吴大学谢政谕教授、澳门基金会吴志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区志坚教授、香 港教育学院李玉梅教授、香港树仁学院金达凯教授等也都对此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兴趣。
在此次论坛中,有不少学者均谈到了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与费老的“ 文化自觉论”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问题。美国纽约大学的熊玠教授指 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犯了四大方法论的禁忌”,他认为这反映了西方文化的“排他 性”特征和“天人对立”的信念。与此相反,中国文化的特征则在于它的包容性和“和 为贵”的理念。由此,熊教授指出西方的所谓“中国威胁论”是毫无根据的。北京大学 的汤一介教授则进一步分析了亨廷顿理论所隐藏的“霸权主义”心态,阐述了中国传统 文化对当前“和平与发展”问题可能具有的贡献,指出儒家的“仁学”可为协调人与人 、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提供有积极意义的资源,老子的“ 道论思想”可以成为防止“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智慧学说,儒家的“天人合一”思 想可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有意义的思路,道家的“崇尚自然”的思想对当今保护 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在此次论坛中,也有学者对费孝通教授在80岁生日时提出的“四美”四句,提出修正 的意见。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周策纵教授认为,费老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这三句话讲得很好,但对“天下大同”则表示需要改为“好同异、存同异”或“同固 欣然,异亦可喜”。在他看来,未来的世界不可能只有一种文明、文化,“只有同而没 有异的境界,是个死寂的境界,也是个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境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的方克立教授则主张以“和而不同”来代替“天下大同”,他认为这样既不伤费老提出 文化自觉的本意,而且意义更加明确,也更具现实性。他还指出,“和而不同”作为中 国古代的哲学智慧,既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化解文明冲突的良方。中华炎黄文 化研究会的王俊义教授则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费老的这四句话,是对文化自 觉历程的概括,反映了实现文化自觉由低到高的发展程度与层次的步步提高。“天下大 同”的内涵包括普遍接受的道义观、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平等相待、和平共处的政治 思想等等,“天下大同”思想所要反对的则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既是对人类美好 愿望的反映,也是文化自觉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由不同学科的学者就共同感兴 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论坛成为平等对话、相互切磋的跨学科国际学术盛会。由 于每个人的角度不同,从而更容易相互启发,促进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不少中青年 学者的加入更为论坛的学术研讨注入了活力和朝气。本次大会决定下次论坛将于2004年 在澳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