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论文_吴洁玮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论文_吴洁玮

1 浙江省杭州康桥中学 浙江杭州 310000

2 南开大学 天津 300071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容易出现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而也比较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厌学、自卑、逆反以及焦虑等消极情绪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积极心理学旨在激发中学生的积极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从而达到消除消极情绪,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于此本文结合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体系构建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大部分中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此外以问题为中心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相适应,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也甚微。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只关注消极心理和病态心理的教育模式,转而对中学生的积极人格以及情感体验进行关注,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研究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关注点在于健康的、正面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上,旨在通过积极的引导的情绪体验促进个人良好心理状态的构建,从而推动群体、社会的发展完善以及个人的自我的实现。中学阶段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会直接对个人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社会对于人才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必须要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用积极心理学代替传统的心理学思想引导,对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积极人格塑造给予更多的关注,健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系统。心理辅导教师及班主任与中学生的直接接触机会最多,因而必须要注重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强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和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在避免学生受到消极情绪干扰的同时培养其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可以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在现代化的中学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现状

2.1忽略学生积极情绪的激发

我国大多数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都是消极心理学,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极个别存在心理适应困难、情绪失常或者是消极情绪严重影响自身行为的个体,而缺乏必要的措施对学生的积极情绪进行激发,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中学生往往只能掌握负面情绪的处理和避免方法,而如何激发自身的积极情感体验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很多学生无从得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人格塑造和价值观树立的积极作用不显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低下,实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很难实现。

2.2未能培养起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

厌学、自卑、嫉妒、逆反以及人际关系不协调等消极心理在中学生中十分常见,以消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所能的得到的知识过于片面化,学生只知道这些不良人格的表现却不知道自身的这些消极心理时造成自卑、嫉妒等不良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对于乐观、自信、宽容、善良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学生缺乏了解,教师对于学生也缺乏必要的引导,导致中学生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存在显著的欠缺。学校中现有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辅导老师的主要针对对象为存在消极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数学校除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外并没有课外心理团体活动,定期的学生心理调查评价活动也只是流于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积极心理组织系统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已经建立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是理论基础的偏差导致长久以来教师以及心理辅导人员对于心理问题过度关注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很难得到提高,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仍然是以传统的课堂教育和心理咨询为主,团体的心理活动较少。此外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也存在欠缺,一方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和行政工作的联系不够紧密,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与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文化资源相割裂,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中学生的积极情绪和积极性格特征得不到激发和培养。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3.1激发中学生的积极情绪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强中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式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特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中学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形式适应性的增强。需要注意的是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的过程也应当是积极的,学校以及心理健康教师为了对中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进行深化,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支持下可以采取自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将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爱好等自主选择与中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专题进行学习和探究,学生主动获取心理知识的模式可以充分满足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于此同时学生在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自身的心理也可以得到发展。教师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班会以及日常的心理健康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可以通过心理拓展训练、心理剧的扮演以及演讲等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掌握相应面对压力与挫折的技巧,让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逐渐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3.2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

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评价的最主要的指标,让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也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在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之下,社会上的各类消极的价值取向很容易对心理尚未成熟的中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因而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通过共同的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各类复杂问题的应对能力,这种积极的人格品质将反映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对于其日后的发展也将产生正面的推动作用。学校需要对全体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给予足够的关注,设置相应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制,为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提供排解的途径,于此同时要重点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在日常的教学组织活动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理论,构建积极的组织群体,培养学生的积极意志和认知方式。积极人格特征的具体内涵包括自我接纳、自尊自信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以及智慧、仁爱、善良、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力量。心理辅导教师以及班主任要对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进行充分的挖掘,树立学生面对生活学习的自信心。

3.3建立完善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

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因而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组织体支持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领导、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以及家长需要全面参与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来,要注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及社会环境的营造,构建全方位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积极的组织系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内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对原有的组织系统进行丰富,将心理潜能的开发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进行优化,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他学科中中的渗透,将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学科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学校要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运用积极心理,于此同时要注重多种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此外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应当引起家庭以及社会的重视,在积极的校园文化构建的同时也要加快社区、家庭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以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和团体辅导活动为主,单独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为辅,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的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举措。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要提高对于中学生个体心理中积极方面的重视程度,采取相应的策略对中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和潜能进行开发,以积极的角度去发现和解决中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可. 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构建[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

[2]焦丽梅. 基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以锦州市区小学为例[J]. 船舶职业教育,2016(04)

论文作者:吴洁玮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7/9/30

标签:;  ;  ;  ;  ;  ;  ;  ;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论文_吴洁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