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镇企业改革看苏南模式_苏南模式论文

从乡镇企业改革看苏南模式_苏南模式论文

从乡镇企业改制看“苏南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乡镇论文,企业改制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2)02-0071-03

近年来,曾经被誉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的“苏南模式”日渐褪色,其乡镇企业纷纷改制。有关“苏南模式”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褒贬不一。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苏南模式”?笔者以为,对“苏南模式”的评价,不仅关系到当前乡镇企业改制,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一、关于“苏南模式”

1.“苏南模式”的特征。“苏南模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费孝通教授于1983年底提出:“我感到苏南这个地区在农村经济发展上自成一格,可以称为一个‘模式’”[1]。后来,他在《对中国城乡关系问题的新认识——四年思路回顾》中作了进一步阐述:“我所说的‘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过程。”[1]也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江苏南部地区兴起的以乡、村两级集体所有制企业为支柱,以中心城市为依托,通过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来带动农村经济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

关于“苏南模式”的特征,比较权威的论述是:“三为主、两协调、一共同”。“三为主”——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集体经济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以乡镇工业为主;在经济运行机制上,以市场调节为主。“两协调”——实现地区性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一共同”——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和原则,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走逐步实现社区内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2]。

2.“苏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乡镇企业的兴起与“苏南模式”的产生,决非偶然,它是由其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文化历史传统所决定的。由于濒临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苏南农民与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接受经济、技术和信息辐射的能力较强。同时,苏南距市场中心较近,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和产品选择范围较大,这就为苏南农村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工业创造了良好条件。苏南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居民文化素质较高。此外,早在计划经济时代,苏南地区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必要的资金[3]。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利用较少数量的资本和较低层次的技术,把仍然处于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吸引到工业化的大潮流中,这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支持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等等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苏南模式”面临的困境与改制的必然性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外部经营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变化,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困难。主要表现在:

首先,“苏南模式”乡镇企业集体所有制先天不足,存在着投资主体过于单一、产权关系不明晰、政企不分、权责不清、管理落后等问题。

其次,存在经济结构层次较低,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突出,各县、市产业结构基本雷同,第三产业不发达,企业的初、中级产品多,最终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企业规模效益不明显等问题。注重经济总量的增长,而经济效益低和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走的是一条外延扩张、粗放经营的发展道路。

再次,苏南乡镇企业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第二次“异军突起”,取得很大成绩。但是,存在着注重利用外资的数量、忽视利用外资的质量的问题。比如,重资金的引进、忽视先进技术的引进;重外资的数量,忽视引进外资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等。

最后,存在新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违反“效率优先”的原则;同时,又存在分配差距过大,收入悬殊,没有体现“兼顾公平”的状况。甚至有些地方出现承包者“包盈不包亏”的现象[2]。

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面临的处境更加严峻,市场形势出现了很大逆转。国有企业在放开搞活后进入市场,个体私营经济日益壮大,利用其灵活的经营机制与乡镇企业争夺市场。另外,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三资企业”以其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成为乡镇企业有力的竞争对手。所有这些都对苏南企业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另外,在市场环境明显改变的条件下,苏南乡镇企业中“模糊产权”的问题也逐渐暴露。虽然苏南以集体产权为主体的乡镇企业产权结构有其历史必然性,其所谓“模糊产权”在转型初期是合乎效率原则的,但随着体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改善,以及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集体经济比重过高的模糊产权,终将成为改革的对象[3]。

三、乡镇企业改制的途径

从1996年开始,苏南各地相继进行了乡镇企业所有制的改革工作(简称“改制”),经过几年的改制,苏南的乡镇企业大部分从原来的乡村独资所有制企业改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等。以苏州市为例(见表1),据1999年初统计,全市已有11301家乡镇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涉及资产435.4亿元,占全市乡镇内资企业总数的81.6%、资产总额的64.6%。

表1 苏州市乡镇企业改制情况表(1999年初)

改制形式

改制企业

涉及净资产

数量(个) 占比(%) 金额(亿元) 占比(%)

股份有限公司

130.12

 14.9411.12

有限责任公司

1215

 10.75

29.2521.77

股份合作制

 3259

 28.84

45.8934.16

混合型企业

 1435

 12.70

16.2812.12

拍卖转让4877

 43.16

28.8121.45

兼并破产5024.43

 0.820.58

合计

11301

 100

 435.40100

资料来源:苏州市农村经济研究会(1999)。

第一次改制工作比较普遍提倡企业的经营者持大股、经营层控股。限于当时的认识、环境以及改制主体自身的力量,存在着不彻底、不规范和不配套等状况,最突出的表现是改制后出现了股份合作制企业多,集体参股、控股企业多,“租股”、“租售”结合企业多的“三多”现象。

第二次改制的核心是产权集中化,将所有权集中于经营者个人或少数经营层。根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确定了明确的运作思路。首先,为数众多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要实现“两头转化”,即或向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转化,或向个体私营企业转化,以达到产权、责任、利益明晰到人的目的,进而促进新机制的产生。其次,集体参股、控股企业要实现提高经营者和经营层持股比例、提高非集体股份比例、提高股权的集中度“三个提高”。“租股”、“租售”结合企业要实现变租为股,变租为卖,以达到进一步明晰产权的目的[4]。

时至今日,第二次改制已经基本完成。至此,苏南乡镇企业的改革已经告一段落,原先集体经济性质的乡镇企业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所谓的乡镇企业已经逐步地走向市场化、国际化,正在沿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演进,逐步与城市里的企业在形式上融为一体,成为现代企业的一部分[5]。

四、外资企业的发展对苏南乡镇企业改制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一轮外商投资热潮兴起。由于区位优势和文化因素,苏南地区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外资看中苏南,也因为苏南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心脏地带的传统经济产业链上,与上海浦东近在咫尺,所以,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选中苏南(尤其是苏州)作为它们的加工基地。外资的大批涌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也带来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以及新的经营理念,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使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有序。通过与外资“嫁接”,企业获得了经营管理上的自主权,大大减少了企业政企不分、乡村行政干预过多、企业负担过重的弊端,成为乡镇企业改制的加速器。此外,还带动了苏南民营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为地区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乡镇企业经过“二次改制”,基本上摆脱了产权问题上的自我束缚,明晰了产权关系,淡化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被赋予的较浓厚的“官办”色彩,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从而大大改善了地区投资环境,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另外,与三资企业的配套协作,已成为乡镇企业改制的重要依托与载体,并为扩大劳动就业面,解决下岗待业人员问题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尝试。与此同时,利用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完成了乡镇企业的资本原始积累。由此脱胎而成的以私有资本为主体的民营企业与以园区经济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形成了相互竞争、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成为苏南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近年来外向型经济的勃兴,使苏南对外经济依存度显著提升。其GDP的外贸、外资的依存度分别在1995年和1991年前后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见表2)。

表2 苏南与全国经济外向化程度的比较(1986~1999)(单位:%)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1999

外贸依存度

苏南

0.06 0.62 3.06 9.86 19.4 24.6 28.4 29.4

全国

10.6 11.8 16.2 17.6 22.3 18.5 19.4 19.7

外资依存度

苏南

0.92 1.22 1.18 8.57 17.3 14.4 12.6 12.2

全国

2.45 2.55 2.65 3.97 7.97 6.71 6.19 5.32

注:外贸依存度=外贸出口额/GDP×100%;外资依存度=实际利用外资/GDP×100%。

资料来源:据《江苏统计年鉴2000》和《中国统计年鉴2000》有关数据换算。

五、结论

作为以公有制、集体经济为核心内容的“苏南模式”已成为历史,在其废墟上是苏南经济的新生,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由于“苏南模式”的核心内容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理论界某些同志提出的“苏南模式”的新发展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所谓橘者,在淮南为橘,在淮北则为枳。在此意义上我们说“苏南模式”已经终结诚不为过。目前,苏南以外资和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道路是对原“苏南模式”的超越,苏南经济已进入无模式的发展阶段,这也许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正所谓“发展市场经济不需要‘模式’”[6]。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苏南模式”,从有模式到无模式是苏南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后,人们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只有通过制度创新,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因此,笔者认为,应以“苏南特色”取代“苏南模式”为好,因为特色是独有的,而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实践证明,苏南模式不具有普遍性,也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

“苏南模式”已被近年来苏南经济发展的现实所扬弃,以集体经济为主要经济成分的乡镇企业在经过二次改制之后,已经失去了它固有的内涵(以苏州为例,集体企业在逐步收缩,而私营企业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我国入世在即的形势下,苏南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乡镇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迫使其今后出路只能走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和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水平的道路,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与国内和国外的企业展开高层次的竞争。面对买方市场的到来,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已经成为企业能否发展生存的主要因素。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的退出力度,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帮助改制后的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对外贸易,吸引跨国投资,参与国际分工,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只有这样,苏南经济的新辉煌才是可以预期的。

[收稿日期]2001-11-20

标签:;  ;  ;  ;  

从乡镇企业改革看苏南模式_苏南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